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北朝家訓成熟 諸葛亮教子養德明志

凱風網

諸葛亮像

東漢滅亡後, 中國歷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是一個戰爭連年不斷、政權頻繁更替的大分裂時期, 官學興廢無時,

對子弟教育的任務因此逐漸由家庭來承擔, 而大家族在這一時期卻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身處亂世中的明君、有遠見的望族乃至一般士大夫為立身免禍、傳家保國, 都很重視對子弟的訓導, 從而使家訓理論趨於成熟。

養德明志, 寧靜致遠

諸葛亮(181-234)是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勤於教誡子弟, 在政事、軍事之餘, 寫下了《誡子書》等家訓經典名篇。 其家訓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勉子侄成為國之“重器”。 諸葛亮早年無子, 曾要求過繼兄長諸葛瑾的次子諸葛喬。 後來, 諸葛亮有了兩個親生子, 即長子諸葛瞻和次子諸葛京。 諸葛亮對子侄都很喜歡, 希望他們成為國之“重器”。

他在《與兄瑾言子瞻書》中說, 諸葛瞻“今已八歲,

聰慧可愛, 嫌其早成, 恐不為重器耳”。 短短幾言生動反映了諸葛亮疼愛兒子的殷殷之情與擔心他成不了國家棟樑的隱隱憂心。 為了使子侄能成為國之“重器”, 諸葛亮讓他們擔任一定的職務, 在兵戰中鍛煉成長。 他在《與兄瑾言子喬書》中說, 諸葛喬本來該回到成都, 但現在諸將子弟都要參加後勤運輸, 我考慮他宜與大家榮辱與共, 故現在派其督率五六百名士卒, 與各位將軍的子弟一起在山谷中運輸糧草等軍用物資。 諸葛喬跟隨養父諸葛亮在漢中征戰, 成長十分迅速。

二是靜學廣才, 養德明志。 諸葛亮幼時失去雙親, 顛沛流離, 經受了許多磨難, 這鍛煉了他的意志, 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 在隆中隱居耕讀期間, 他又提高了自己在道德文章、兵法韜略等方面的修養。

他用自己的這些體會訓誡子侄, 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德、才、學、志的關係。 他說:“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 非志無以成學。 ”一個人格高尚的君子的操行, 便是以寧靜來修養身心, 以生活節儉來涵養品德。 不能淡泊就無法樹立遠大的理想, 不能恬靜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 學習必須有安靜的心境, 而才幹必須從學習中得到。 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 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

諸葛亮很注意教導子侄立志, 在寫給外甥龐渙的家信中, 他說一個人應“志當存高遠”, 如果志向不剛強堅毅, 意氣不慷慨激昂,

便會碌碌無為地拘泥于時俗, 默默無聞地束縛于情欲, 永遠處於凡人之中, 甚至淪為庸俗下流之輩。

三是勵精治性, 戒逸除驕。 為了樹立崇高的志向, 使自己成為濟世之“重器”, 不僅要仰慕學習先賢, 而且要加強道德修養。

首先是戒淫慢, “淫慢則不能勵精”, 只有不驕縱, 不淫逸, 才能振奮精神, 使學問精益求精。 第二是戒險躁, “險躁則不能治性”, 只有不偏急, 不浮躁, 才能陶冶性情, 使學業日漸進步。 第三是生活節儉, 恬靜寡欲, 摒棄私情邪欲。 鑒於驕逸損志、奢侈致禍的歷史教訓, 他不為子弟置過多的資產, 還曾上書劉禪說, 自己在“成都有桑八百株, 薄田十五頃, 子弟衣食, 自有餘饒……若臣死之後, 不使內有餘帛, 外有贏財, 以負陛下”。 第四是“棄疑滯”“去細辟”,

就是不多疑固執、不為小事煩惱, 以適應各種考驗, 能屈能伸。 最後是廣泛地向他人求教, 消除怨天尤人的心理。

做到這些以後, “雖有淹留, 何損於美趣, 何患於不濟”, 即使得不到重用, 又何損於你高尚的志趣, 又何必擔憂你的理想不能實現?

在諸葛亮言教與身教的薰陶下, 他的子孫們德才兼備, 忠君愛國。 景耀六年(263), 魏將鄧艾大舉攻蜀,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督軍與魏戰於綿竹。 鄧艾遺書誘降, 他怒斬來使, 後來他戰敗臨難死義, 年僅37歲。 諸葛瞻長子諸葛尚亦不負國之重恩, 馳赴魏軍而死。 對此, 史學家評論道:“瞻雖智不足以扶危, 勇不足以拒敵, 而能外不負國, 內不改父之志, 忠孝存焉。 ”

諸葛亮的家訓思想影響深遠, 一直為後人稱道,其“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志當存高遠”等,已成為激勵士人修養的至理名言。十六國時西涼政權的建立者李暠書寫諸葛亮家訓以教諸子道:“周禮之教,盡在中矣。為國足以致安,立身足以成名,汝等可不勉哉!”

樹私則背公,是大惑也

羊祜(221-278)是西晉開國元勳。他的父親做過上党太守,母親是東漢名士蔡邕的女兒。晉武帝建立西晉後,羊祜以尚書左僕射參與籌畫滅吳,都督荊州諸軍事,出鎮襄陽。他撫士庶,開屯田,儲軍糧,為滅吳做了充分準備,死後為吏民深切懷念、建廟立碑,成為一代名臣。

羊祜有女無子,以兄子為嗣。他對子女、弟侄要求甚嚴,有《誡子書》等留世。他教育孩子,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人臣樹私則背公,是大惑也”。羊祜的女婿曾勸他置辦些產業,以便將來享用。羊祜默不作聲,沒有答應。他退而對家人說:“人臣樹私則背公,是大惑也。”人臣建置私產,會背離國家,這是一個人最大的困惑。

羊祜此舉來自祖訓,羊氏素以“清德”聞名。羊祜祖父羊續為官清廉,從不收受賄賂,他臨終前留下遺言,要求對自己進行薄葬,不可收受別人送來的奠儀。羊祜繼承了祖上遺留下來的清廉儉樸的好家風,“立身清儉,被服率素,祿俸所資,皆以瞻給九族,賞賜軍士,家無餘財。”

此外,羊祜還深受西漢太傅疏廣的教子名言——“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的影響,認為給子侄多留遺產有害無益。羊祜不置私產,表面上看是不夠關心子侄,實際上是為他們作更深層、更長遠的考慮。

二是“恭為德首,慎為行基”。羊祜以自己讀書修身的經歷訓誡子侄,雖然你們在政事上無多大本領,在才藝方面也無獨特之處,但在德行方面,卻可以進行修養,要懂得“恭為德首,慎為行基”,“言則忠信,行則篤敬”。

這幾句話可謂羊祜為人處世的經驗之談。晉武帝泰始初年,羊祜被封為尚書右僕射、衛將軍,當時前朝元老甚多,“祜每讓,不處其右”,甘居下位。他為官忠貞無私,疾惡邪佞,簡約自重,在軍中“常輕裘緩帶,身不披甲”。有天夜間他想獨自出營,被軍司徐胤手執兵器擋在營門不准出去,對此羊祜不僅沒有發怒,反而“改容謝之”,禮辭回帳。他率軍與吳兵交戰,不用掩襲之計,“將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輒飲以醇酒,使不得言”,為的是打信義之仗。羊祜曾追斬吳將陳尚、潘景,但“美其死節而厚加殯斂。景、尚子弟迎喪,祜以禮遣還”。這些做法,使吳人“翕然悅服,稱為羊公”,而不呼其名。因此,他上面說的這些話,實際上是希望子侄效法自己,做到“恭慎”“忠信”“篤敬”,成就美名。

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清白

徐勉(466-535)是南梁大臣。梁師北伐時,徐勉“參掌軍書,劬勞夙夜,動經數旬,乃一還家,群犬驚吠”。對於家犬因不識自己而吠,他感歎道:“吾憂國忘家,乃至於此。若吾亡後,亦是傳中一事。”他選官公正無私,曾及閘人夜集,客有求官者,他正色答道:“今夕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傳為一時美談。他“雖居顯職,不營產業,家無蓄積,奉祿分贍親族貧乏者。”門人故舊勸他置業求利,徐勉答曰:“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清白。子孫才也,則自致輜軿,如不才,終為他有。”他教誡長子徐崧的《戒子崧書》是家訓中的名篇,其家訓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繼清廉門風,以清白傳家。徐勉的祖父徐長宗和父親徐融,在南朝劉宋時為官清廉,家境不富裕。他常訓子說:“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貧素。至於產業之事,所未嘗言,非直不經營而已。”他尊崇古人“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的古訓,所以為官多年,親朋古舊或讓他“創辟田園”,或勸他“興立邸店”,他皆拒絕不採納。徐勉說:“古往今來,豪富繼踵,高門甲第,連闥洞房,宛其死矣,定是誰室?”那些顯貴的豪華宅第,都無聲無息地消失了,能說一定是誰家的屋室,所以留給子孫清白的家風與高尚的人格才是最珍貴的。

徐勉講的清白,是指為官清廉,不貪贓枉法,以權謀私,不是完全不置產業。他原來的門宅不大完整,故中年時開闢營建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園林,其中“桃李茂密,桐竹成陰”,他種植這些樹木不是為了求利,而是寄託情志。同時,徐勉並不反對為子孫留下一些財產,他在家書中告訴徐崧“近修東邊兒孫二宅”,還剩下一點錢財,現在分給你去“營小田舍”,但他強調生財致富必須依靠正當手段。

二是“汝既居長”,當使內外和諧。“凡為人長,殊複不易,當使中外諧緝,人無間言,先物後己,然後可貴。”他說為人長子是很不容易的,應當使內外和諧,別人沒有非議,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人後己,多為別人的事情考慮。

他還告訴兒子,你如果經營獲利,可要注意分配合理,並且分利時還要照顧到女兒們:“若有所收穫,汝可自分贍內外大小,宜令得所,非吾所知,又複應沾之諸女爾。”徐勉認為有利在後,有事在先,若能這樣做,便會招來更大的利益。

三是見賢思齊,善全吾志。徐勉訓誡徐崧當自我勉勵,向賢人看齊,忽略這一點就是“棄日也”,“棄日乃是棄身”。棄日就是虛度時光,而虛度時光就是拋棄自身,這關係到身名的美惡,“豈不大哉!可不慎歟!”徐勉雖然支持兒子經營產業,但在處理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關係問題上,他的志趣偏重於精神財富。他希望子孫能繼承廉潔清白的家風,所以在家書的最後說:“自茲以後,吾不復言及田事,汝亦勿複與吾言之。”今後我不再談及經營田產事,就是遇到水災、旱災,歉收、豐收,都統統不要讓我知道。

漢代楊震以清白遺子孫,經過徐勉的發揮,到隋代房彥謙的“人人皆以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於清白”,直至明代於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詠石灰》,成為傳統家訓中的一大精華。

作者為南京審計大學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資料整理與優秀家風研究”(14ZDB007)成果

一直為後人稱道,其“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志當存高遠”等,已成為激勵士人修養的至理名言。十六國時西涼政權的建立者李暠書寫諸葛亮家訓以教諸子道:“周禮之教,盡在中矣。為國足以致安,立身足以成名,汝等可不勉哉!”

樹私則背公,是大惑也

羊祜(221-278)是西晉開國元勳。他的父親做過上党太守,母親是東漢名士蔡邕的女兒。晉武帝建立西晉後,羊祜以尚書左僕射參與籌畫滅吳,都督荊州諸軍事,出鎮襄陽。他撫士庶,開屯田,儲軍糧,為滅吳做了充分準備,死後為吏民深切懷念、建廟立碑,成為一代名臣。

羊祜有女無子,以兄子為嗣。他對子女、弟侄要求甚嚴,有《誡子書》等留世。他教育孩子,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人臣樹私則背公,是大惑也”。羊祜的女婿曾勸他置辦些產業,以便將來享用。羊祜默不作聲,沒有答應。他退而對家人說:“人臣樹私則背公,是大惑也。”人臣建置私產,會背離國家,這是一個人最大的困惑。

羊祜此舉來自祖訓,羊氏素以“清德”聞名。羊祜祖父羊續為官清廉,從不收受賄賂,他臨終前留下遺言,要求對自己進行薄葬,不可收受別人送來的奠儀。羊祜繼承了祖上遺留下來的清廉儉樸的好家風,“立身清儉,被服率素,祿俸所資,皆以瞻給九族,賞賜軍士,家無餘財。”

此外,羊祜還深受西漢太傅疏廣的教子名言——“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的影響,認為給子侄多留遺產有害無益。羊祜不置私產,表面上看是不夠關心子侄,實際上是為他們作更深層、更長遠的考慮。

二是“恭為德首,慎為行基”。羊祜以自己讀書修身的經歷訓誡子侄,雖然你們在政事上無多大本領,在才藝方面也無獨特之處,但在德行方面,卻可以進行修養,要懂得“恭為德首,慎為行基”,“言則忠信,行則篤敬”。

這幾句話可謂羊祜為人處世的經驗之談。晉武帝泰始初年,羊祜被封為尚書右僕射、衛將軍,當時前朝元老甚多,“祜每讓,不處其右”,甘居下位。他為官忠貞無私,疾惡邪佞,簡約自重,在軍中“常輕裘緩帶,身不披甲”。有天夜間他想獨自出營,被軍司徐胤手執兵器擋在營門不准出去,對此羊祜不僅沒有發怒,反而“改容謝之”,禮辭回帳。他率軍與吳兵交戰,不用掩襲之計,“將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輒飲以醇酒,使不得言”,為的是打信義之仗。羊祜曾追斬吳將陳尚、潘景,但“美其死節而厚加殯斂。景、尚子弟迎喪,祜以禮遣還”。這些做法,使吳人“翕然悅服,稱為羊公”,而不呼其名。因此,他上面說的這些話,實際上是希望子侄效法自己,做到“恭慎”“忠信”“篤敬”,成就美名。

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清白

徐勉(466-535)是南梁大臣。梁師北伐時,徐勉“參掌軍書,劬勞夙夜,動經數旬,乃一還家,群犬驚吠”。對於家犬因不識自己而吠,他感歎道:“吾憂國忘家,乃至於此。若吾亡後,亦是傳中一事。”他選官公正無私,曾及閘人夜集,客有求官者,他正色答道:“今夕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傳為一時美談。他“雖居顯職,不營產業,家無蓄積,奉祿分贍親族貧乏者。”門人故舊勸他置業求利,徐勉答曰:“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清白。子孫才也,則自致輜軿,如不才,終為他有。”他教誡長子徐崧的《戒子崧書》是家訓中的名篇,其家訓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繼清廉門風,以清白傳家。徐勉的祖父徐長宗和父親徐融,在南朝劉宋時為官清廉,家境不富裕。他常訓子說:“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貧素。至於產業之事,所未嘗言,非直不經營而已。”他尊崇古人“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的古訓,所以為官多年,親朋古舊或讓他“創辟田園”,或勸他“興立邸店”,他皆拒絕不採納。徐勉說:“古往今來,豪富繼踵,高門甲第,連闥洞房,宛其死矣,定是誰室?”那些顯貴的豪華宅第,都無聲無息地消失了,能說一定是誰家的屋室,所以留給子孫清白的家風與高尚的人格才是最珍貴的。

徐勉講的清白,是指為官清廉,不貪贓枉法,以權謀私,不是完全不置產業。他原來的門宅不大完整,故中年時開闢營建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園林,其中“桃李茂密,桐竹成陰”,他種植這些樹木不是為了求利,而是寄託情志。同時,徐勉並不反對為子孫留下一些財產,他在家書中告訴徐崧“近修東邊兒孫二宅”,還剩下一點錢財,現在分給你去“營小田舍”,但他強調生財致富必須依靠正當手段。

二是“汝既居長”,當使內外和諧。“凡為人長,殊複不易,當使中外諧緝,人無間言,先物後己,然後可貴。”他說為人長子是很不容易的,應當使內外和諧,別人沒有非議,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人後己,多為別人的事情考慮。

他還告訴兒子,你如果經營獲利,可要注意分配合理,並且分利時還要照顧到女兒們:“若有所收穫,汝可自分贍內外大小,宜令得所,非吾所知,又複應沾之諸女爾。”徐勉認為有利在後,有事在先,若能這樣做,便會招來更大的利益。

三是見賢思齊,善全吾志。徐勉訓誡徐崧當自我勉勵,向賢人看齊,忽略這一點就是“棄日也”,“棄日乃是棄身”。棄日就是虛度時光,而虛度時光就是拋棄自身,這關係到身名的美惡,“豈不大哉!可不慎歟!”徐勉雖然支持兒子經營產業,但在處理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關係問題上,他的志趣偏重於精神財富。他希望子孫能繼承廉潔清白的家風,所以在家書的最後說:“自茲以後,吾不復言及田事,汝亦勿複與吾言之。”今後我不再談及經營田產事,就是遇到水災、旱災,歉收、豐收,都統統不要讓我知道。

漢代楊震以清白遺子孫,經過徐勉的發揮,到隋代房彥謙的“人人皆以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於清白”,直至明代於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詠石灰》,成為傳統家訓中的一大精華。

作者為南京審計大學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中國傳統家訓文獻資料整理與優秀家風研究”(14ZDB007)成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