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人物|陳儀悲歌

陳儀的一生是錯綜複雜的。 作為軍人, 他軍銜至上將;作為行政長官, 他做過福建、浙江、臺灣三個重要省份的“一把手”。 他信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為人為政方正清廉;他一生都在辛勞奔波, 卻四處碰壁, 起伏跌宕, 褒貶有加, 可謂“失敗與成功齊飛, 黯然共璀璨一色”。

“一部失敗史”

如果陳儀沒有改名字, 那麼在國共兩軍的歷史上, 雙方都有一個名將叫“陳毅”。 陳儀, 原名陳毅, 字公俠, 1883年生於浙江紹興。 陳儀在20歲和35歲時, 曾兩次去日本留學, 學的都是軍事。

辛亥革命風起雲湧, 他先是參加光復會, 後又參加了浙江光復運動。 他曾一度被軍閥孫傳芳任命為浙江第一師師長、浙江省省長。 1926年陳儀投向北伐軍, 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軍長;北伐軍“一炮轟走了孫傳芳”後, 陳儀深得蔣介石器重, 先是委以軍政部兵工署署長, 隨後升任軍政部常務次長;1937年抗戰爆發後, 身兼第二十五集團軍總司令,

成為陸軍上將;1943年兼任代理陸軍大學校長。

陳儀行伍出身, 中年之後, 多以光頭示人, 他粗頭粗臉, 眉毛粗鬍子粗;但陳儀拿槍能武, 拿筆能文。 陳儀懂金融、重經濟、惠民生, 他在1920年曾辦過商業銀行與錢莊, 與當時的金融界有密切的聯繫。 日本投降後, 63歲的陳儀正式接收了臺灣的管治權。 他從金融入手, 做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決策:力拒當時國民黨內掌握財經大權的孔宋家族, 而在臺灣發行台幣, 阻擋大陸流通的法幣進入臺灣, 官方設立了臺灣光復後的第一家銀行——臺灣銀行。 對於當年陳儀的金融眼光, 臺灣作家李敖曾讚賞有加, 稱“使臺灣的錢跟大陸的錢分開, 這就是陳儀的德政”。

與此同時, 陳儀整頓接收的日產成立多家公營企業,

並成立專賣局和貿易局控制經濟。 不承想, 正是“專賣局”的體制, 為後來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埋下了伏筆。

1947年2月27日, 在臺北市街頭發生了一起私煙查緝血案。 這天傍晚, 40歲的寡婦林江邁因販賣私煙, 被粗暴執法的專賣局緝查員用槍托擊傷頭部, 血流滿面, 昏迷倒地。 圍觀民眾群情激奮, 包圍了緝查員, 慌亂中緝查員開槍示警, 不幸打死了一個旁觀的市民。 由此觸發2月28日臺灣民眾大規模的示威抗議。 隨後抗議席捲全島, 並引發國府派兵來台, 實行軍警鎮壓, 雙方死傷眾多, 釀成慘痛血案。

“二二八事件”成了陳儀從政生涯的一次“滑鐵盧”。 初始一周, 他多妥協退讓, 軍人出身的他, 其實並不好“武”;後星火燎原,

終致局面失控。 蔣介石很生氣地在日記中寫道:“陳儀平日既以虛矯自飾為能, 事發, 又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 迄至禍已燎原, 始行求援, 可痛……”

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剛剛晉升為二級上將的陳儀, 在事件後不久的4月份, 就被悉數免去了臺灣行政長官等職務, 回到上海賦閑。 離任前, 他沉痛地說“自己的歷史正是一部失敗史”。

“精神不死”

1948年6月應老蔣之招, 陳儀再一次出任浙江省主席。 1949年1月21日, 蔣介石被迫“引退”, “下野”回到老家奉化, 但依然在遙控政局。 此時, 中共地下黨積極地做陳儀的策反工作, 希望他一致行動, 及時回應大軍渡江。

陳儀其實早有此打算, 他自訴:“我只為江南千百萬百姓免受災難。 ”苦於自己是“光杆司令”的陳儀, 此時想到了多年培養、視為心腹的湯恩伯。 就在1月18日, 蔣介石召開了一個極為機密的軍事會議, 宣佈把京滬警備司令部擴大為京滬杭警備司令部, 湯恩伯任總司令。 此前陳儀出任浙江省主席後即向蔣舉薦, 委任同樣賦閑在家的湯恩伯為衢州綏靖公署主任。 而早年間正是因陳儀舉薦,湯獲蔣重用,一度飛黃騰達,湯恩伯曾跪地拜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乃陳老也!學生當拜陳老為師,生死與共!”

湯恩伯奉命固守京滬杭地區,憑藉長江天塹,確保半壁河山,“他放棄抵抗,掉轉槍頭,作用就大了”。

1月27日,做出重大決定的陳儀,委派在浙大工作的外甥丁名楠,兩次持親筆信赴滬,動員湯恩伯起義。

陳儀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名叫“湯恩伯”的人,忘“恩”而負“儀”,把他給出賣了,儘管湯非常糾結和無奈。陳蓮芬編著的《陳儀軍政生涯》一書記載,當時發生了一個重大意外:湯送走丁後,即將陳的親筆信鎖入抽屜。可當他再次取閱信件時,卻發現密信已被人竊看——是在湯部任秘書的胡德珍(特務頭子毛森之妻)。這就促使湯做出決定:立即向蔣稟報這一大事。1月30日,蔣介石在日記裡怒駡陳儀“寡廉鮮恥、忘恩負義”。

2月23日,陳儀被秘密扣押。4月28日,乘飛機輾轉押解至臺北,囚于基隆。獄中陳儀態度倔強,死不悔改,拒不認錯。1950年6月9日,在臺灣的蔣介石秋後算帳,組織特別法庭,以所謂“勾結共匪,陰謀叛變”的罪名進行審判,審判長是顧祝同,湯恩伯是證人。陳儀被判處死刑。6月18日清晨,陳儀被殺害於臺北刑場。他的臨終遺言是慷慨赴死之時邊走邊說的:“人死,精神不死!”

“事業平生悲劇多,迴圈歷史究如何;癡心愛國渾忘老,愛到癡心即是魔。”陳儀在人生最後所做的抉擇,使他贏得了“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貢獻出生命的愛國人士”的讚譽。

而早年間正是因陳儀舉薦,湯獲蔣重用,一度飛黃騰達,湯恩伯曾跪地拜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乃陳老也!學生當拜陳老為師,生死與共!”

湯恩伯奉命固守京滬杭地區,憑藉長江天塹,確保半壁河山,“他放棄抵抗,掉轉槍頭,作用就大了”。

1月27日,做出重大決定的陳儀,委派在浙大工作的外甥丁名楠,兩次持親筆信赴滬,動員湯恩伯起義。

陳儀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名叫“湯恩伯”的人,忘“恩”而負“儀”,把他給出賣了,儘管湯非常糾結和無奈。陳蓮芬編著的《陳儀軍政生涯》一書記載,當時發生了一個重大意外:湯送走丁後,即將陳的親筆信鎖入抽屜。可當他再次取閱信件時,卻發現密信已被人竊看——是在湯部任秘書的胡德珍(特務頭子毛森之妻)。這就促使湯做出決定:立即向蔣稟報這一大事。1月30日,蔣介石在日記裡怒駡陳儀“寡廉鮮恥、忘恩負義”。

2月23日,陳儀被秘密扣押。4月28日,乘飛機輾轉押解至臺北,囚于基隆。獄中陳儀態度倔強,死不悔改,拒不認錯。1950年6月9日,在臺灣的蔣介石秋後算帳,組織特別法庭,以所謂“勾結共匪,陰謀叛變”的罪名進行審判,審判長是顧祝同,湯恩伯是證人。陳儀被判處死刑。6月18日清晨,陳儀被殺害於臺北刑場。他的臨終遺言是慷慨赴死之時邊走邊說的:“人死,精神不死!”

“事業平生悲劇多,迴圈歷史究如何;癡心愛國渾忘老,愛到癡心即是魔。”陳儀在人生最後所做的抉擇,使他贏得了“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貢獻出生命的愛國人士”的讚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