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奔跑的“駿馬”_保時捷車標史

駿馬、鹿角、橫條旗和位於黃金分割點的“Stuttgart”字樣, 盾形的保時捷車標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就已經風靡全球, 紅、黃、黑三色搭配的標識也越來越深入人心。 然而看似複雜的各元素間究竟代表什麼含義?看似一成不變的盾形徽標又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我們一起看看吧。

背景介紹:保時捷故鄉Württemberg(符騰堡州)

1931年, 斐迪南·保時捷在德國工業重鎮斯圖加特創建了一家名為Dr. Ing. h. c. F. Porsche GmbH的汽車設計公司,

主要負責汽車零部件開發及諮詢工作。 從那時起, 56歲的保時捷先生真正擁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

公司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從事整車生產, 只是從事一些汽車相關的邊角業務, 此時保時捷設計公司的標識也並非是我們熟知的盾形徽標,

而是一款盾牌形狀較小, 兩側擁有兩隻雄鹿的特殊標識, 在弄清它的來歷之前, 先讓我們瞭解一下位於德國西南部的符騰堡州。

西元1世紀, 羅馬人為了鞏固戰爭工事、抵禦外敵, 開始在Württemberg(符騰堡)修築城牆、圍擋, 隨著時間的推移, 符騰堡逐漸演化成一塊功能齊備的生活空間。

經歷西元496年的大決戰後, 符騰堡成為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這塊區域真正引入州縣概念則是在西元12世紀, 當時它的身份是神聖羅馬帝國一個戰略意義非常重要的州府。

也正是從那時起, 符騰堡州開始有了代表地域的盾形徽標,

由於符騰堡州自古以來便是絕佳的狩獵地, 以鹿為主的各種生物出沒頻繁, 因此1259年的符騰堡州標識主要元素就是三根鹿角, 當年它不僅象徵著符騰堡州, 同樣是當地人登記戶口的標誌。 自此, 頗為具象的三根鹿角便成為符騰堡州盾形徽標中的重要元素, 以至於後期被保時捷採用。

不過那時的盾形徽標樣式尚不複雜,所包含的元素也僅僅是盾牌形狀、鹿角及文字這麼簡單。而從1495年起,歐洲大陸掀起了一股對於盾形徽標的設計風潮 ,以“象限”為設計理念的分區式徽標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歐洲各國。符騰堡州的標識也因此發生了變化,鹿角元素得以保留在盾標一角,其餘幾部分分別代表當時人們狩獵所使用的武器;州內劃分的不同區域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符騰堡州及保時捷汽車公司標識的基礎設計理念從那時起便已經奠定。

1871年,符騰堡成為德意志帝國初創時的幾大州縣之一,象徵地域的標識也由此發生了變化。新的盾形標識以亮黃作為底色,左右各為鹿角及黑龍元素,徽標中央則是黑黃菱形相間的較小盾標,這個標識從1871年開始使用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此後德國結束了君主制統治時期。

對德國歷史有所瞭解的朋友應該對一戰後的The Weimar Republic(魏瑪共和國)並不陌生,它是存在於此前德意志帝國與後期納粹德國間的半總統代議制民主共和國,對外則稱作“德意志帝國”。The Weimar Republic採用黑、紅、黃三色條紋作為國旗元素,並啟用了新的盾形徽標,符騰堡則同樣被確定為Weimar German的重要州縣。

Free People's State of Württemberg是當時人們賦予符騰堡州的名字,由於符騰堡州政治經濟發展持續且穩定,它很快便成為德國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州縣之一,儘管符騰堡州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同樣不可避免的遭受過多次經濟危機,但它的經濟發展程度仍然要好過眾多其他州府,首府斯圖加特也在此時逐漸成為德國金融與文化中心。

保時捷首款徽標及誕生過程

保時捷標識誕生

儘管在地域劃分上並沒有任何變化,但新時期的符騰堡州還是對盾形徽標進行了大幅修改,盾標中央四塊區域呈對角線對稱,分別為經典的鹿角元素與當年符騰堡州黑紅兩色旗幟,左右兩側雄鹿則是符騰堡州引以為傲的動物圖騰。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斐迪南·保時捷的“保時捷設計公司”在符騰堡州首府斯圖加特成立了。當時德國國內政治形勢相對混亂,納粹勢力逐漸壯大,公司則尚在剛剛成立後的起步階段。在這種大環境下,保時捷並沒有太多時間來糾結要為自己公司設計一個怎麼樣的平面形象,而是直接將當時符騰堡州標識作為企業徽標,從某些意義上講,它算是保時捷公司歷史上首個企業標識。

然而二十年代末期的經濟大蕭條最終還是拖垮了以民主為信條的魏瑪共和國,由於政治、經濟等外部條件的限制,魏瑪共和國政府無力承擔第一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巨額賠款,失業、治安等社會問題凸顯,在以希特勒為首的極右黨派煽動下,納粹黨(國家社會主義工人党)在1932年選舉後成為魏瑪共和國最大黨派,希特勒於1933年當選為德國總理,納粹德國誕生。

第三帝國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查封或解散一切非納粹組織,在這期間符騰堡州及德國原有的所有州府均被廢除,符騰堡州則簡單的與Hohenzollern(霍亨索倫堡)一起被整合為Württemberg-Hohenzollern,不過這次整合僅僅是形式上的,實際的行政區劃與州府職能與此前並沒有差別。州府標識沒變,保時捷自然也不牽扯到換標的問題。

此後希特勒執掌大權後不久便提出了生產一款“大眾”汽車的想法,這個任務毫無懸念的落在了斐迪南·保時捷身上。1938年,初嘗整車設計生產的保時捷便憑藉大眾甲殼蟲大獲成功,而他也由此開啟了自己的造車生涯,僅僅一年後,與甲殼蟲共用眾多組件的保時捷Type 64便應運而生,不過當時保時捷公司並沒有適合懸掛的車標,因此Type 64車頭始終空空如也。

也正是在這個時間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納粹政權要求下,斐迪南·保時捷不得不暫時放下手中的汽車事業,轉而生產名為Kübelwagen與Schwimmwagen的兩款軍用版甲殼蟲,保時捷也在戰爭中轉型為一家徹徹底底的軍工企業,車標成了可有可無的“非必需品”。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納粹德國的全面失敗而告終,戰後大眾汽車公司由英國陸軍少校伊萬·赫斯特代為管理,斐迪南·保時捷不僅失去了原本大眾汽車公司管理委員會主席的職位,還被國際法庭逮捕,以“戰爭罪”判處監禁20個月,在此期間,保時捷汽車公司由老保時捷的兒子費裡·保時捷苦苦支撐。

在經歷近2年的沉寂後,斐迪南·保時捷刑滿出獄,並再次投身到對汽車的研發生產中。很快保時捷父子研發出保時捷356跑車,在訂單數量足以支撐生產的前提下,父子二人克服重重困難,用盡各種手段生產出了第一批保時捷356,當時由於保時捷汽車公司依然沒有像樣的品牌標識,因此先期生產的356沒有懸掛任何車標,而是直接以“Porsche”字樣來表示。

1949年5月10日,德國被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符騰堡州則被拆分為三塊,分別為由美國人實際控制的符騰堡-巴登、法國人佔領的符騰堡-霍亨索倫以及面積相對較小的巴登地區,被迫剝離的符騰堡-霍亨索倫此後擁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州憲法、旗幟及徽標。

符騰堡-霍亨索倫採用黑紅相間的雙色旗幟,並重新設計了一塊盾形徽標。這塊標識同樣被分隔成四個區域,並呈對角線對稱,左上右下均為具象的鹿角元素,右上左下則以紅黑相間的州旗作為填充,整體造型簡單大方,重點突出。整個標識看上去就像是由此前符騰堡州徽標簡化而成,此時的它已經與後來保時捷品牌標識非常相似了。

如今保時捷標識誕生過程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保時捷父子與保時捷公司一班領導人開始著手設計品牌標識,經過討論,他們的設計思路很快達成統一,標識首先要能體現保時捷“老家”斯圖加特的特點,其次要具有非常運動的設計感與強大的功能性,最好能讓人過目難忘。

每家企業自然都想讓自己品牌標識得到最大程度的關注,然而說起來輕鬆做起來可並不容易,為此保時捷設計師們開始了嘗試,經過多次失敗的草稿後,設計師Franz Xaver Reimspie(弗朗茲•克薩韋爾•萊姆斯)筆下作品最終獲得了企業大部分核心成員的認可。這個標識借鑒了當時符騰堡-霍亨索倫州旗幟及盾形徽標設計理念,將鹿角元素進行風格化轉換,並將紅、黑條形旗作為盾形標識內部主要色彩。有意思的是,這款保時捷徽標的設計師正是當年大眾“VW”標的設計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標識僅僅存在幾年便因為符騰堡-霍亨索倫與符騰堡-巴登的再度合併而宣告廢除,如今人們只有在保時捷車標中才能見到這個彌足珍貴的圖案,原本並不複雜的標識也因此承載了一段不該被遺忘的過往。

如果僅僅是這樣,那麼這個標識似乎還缺少了某些重要元素,的確,保時捷車標裡還有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黃色為背景,後腿蹬地、前腿抬起黑色駿馬為主體圖案的“小盾標”。不過這個躍馬標識和法拉利可沒什麼聯繫,它最初誕生於1938年,當時作為符騰堡州首府斯圖加特市徽標出現在公眾面前,並擁有多種配色版本。總部設在斯圖加特的保時捷選擇它作為品牌標識中重要元素自然是無可厚非。

不過有關躍馬盾標的故事還遠不止於此,從13世紀開始,斯圖加特便與“馬”開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一是因為符騰堡州、特別是斯圖加特盛產名貴的駿馬,養馬、賽馬、馴馬成為當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其二這座城市的名字“Stuttgart”在古高地德語中被譯為“Stuotengarten”,其中前半部分“Stuoten”的意思便是母馬,後半部分“garten”則通常被理解為馬匹居住的地方。

保時捷這只同樣採用金黃底色、純黑配色的躍馬圖案在造型上與法拉利有著明顯差別,義大利人明顯更注重駿馬本身線條、毛髮的塑造與雕琢,而德國人追求的則是一種奔騰馳騁的瀟灑狀態,對細節並沒有過多苛求,或許這同樣代表著兩家車企的文化差異。

至此,我們熟知的保時捷盾形車標終於誕生,這款標識集鹿角、符騰堡-霍亨索倫徽標及躍馬圖案等具有象徵意義的元素於一身,準確表示斯圖加特正是保時捷汽車公司夢開始的地方,動感的躍馬為整塊徽標畫龍點睛,很大程度上詮釋了保時捷設計師們對“動感”的訴求。

然而標識設計完成後,能否使用又成了問題,由於車標以斯圖加特及符騰堡州徽標為主要設計項目,保時捷為此與當地政府進行多次艱苦卓絕的談判,最終在保時捷方面的堅持下,政府部門認可了他們“以車標紀念品牌誕生地”的設計理念,歷盡波瀾的保時捷品牌標識這才得以使用。

1952年,盾形徽標第一次出現在保時捷356方向盤喇叭的位置,遺憾的是創始人斐迪南·保時捷先生卻並沒能見到這一幕,1951年1月30日,保時捷先生因中風去世,享年76歲。此後保時捷規定生產的每一台車都必須懸掛品牌標識,1955年,盾形徽標第一次出現在保時捷356發動機艙蓋正中,1959年,保時捷徽標樣式的輪轂蓋誕生並首次裝車,人們從小小的標識中認識保時捷,也由此瞭解到一家知名車企背後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時捷還曾先後四次對品牌標識進行修改。

保時捷車標的四次修改

與大多數知名車企不同,保時捷並沒有頻繁更換車標的習慣,至今仍基本保持著1954年這款標識剛剛誕生時的樣子,只是如果您足夠細心的話,會發現其實保時捷在很多細節方面還是對車標進行了改進與微調,不過這個頻率同樣不高,62年間只有四次。

1963-1973年

保時捷車標的第一次修改來自1963年,從60年代初開始,保時捷便開始著手將旗下356、550 Spyder等車型進行重新設計,推出一款外觀、性能均更加優異的新車。1963年法蘭克福車展上,保時捷911(901)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與之同步發生變化的還有它們車頭懸掛的品牌標識。

坦白說,其實這次保時捷車標的修改幅度非常小,與此前相比差別微乎其微,保時捷的平面設計師們在此前標識基礎上加大了車標尺寸,並對躍馬圖案進行了優化,使之變得更加俊朗,也更精細,其餘部分則依舊保持原狀。這款標識也跟隨初代911(901)一起出現在各種公共場合。

1973-1994年

從1952年保時捷車標誕生時算起,62年間同一款保時捷車標延續時間最長的便是這個時期,從1973-1994年,這款盾形徽標共計使用22年,而它也正是眾多經典保時捷車型所懸掛的標識。談及這次車標進化的緣由還要從1972年發生在保時捷公司的股份制改革說起,當年企業掌門人費裡·保時捷認為保時捷的發展已經進入更高階段,以往“家族式”管理、經營方式早已不適用於當前企業所面臨的形式,在仔細研究本田宗一郎對企業進行的“去家族成員化”管理後,費裡·保時捷開始對保時捷進行整頓。

這次整頓帶來的不僅僅是F. A.保時捷與斐迪南·皮耶希的離開,還促成了保時捷車標的第二次進化。由於股份制公司成立,保時捷需要對原有品牌標識進行改進,以全新形象宣告企業的成功改制,這次改進最明顯的變化便是加深了徽標中的紅色部分,使之成為黑色與暗紅色相搭配。除此之外,設計師們繼續對躍馬圖案進行改進,進一步對細節進行豐富,經過調整後的標識變得更加飽滿,表現力也更強。

許多朋友都知道,這22年是保時捷品牌車型百花齊放的時期,許多經典車型至今仍被愛好者們津津樂道,而這款標識正是那個光輝歲月的見證者與親歷者。

1994-2008年

保時捷標識第三次修改同樣與當時企業狀況息息相關,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保時捷曾經一度在錯誤領導下變得非常孱弱,就在保時捷即將面臨被規模更大車企收購的命運時,Wendelin Wiedeking在1993年成為當時保時捷汽車公司新任首席執行官,在他的正確領導下,保時捷迅速扭轉頹勢,重新成為一家具有很強盈利能力的車企。

也就是在Wendelin Wiedeking上任後不久,保時捷車標第三次發生了變化。誕生於1994年的新標識看上去與此前依然沒有太大變化,不過只要你觀察夠仔細,還是會發現諸多差別。設計師們首先改變了徽標上的“PORSCHE”字體,使之顯得更加突出,其次他們調整了中央小盾標的形狀及比例,整體變得更瘦、更修長,盾形徽標整體造型也因此增添了幾分秀氣。

除此之外,設計師們繼續對中央的躍馬圖案進行優化,調整後的躍馬姿態發生了變化,整體感覺更加收斂、端莊,少了幾分狂野,卻多了幾分雍容。似乎此前深藏在保時捷徽標裡那匹桀驁不馴的戰馬瞬間跳起了盛裝舞步。

如果將前後兩代標識放在一起對比,你會輕易發現第三次改進的徽標整體設計變得更考究、細緻,也更照顧細節,此前已經足夠經典的作品此時也會略顯粗糙。車標的進化同樣標誌著那個年代正在保時捷身上發生的微妙變化,越來越豪華、越來越會考慮市場需求的保時捷在這一時期完成了對自己企業的救贖,也讓經典的保時捷標識越來越多的走進了人們生活中。

2008年-至今

保時捷最後一次對標識進行修改是在2008年,當時他們正準備一口“吃掉”大眾集團,或許是考慮到企業應該以新形象面對即將到來的並購案,保時捷再次對品牌標識進行了小幅修飾。此次修改後的最顯著變化便是將原本暗紅色部分變得鮮豔亮麗,並再次調整了躍馬造型,使之更加內斂,也更典雅。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保時捷沒能如願以償,最後甚至反被大眾收購,但第四次改進的標識卻得以保留,懸掛在此後生產的所有保時捷車型上。

更多精彩視頻,盡在汽車之家視頻頻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直至今日,保時捷修復部依舊保持著手工重制車標的傳統與技藝,這些盾形徽標不僅凝結著保時捷對細節的執著追求,也體現了工匠們的精湛技能,而這一顆顆標識也跟隨保時捷汽車一起馳騁在世界各個角落。

總結:

從當年在複雜環境中艱難定稿,到後來大大小小的四次改進,如今保時捷盾形徽標已經在品牌發展思路的指引下變得愈發豪華,也愈發精緻。反復雕琢的躍馬圖案或許少了最初的灑脫與自然,卻並沒有丟掉當年設計保時捷標誌的初衷,符騰堡州斯圖加特是保時捷人迫切想告訴世人的重要資訊,這裡是保時捷的故鄉,是夢開始的地方,而這款承載著歷史、文化與人們無限寄託的標識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鋪滿世界各個角落,符騰堡徽標與斯圖加特躍馬的經典組合也早已不可泯滅的鐫刻在人們心中。

不過那時的盾形徽標樣式尚不複雜,所包含的元素也僅僅是盾牌形狀、鹿角及文字這麼簡單。而從1495年起,歐洲大陸掀起了一股對於盾形徽標的設計風潮 ,以“象限”為設計理念的分區式徽標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歐洲各國。符騰堡州的標識也因此發生了變化,鹿角元素得以保留在盾標一角,其餘幾部分分別代表當時人們狩獵所使用的武器;州內劃分的不同區域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符騰堡州及保時捷汽車公司標識的基礎設計理念從那時起便已經奠定。

1871年,符騰堡成為德意志帝國初創時的幾大州縣之一,象徵地域的標識也由此發生了變化。新的盾形標識以亮黃作為底色,左右各為鹿角及黑龍元素,徽標中央則是黑黃菱形相間的較小盾標,這個標識從1871年開始使用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此後德國結束了君主制統治時期。

對德國歷史有所瞭解的朋友應該對一戰後的The Weimar Republic(魏瑪共和國)並不陌生,它是存在於此前德意志帝國與後期納粹德國間的半總統代議制民主共和國,對外則稱作“德意志帝國”。The Weimar Republic採用黑、紅、黃三色條紋作為國旗元素,並啟用了新的盾形徽標,符騰堡則同樣被確定為Weimar German的重要州縣。

Free People's State of Württemberg是當時人們賦予符騰堡州的名字,由於符騰堡州政治經濟發展持續且穩定,它很快便成為德國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州縣之一,儘管符騰堡州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同樣不可避免的遭受過多次經濟危機,但它的經濟發展程度仍然要好過眾多其他州府,首府斯圖加特也在此時逐漸成為德國金融與文化中心。

保時捷首款徽標及誕生過程

保時捷標識誕生

儘管在地域劃分上並沒有任何變化,但新時期的符騰堡州還是對盾形徽標進行了大幅修改,盾標中央四塊區域呈對角線對稱,分別為經典的鹿角元素與當年符騰堡州黑紅兩色旗幟,左右兩側雄鹿則是符騰堡州引以為傲的動物圖騰。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斐迪南·保時捷的“保時捷設計公司”在符騰堡州首府斯圖加特成立了。當時德國國內政治形勢相對混亂,納粹勢力逐漸壯大,公司則尚在剛剛成立後的起步階段。在這種大環境下,保時捷並沒有太多時間來糾結要為自己公司設計一個怎麼樣的平面形象,而是直接將當時符騰堡州標識作為企業徽標,從某些意義上講,它算是保時捷公司歷史上首個企業標識。

然而二十年代末期的經濟大蕭條最終還是拖垮了以民主為信條的魏瑪共和國,由於政治、經濟等外部條件的限制,魏瑪共和國政府無力承擔第一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巨額賠款,失業、治安等社會問題凸顯,在以希特勒為首的極右黨派煽動下,納粹黨(國家社會主義工人党)在1932年選舉後成為魏瑪共和國最大黨派,希特勒於1933年當選為德國總理,納粹德國誕生。

第三帝國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查封或解散一切非納粹組織,在這期間符騰堡州及德國原有的所有州府均被廢除,符騰堡州則簡單的與Hohenzollern(霍亨索倫堡)一起被整合為Württemberg-Hohenzollern,不過這次整合僅僅是形式上的,實際的行政區劃與州府職能與此前並沒有差別。州府標識沒變,保時捷自然也不牽扯到換標的問題。

此後希特勒執掌大權後不久便提出了生產一款“大眾”汽車的想法,這個任務毫無懸念的落在了斐迪南·保時捷身上。1938年,初嘗整車設計生產的保時捷便憑藉大眾甲殼蟲大獲成功,而他也由此開啟了自己的造車生涯,僅僅一年後,與甲殼蟲共用眾多組件的保時捷Type 64便應運而生,不過當時保時捷公司並沒有適合懸掛的車標,因此Type 64車頭始終空空如也。

也正是在這個時間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納粹政權要求下,斐迪南·保時捷不得不暫時放下手中的汽車事業,轉而生產名為Kübelwagen與Schwimmwagen的兩款軍用版甲殼蟲,保時捷也在戰爭中轉型為一家徹徹底底的軍工企業,車標成了可有可無的“非必需品”。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納粹德國的全面失敗而告終,戰後大眾汽車公司由英國陸軍少校伊萬·赫斯特代為管理,斐迪南·保時捷不僅失去了原本大眾汽車公司管理委員會主席的職位,還被國際法庭逮捕,以“戰爭罪”判處監禁20個月,在此期間,保時捷汽車公司由老保時捷的兒子費裡·保時捷苦苦支撐。

在經歷近2年的沉寂後,斐迪南·保時捷刑滿出獄,並再次投身到對汽車的研發生產中。很快保時捷父子研發出保時捷356跑車,在訂單數量足以支撐生產的前提下,父子二人克服重重困難,用盡各種手段生產出了第一批保時捷356,當時由於保時捷汽車公司依然沒有像樣的品牌標識,因此先期生產的356沒有懸掛任何車標,而是直接以“Porsche”字樣來表示。

1949年5月10日,德國被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符騰堡州則被拆分為三塊,分別為由美國人實際控制的符騰堡-巴登、法國人佔領的符騰堡-霍亨索倫以及面積相對較小的巴登地區,被迫剝離的符騰堡-霍亨索倫此後擁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州憲法、旗幟及徽標。

符騰堡-霍亨索倫採用黑紅相間的雙色旗幟,並重新設計了一塊盾形徽標。這塊標識同樣被分隔成四個區域,並呈對角線對稱,左上右下均為具象的鹿角元素,右上左下則以紅黑相間的州旗作為填充,整體造型簡單大方,重點突出。整個標識看上去就像是由此前符騰堡州徽標簡化而成,此時的它已經與後來保時捷品牌標識非常相似了。

如今保時捷標識誕生過程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保時捷父子與保時捷公司一班領導人開始著手設計品牌標識,經過討論,他們的設計思路很快達成統一,標識首先要能體現保時捷“老家”斯圖加特的特點,其次要具有非常運動的設計感與強大的功能性,最好能讓人過目難忘。

每家企業自然都想讓自己品牌標識得到最大程度的關注,然而說起來輕鬆做起來可並不容易,為此保時捷設計師們開始了嘗試,經過多次失敗的草稿後,設計師Franz Xaver Reimspie(弗朗茲•克薩韋爾•萊姆斯)筆下作品最終獲得了企業大部分核心成員的認可。這個標識借鑒了當時符騰堡-霍亨索倫州旗幟及盾形徽標設計理念,將鹿角元素進行風格化轉換,並將紅、黑條形旗作為盾形標識內部主要色彩。有意思的是,這款保時捷徽標的設計師正是當年大眾“VW”標的設計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標識僅僅存在幾年便因為符騰堡-霍亨索倫與符騰堡-巴登的再度合併而宣告廢除,如今人們只有在保時捷車標中才能見到這個彌足珍貴的圖案,原本並不複雜的標識也因此承載了一段不該被遺忘的過往。

如果僅僅是這樣,那麼這個標識似乎還缺少了某些重要元素,的確,保時捷車標裡還有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黃色為背景,後腿蹬地、前腿抬起黑色駿馬為主體圖案的“小盾標”。不過這個躍馬標識和法拉利可沒什麼聯繫,它最初誕生於1938年,當時作為符騰堡州首府斯圖加特市徽標出現在公眾面前,並擁有多種配色版本。總部設在斯圖加特的保時捷選擇它作為品牌標識中重要元素自然是無可厚非。

不過有關躍馬盾標的故事還遠不止於此,從13世紀開始,斯圖加特便與“馬”開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一是因為符騰堡州、特別是斯圖加特盛產名貴的駿馬,養馬、賽馬、馴馬成為當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其二這座城市的名字“Stuttgart”在古高地德語中被譯為“Stuotengarten”,其中前半部分“Stuoten”的意思便是母馬,後半部分“garten”則通常被理解為馬匹居住的地方。

保時捷這只同樣採用金黃底色、純黑配色的躍馬圖案在造型上與法拉利有著明顯差別,義大利人明顯更注重駿馬本身線條、毛髮的塑造與雕琢,而德國人追求的則是一種奔騰馳騁的瀟灑狀態,對細節並沒有過多苛求,或許這同樣代表著兩家車企的文化差異。

至此,我們熟知的保時捷盾形車標終於誕生,這款標識集鹿角、符騰堡-霍亨索倫徽標及躍馬圖案等具有象徵意義的元素於一身,準確表示斯圖加特正是保時捷汽車公司夢開始的地方,動感的躍馬為整塊徽標畫龍點睛,很大程度上詮釋了保時捷設計師們對“動感”的訴求。

然而標識設計完成後,能否使用又成了問題,由於車標以斯圖加特及符騰堡州徽標為主要設計項目,保時捷為此與當地政府進行多次艱苦卓絕的談判,最終在保時捷方面的堅持下,政府部門認可了他們“以車標紀念品牌誕生地”的設計理念,歷盡波瀾的保時捷品牌標識這才得以使用。

1952年,盾形徽標第一次出現在保時捷356方向盤喇叭的位置,遺憾的是創始人斐迪南·保時捷先生卻並沒能見到這一幕,1951年1月30日,保時捷先生因中風去世,享年76歲。此後保時捷規定生產的每一台車都必須懸掛品牌標識,1955年,盾形徽標第一次出現在保時捷356發動機艙蓋正中,1959年,保時捷徽標樣式的輪轂蓋誕生並首次裝車,人們從小小的標識中認識保時捷,也由此瞭解到一家知名車企背後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時捷還曾先後四次對品牌標識進行修改。

保時捷車標的四次修改

與大多數知名車企不同,保時捷並沒有頻繁更換車標的習慣,至今仍基本保持著1954年這款標識剛剛誕生時的樣子,只是如果您足夠細心的話,會發現其實保時捷在很多細節方面還是對車標進行了改進與微調,不過這個頻率同樣不高,62年間只有四次。

1963-1973年

保時捷車標的第一次修改來自1963年,從60年代初開始,保時捷便開始著手將旗下356、550 Spyder等車型進行重新設計,推出一款外觀、性能均更加優異的新車。1963年法蘭克福車展上,保時捷911(901)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與之同步發生變化的還有它們車頭懸掛的品牌標識。

坦白說,其實這次保時捷車標的修改幅度非常小,與此前相比差別微乎其微,保時捷的平面設計師們在此前標識基礎上加大了車標尺寸,並對躍馬圖案進行了優化,使之變得更加俊朗,也更精細,其餘部分則依舊保持原狀。這款標識也跟隨初代911(901)一起出現在各種公共場合。

1973-1994年

從1952年保時捷車標誕生時算起,62年間同一款保時捷車標延續時間最長的便是這個時期,從1973-1994年,這款盾形徽標共計使用22年,而它也正是眾多經典保時捷車型所懸掛的標識。談及這次車標進化的緣由還要從1972年發生在保時捷公司的股份制改革說起,當年企業掌門人費裡·保時捷認為保時捷的發展已經進入更高階段,以往“家族式”管理、經營方式早已不適用於當前企業所面臨的形式,在仔細研究本田宗一郎對企業進行的“去家族成員化”管理後,費裡·保時捷開始對保時捷進行整頓。

這次整頓帶來的不僅僅是F. A.保時捷與斐迪南·皮耶希的離開,還促成了保時捷車標的第二次進化。由於股份制公司成立,保時捷需要對原有品牌標識進行改進,以全新形象宣告企業的成功改制,這次改進最明顯的變化便是加深了徽標中的紅色部分,使之成為黑色與暗紅色相搭配。除此之外,設計師們繼續對躍馬圖案進行改進,進一步對細節進行豐富,經過調整後的標識變得更加飽滿,表現力也更強。

許多朋友都知道,這22年是保時捷品牌車型百花齊放的時期,許多經典車型至今仍被愛好者們津津樂道,而這款標識正是那個光輝歲月的見證者與親歷者。

1994-2008年

保時捷標識第三次修改同樣與當時企業狀況息息相關,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保時捷曾經一度在錯誤領導下變得非常孱弱,就在保時捷即將面臨被規模更大車企收購的命運時,Wendelin Wiedeking在1993年成為當時保時捷汽車公司新任首席執行官,在他的正確領導下,保時捷迅速扭轉頹勢,重新成為一家具有很強盈利能力的車企。

也就是在Wendelin Wiedeking上任後不久,保時捷車標第三次發生了變化。誕生於1994年的新標識看上去與此前依然沒有太大變化,不過只要你觀察夠仔細,還是會發現諸多差別。設計師們首先改變了徽標上的“PORSCHE”字體,使之顯得更加突出,其次他們調整了中央小盾標的形狀及比例,整體變得更瘦、更修長,盾形徽標整體造型也因此增添了幾分秀氣。

除此之外,設計師們繼續對中央的躍馬圖案進行優化,調整後的躍馬姿態發生了變化,整體感覺更加收斂、端莊,少了幾分狂野,卻多了幾分雍容。似乎此前深藏在保時捷徽標裡那匹桀驁不馴的戰馬瞬間跳起了盛裝舞步。

如果將前後兩代標識放在一起對比,你會輕易發現第三次改進的徽標整體設計變得更考究、細緻,也更照顧細節,此前已經足夠經典的作品此時也會略顯粗糙。車標的進化同樣標誌著那個年代正在保時捷身上發生的微妙變化,越來越豪華、越來越會考慮市場需求的保時捷在這一時期完成了對自己企業的救贖,也讓經典的保時捷標識越來越多的走進了人們生活中。

2008年-至今

保時捷最後一次對標識進行修改是在2008年,當時他們正準備一口“吃掉”大眾集團,或許是考慮到企業應該以新形象面對即將到來的並購案,保時捷再次對品牌標識進行了小幅修飾。此次修改後的最顯著變化便是將原本暗紅色部分變得鮮豔亮麗,並再次調整了躍馬造型,使之更加內斂,也更典雅。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保時捷沒能如願以償,最後甚至反被大眾收購,但第四次改進的標識卻得以保留,懸掛在此後生產的所有保時捷車型上。

更多精彩視頻,盡在汽車之家視頻頻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直至今日,保時捷修復部依舊保持著手工重制車標的傳統與技藝,這些盾形徽標不僅凝結著保時捷對細節的執著追求,也體現了工匠們的精湛技能,而這一顆顆標識也跟隨保時捷汽車一起馳騁在世界各個角落。

總結:

從當年在複雜環境中艱難定稿,到後來大大小小的四次改進,如今保時捷盾形徽標已經在品牌發展思路的指引下變得愈發豪華,也愈發精緻。反復雕琢的躍馬圖案或許少了最初的灑脫與自然,卻並沒有丟掉當年設計保時捷標誌的初衷,符騰堡州斯圖加特是保時捷人迫切想告訴世人的重要資訊,這裡是保時捷的故鄉,是夢開始的地方,而這款承載著歷史、文化與人們無限寄託的標識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鋪滿世界各個角落,符騰堡徽標與斯圖加特躍馬的經典組合也早已不可泯滅的鐫刻在人們心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