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GET2017」拓維信息張潮槍:如何讓孩子有效率地實現個性化成長?

拓維資訊高級副總裁張潮槍

芥末堆 紅印兒 11月16日報導

11月15日, 在“GET2017教育科技大會”的K12論壇上, 拓維資訊高級副總裁張潮槍發表了以“從終局思考K12教育的發展”為主題的演講。

他認為, 新教育的本質是將內容、服務、資料、智慧綜合起來, 幫助孩子有效率地實現個性化的成長。

“從古至今, 教育的本質沒有變化。 不同的時代只是讓實現教育本質的速度發生了變化。 ”張潮槍說。 而在當下, 互聯網、智慧化等技術手段讓教育的範疇發生了延展。 拓維資訊希望根據時代的環境和孩子個人的能力與稟賦, 將校內外資源打通, 幫助孩子規劃個人的成長路徑。

以下為張潮槍的演講實錄(芥末堆有刪減):

近一兩年來, 我跟行業中的很多朋友們做了很多交流。 行業那麼快的發展和變化其實給大家帶來了兩種心情。 一個是興奮, 覺得機會很多、很大。 所以大家會看到, 在2015年、2016年上半年,

資本在往變冷的方向走。 但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 尤其是今年, 整個教育的投資又開始火爆了。 另一個心情是焦慮。 焦慮的核心是因為發展太快, 快到我們很難去判斷未來兩年、三年到底會是什麼樣的走勢。

未來兩三年可能很難看清楚, 但是如果我們站在一個更長的歷史長河上, 或許會獲得一些啟示。 今天我更多是站在未來看現在, 站在未來、站在行業中局的角度去思考行業的發展。

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孩子有效率地實現個性化成長

首先, 我想回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上:到底教育的本質是什麼?自從教育產生以來, 就有人在問這個問題了。 在新的教育時代背景下, 教育的本質會不會改變?在我看來, 教育的本質和終極目標其實是要説明孩子有效率地實現個性化成長。

這裡有兩個關鍵字, 一個是有效率, 一個是個性化。 有效率取決於孩子的時間投入產出比, 個性化就是我們千百年來宣導的因材施教。 如果把教育當成一個產品, 兩次就是在說產品的效果和效能。 所以, 從古至今, 教育的本質沒有變化。 不同的時代只是讓實現教育本質的速度發生了變化。

從傳統的行業來看, 教育無非就是我們所說的教書育人, 或者說傳道、授業、解惑。 裡面的核心其實就是內容和服務。 從內容的角度來說, 我們傳授的是知識、技能、理念。 在服務方面, 這可能是一個更大領域的範疇。 我們為孩子創造了學習和成長的環境, 創造了能夠影響他個人發展進程的很多無法體會、無法言傳的東西。

在新的時代下, 這樣的範疇有沒有變化和延伸?很顯然, 在今天這個時代, 我們說內容加服務的範疇已經在做延伸了。 那延伸到了哪一個階段?又有兩個核心的關鍵字:資料和智慧。

資料和智慧化加速了教育本質的實現, 這確實是一個由互聯網和技術所驅動的時代。 剛才唐總提到, 教育本身是一個慢活。 在互聯網加技術的時代變化下, 衣食住行都已經發生了大範圍、大規模的變化。 但是在教育和醫療上, 這種變化近兩年才剛剛開始。

很多人都在談K12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在我看來, 一個非常重要的焦點就是學習者的時間。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 他的成長永遠都不可逆。 如果這個孩子今年的發展不好、今年的學習不好,

我們不能讓他刪掉這一年重新再來。

教育產品交付的其實是有效時間內的效果和產能。 搶佔孩子時間的無非是兩件事: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 如果校內教育占的時間多, 校外教育占的時間就少。 這個是整個產業終極變化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校內教育以實現公平和品質為核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 我們再來看校內教育。 校內教育在本質上體現了國家發展戰略和意志。 左邊的資料是去年的教育經費, 大概3.89萬億, 占GDP的5.2%。 財政性的教育經費大概接近3.1萬億, 占整個教育GDP的4.2%。 其中整個K12的經費是2.37萬億, 占了整體經費的接近60%。 這些數字充分體現出了一個國家對於教育行業的投入和相應的發展戰略。

發達國家8%的人均GDP投入在教育上。在一些對教育非常重視的國家,這個比例是13%。中國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的。右邊的資料是國家財政對教育資訊化的投入,去年大概是3100億,跟去年同比的增長率大概是24%,過去10年的複合增長率是16%。這些數位體現了國家對教育資訊化以及發展校內教育的堅持。

校內教育的核心目標其實是實現公平和品質。在過去10年,更多宣導的是公平和均衡,但今年有變化。從十九大報告中的一句話就能看出,那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夠享受到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這就從原來的基礎均衡提升到了品質均衡。基礎均衡是什麼意思呢?基礎均衡就是說人人都能享受到一些基礎設施,比如說多媒體等等。現在,多媒體化的覆蓋程度已經達到80%了。那多媒體化之後,教育它的發展路徑是什麼?路徑在於品質和品質。

校內教育的發展趨勢可以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兩方面來看。公立體系本質上宣導的是公平,它致力於樸實,讓更多人能夠上得起學、上好學。 在公平的背後才是品質。怎麼提升校內教育的品質?我們很清晰地看到兩個核心路徑。

1、發揮優質資源的優勢

關鍵就是怎麼讓學校裡的優質資源能夠打破原來學校的邊界、外溢出來,讓更多人能夠享受到名校、名師以及優質的教育內容。在廣東、湖南等一些省份,教委在建立名師工作室、建立學校聯盟。本質上來說,就是希望讓更多名師、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能夠打破學校的邊界。

2、發揮資訊化的優勢

資訊化在逐步的發揮它的威力。從原來的電子白板到多媒體教室,再到現在,我們有更多教育系統和教育工具。在這些工具的助力下,優質的內容和服務實質上已經可以大幅的延伸。

私立體系這兩年在《民促法》和資本的推動下得到了大規模發展。私立體系本身宣導的是品質。它的背後其實是中國中產以中產以上的人群的壯大。這部分人追求更多元的選擇、多元的培養。私立體系宣導的精英教育是一個封閉體系。它基本上是全日制的,學生在學校體系裡自我迴圈。另外,私立體系也更多地宣導自主的課程體系和培養體系。

校內教育品質的提升對校外機構形成擠壓

在這兩條路徑之下,我們看到了很重要、很有意思的兩個趨勢:

第一,公立名校集團化。原來的名校從1所學校發展成3所、5所學校甚至20所聯校。這些聯校共用教師團隊、教學資源,共同進行教學內容的調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1個學校的內容和品質就擴展到10多個,甚至20個學校。

第二,私立集團規模化。這兩年湧現出很多上市的私立學校集團,大部分私立學校集團現在還是以省為單位,跨省的還非常少。但在未來,這一點肯定會去改變。 隨著中國整個產業的升級和中產及中產以上階層的壯大,私立學校集團一定也會發展壯大。

校內教育品質的提升對校外輔導校形成擠壓,但校內教育面臨的挑戰也是很明顯的。第一,教育決策不是按市場化或者說不完全是按市場化的方式做出的。在什麼時間點能夠建立有盈利模式的市場化機制,是校內教育發展中非常重要的拐點。其次,教育資訊化產品的提供商很多,一個學校、一個地區可能有數十家教育機構在提供服務,但是相互之間並沒有打通系統和工具,所以形成了很多孤島。第三,要想提升校內教育,需要從內容、版權、技術、產品上做投入。最後,還要有良好的管道和服務運營。校內不是沒有產品,也不是沒有平臺,但為什麼運轉不起來?核心是因為沒有運營,產品交付了就交付了。如果把它當成一個軟體專案去做,是沒辦法運轉的。

隨著校內教育的品質得到提升,很多品質一般、水準一般的校外機構受到了衝擊。但校外教育依然有很多空間。第一,市場化機制使校外機構更加靈活,他們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要比校內快得多。其次是校外機構在解決有和無的問題。現在三、四、五、六線城市,就像十年、十五年前的北京,還非常傳統,還有很大的空間。這就是0和1的問題、有和沒有的問題。第三是校外機構可以利用品牌化和頭部效應。不過校外機構也面臨很大的挑戰。

校外機構做成小作坊的門檻並不高,但想要發展壯大的話,門檻很高。想做大會面臨這麼幾個挑戰。首先,怎麼進入到更多的城市?城市的背後是團隊,能不能複製出更多優秀的團隊,包括方法和機制,是很重要的。第二,教師的規模。管理1000個教師容易,管理一萬個、十萬個教師很艱難。在名師成長過程中,經常出現名師裂變的現象,那怎麼能夠留住老師?第三,老師的效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老師成本的會相應上升。在成本上升的情況下,怎麼提高能效和人均產能是很重要的。第四個挑戰來自政策和輿論。今年上半年有14個到20個地市對校外輔導機構進行了規範。先是從證件、牌照開始的,未來會不會也從老師的上崗證、教育品質、教育價格等方面進行監督和監控呢?這是很有可能的。第五個挑戰是私立集團大規模的興起,在某種程度上讓學生更多地呆在封閉的校內。

但這並不是沒有解決之道。很多行業的龍頭已經做出了探索,他們加強了在系統、標準化、大資料、人工智慧的投入,加強了名師的共用。本質上,這些做法是想降低對老師的依賴。龍頭機構也致力於開放優質的內容,讓更多學生能夠共用他們的內容。還有部分機構在探索私立全日制的模式。

融合打通校內外資源,將用戶與場景連接起來

整個產業未來會怎麼走?馬斯洛有一個關於人類需求分層的理論,未來教育的發展從低到高也會有四種需求和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礎設施。從學校原來的校舍、桌椅、板凳到後來的網路、多媒體、系統工具,這些都是數位化時代、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第二層是內容和服務。本質上教育交付的就是內容和服務,內容和服務很重要的是標準化和當地語系化。很多機構已經在探索標準化,但是當地語系化不太容易。中國K12教育的地域屬性非常強。標準化、當地語系化和運營給教育產業的規模化提供保障。第三層是行業數位化,很重要的就是為用戶畫好像。我們面對怎樣的用戶?怎麼給使用者建立數位模型?用數位模型為紐帶,怎麼能把使用者和他真正需要的教育場景連接起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整個行業的升級是非常難的。第四層是智慧大腦。智慧大腦的核心是真正實現教育智慧,不知道5年、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內能否實現。我們希望説明每個孩子規劃自己的成長路徑,這是很終極的一個未來。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環境變化,以及孩子個人的能力和稟賦,將校內外打通,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就致力於讓校內外真正地融合和打通。我們在校內構建了自己的智慧教育體系,針對教委的管理場景、學校教和學的場景,推出教育雲考試服務、教育測評和資訊服務。服務依賴于我們龐大的運營和管道能力。現在,我們服務了中國接近一半的地市。我們差不多有1500人的地推團隊,服務了3萬所的中小學。

在校外的場景裡,我們希望給孩子一站式的智慧學習平臺。在這個學習平臺上,我們將校內外打通,去連接用戶和場景。在資料和智慧時代,我們也希望通過資料去驅動我們所提供的解決方案。

一站式的智能化學習平臺有三個要點。第一,我們真正去聯通校內教和學的成長數據。第二,內容從哪來?我們的內容有三個主要來源。一個是做當地語系化,跟優質老師和學校合作,讓他們來產出適合當地語系化的精准內容;另一個是拓維自己生產,我們自己會構築強大的內容團隊;還有一個是開放精選, 我們會引入行業當中最優質的教育內容。最後,在分發方面,過去的10年我們觸及了那麼多的學校、家庭,每個月都有超過600萬的家庭在給我們付費。

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希望以嚴謹的態度為孩子甄選優質的學習產品。

發達國家8%的人均GDP投入在教育上。在一些對教育非常重視的國家,這個比例是13%。中國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的。右邊的資料是國家財政對教育資訊化的投入,去年大概是3100億,跟去年同比的增長率大概是24%,過去10年的複合增長率是16%。這些數位體現了國家對教育資訊化以及發展校內教育的堅持。

校內教育的核心目標其實是實現公平和品質。在過去10年,更多宣導的是公平和均衡,但今年有變化。從十九大報告中的一句話就能看出,那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夠享受到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這就從原來的基礎均衡提升到了品質均衡。基礎均衡是什麼意思呢?基礎均衡就是說人人都能享受到一些基礎設施,比如說多媒體等等。現在,多媒體化的覆蓋程度已經達到80%了。那多媒體化之後,教育它的發展路徑是什麼?路徑在於品質和品質。

校內教育的發展趨勢可以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兩方面來看。公立體系本質上宣導的是公平,它致力於樸實,讓更多人能夠上得起學、上好學。 在公平的背後才是品質。怎麼提升校內教育的品質?我們很清晰地看到兩個核心路徑。

1、發揮優質資源的優勢

關鍵就是怎麼讓學校裡的優質資源能夠打破原來學校的邊界、外溢出來,讓更多人能夠享受到名校、名師以及優質的教育內容。在廣東、湖南等一些省份,教委在建立名師工作室、建立學校聯盟。本質上來說,就是希望讓更多名師、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能夠打破學校的邊界。

2、發揮資訊化的優勢

資訊化在逐步的發揮它的威力。從原來的電子白板到多媒體教室,再到現在,我們有更多教育系統和教育工具。在這些工具的助力下,優質的內容和服務實質上已經可以大幅的延伸。

私立體系這兩年在《民促法》和資本的推動下得到了大規模發展。私立體系本身宣導的是品質。它的背後其實是中國中產以中產以上的人群的壯大。這部分人追求更多元的選擇、多元的培養。私立體系宣導的精英教育是一個封閉體系。它基本上是全日制的,學生在學校體系裡自我迴圈。另外,私立體系也更多地宣導自主的課程體系和培養體系。

校內教育品質的提升對校外機構形成擠壓

在這兩條路徑之下,我們看到了很重要、很有意思的兩個趨勢:

第一,公立名校集團化。原來的名校從1所學校發展成3所、5所學校甚至20所聯校。這些聯校共用教師團隊、教學資源,共同進行教學內容的調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1個學校的內容和品質就擴展到10多個,甚至20個學校。

第二,私立集團規模化。這兩年湧現出很多上市的私立學校集團,大部分私立學校集團現在還是以省為單位,跨省的還非常少。但在未來,這一點肯定會去改變。 隨著中國整個產業的升級和中產及中產以上階層的壯大,私立學校集團一定也會發展壯大。

校內教育品質的提升對校外輔導校形成擠壓,但校內教育面臨的挑戰也是很明顯的。第一,教育決策不是按市場化或者說不完全是按市場化的方式做出的。在什麼時間點能夠建立有盈利模式的市場化機制,是校內教育發展中非常重要的拐點。其次,教育資訊化產品的提供商很多,一個學校、一個地區可能有數十家教育機構在提供服務,但是相互之間並沒有打通系統和工具,所以形成了很多孤島。第三,要想提升校內教育,需要從內容、版權、技術、產品上做投入。最後,還要有良好的管道和服務運營。校內不是沒有產品,也不是沒有平臺,但為什麼運轉不起來?核心是因為沒有運營,產品交付了就交付了。如果把它當成一個軟體專案去做,是沒辦法運轉的。

隨著校內教育的品質得到提升,很多品質一般、水準一般的校外機構受到了衝擊。但校外教育依然有很多空間。第一,市場化機制使校外機構更加靈活,他們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要比校內快得多。其次是校外機構在解決有和無的問題。現在三、四、五、六線城市,就像十年、十五年前的北京,還非常傳統,還有很大的空間。這就是0和1的問題、有和沒有的問題。第三是校外機構可以利用品牌化和頭部效應。不過校外機構也面臨很大的挑戰。

校外機構做成小作坊的門檻並不高,但想要發展壯大的話,門檻很高。想做大會面臨這麼幾個挑戰。首先,怎麼進入到更多的城市?城市的背後是團隊,能不能複製出更多優秀的團隊,包括方法和機制,是很重要的。第二,教師的規模。管理1000個教師容易,管理一萬個、十萬個教師很艱難。在名師成長過程中,經常出現名師裂變的現象,那怎麼能夠留住老師?第三,老師的效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老師成本的會相應上升。在成本上升的情況下,怎麼提高能效和人均產能是很重要的。第四個挑戰來自政策和輿論。今年上半年有14個到20個地市對校外輔導機構進行了規範。先是從證件、牌照開始的,未來會不會也從老師的上崗證、教育品質、教育價格等方面進行監督和監控呢?這是很有可能的。第五個挑戰是私立集團大規模的興起,在某種程度上讓學生更多地呆在封閉的校內。

但這並不是沒有解決之道。很多行業的龍頭已經做出了探索,他們加強了在系統、標準化、大資料、人工智慧的投入,加強了名師的共用。本質上,這些做法是想降低對老師的依賴。龍頭機構也致力於開放優質的內容,讓更多學生能夠共用他們的內容。還有部分機構在探索私立全日制的模式。

融合打通校內外資源,將用戶與場景連接起來

整個產業未來會怎麼走?馬斯洛有一個關於人類需求分層的理論,未來教育的發展從低到高也會有四種需求和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礎設施。從學校原來的校舍、桌椅、板凳到後來的網路、多媒體、系統工具,這些都是數位化時代、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第二層是內容和服務。本質上教育交付的就是內容和服務,內容和服務很重要的是標準化和當地語系化。很多機構已經在探索標準化,但是當地語系化不太容易。中國K12教育的地域屬性非常強。標準化、當地語系化和運營給教育產業的規模化提供保障。第三層是行業數位化,很重要的就是為用戶畫好像。我們面對怎樣的用戶?怎麼給使用者建立數位模型?用數位模型為紐帶,怎麼能把使用者和他真正需要的教育場景連接起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整個行業的升級是非常難的。第四層是智慧大腦。智慧大腦的核心是真正實現教育智慧,不知道5年、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內能否實現。我們希望説明每個孩子規劃自己的成長路徑,這是很終極的一個未來。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環境變化,以及孩子個人的能力和稟賦,將校內外打通,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就致力於讓校內外真正地融合和打通。我們在校內構建了自己的智慧教育體系,針對教委的管理場景、學校教和學的場景,推出教育雲考試服務、教育測評和資訊服務。服務依賴于我們龐大的運營和管道能力。現在,我們服務了中國接近一半的地市。我們差不多有1500人的地推團隊,服務了3萬所的中小學。

在校外的場景裡,我們希望給孩子一站式的智慧學習平臺。在這個學習平臺上,我們將校內外打通,去連接用戶和場景。在資料和智慧時代,我們也希望通過資料去驅動我們所提供的解決方案。

一站式的智能化學習平臺有三個要點。第一,我們真正去聯通校內教和學的成長數據。第二,內容從哪來?我們的內容有三個主要來源。一個是做當地語系化,跟優質老師和學校合作,讓他們來產出適合當地語系化的精准內容;另一個是拓維自己生產,我們自己會構築強大的內容團隊;還有一個是開放精選, 我們會引入行業當中最優質的教育內容。最後,在分發方面,過去的10年我們觸及了那麼多的學校、家庭,每個月都有超過600萬的家庭在給我們付費。

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希望以嚴謹的態度為孩子甄選優質的學習產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