您的位置:首頁>家居>正文

樹木盆景的平衡,是“生理力學平衡”

樹木盆景的平衡, 是“生理力學平衡”

——兼談一種盆景理論和作品的失誤

文/盆景醉翁

世界萬物常有平衡性, 包括形式與內容。 平衡分為對稱性平衡,

非對稱性平衡。 “天平”為對稱性平衡, “中國秤”則為非對稱性平衡, 差異在支點位置與力矩上。 很多藝術需要平衡之美, 盆景也需要平衡之美。 樹木盆景是有生命的藝術, 不同於其它藝術。 它的平衡, 當然也不同於其它藝術的平衡。 樹木盆景的平衡, 不是“對稱性平衡”, 而是“非對稱性平衡”, 是“樹木生理力學的平衡”, 是樹木與生存環境相適應的“生態平衡”、“動態平衡”。

樹木活生生的千姿百態, 是其與不同地理環境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不同的地點, 不同的光線, 不同的引力, 不同的溫度, 不同的空氣,

不同的水分, 風、雨、冰、雪, 雷、石、洪、旱、火------如此這般, 生命為求得生存, 不得不與環境發生著激烈的抗爭!樹木盆景多“以奇為美”、“以曲為美”, 其形象反映的就是惡劣環境中的生存狀況。 這樣的生命動態, 不能四平八穩, 無法中正平和, 因此, 樹木盆景造型, 多需要表現“活生生的平衡”、“非對稱性平衡”、“動態之中的平衡”, 很少需要“靜態平衡”、“對稱性平衡”。 樹木盆景的平衡的本質, 是“生理力學平衡”, 它是樹木盆景平衡的特色。

當今盆景界, 有些樹木盆景作者, 沒有認識到樹木盆景平衡的“特殊性”, 機械照搬其它藝術累別的“構圖均衡”概念,

使盆景作品拘泥於表面形式上的 “對稱性平衡”、“靜態平衡”, 違背了樹木生理力學原理, 失卻了藝術真實性, 失卻了自然美感和藝術美感。

如,有些盆景作者把樹冠一律造型為“等腰三角形”、“蘑菇形”、“圓屋頂形”,且不管樹幹是直是曲是斜,重心在何處,支點在哪裡,光線在何方,一律“端端正正”、“左右對稱”,尤其是,竟然有的作者在動態強烈的樹幹上,也營造嚴格“靜態”樣式的樹冠,就更不妥了。僅樹冠的對稱形態,並不代表樹木整體的平衡,它不和樹幹、樹根的動態相協調,定然損害整體的平衡。再如,有的國家曾一渡幾乎否定了懸崖式盆景,認為它“構圖不均衡”。這是錯誤引用其它藝術類別的概念並使之教條化的典型,是不懂“樹木盆景”本質和內涵的外行表現!樹木盆景是對大自然景觀中的樹木生命景象的“特寫式近景表現”,省略了環境、背景,讓“盆”與“架”代表“大地、高山、懸崖”,樹木根紮山崖,淩空探身,是一種“生理力學平衡”,是樹木和環境相適應的“生態平衡”,不能機械地以“構圖均衡”相論。還有,某地區有種說法,要求樹木“根盤完整”、“八面出根”,此理論若廣泛化,也違反樹木盆景實際,因為盆景素材不論山采的還是苗圃培育的,很多是奇形怪狀的,其根盤哪能那樣“規矩”!

盆景是活的造型藝術,而不是死的建築,即便建築,也在與時俱進。現代建築,因有了鋼筋,“構圖均衡論”也被打破了。建築物體重要的是力量的平衡,而不是物體形態的空間對稱、均勻。再就是,君不見城市的很多雕塑,也不是“構圖均衡”、“對稱性平衡”嗎?在樹木盆景造型上拘泥“構圖均衡”,“對稱平衡”,不僅違背自然之理,而且不合藝術之法。

樹木和環境相和諧的“生態平衡”、“生理力學平衡”,充滿了動態, 這種“動態平衡”,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平衡,而更是裡面的、內容中的平衡。如,懸崖式盆景,不僅象徵性地表現了樹木與懸崖的形式上的動態平衡,更含蓄地表現了內容上的動態平衡(根紮懸崖、生命力學、人格化、情節、意象、意境、寓意)。在藝術界,不少門類也是注重“內容平衡”的,如“中國畫”就注重“留白”。這個“留白”,代表了廣闊天地空間,絕不是“無物”。能否理解和運用“留白”,或許能夠反應一個藝術家或一個藝術流派在藝術觀念與藝術表現上的表淺或深入。

對樹木盆景的平衡,中國大陸盆景界,多數人堅持 “動態平衡”理論,反映了“樹木盆景生理力學平衡”的本質,顯然是正確的觀念,值得發揚!因此,筆者認為,樹木盆景在很多情況下不宜使用“構圖均衡”、“對稱平衡”的概念,而應明確改用“動態平衡”的概念。

如,有些盆景作者把樹冠一律造型為“等腰三角形”、“蘑菇形”、“圓屋頂形”,且不管樹幹是直是曲是斜,重心在何處,支點在哪裡,光線在何方,一律“端端正正”、“左右對稱”,尤其是,竟然有的作者在動態強烈的樹幹上,也營造嚴格“靜態”樣式的樹冠,就更不妥了。僅樹冠的對稱形態,並不代表樹木整體的平衡,它不和樹幹、樹根的動態相協調,定然損害整體的平衡。再如,有的國家曾一渡幾乎否定了懸崖式盆景,認為它“構圖不均衡”。這是錯誤引用其它藝術類別的概念並使之教條化的典型,是不懂“樹木盆景”本質和內涵的外行表現!樹木盆景是對大自然景觀中的樹木生命景象的“特寫式近景表現”,省略了環境、背景,讓“盆”與“架”代表“大地、高山、懸崖”,樹木根紮山崖,淩空探身,是一種“生理力學平衡”,是樹木和環境相適應的“生態平衡”,不能機械地以“構圖均衡”相論。還有,某地區有種說法,要求樹木“根盤完整”、“八面出根”,此理論若廣泛化,也違反樹木盆景實際,因為盆景素材不論山采的還是苗圃培育的,很多是奇形怪狀的,其根盤哪能那樣“規矩”!

盆景是活的造型藝術,而不是死的建築,即便建築,也在與時俱進。現代建築,因有了鋼筋,“構圖均衡論”也被打破了。建築物體重要的是力量的平衡,而不是物體形態的空間對稱、均勻。再就是,君不見城市的很多雕塑,也不是“構圖均衡”、“對稱性平衡”嗎?在樹木盆景造型上拘泥“構圖均衡”,“對稱平衡”,不僅違背自然之理,而且不合藝術之法。

樹木和環境相和諧的“生態平衡”、“生理力學平衡”,充滿了動態, 這種“動態平衡”,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平衡,而更是裡面的、內容中的平衡。如,懸崖式盆景,不僅象徵性地表現了樹木與懸崖的形式上的動態平衡,更含蓄地表現了內容上的動態平衡(根紮懸崖、生命力學、人格化、情節、意象、意境、寓意)。在藝術界,不少門類也是注重“內容平衡”的,如“中國畫”就注重“留白”。這個“留白”,代表了廣闊天地空間,絕不是“無物”。能否理解和運用“留白”,或許能夠反應一個藝術家或一個藝術流派在藝術觀念與藝術表現上的表淺或深入。

對樹木盆景的平衡,中國大陸盆景界,多數人堅持 “動態平衡”理論,反映了“樹木盆景生理力學平衡”的本質,顯然是正確的觀念,值得發揚!因此,筆者認為,樹木盆景在很多情況下不宜使用“構圖均衡”、“對稱平衡”的概念,而應明確改用“動態平衡”的概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