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盜墓賊盜出了2200年前的新鮮雞湯,古人食物防腐究竟有多厲害?

近日, 某地一盜墓團夥被捕。 這群盜墓團夥從事盜墓多年, 犯下了不少盜墓案件。 而最令人震驚的是, 這群盜墓賊竟然還挖出了2200年前的新鮮雞湯。

2200年前的新鮮雞湯?這不可能吧?如果你不信, 請繼續往下看。

第一個盜挖出“雞湯”的人是李某學, 此人在盜墓團夥裡混跡多年, 是盜墓的一把老手。 他能夠憑藉泥土的顏色判斷出陪葬品的位置, 多年來犯案多起, 一直沒有被抓獲。

被盜的古墓

李某學發現的這個千年雞湯是在山西某地的一片古墓地裡, 當他在盜挖一處古墓時, 在墓裡發現了一個青銅鼎。 李某學知道, 青銅器可是價值連城的好東西, 於是小心翼翼地將這寶貝抱了起來。 當他抱起來時, 卻發現鼎裡面裝著水。 李某學大惑不解, 盜墓這麼多年來, 這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奇怪的事情。

這青銅鼎少說也有2000年的歷史, 不要說是水了, 就算是其他物品也腐朽了。

這麼多年還存在有水不蒸發, 這可是個新鮮事。

青銅鼎

為了搞清楚這鼎裡面裝的是啥, 他費了好大力氣才將這青銅鼎的蓋子打開。 打開蓋子之後, 李某學驚訝得合不攏嘴了, 青銅鼎裡面竟然裝著一鍋透亮的雞湯!這一鍋雞湯歷經了2200年還如剛剛燉好的一樣,

但是僅僅過了幾秒鐘, 這雞湯就變成了黑色的汁液, 而且惡臭無比。

其他在場的幾個同夥也見證了這奇怪的一幕, 青銅鼎本來就是古人烹飪食物的用具。 但2200多年過去了, 雞湯還能保持如此完好, 這的確是千古未見的奇聞。

如果不是李某學被抓後交待, 至今人們還依然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當年發掘出的一鍋狗肉湯

無獨有偶, 在前幾年某地的考古現場, 從一青銅鼎中發現了燉好的狗肉湯。 不過, 那一鍋狗肉只剩下了狗的骨頭, 狗肉早已經化為了泥土, 湯也成為了污泥濁水。 但這次發現的, 卻是一鍋新鮮的雞湯。

此次的“雞湯”事件再次證明了古代人食用雞肉的歷史, 更證明了古人在食物防腐手段上的高明之處。 這種智慧, 甚至超過了今天擁有高科技的現代人。

古代是沒有超長時間冷凍技術的, 古人的防腐手段主要靠水銀、砒霜等毒物來維持物體不腐爛, 例如古代的木乃伊。 在食物防腐上, 放毒的辦法顯然是不行的, 於是古人發明了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

至今依然讓人難以解釋的防腐技術。

金縷玉衣也是古人的一種防腐技術

在古籍《周禮》中提到過, 古人發明了一種儲存食物的東西叫做“冰鑒”, 這個冰鑒就是個青銅的盒子, 內部是空的, 只要把冰放在裡面, 然後把食物放在冰的中間, 就可以讓食物不腐爛,這聽起來就像是最古老的冰箱啊。但冰鑒保存的食物,最多也就3、5月不腐,時間久了也是要壞掉滴。

1978年的時候,曾候乙楚墓就出土了兩件這樣的“冰鑒”。古書《吳越春秋》也記載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這個冰廚就是專門用來儲存食物,保證食物不腐爛的房子。至於能夠保持食物多久不腐爛,書中並無詳細記載。

出土的冰鑒

到了明朝時期,皇親貴族們已經普遍使用了“冰箱”,那是一種用黃花梨或者紅木製作的盒子,裡面放上冰塊,類似於冰鑒。平民百姓家如何保存食物呢?買不起冰箱的人家,就只能將食物裝在籃子裡放井裡,讓井裡的低溫來使食物不腐。

可見,古人保存食物的主要方法還是跟我們今天一樣,降低溫度。但用冰塊降溫的辦法,能夠保存食物的時間也是有限的。

明朝時候的冰箱(裡面有幾層)

這次出土的2200年前的“千年雞湯”,究竟是如何做到不腐的呢?古人真的有這麼牛的技術還是僅僅只是巧合呢?這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可惜這鍋雞湯已經不在了,不然很有可能會帶來一場食物防腐的新革命現也不一定。

就可以讓食物不腐爛,這聽起來就像是最古老的冰箱啊。但冰鑒保存的食物,最多也就3、5月不腐,時間久了也是要壞掉滴。

1978年的時候,曾候乙楚墓就出土了兩件這樣的“冰鑒”。古書《吳越春秋》也記載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這個冰廚就是專門用來儲存食物,保證食物不腐爛的房子。至於能夠保持食物多久不腐爛,書中並無詳細記載。

出土的冰鑒

到了明朝時期,皇親貴族們已經普遍使用了“冰箱”,那是一種用黃花梨或者紅木製作的盒子,裡面放上冰塊,類似於冰鑒。平民百姓家如何保存食物呢?買不起冰箱的人家,就只能將食物裝在籃子裡放井裡,讓井裡的低溫來使食物不腐。

可見,古人保存食物的主要方法還是跟我們今天一樣,降低溫度。但用冰塊降溫的辦法,能夠保存食物的時間也是有限的。

明朝時候的冰箱(裡面有幾層)

這次出土的2200年前的“千年雞湯”,究竟是如何做到不腐的呢?古人真的有這麼牛的技術還是僅僅只是巧合呢?這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可惜這鍋雞湯已經不在了,不然很有可能會帶來一場食物防腐的新革命現也不一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