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讓醫生無奈的6種患者,尤其是第3個真讓人火大!

碰到這些情況, 您會怎麼做?

近段時間熱播的《急診科醫生》, 不僅受大眾喜歡, 更是廣受行業內醫生關注。 除了劇情緊湊、刻畫生動以外,

還有一些能夠引起廣大醫務人員共鳴的細節。 比如說在醫患互動的環節上, 一些“不速之客”打破了診療活動的和諧。

碰到以下情形, 醫生只能表示無奈。 作為醫生, 您是否也有同感,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參與互動交流。

01

我有急事我先來

“醫生, 我著急啊, 家裡活兒還沒人幹呢, 先給我看吧?”

無論是在候診室, 還是在診療室, 總有一波患者自稱有急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見縫插針、不守秩序去插隊, 甚至還大聲嚷嚷“全世界我最急”。

醫療機構之所以設計掛號這個環節, 就是為了保證讓所有人都能公平公正地享有均等的就診時間, 醫生面前人人平等。 醫院理應是一個安靜的場所, 不只需要醫生維護, 更需要患者的配合。 醫生在照顧就診患者情緒的同時,

還要兼顧打岔的那位, 完全是抽身乏術。

來醫院就診的患者都是抱著解決問題的心態來的, 不合時宜的打斷一定會影響到醫生的正常工作, 匆忙回答很容易造成誤診, 而這個責任最後還是由醫生來擔。

醫生表示, 很無奈!

02

本人不在, 家屬來代

在門診經常會碰到一些提著一大堆醫學報告替家屬掛號看病的人, 對於家屬來說, 資料給得全, 醫生沒理由看不准, 本人來不來無所謂。 但是醫生們會很為難。

臨床證明, 影像檢查在診斷中只能作為部分證據, 僅靠一些片子或者幾張化驗單來辨病, 很難判斷疾病與影像之間有多大的相關性。

患者家屬對疾病的認識、描述、轉歸大多沒有概念, 即便是本身具備一定的醫學常識的人,

也都不如醫生結合本人親自口述以及臨床上必要的體格檢查來得清楚。 這種情況下, 絕大部分醫生只能幫著看個大概, 病人自己不來很容易耽誤診治。

對於有些患者家屬不合時宜的要求, 醫生表示, 很無奈。 代看病有風險, 家屬須謹慎。

03

我得的病, 不方便說

我們都知道, 臨床上難免會遇到一些患有婦科、男科的病人, 詢問病情的時候某些病人就開始扭捏起來, “醫生, 我這個病因不太方便說……”“就是……那個部位有點不舒服。 ”

這些涉及病人隱私的病症, 患者會選擇閃爍其詞, 在表述病情時一般會有所保留。 但臨床上, 隱瞞可能影響醫生對病情的判斷和處方選擇, 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其實醫生需要的更多是一份信任。

對於任何一個有醫德的醫生來說, 治病救人才是關鍵, 不會因為患者性別區別對待, 保護患者隱私是一定會守住的底線。

所以碰到這種情況, 患者羞于開口, 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 還得要求醫生開藥, 急著治療。 醫生表示, 很無奈!除了口頭建議患者不要刻意隱瞞關鍵資訊、必要時帶上近期的診斷書以外, 別無他法。

04

不知道, 不記得

問:“什麼時候開始發熱的?”答:“昨天吧……不對, 好像前天就有點發燒了。 ”問:“當時馬上服藥了嗎, 用的什麼藥?”答:“應該是吃了, 具體什麼藥記不得了。 ”

碰到這種“一問三不知”的情況並不占少數, 而且時常會干擾醫生的診斷。 對於醫生來說, 搜集到的有效資訊越多, 就越容易做出準確的診斷。

如果患者自己都說不清, 醫生為了查明病因, 難免要開出一些輔助檢查的單子, 費用就可能會相應的上去了, 而患者又不高興了, 甚至還說你醫生醫術不行。

這裡還得提醒那些有中風、心臟病等慢性病的患者, 一旦感覺身體不舒服, 必須牢記發病部位和時間, 最好自己做個日常記錄, 就診時帶好。

畢竟醫生也希望規避醫療風險, 患者對自己病情不瞭解, 問診時啥都不知道, 醫生表示, 很無奈!

05

我的前任醫生可不是這麼說

“以前給我看病的那個醫生可不是這麼說的, 他說我藥不能停!”

一些疾病的病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前一次和後一次的診斷結果也有可能發生變化, 而且每個醫生臨床經驗不同, 擅長的領域也不一樣, 對病情的判斷也會受到影響。

多聽聽不同醫生的看法是有必要的,但類似的質疑如果太多,不僅會破壞醫患之間的信任關係,也會影響醫生的客觀診斷。

診斷結果不一致時,真不一定是醫生技術不過關,也有可能是疾病轉歸發生變化,病情已經得到控制,不需要連續服藥了。患者可以選擇知名醫院或專科知名醫生再次確診,但僅憑一面之詞就開始質疑,醫生表示,很無奈!

06

吃什麼藥我自己清楚

現在只要打開手機、電腦,就可以通過輸入患病時出現的症狀進行簡單的搜索,讓很多病人成了所謂的“久病成良醫”。

“醫生,我是脾虛,你給我開點補脾的藥就行了。”“醫生,我有點咳嗽,給我開點止咳祛痰的就行。”醫生還沒診斷,病人就已經給自己開好處方了。

醫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才能真正“上得了手”。每個人的病情複雜程度各異,片面對號入座極易造成誤判。

值得一提的是,網路讓健康養生資訊更易獲得,也能讓老百姓學到更多健康知識,有些老年患者還會積極參加養生講座、買健康類圖書報刊學習,這些都是好事。但學習歸學習,切不可過度“迷信”。

有時候患者來看病,感覺自己更專業,一旦你開的處方用藥和網上自我診斷有出入,就開始說你不專業。醫生表示,很無奈!


碰到這些情況,您會怎麼做?

對病情的判斷也會受到影響。

多聽聽不同醫生的看法是有必要的,但類似的質疑如果太多,不僅會破壞醫患之間的信任關係,也會影響醫生的客觀診斷。

診斷結果不一致時,真不一定是醫生技術不過關,也有可能是疾病轉歸發生變化,病情已經得到控制,不需要連續服藥了。患者可以選擇知名醫院或專科知名醫生再次確診,但僅憑一面之詞就開始質疑,醫生表示,很無奈!

06

吃什麼藥我自己清楚

現在只要打開手機、電腦,就可以通過輸入患病時出現的症狀進行簡單的搜索,讓很多病人成了所謂的“久病成良醫”。

“醫生,我是脾虛,你給我開點補脾的藥就行了。”“醫生,我有點咳嗽,給我開點止咳祛痰的就行。”醫生還沒診斷,病人就已經給自己開好處方了。

醫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才能真正“上得了手”。每個人的病情複雜程度各異,片面對號入座極易造成誤判。

值得一提的是,網路讓健康養生資訊更易獲得,也能讓老百姓學到更多健康知識,有些老年患者還會積極參加養生講座、買健康類圖書報刊學習,這些都是好事。但學習歸學習,切不可過度“迷信”。

有時候患者來看病,感覺自己更專業,一旦你開的處方用藥和網上自我診斷有出入,就開始說你不專業。醫生表示,很無奈!


碰到這些情況,您會怎麼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