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本在東北奴役中國勞工1648萬

日本在東北所奴役的勞工, 首先來自東北本地。 此外, 還有約半數勞工來自華北、華東等地, 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山東、河北兩省。 據有關資料統計: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前, 每年都有數十萬勞工從華北進入東北, 人數最多的1927年高達104萬餘人。 1931年日本武裝侵入東北之後, 在一段時間內實行了限制華北勞工進入東北的方針, 因此進入東北的數量有所減少。 但隨著日本強化在東北的掠奪, 需要勞動力數量急速增加, 華北等關內勞工進入東北的數量也隨之增加。

如前所述, 日本在東北從1933年開始建立勞動統制機構,

提出勞動統制政策, 1934年開始付諸實施, 因此, 本書所計算的日本在東北奴役勞工的數量, 也從1934年開始。

華北及關內其他地區

在日本侵佔東北時期, 華北一直是東北勞工的重要來源地。 只不過進入東北的勞工, 在日本統治東北之初, 雖然也有相當數量屬於被日偽所騙招,

但自然進入者居多;而從1937年之後, 由東北及華北日偽機構用騙招、征派、抓捕等方式進入東北的勞工居多。

據日興亞院華北聯絡部《華北勞動問題概說》“滿華勞動流動統計”等資料, 1934~1945年7月進入東北的普通勞動者人數為7776817人。

除上述普通勞工外, 從華北輸送到東北的還有由被日軍俘虜的戰俘、抓捕的抗日軍民組成的特殊勞工, 即日本所稱的“特殊工人”1942年, 日軍又將“特殊工人”分為“輔導工人”和“保護工人”。 原來屬於抗日軍隊的被俘人員被稱為“輔導工人”;被抓捕的百姓被稱為“保護工人”。 。 據偽滿勞務司、勞務興國會的統計, 1941年7~9月被輸送到東北的特殊工人為35402人;其中用於軍事工程的9943人偽滿勞務司、勞務興國會:《勞動者就勞狀況調查表》,

轉引自《東北經濟掠奪》, 第945頁。 。 另據統計, 1941年底至1942年底, 僅從石家莊集中營輸送到東北的特殊勞工就達9686人, 加上1943年輸送到東北的勞工, 石家莊集中營至少送往東北15萬余人何天義:《石家莊集中營始末》, 載何天義主編《日軍槍刺下的中國勞工·石家莊集中營》, 新華出版社, 1995, 第27頁。 。 1941年3月至1942年底, 日軍在華北強行實施了五次殘酷的“治安強化運動”, 並對抗日根據地和遊擊區實行瘋狂的“掃蕩”和“三光”政策, 乘機抓捕抗日軍民, 送到東北、華中等地區。 到1943年6月, 累計被送到東北的“輔導工人”40402人、“保護工人”18306人偽滿警務總局:《輔導工人就勞數別實態調查表》及《保護工人就勞數別實態調查表》, 分別載遼寧省檔案館編《滿鐵與勞工》第2輯(3),
第150~157、160~165頁。 。 有資料顯示, 在華北地區, 抗日軍民被抓捕後充為特種勞工的多達200多萬人居之芬:《日本對華北淪陷區勞工的劫掠和摧殘》, 載何天義主編《日軍槍刺下的中國勞工·華北勞工協會罪惡史》, 新華出版社, 1995, 第27頁。 ;其中相當部分被送往東北作為特殊工人。

應當指出的是, 被輸送到東北的特殊勞工, 大部分沒有被華北和東北的日偽勞工管理部門統計在內。 這是因為在1943年底之前, 這些戰俘集中營是由華北日軍直接管理的, 其輸送與使用都由華北日軍和東北關東軍直接經手, 直到1943年底華北勞工協會才參與對各戰俘集中營的管理李揚、何天義:《日偽華北勞工協會的罪惡史》, 載《日軍槍刺下的中國勞工·華北勞工協會罪惡史》,

第10頁。 。 因此, 在1943年底以前由華北輸送到東北的勞工統計的數字中, 並不包括特殊勞工的數量。 根據專家推算, 被押送到東北的特殊勞工含由俘虜組成的輔導工人和由抓捕百姓構成的保護工人, 總數至少在20萬人以上解學詩、松村高夫主編《滿鐵與中國勞工》。

由此推算, 1934~1945年從華北等地輸送到東北的勞工總數至少超過790萬人。

東北地區

日本從1934年開始用欺騙的手段招募勞工,用於軍事工程建設,其地域不限於華北,在東北地區的勞務市場也採取同樣的手段騙招勞工。日本在東北騙招和征派勞工地域的分佈是十分廣泛的。從1934~1938年,日本在東北騙招勞工,主要是在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到了日本統治東北的後期,則主要採取強制征派的方法,即使是人煙比較稀少的邊遠地區也不能倖免。例如位於內蒙古東部的突泉縣強征勞工的情況是:1942年4月,偽縣公署在各村征派500名勞工,去錦西縣修築戰備工事。1943年5月,縣動員股征派500名勞工,去白狼山、阿爾山一帶修築戰地工事。同年6月,縣動員股征派300名青壯年,組成勤勞奉公隊,在黑河一帶修築戰備工事。1944年7月,偽縣公署強抓500名勞工,征派600名勤勞奉公隊員,分別去海拉爾、白狼溝修築戰備工事。1945年6月,縣動員股征派勤勞奉公隊1020人,去哈爾濱南部的拉林,強抓500名勞工去海拉爾修築防務工事《突泉縣誌》,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第18~19頁。。由此可見,日本侵略者征派勞工的範圍基本覆蓋東北各地。

目前尚未發現1934~1937年使用偽滿洲國內即東北地區勞工數量的統計資料。據偽滿民生部1938年統計的數字:“康得五年[1938年]度國內普通勞動者登錄數”為559732人偽滿民生部:《民生年鑒》,1938年,第52頁。。參照1938年及其後幾年的統計資料推算,1934~1937年這4年使用偽滿勞工數量至少超過150萬人。

1939年,經勞工協會對偽滿即所謂“國內勞動者招募”的勞工為493577人偽滿民生部:《第三次民生年鑒》.

1940年,偽滿政府計畫當年從偽滿洲國內募集的勞工數量為751988人,實際募集數為387966人《滿洲礦工年鑒》,1942年,第88、93頁。另據1940年《勞動統制本年對策大綱》記載,當年計畫募集的國內勞工數位為50萬人。見日滿實業協會滿洲支部《內外經濟情報》第6卷5號,1940年5月1日。

1941年,日偽加大了在偽滿募集勞工的力度。據偽滿政府1941年12月調查:本年招募的勞動力,一般勞工為192萬人偽滿勞務司、勞務興國會:《勞動者就勞狀況調查表》,見《東北經濟掠奪》,第945頁。,扣除當年由華北輸送到東北的勞工949萬人,在東北當地徵調的勞工為971萬人。

1942~1945年8月招募與征派勞工的數字,沒有找到當時的歷史統計資料。據原任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次長、戰犯古海忠之1954年6月3日筆供的概數:“1942年100萬人(其中供出勞工35萬人);1943年120萬人(其中供出勞工50萬,勤勞奉公隊25萬人);1944年130萬人(其中供出勞工60萬人,勤勞奉公隊35萬人);1945年160萬人(其中供出勞工60萬人,勤勞奉公隊15萬人,截止[至]8月15日是8萬人,勤勞奉公隊累計14萬人)。”〔日〕古海忠之筆供,中央檔案館:《日本侵華戰犯筆供》第5卷,第461頁。據此,1942至1945年7月(1945年按半數計算),在東北使用的勞工包括勤勞奉公隊員總數為430萬人。

另據原任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長官、戰犯武部六藏供述徵調的勤勞奉公人數是:“1943年動員了6萬青年,令他們平均從事4個月的勞動。1944年動員了約20萬人。1945年預定動員30萬人,後因日本投降而停止。”〔日〕武部六藏筆供,中央檔案館:《日本侵華戰犯筆供》第5卷,第253頁。按照武部六藏所供述的使用勤勞奉公人數,比古海忠之多出了27萬人(1945年按半數計算),即1942~1945年奴役的東北勞工人數為457萬人。

武部六藏供述的勤勞奉公人數得到了其他日偽戰犯的佐證。據曾在各省任職的偽滿官員供述:1943~1944年,偽濱江省公署每年供出勞工為6萬人,勤勞奉公隊員7萬人;偽四平省公署每年供出勞工4萬多人,勤勞奉公隊員4萬多人;偽三江省公署每年供出勞工3萬人;偽吉林省公署每年供出勞工5萬多人,勤勞奉公隊員約3萬多人。偽國民勤勞部首任部長兼勤勞奉公隊總司令于鏡濤也供認:“1945年3月勤勞部成立以後,由民生部移交來的計畫是,1945年預定供出180萬人,4月份各地已供出10萬人。勤勞奉公隊的供出數,民生部的計畫是30萬人,第一期供出了7萬人。”載《東北經濟掠奪》。

另據曾在偽複縣勞務科任職的劉繼孔回憶,該縣1943年和1944年勤勞奉公隊各派出“四五千人”: 派勤勞奉仕隊偽滿時稱學生、公職人員及日本直接統治下的“關東州”內各人員被征派勞動為“勤勞奉仕”,而普通百姓往往把“勤勞奉公”與“勤勞奉仕”混淆起來。次數不多,基本上一年一次,比較集中。第一次是在1943年,派出了兩個大隊四五千人修哈大道,即現在的202國道原址。複縣勤勞奉仕隊幹活的地點在遼陽的劉二堡、騰鼇堡、張檯子一線。這次勤勞奉仕修路主要是挑土籃子墊道,最苦最累。我曾隨科長到工地去慰問。第二年又派出了兩個大隊四五千人到鞍山的鞍馬莊。劉繼孔,1940~1945年曾在偽複縣公署當職員。此材料根據2003年8月25日、10月14日訪問錄音整理。

一個縣一年征派的勤勞奉公隊即達四五千人,可見當時全東北一年征派勤勞奉公隊的數量遠遠不止二三萬人。另據日本滿史會編纂的《滿洲國史》分論下記載:1943年,在接受“國兵”檢查的27萬人當中,勤勞奉公動員物件就有12萬人,而實際動員數量近10萬人。其動員人數大體如下:

交通運輸事業36000名

特殊工程(軍需)20000名

水利事業17000名

排水防水事業7500名

學生勤勞奉公隊6500名

水利電氣事業6400名

重要產業(工廠)5000名

造林事業1000名

合計99400名〔日〕滿史會:《滿洲國史》分論下,《東北淪陷十四年史》吉林編寫組譯,1990年內部版,第842頁。

此外,“滿洲中央銀行”經理部用度課參事金弘田記於1946年8月20日彙集的偽滿洲國勞動動員統計表記載的數字也大大超過了古海忠之所述的數字。該表記載:1943年和1944年偽滿“建設關係”、“特殊工廠”、“軍用工廠”、“軍建設關係”等使用的勞工數量,分別為280萬人和330萬人吉林省檔案館藏,282-41。。按照該表的統計,這個數字去掉當年從華北等地進入東北的勞工和日本人勤勞奉仕隊的數量,在東北本地徵集的勞工分別為190萬人和255萬人。兩年相加共高出古海忠之所述數字達195萬人。從兩份資料形成的時間上看,後者比前者早了將近8年,製錶者系偽滿中央銀行經理部“用度課”的參事,其數字應該更為可信。並且,上述數字也可從某些省份動員的勞工數量得到印證。據日軍憲兵隊殘存的檔案,1944年偽錦州省公署動員的勞工數量為31萬人,其中僅被征派到軍事工程的就達54萬人錦州憲兵隊長給關東憲兵隊司令官的報告,昭和19年[1944年]5月31日,錦憲戰第262號,存吉林省檔案館。

這裡僅按照武部六藏供述的1943~1945年勤勞奉公隊的人數計算,從1934~1945年,日本從東北征派勞工的總數即達到858萬餘人。 綜合從華北和東北集中的勞工數量,日本在侵佔東北期間,在東北奴役中國勞工的總數至少超過1648萬人。

在這些勞工中,有多少人屬於被強制奴役的勞工已無從統計。然而,無論是軍事工程還是在大型廠礦中,從1934年就開始強制奴役勞工,並且越是到偽滿後期使用的勞工數量越大,其中被強制奴役勞工在勞工總數中所占的比例也越大,因此可以認定:這1648萬勞工中的多數屬於被強制奴役的勞工。

東北地區

日本從1934年開始用欺騙的手段招募勞工,用於軍事工程建設,其地域不限於華北,在東北地區的勞務市場也採取同樣的手段騙招勞工。日本在東北騙招和征派勞工地域的分佈是十分廣泛的。從1934~1938年,日本在東北騙招勞工,主要是在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到了日本統治東北的後期,則主要採取強制征派的方法,即使是人煙比較稀少的邊遠地區也不能倖免。例如位於內蒙古東部的突泉縣強征勞工的情況是:1942年4月,偽縣公署在各村征派500名勞工,去錦西縣修築戰備工事。1943年5月,縣動員股征派500名勞工,去白狼山、阿爾山一帶修築戰地工事。同年6月,縣動員股征派300名青壯年,組成勤勞奉公隊,在黑河一帶修築戰備工事。1944年7月,偽縣公署強抓500名勞工,征派600名勤勞奉公隊員,分別去海拉爾、白狼溝修築戰備工事。1945年6月,縣動員股征派勤勞奉公隊1020人,去哈爾濱南部的拉林,強抓500名勞工去海拉爾修築防務工事《突泉縣誌》,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第18~19頁。。由此可見,日本侵略者征派勞工的範圍基本覆蓋東北各地。

目前尚未發現1934~1937年使用偽滿洲國內即東北地區勞工數量的統計資料。據偽滿民生部1938年統計的數字:“康得五年[1938年]度國內普通勞動者登錄數”為559732人偽滿民生部:《民生年鑒》,1938年,第52頁。。參照1938年及其後幾年的統計資料推算,1934~1937年這4年使用偽滿勞工數量至少超過150萬人。

1939年,經勞工協會對偽滿即所謂“國內勞動者招募”的勞工為493577人偽滿民生部:《第三次民生年鑒》.

1940年,偽滿政府計畫當年從偽滿洲國內募集的勞工數量為751988人,實際募集數為387966人《滿洲礦工年鑒》,1942年,第88、93頁。另據1940年《勞動統制本年對策大綱》記載,當年計畫募集的國內勞工數位為50萬人。見日滿實業協會滿洲支部《內外經濟情報》第6卷5號,1940年5月1日。

1941年,日偽加大了在偽滿募集勞工的力度。據偽滿政府1941年12月調查:本年招募的勞動力,一般勞工為192萬人偽滿勞務司、勞務興國會:《勞動者就勞狀況調查表》,見《東北經濟掠奪》,第945頁。,扣除當年由華北輸送到東北的勞工949萬人,在東北當地徵調的勞工為971萬人。

1942~1945年8月招募與征派勞工的數字,沒有找到當時的歷史統計資料。據原任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次長、戰犯古海忠之1954年6月3日筆供的概數:“1942年100萬人(其中供出勞工35萬人);1943年120萬人(其中供出勞工50萬,勤勞奉公隊25萬人);1944年130萬人(其中供出勞工60萬人,勤勞奉公隊35萬人);1945年160萬人(其中供出勞工60萬人,勤勞奉公隊15萬人,截止[至]8月15日是8萬人,勤勞奉公隊累計14萬人)。”〔日〕古海忠之筆供,中央檔案館:《日本侵華戰犯筆供》第5卷,第461頁。據此,1942至1945年7月(1945年按半數計算),在東北使用的勞工包括勤勞奉公隊員總數為430萬人。

另據原任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長官、戰犯武部六藏供述徵調的勤勞奉公人數是:“1943年動員了6萬青年,令他們平均從事4個月的勞動。1944年動員了約20萬人。1945年預定動員30萬人,後因日本投降而停止。”〔日〕武部六藏筆供,中央檔案館:《日本侵華戰犯筆供》第5卷,第253頁。按照武部六藏所供述的使用勤勞奉公人數,比古海忠之多出了27萬人(1945年按半數計算),即1942~1945年奴役的東北勞工人數為457萬人。

武部六藏供述的勤勞奉公人數得到了其他日偽戰犯的佐證。據曾在各省任職的偽滿官員供述:1943~1944年,偽濱江省公署每年供出勞工為6萬人,勤勞奉公隊員7萬人;偽四平省公署每年供出勞工4萬多人,勤勞奉公隊員4萬多人;偽三江省公署每年供出勞工3萬人;偽吉林省公署每年供出勞工5萬多人,勤勞奉公隊員約3萬多人。偽國民勤勞部首任部長兼勤勞奉公隊總司令于鏡濤也供認:“1945年3月勤勞部成立以後,由民生部移交來的計畫是,1945年預定供出180萬人,4月份各地已供出10萬人。勤勞奉公隊的供出數,民生部的計畫是30萬人,第一期供出了7萬人。”載《東北經濟掠奪》。

另據曾在偽複縣勞務科任職的劉繼孔回憶,該縣1943年和1944年勤勞奉公隊各派出“四五千人”: 派勤勞奉仕隊偽滿時稱學生、公職人員及日本直接統治下的“關東州”內各人員被征派勞動為“勤勞奉仕”,而普通百姓往往把“勤勞奉公”與“勤勞奉仕”混淆起來。次數不多,基本上一年一次,比較集中。第一次是在1943年,派出了兩個大隊四五千人修哈大道,即現在的202國道原址。複縣勤勞奉仕隊幹活的地點在遼陽的劉二堡、騰鼇堡、張檯子一線。這次勤勞奉仕修路主要是挑土籃子墊道,最苦最累。我曾隨科長到工地去慰問。第二年又派出了兩個大隊四五千人到鞍山的鞍馬莊。劉繼孔,1940~1945年曾在偽複縣公署當職員。此材料根據2003年8月25日、10月14日訪問錄音整理。

一個縣一年征派的勤勞奉公隊即達四五千人,可見當時全東北一年征派勤勞奉公隊的數量遠遠不止二三萬人。另據日本滿史會編纂的《滿洲國史》分論下記載:1943年,在接受“國兵”檢查的27萬人當中,勤勞奉公動員物件就有12萬人,而實際動員數量近10萬人。其動員人數大體如下:

交通運輸事業36000名

特殊工程(軍需)20000名

水利事業17000名

排水防水事業7500名

學生勤勞奉公隊6500名

水利電氣事業6400名

重要產業(工廠)5000名

造林事業1000名

合計99400名〔日〕滿史會:《滿洲國史》分論下,《東北淪陷十四年史》吉林編寫組譯,1990年內部版,第842頁。

此外,“滿洲中央銀行”經理部用度課參事金弘田記於1946年8月20日彙集的偽滿洲國勞動動員統計表記載的數字也大大超過了古海忠之所述的數字。該表記載:1943年和1944年偽滿“建設關係”、“特殊工廠”、“軍用工廠”、“軍建設關係”等使用的勞工數量,分別為280萬人和330萬人吉林省檔案館藏,282-41。。按照該表的統計,這個數字去掉當年從華北等地進入東北的勞工和日本人勤勞奉仕隊的數量,在東北本地徵集的勞工分別為190萬人和255萬人。兩年相加共高出古海忠之所述數字達195萬人。從兩份資料形成的時間上看,後者比前者早了將近8年,製錶者系偽滿中央銀行經理部“用度課”的參事,其數字應該更為可信。並且,上述數字也可從某些省份動員的勞工數量得到印證。據日軍憲兵隊殘存的檔案,1944年偽錦州省公署動員的勞工數量為31萬人,其中僅被征派到軍事工程的就達54萬人錦州憲兵隊長給關東憲兵隊司令官的報告,昭和19年[1944年]5月31日,錦憲戰第262號,存吉林省檔案館。

這裡僅按照武部六藏供述的1943~1945年勤勞奉公隊的人數計算,從1934~1945年,日本從東北征派勞工的總數即達到858萬餘人。 綜合從華北和東北集中的勞工數量,日本在侵佔東北期間,在東北奴役中國勞工的總數至少超過1648萬人。

在這些勞工中,有多少人屬於被強制奴役的勞工已無從統計。然而,無論是軍事工程還是在大型廠礦中,從1934年就開始強制奴役勞工,並且越是到偽滿後期使用的勞工數量越大,其中被強制奴役勞工在勞工總數中所占的比例也越大,因此可以認定:這1648萬勞工中的多數屬於被強制奴役的勞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