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武漢宏博泰生態茶業有限公司的攻堅扶貧路

《“瘌痢山”換裝》

文/汪義麗

選稿:中鄉美二室主編 李巧篆

文圖編輯:丁錄年 柳絲青青

——武漢宏博泰生態茶業有限公司的攻堅扶貧路

武漢宏博泰生態茶業有限公司位於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關聖村。

駕車沿著茶園內的柏油路繞行, 可以看到這裡一叢叢綠意盎然的茶林齊整拾級而上地生長, 林中點綴著開紅花的紫薇、屹立著身披片片黃葉隨風揮舞的銀杏。 茶園處散佈有碧波蕩漾的塘堰, 白鴨灰鴨悠遊其間。 靠近生活區的地方果蔬成片, 綠林中有自由穿梭的雞和引吭高歌的白鵝。 白鷺在低凹處的沼澤地蹁躚起舞。 青山倒映在水中, 綠水環繞著茶林。

沉醉在此景, 不禁詢問公司創始人童建宏:如此寧靜清新的養生之地是他創建的, 還是之前就是如此這般的。 童建宏笑談了鬱鬱蔥蔥茶園的前世今生。

巧耕片土 綠滿荒山

承租之前的丘陵雜草叢生,

半人高的枯草叢中冒出新生的綠草, 經年累月黑的黃的枯草與新生的綠草和些許油松雜糅在一起。 穿行在大片的草場中, 深一腳淺一腳的分明能感覺到丘陵荒原處高低凸凹的地勢。 偌大的雜草叢中偶爾還有黑黑的光光的一片, 那是不久前突發山火的印跡, 山火過後裸露出了高高低低的地勢和已被煙薰火燎過的山石。 山上黃一塊, 黑一塊的, 村民想到了:以前人頭皮上感染真菌後, 頭髮脫落, 頭上是黑一塊白一塊的 “瘌痢頭”。 因此人們叫這山崗“瘌痢山”、“癩子崗”。 你若打聽關聖村在哪兒?可能有很多村民說不知道, 但你若是問“瘌痢山”“癩子崗”在哪兒?村民就都知道。

當初親朋不理解童建宏, 但在童建宏看來, 這卻是寶地。

經年的荒涼, 是因為沒有水源, 無人耕種, 因而荒山土壤沒有被農藥化肥重金屬污染。 這正是生態茶林的理想之地。

2010年, 一直在外打拼多年並已有成就的童建宏等人承租了鳳凰鎮關聖村的幾千餘畝丘陵, 開始了他們的回鄉創業。

平日裡無人管理, 在乾燥的時節, 極易發生火災, 山火一旦發生, 山上的乾草和油松會加助火勢瞬間蔓延, 兇猛的火勢直接危及附近的村莊, 這似乎是每年的常態。 鎮上沒有專職的消防員, 但也不得不把滅火列入常態工作的管理。 火災總是突如其來, 猝不及防, 政府為此大傷腦筋。 當童建宏一行五人決定承租這六千畝山林時, 鎮政府工作人員和周邊的村民無不歡欣鼓舞。 因為荒山種植茶樹,

又有專人管理, 村民就不再受火災威脅和煙薰火燎之苦, 政府防火的擔子也被卸下了。

這裡適宜茶樹生長, 同時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童建宏一行於2012年春開始了茶園的種植。 春天六千畝的荒山披上了綠, 低凹之處被挖掘後形成了蓄積清水的塘堰, 乾旱時節蓄積的清水能保障六千畝茶園的灌溉。 山坡上一畦畦栽種著排列整齊矮壯的茶苗, 道路兩旁的行道樹沿著曲折有致的道路伸展。 平常日子裡, 池塘裡放養著魚, 茶園裡清除的雜草被它們爭相搶食。

不到一年的時間, 園區、生產區道路相通, 塘堰密佈, 自動噴灌等配套設施齊全, 整體功能完善, 形成了產業生態化, 生態產業化的發展格局。

2013年7月, 武漢市宏博泰茶葉有限公司註冊成功。

科學種植 生態除蟲

茶樹不喜歡強烈的日照, 因此在一叢叢茶樹裡間隔種植了落葉喬木, 如紫薇銀杏等。 在有強烈日光的夏季, 紫薇銀杏的枝葉下只有斑駁的陽光, 這正適合喜歡閃光的茶樹。 冬日, 茶樹在落完葉的喬木下盡享冬日暖陽。 調試好茶樹需要的陽光,這些都為提供優質茶葉做好了準備。

為了防範茶園發生病蟲害相互波及感染,在開始種植茶苗時就對此做了規劃——茶園採取生態隔離的方法。稻田、菜園、池塘、麥地、玉米地、樹林、生產車間等作為茶園與茶園之間的間隔,這樣總面積六千畝的茶園被田、塘、房等間隔開。

幾年以來,因為有效的間隔,茶林沒有發生過爆發性的病。童建宏說,樹也像人一樣,輕微的病蟲害,茶樹有自我修復功能;有時茶園蟲子一旦多了,鳥也自然多了;偶有少量枯死的茶樹,大都因紮根的土層薄而乾旱致死。

面對茶樹生長過程中不時的病蟲害侵入,茶園堅持從不噴灑農藥。而是利用茶園的幾個工作區生活區飼養的雞鴨鵝。雞的活動範圍是周圍三百米左右,雞捕食茶園中的蟲子,基本上能控制茶園的蟲害。但隨著茶林樹木地茁壯成長,園中也引來了威脅雞生命的黃鼠狼和鷹。於是園中又飼養了一些鵝,白天雞鴨鵝一起出入茶林,鵝的伴隨避免了黃鼠狼和鷹對雞的襲擊。

鵝不僅是護衛,同時它也是茶園的“除草工”。每天上午十點以前,雞鴨鵝在家吃過玉米穀物早餐就被放養到茶林。在林中,它們自籌中餐和晚餐。雞啄食林中的蟲和雜草,鴨到水中嬉戲捕食,食量大的鵝不得不盡職盡責地除草填飽肚子,偶爾也去水中轉悠。烈日下,雞鴨鵝一起到茶樹蔭下歇息嬉戲。

天黑後,雞鴨鵝成群結隊的回到雞舍。黑幕中,茶園裡的老鼠、野兔、黃鼠狼、蛇和鷹演繹著別樣的生物鏈。

農業佈景 生態富民

細雨濛濛的傍晚,我們駕車沿著茶園週邊的柏油路行駛,看到一叢叢茶樹如綠油油的玉帶繞著山崗一圈一圈地轉悠。綠帶上泛出片片紅和黃,那是開紅花的紫薇和黃葉的銀杏。低處煙波縹緲的河流也印入眼簾,原來人一直在意蘊十足的山水畫中行走。

附近,在外打拼的青年回家都會到茶園來看看,這裡曾經是他們童年的荒地,如今卻是盛況空前的美景。他們感慨,曾經貧瘠的土地,有如此的巨變;有不少打工人回鄉了,因為茶園給留守在家的老人、照顧孩子的婦女提供了工作……還有大學生,他們也留在茶園擔負起種茶制茶的管理和技術指導,以及網路的宣傳銷售。

茶園裡植樹種菜、播種收割,採茶制茶、施肥拔草、養雞養魚等事務,需要常年駐守的工人不少於80人,每年三個時期的採茶時節每天需要600多人。每逢此時附近村莊的村民就像趕集似的欣然前往茶園務工。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茶廠支付的勞工費用都不少於200萬元。

附近不少村民是茶園常年的雇傭工,他們對茶園最初的興建和如今的發展壯大都熟稔於心。他們熱愛給他們帶來財富的茶園,也熱愛他們親手建設的美麗花園。他們心底為他們的勞動而驕傲——他們親手創建的茶園生產的茶葉經過權威部門檢測證實達到了歐盟安全標準。在閒暇的日子裡,他們也為自己泡上一壺自己種植加工的清茶,靜享茶香飄溢的滿滿的幸福。

村民為他們的茶葉在市場上每斤200多元的售價仍供不應求而自豪。考慮到他們是品質優良的茶葉的締造者,茶廠經理童建宏也給了他們豐厚的饋贈——採茶得茶。每年暑熱過後,茶園開放三日,即村民進茶園採茶,所采的茶,公司加工好後再按採茶所得,公司一半村民一半均分。茶園免費提供茶葉和免費製作,村民出力採摘收穫同出售一樣精美包裝的茶葉。所得茶葉,村民既可以出售也可以贈與親朋,不少村民選擇在春節用來待客和自家喜慶的日子裡享受這較高消費的新茶。

如今村民在春節期間,不僅用自己採摘的茶待客,還樂此不疲的帶領親朋到風景如畫的茶園免費遊。村民無不自豪地說:“我家就住在景區。”

每逢週末,不少上班族帶著家人驅車來到這裡度假。他們特意來此免費的氧吧飽覽美麗的茶園風光,相機留下了他們幸福的時光,他們不僅品嘗這裡味美價廉的農家飯,還青睞農家菜園子的瓜果蔬菜。平日裡,村民到茶園上班,節假日,村民回家張羅經營農家樂飯食。他們住在景區,守在家裡,過著悠閒富裕的生活。

春天,空中悠閒飛翔的白鷺,山中火紅的石楠、黃色的油菜花與綠色的茶林與遊弋在河流中的鴨鵝,共同描繪出了這個美麗動人的多彩茶園。這裡四時不同的風景,引得攝影師、愛鳥者、遊人流連忘返。村民真切體悟到靠山吃山,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

童建宏等人實現了他們的理想:守住了青山,創建了生態茶園,生產了遨遊國內外市場的農產品,富了自己富了村民。

茶樹迎著陽光葳蕤地成長,棲息在茶園的白鷺喜鵲在採茶員工的上空盤旋,他們將共同見證——茶園蒸蒸日上的明天。

汪義麗:筆名明月,武漢市作家協會會員,武漢市廣播電視大學教師,有作品發表在《新華每日電訊》《中國教師報》《湖北日報》《武漢晚報》《武漢作家》《潛溪文學》等報刊雜誌。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調試好茶樹需要的陽光,這些都為提供優質茶葉做好了準備。

為了防範茶園發生病蟲害相互波及感染,在開始種植茶苗時就對此做了規劃——茶園採取生態隔離的方法。稻田、菜園、池塘、麥地、玉米地、樹林、生產車間等作為茶園與茶園之間的間隔,這樣總面積六千畝的茶園被田、塘、房等間隔開。

幾年以來,因為有效的間隔,茶林沒有發生過爆發性的病。童建宏說,樹也像人一樣,輕微的病蟲害,茶樹有自我修復功能;有時茶園蟲子一旦多了,鳥也自然多了;偶有少量枯死的茶樹,大都因紮根的土層薄而乾旱致死。

面對茶樹生長過程中不時的病蟲害侵入,茶園堅持從不噴灑農藥。而是利用茶園的幾個工作區生活區飼養的雞鴨鵝。雞的活動範圍是周圍三百米左右,雞捕食茶園中的蟲子,基本上能控制茶園的蟲害。但隨著茶林樹木地茁壯成長,園中也引來了威脅雞生命的黃鼠狼和鷹。於是園中又飼養了一些鵝,白天雞鴨鵝一起出入茶林,鵝的伴隨避免了黃鼠狼和鷹對雞的襲擊。

鵝不僅是護衛,同時它也是茶園的“除草工”。每天上午十點以前,雞鴨鵝在家吃過玉米穀物早餐就被放養到茶林。在林中,它們自籌中餐和晚餐。雞啄食林中的蟲和雜草,鴨到水中嬉戲捕食,食量大的鵝不得不盡職盡責地除草填飽肚子,偶爾也去水中轉悠。烈日下,雞鴨鵝一起到茶樹蔭下歇息嬉戲。

天黑後,雞鴨鵝成群結隊的回到雞舍。黑幕中,茶園裡的老鼠、野兔、黃鼠狼、蛇和鷹演繹著別樣的生物鏈。

農業佈景 生態富民

細雨濛濛的傍晚,我們駕車沿著茶園週邊的柏油路行駛,看到一叢叢茶樹如綠油油的玉帶繞著山崗一圈一圈地轉悠。綠帶上泛出片片紅和黃,那是開紅花的紫薇和黃葉的銀杏。低處煙波縹緲的河流也印入眼簾,原來人一直在意蘊十足的山水畫中行走。

附近,在外打拼的青年回家都會到茶園來看看,這裡曾經是他們童年的荒地,如今卻是盛況空前的美景。他們感慨,曾經貧瘠的土地,有如此的巨變;有不少打工人回鄉了,因為茶園給留守在家的老人、照顧孩子的婦女提供了工作……還有大學生,他們也留在茶園擔負起種茶制茶的管理和技術指導,以及網路的宣傳銷售。

茶園裡植樹種菜、播種收割,採茶制茶、施肥拔草、養雞養魚等事務,需要常年駐守的工人不少於80人,每年三個時期的採茶時節每天需要600多人。每逢此時附近村莊的村民就像趕集似的欣然前往茶園務工。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茶廠支付的勞工費用都不少於200萬元。

附近不少村民是茶園常年的雇傭工,他們對茶園最初的興建和如今的發展壯大都熟稔於心。他們熱愛給他們帶來財富的茶園,也熱愛他們親手建設的美麗花園。他們心底為他們的勞動而驕傲——他們親手創建的茶園生產的茶葉經過權威部門檢測證實達到了歐盟安全標準。在閒暇的日子裡,他們也為自己泡上一壺自己種植加工的清茶,靜享茶香飄溢的滿滿的幸福。

村民為他們的茶葉在市場上每斤200多元的售價仍供不應求而自豪。考慮到他們是品質優良的茶葉的締造者,茶廠經理童建宏也給了他們豐厚的饋贈——採茶得茶。每年暑熱過後,茶園開放三日,即村民進茶園採茶,所采的茶,公司加工好後再按採茶所得,公司一半村民一半均分。茶園免費提供茶葉和免費製作,村民出力採摘收穫同出售一樣精美包裝的茶葉。所得茶葉,村民既可以出售也可以贈與親朋,不少村民選擇在春節用來待客和自家喜慶的日子裡享受這較高消費的新茶。

如今村民在春節期間,不僅用自己採摘的茶待客,還樂此不疲的帶領親朋到風景如畫的茶園免費遊。村民無不自豪地說:“我家就住在景區。”

每逢週末,不少上班族帶著家人驅車來到這裡度假。他們特意來此免費的氧吧飽覽美麗的茶園風光,相機留下了他們幸福的時光,他們不僅品嘗這裡味美價廉的農家飯,還青睞農家菜園子的瓜果蔬菜。平日裡,村民到茶園上班,節假日,村民回家張羅經營農家樂飯食。他們住在景區,守在家裡,過著悠閒富裕的生活。

春天,空中悠閒飛翔的白鷺,山中火紅的石楠、黃色的油菜花與綠色的茶林與遊弋在河流中的鴨鵝,共同描繪出了這個美麗動人的多彩茶園。這裡四時不同的風景,引得攝影師、愛鳥者、遊人流連忘返。村民真切體悟到靠山吃山,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

童建宏等人實現了他們的理想:守住了青山,創建了生態茶園,生產了遨遊國內外市場的農產品,富了自己富了村民。

茶樹迎著陽光葳蕤地成長,棲息在茶園的白鷺喜鵲在採茶員工的上空盤旋,他們將共同見證——茶園蒸蒸日上的明天。

汪義麗:筆名明月,武漢市作家協會會員,武漢市廣播電視大學教師,有作品發表在《新華每日電訊》《中國教師報》《湖北日報》《武漢晚報》《武漢作家》《潛溪文學》等報刊雜誌。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