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從尚武到貧嘴——天津衛的民風是如何改變的?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 水陸交通暢達, 自古就是軍事屯兵和角逐的戰場。 戰國時期, 燕、趙、齊等諸侯國逐鹿中原, 屢屢挑起戰爭。 唐朝經常對北方用兵, 漁陽(薊縣)成為軍事重鎮。 宋遼兩國以海河為界隔水對峙。 金設直沾寨, 明建天津"三衛", 都作為屯兵防禦的軍事要地。

天津衛

相傳, 天津設寨時, 居民才有七姓。 至明代燕王率兵掃北, 大批的隨軍家屬和移民到天津落戶, "築城設池定為今名", 天津始成為繁華的城鎮。 燕王與其父朱洪武揭竿舉旗發端于蘇北, 皖南, 自然隨之而來的以這一帶人居多。 天津民間舊時曾流行著:"問我祖先來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的說法。 從飲食習俗看, 天津人以麵食為主, 特別是麵條與餃子和喜慶聚散有關係, 這同山西人以麵食為主的習俗是一樣的。 而天津的節今時俗又源于河北、河南、山東的農村。 由此可見, 天津眾多的居民是由退役的軍人和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拼湊組合的。

明代大閱兵

軍人粗獷驃悍的性格和移民火爆一團的習性對後來天津民風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天津歷來就有著分幫結夥的特點。 如漕運的山西幫、廣東幫、寧波幫等等。 就是在同行業問,

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 抵禦外部或外地勢力的侵入, 也自發組成團夥, 出現了腳行、魚行、糧行、油行等組織。

候家後

幫會和團夥內部重義氣, 守信用, 互助互利。 早年有所謂"鍋夥", 合夥吃飯, 平分工錢, 是原始的互助互濟形式。 幫會與團夥之間互不相讓, 爭利奪勢。

甚至武力火拼。 李鴻章在《續天津縣誌》序中寫道:"顧其人情風俗輕生赴鬥, 猶有漁陽上穀之逸……蓋斯民之富者, 多好倡為善義行;其貧者, 就死不悔……親上死長, 勇於赴難而不屈, 亦多忠義才傑之倫。 "這是講了好的一面。 而其副作用也尤為突出, 以土產"混混兒"出名。 所謂"混混兒"皆地痞無賴亡命之徒。 "混混兒"之間為了搶佔地盤, 除經常打架械鬥外, 往往還採用"自戕"的特殊方式來鬥狠。 如有"刺破頭"自造傷殘嫁禍於人的;有熬打"賣味兒"滾刀肉的;也有爬釘板;跳油鍋的。 當然, "混混兒"僅是個別的, 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早已絕跡, 但它畢竟是移民特定時期幫會團夥習氣的產物, 其行為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天津老照片

清代, 由於政治的相對穩定, 天津逐漸失去軍事要塞的地理位置。 駐軍執行屯田制, 穿渠引水, 開荒種田, 以保證計養的來源, 漸漸由"軍"轉"農"。 當政者因勢利導, 改軍事管理為行政管理, 興辦學校, 提倡儒家教育, 頗有成效, 民風也隨之一改。 地方誌上有著"貴德恥爭, 民淳訟簡":"文風日盛,家弦戶誦,以氣節相高,無論貧富,見義必為,饒有古遺風"等記載,貴德恥爭、樂善好施一時成為時尚。一人有難,眾人相幫的好民風一直流傳至今。敢於直言公理,樂於幫助弱者的事情總是屢見不鮮;而欺弱淩下常常會引起公憤。比如,天津人說話辦事很講究:外場",得過別人的好處;總要以某種方式回報。天津人以"失約"、"食言"為恥,稱這樣的人為"大梨"、"屁屁";以"管閒事"為樂。

津門故里

清末,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後,經濟地位日益突出,一躍成為華北地區的商貨中心--大商埠。外來事物不斷湧進,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電燈、電話、高樓大廈、租界,日新月異。天津人幾乎每天都在接受新東西,見多識廣,轉化成自我驕傲、誇耀的資本。滋生一種城市人心理上的優越感。天津人動不動就把外鄉人稱為"老坦兒"、"傻冒",特別愛在外地人面前宣揚自己的所見所聞,目空一切,居高臨下。天津人交往時一般不休陣,有自信心,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的局面。天津人講話直爽、簡潔、潑辣,不兜彎子,喜歡直來直去。但是,有時不免虛張聲勢,強詞奪理,出言不遜。因此"京油子、衛嘴子"的流行說法也帶有貶意。

《沒事偷著樂》

天津衛的民風是隨著地理位置的變遷、經濟發展而產生變化的。天津人的性格也是多元的。"由兵轉農","由農漸商"是沿用了天津民風三變的傳統說法。風俗文化其實是沒有高低的,可是總有些人,有些影視作品,把天津做為粗鄙文化的代表,這種臉譜化的表達方式其實是非常片面的認識。如果懷著這種“吃著天津恨天津”的心態,來分析天津,研究天津,就不能認識天津,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來。

廣說諸事,其多若林 歡迎關注《說林》 津味津史,更津彩

民淳訟簡":"文風日盛,家弦戶誦,以氣節相高,無論貧富,見義必為,饒有古遺風"等記載,貴德恥爭、樂善好施一時成為時尚。一人有難,眾人相幫的好民風一直流傳至今。敢於直言公理,樂於幫助弱者的事情總是屢見不鮮;而欺弱淩下常常會引起公憤。比如,天津人說話辦事很講究:外場",得過別人的好處;總要以某種方式回報。天津人以"失約"、"食言"為恥,稱這樣的人為"大梨"、"屁屁";以"管閒事"為樂。

津門故里

清末,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後,經濟地位日益突出,一躍成為華北地區的商貨中心--大商埠。外來事物不斷湧進,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電燈、電話、高樓大廈、租界,日新月異。天津人幾乎每天都在接受新東西,見多識廣,轉化成自我驕傲、誇耀的資本。滋生一種城市人心理上的優越感。天津人動不動就把外鄉人稱為"老坦兒"、"傻冒",特別愛在外地人面前宣揚自己的所見所聞,目空一切,居高臨下。天津人交往時一般不休陣,有自信心,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的局面。天津人講話直爽、簡潔、潑辣,不兜彎子,喜歡直來直去。但是,有時不免虛張聲勢,強詞奪理,出言不遜。因此"京油子、衛嘴子"的流行說法也帶有貶意。

《沒事偷著樂》

天津衛的民風是隨著地理位置的變遷、經濟發展而產生變化的。天津人的性格也是多元的。"由兵轉農","由農漸商"是沿用了天津民風三變的傳統說法。風俗文化其實是沒有高低的,可是總有些人,有些影視作品,把天津做為粗鄙文化的代表,這種臉譜化的表達方式其實是非常片面的認識。如果懷著這種“吃著天津恨天津”的心態,來分析天津,研究天津,就不能認識天津,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來。

廣說諸事,其多若林 歡迎關注《說林》 津味津史,更津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