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生命是一種體驗,只經歷,別佔有

@子非魚

90後學生党, 文藝小青年, 靜若處子, 動如脫兔的川妹子。 愛閱讀、愛幻想、愛簡單而不簡陋的生活。 專注當下, 且夢想詩與遠方。

實踐極簡生活後, 我扔掉了珍藏的所有電影票。 這些電影票躺在抽屜裡, 越積越厚, 但我從來沒有去翻看過一次。 現在的我依然喜歡看電影, 不過我更看重的是坐在大螢幕前那兩個小時內的體驗。

其實真正難忘的經歷, 我們自然會記住一輩子。 哪怕忘了, 它們也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了你我生命的一部分。 現在的我, 不再需要一張張票據去證明曾經經歷過什麼。 當我去了某個地方, 享受一份美食, 就全心全意去感受那一刻的美好, 也不再像以前, 一定要發個說說或朋友圈。

近段時間, 我扔掉(或送人)的東西還包括:放了幾年都沒有拆封的書籍、兩三年都穿不到一兩次的衣服、買了卻讓它空白著的手帳本(以及一堆亂七八糟的手賬材料)、因為磨腳而壓箱底的帆布鞋、放在盒子裡卻從來不戴的戒指、耳釘...並卸載了大量用不到的APP、電腦軟體,

刪除了QQ和微信裡連姓名也不知道並從不聯繫的陌生人...

曾考慮過扔掉某些東西將來會不會後悔, 時間證明並沒有, 當我決心“丟”那一刻, 反而整個人都神清氣爽。

在實踐極簡生活後, 自己的變化如下:

1、 生活環境變得整潔;

2、 不再做月光族;

3、 不再因為日常事物太繁雜而感到疲於奔命, 心力交瘁, 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做自己感興趣和有意義的事;

4、 最重要的一點:變得更果斷更勇敢, 不再一味盲從附和、隨波逐流;能夠直視自己的內心, 追尋心之所向。

而在這之前, 我的生活常常如一團亂麻。 之所以賣“極簡生活”這個安利,

實在是因為自己從中受益良多, 並希望更多和我一樣的人不再為外物所累, 通過改變自我, 去發現生命中的本真與美好。

生活環境變得整潔

東西少了, 自然生活環境變得整潔, 視野也更為開闊。 環境對於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 一個房間如垃圾堆的人, 往往心靈也像他的房間一樣混亂不堪。 所以清理出房間內多餘的東西很有必要。 環境整潔了, 人也輕鬆愉快。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 極簡主義真的不等於扔東西, 最重要的還內在觀念及心態的變化。 大部分的人並不能做到像約伯斯一樣, 家中只有一盞燈, 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 住在幾乎什麼也沒有的空房子裡。

“極簡”要“簡”到什麼程度, 得因人而異, 否則就容易陷入另一種極端:潔癖或強迫症。 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制定標準的主義, 都不是真正的主義”。 扔東西也要適可而止。

不再做月光族

我是個學生, 純粹的“無產階級”者。 以前都是月月光, 從來不知道自己的錢花在了哪裡。 後來經過整理, 看到盒子裡一堆買了卻幾乎不用的化妝品、櫃子裡塞得爆滿的衣服, 終於明白了:錢都花在了滿足自己瘋長的物質欲上。

小時候的我們, 沒有那麼多物質欲, 整天素面朝天, 那些年的日子卻一輩子都難忘。 可見物質並不等同於幸福。 物質欲這種東西, 像個無底洞。

特別是廣大女同胞們,應該都有同感:買了一件大衣,就想著得有雙合適的鞋子去配大衣,有了鞋子又想要個合適的包配鞋子,這些都擁有了,又得有個精緻的妝容......你認為你得到了某件東西就可以幸福而滿足了,真相是你永遠都不會。

對於土豪來說,可以選擇繞過我的以下觀點,如果是像我一樣的學生或工薪階層,真得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陷入無止境的物質欲中無法自拔,去認真反思一下:

1、 “大廈千間,夜眠八尺;良田萬畝,日食三餐”

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嗎?

2、 “物品必須是為自己的生活理想服務,而不是為了物品改變自己的生活理想”

3、“一個人自身心靈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

你在追求物質滿足的同時,你的內心世界是否一樣充盈?

人的欲望最容易如脫韁的野馬,不受理智的控制。把世上好的東西盡力收入囊中,你真的就會幸福了嗎?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明智的做法是擺脫物質的負累,尋求內心的平衡。別再沉淪於物欲,也別再糾結於太多選擇,白白耗費精力。

心若自在,何需向外求?試著聽從內心的聲音,真正瞭解自己要什麼。

當然,這並不是說物質和外在的修煉不重要,只不過得二者平衡。現在的我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依然會買下。而如果我看上一件衣服,僅僅是為了得到別人贊許的目光,或者超出我的經濟承受範圍,寧可不要。省下的錢,我用來看電影、旅遊、為父母買東西等,並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心。

讓人生變得更專注

不再因為日常事物太繁雜而感到疲於奔命,心力交瘁;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做自己感興趣和有意義的事

曾看到一位網友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才算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

有人回答:當你坐在那裡,不會為急著去抓住些什麼而惴惴不安,也不總是患得患失,懊惱錯過了些什麼,身上表現出來的戾氣與浮躁慢慢褪去,面對一切的來來去去都很平靜,做著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並對當下有耐心。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卻處理不好與自己的關係。周旋於所謂的興趣、人際等各種繁雜事物。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整天都在忙忙忙,卻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這樣的人常常覺得自己很累。為什麼累?如李大釗所說:“以有限之精力,有限之物質,應過度之要求,肩過度之負擔,鮮不氣竭聲嘶,疲於奔命”。可是這樣能累出名堂,累出價值嗎?

有的人,卻用一生去做好一件事。

比如修故宮的匠師李永革,一生從事古建築修繕。他的師傅趙崇茂在退休的時候給了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勿要一得自矜,淺嘗輒止”。李永革記住了師傅的教誨,作為“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把古建築修繕當做一輩子的事。

每次讀到這樣的故事、這樣的人物,都會莫名感動。像李永革這樣的人是真正專注的人。他們把握當下,心無旁騖,哪怕幹的不是豐功偉業,也全力以赴,把平凡化為了偉大。

現實中大部分的人則是“淺嘗輒止”。樣樣精等於樣樣不精。根本原因還是貪多求快,太過浮躁,此未終,彼又起,靜不下心。

要專注,必須學會取捨,有說“不”的勇氣。近段時間,我推掉一切覺得不必要的任務、聚餐、聚會、活動。刪除各種多餘的訂閱號。把時間用來看書、練字,並學習極簡的理念,收穫良多。

用內心喜歡的方式生活

最重要的一點:變得更果斷更勇敢,不再一味盲從附和、隨波逐流;能夠直視自己的內心,追尋心之所向。

我曾讀到一篇名為《人生最美三十歲》的文章,深有同感。文中的主人公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大學四年讀了自己不喜歡的化學專業,逼自己拿MBA,在申請商學院的文書裡欺騙自己說:夢想是做一個職業經理人,利用商業改變世界。

人生看似無限美好,卻在三十歲生日這天,在海邊的生日會上痛哭一場,幡然醒悟,並卸下一切負累,投身寫作,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和文章的主人公一樣,以前的我,是個沒有自我、患得患失的人。看到別人去考一個什麼證書,便生怕落後,自己明明不需要也去考;看到別人追一部劇,自己明明不喜歡也去追。我還要騙自己多久?

終於有一天,我試著去溫柔地推翻這個世界,頓時身心暢快。大學以來,我讀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我本專業是文學師範),比較感興趣。準備利用放假的時間,系統學習一下,甚至有去考心理諮詢證的打算。哪怕身邊的人不理解,但這是我想做的事。

最近還喜歡上做菜,已經迫不及待放假給爸媽嘗嘗我的手藝。自己去體驗,才發現食物的美好。

生命只有一次,為什麼不把握主動權交到自己手中,為自己而活。

後記

實踐極簡生活後,我的人生變得更有方向,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金錢與精力。

當我讀到有關器官捐獻的新聞,甚至第一次想到:有一天我死去,我會考慮捐獻出自己的器官。與其讓軀體在泥土中腐爛,為什麼不讓其幫助更多的人更好地活下去,發揮出其更大的價值。

因為生命是一種體驗,只經歷,別佔有。包括我們的肉體。

珍惜每一天的陽光

釋放每一天的快樂

好好享受活著的日子

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像個無底洞。

特別是廣大女同胞們,應該都有同感:買了一件大衣,就想著得有雙合適的鞋子去配大衣,有了鞋子又想要個合適的包配鞋子,這些都擁有了,又得有個精緻的妝容......你認為你得到了某件東西就可以幸福而滿足了,真相是你永遠都不會。

對於土豪來說,可以選擇繞過我的以下觀點,如果是像我一樣的學生或工薪階層,真得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陷入無止境的物質欲中無法自拔,去認真反思一下:

1、 “大廈千間,夜眠八尺;良田萬畝,日食三餐”

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嗎?

2、 “物品必須是為自己的生活理想服務,而不是為了物品改變自己的生活理想”

3、“一個人自身心靈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

你在追求物質滿足的同時,你的內心世界是否一樣充盈?

人的欲望最容易如脫韁的野馬,不受理智的控制。把世上好的東西盡力收入囊中,你真的就會幸福了嗎?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明智的做法是擺脫物質的負累,尋求內心的平衡。別再沉淪於物欲,也別再糾結於太多選擇,白白耗費精力。

心若自在,何需向外求?試著聽從內心的聲音,真正瞭解自己要什麼。

當然,這並不是說物質和外在的修煉不重要,只不過得二者平衡。現在的我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依然會買下。而如果我看上一件衣服,僅僅是為了得到別人贊許的目光,或者超出我的經濟承受範圍,寧可不要。省下的錢,我用來看電影、旅遊、為父母買東西等,並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心。

讓人生變得更專注

不再因為日常事物太繁雜而感到疲於奔命,心力交瘁;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做自己感興趣和有意義的事

曾看到一位網友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才算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

有人回答:當你坐在那裡,不會為急著去抓住些什麼而惴惴不安,也不總是患得患失,懊惱錯過了些什麼,身上表現出來的戾氣與浮躁慢慢褪去,面對一切的來來去去都很平靜,做著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並對當下有耐心。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卻處理不好與自己的關係。周旋於所謂的興趣、人際等各種繁雜事物。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整天都在忙忙忙,卻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這樣的人常常覺得自己很累。為什麼累?如李大釗所說:“以有限之精力,有限之物質,應過度之要求,肩過度之負擔,鮮不氣竭聲嘶,疲於奔命”。可是這樣能累出名堂,累出價值嗎?

有的人,卻用一生去做好一件事。

比如修故宮的匠師李永革,一生從事古建築修繕。他的師傅趙崇茂在退休的時候給了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勿要一得自矜,淺嘗輒止”。李永革記住了師傅的教誨,作為“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把古建築修繕當做一輩子的事。

每次讀到這樣的故事、這樣的人物,都會莫名感動。像李永革這樣的人是真正專注的人。他們把握當下,心無旁騖,哪怕幹的不是豐功偉業,也全力以赴,把平凡化為了偉大。

現實中大部分的人則是“淺嘗輒止”。樣樣精等於樣樣不精。根本原因還是貪多求快,太過浮躁,此未終,彼又起,靜不下心。

要專注,必須學會取捨,有說“不”的勇氣。近段時間,我推掉一切覺得不必要的任務、聚餐、聚會、活動。刪除各種多餘的訂閱號。把時間用來看書、練字,並學習極簡的理念,收穫良多。

用內心喜歡的方式生活

最重要的一點:變得更果斷更勇敢,不再一味盲從附和、隨波逐流;能夠直視自己的內心,追尋心之所向。

我曾讀到一篇名為《人生最美三十歲》的文章,深有同感。文中的主人公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大學四年讀了自己不喜歡的化學專業,逼自己拿MBA,在申請商學院的文書裡欺騙自己說:夢想是做一個職業經理人,利用商業改變世界。

人生看似無限美好,卻在三十歲生日這天,在海邊的生日會上痛哭一場,幡然醒悟,並卸下一切負累,投身寫作,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和文章的主人公一樣,以前的我,是個沒有自我、患得患失的人。看到別人去考一個什麼證書,便生怕落後,自己明明不需要也去考;看到別人追一部劇,自己明明不喜歡也去追。我還要騙自己多久?

終於有一天,我試著去溫柔地推翻這個世界,頓時身心暢快。大學以來,我讀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我本專業是文學師範),比較感興趣。準備利用放假的時間,系統學習一下,甚至有去考心理諮詢證的打算。哪怕身邊的人不理解,但這是我想做的事。

最近還喜歡上做菜,已經迫不及待放假給爸媽嘗嘗我的手藝。自己去體驗,才發現食物的美好。

生命只有一次,為什麼不把握主動權交到自己手中,為自己而活。

後記

實踐極簡生活後,我的人生變得更有方向,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金錢與精力。

當我讀到有關器官捐獻的新聞,甚至第一次想到:有一天我死去,我會考慮捐獻出自己的器官。與其讓軀體在泥土中腐爛,為什麼不讓其幫助更多的人更好地活下去,發揮出其更大的價值。

因為生命是一種體驗,只經歷,別佔有。包括我們的肉體。

珍惜每一天的陽光

釋放每一天的快樂

好好享受活著的日子

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