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畢節之最|豬拱箐:清末黔西北苗民起義的根據地

豬拱箐這個極富動感和情趣的名字聽起來就有些不同凡響。 這個因作為清末黔西北苗民起義的根據地, 在貴州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是響噹噹的名字, 其涵蓋面包括八座大山, 縱橫數十裡, 其中最高的苗營大山海拔2376.6米, 矗立于畢節市的青場鎮, 是滇黔兩省交界處的一個相對高峰。 苗營大山地勢險要, 三面峭岩絕壁, 僅北面稍緩, 由青松梁子可登上山頂。

豬拱箐之名源於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的這裡山麓住著一戶人家, 餵養一頭豬, 喂了幾年一直長不大, 經常跑到山下的一丘田裡去拱泥。

有一年冬天的一個傍晚, 拱出了一隻磬, 閃閃發光, 騰空飛升起來, 飛到天上去了, 照亮了半邊天。 所以得名豬拱磬, 後因此地周圍都是深山老箐, 就漸漸地變成豬拱箐了。

而今,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豬拱箐, 深山老箐的原始風貌早已蕩然無存, 陡立的山依舊雄偉, 爬上山頂, 領略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讓人感到非常的愜意。

不過, 我們所看到的豬拱箐是靜默的。

自從一百五十多年前那場波瀾壯闊的苗民起義之後, 豬拱箐就是靜默的了。 它宛然一位歷史老人, 見證著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見證著那些悲壯慘烈的故事, 為之黯然神傷, 為之沉寂百年。 亦宛如一位參悟出什麼禪機的智者, 儼然立地成佛。

大山直下落難溝,

懸崖陡坎大石頭。

元帥遭遇岑公保,

多少英雄把命丟。

山的深處, 不時還會傳來正在勞作的鄉民們的有些粗野的歌聲。 豬拱箐四周的十裡八鄉, 陶元帥的故事還鮮活地流傳, 那繪聲繪色的講述, 仿佛一切都發生在昨天一樣。 那刀劍搏擊的聲音, 那轟轟烈烈的場面,

似乎都在眼前, 都還能聽見和看見。

陶新春、陶三春出生於現在的赫章古達, 那時屬威寧州以機阿克土目轄地, 其父是土目家的農奴, 被土目家折磨而死。 弟兄二人心靈深處從小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待長大以後, 兩弟兄都身材魁梧, 渾身是勁。 他們開始為一些不公的事情替別人打抱不平, 遭到官兵追殺。 他們被迫產生了組織力量反清的想法。 先是動員其母親王氏戴紅帽、穿紅衣服紅鞋子, 裝成苗仙姑神靈附體, 下凡拯救百姓。

按苗仙姑的意思行事, 把受苦受難的人們互相組織起來, 1857年起, 暗中相約開了三次會議。 苗仙姑說, 要到韭菜坪跳花, 誰跳得最好, 就來當大家的頭。 陶氏兄弟二人提著菜刀跳, 跳一丈多高, 跳得最好。

苗仙姑說, 還要拜旗, 三杆旗子放在地上, 誰能拜起來誰才是頭。 其他人怎麼也拜不起來, 陶新春、陶三春一拜, 旗子自然就立起來了。 於是, 大家就尊陶氏兄弟二人為頭。 此後, 以苗仙姑的名義在畢節、赫章、威甯一帶各族百姓中發仙符, 一人一張, 發了一萬四千多張, 要求得到仙符的人某天到韭菜坪集中, 而且願意參加打“毒蛇猛獸”的都可以去。

陶新春組織製造了一萬多把弩, 有手弩、獵弩;弩可見血封喉, 殺傷力極強。 另外還有彎刀和斑竹刀, 斑竹刀是利用斑竹削尖, 擦菜油反復烤制而成, 輕巧而尖銳。

1860年5月, 陶氏兄弟利用各族同胞到韭菜坪參加降仙大會之機發動起義。 起義軍一舉摧毀三個土司衙門, 開糧倉救濟窮人,

深得民心, 生活艱難的很多貧苦農民都“跟著陶大哥走”, 隊伍很快發展壯大。 此後兵分東西兩路。 一路直指威寧城, 明攻不下威寧城, 就裝成賣掃帚的人, 混入威寧城後, 一聲令下, 這些染了油的掃帚分別投擲到預定的重要目標, 威寧城內四處起火, 四處喊殺聲, 當時城裡盡是草房, 火勢很猛, 嚇跑了官兵, 起義軍又去救火, 搶救糧食和物品作軍用或者分給窮人。 另一路攻下黔西北要隘七星關, 控制了通往黔、滇、川三省的交通咽喉。 這是一個多月以後的事, 那時起義隊伍已經很龐大了, 七星關至埡關一線都住滿了義軍。 據說義軍最輝煌時有三十多萬人, 紮營九十餘裡。

義軍之舉震怒了清廷,清軍參將李有恆受欽差大臣田興恕指派,指揮湘軍、滇軍和團勇各一部向七星關進剿。陶新春率苗軍堅守月餘後,主動撤向畢節縣西北的豬拱箐。豬拱箐地處滇黔邊界,地勢險峻,自然條件非常優越。苗軍在此修建房屋,開墾耕地,在險要關隘修築營壘,派兵據守。不久,李有恆從七星關進至豬拱箐東南峰頂山下,多次進攻未逞。同年夏,太平軍曾廣依部經由大定府北上,李有恆聞訊,慌忙回守畢節。陶新春率領起義軍積極配合太平軍圍攻畢節縣城,為太平軍籌集糧食,充當嚮導。李有恆龜縮城內不敢出戰。由於長期未能攻克畢節,加之太平軍翼王石達開已率領大軍到達四川東南,曾廣依決定率部入川與之會合。太平軍從畢節撤圍,取道黔西、仁懷、桐梓等地前往四川,陶新春便率苗軍和太平軍傷患退回豬拱箐。

1863年,石達開部將李福猷率太平軍經過黔西北,陶新春將其迎至豬拱箐休整。在太平軍的幫助下,苗軍整頓了隊伍,逐步建立起各種制度,加強了軍事訓練,提高了部隊的軍事素質。在鬥爭中,苗軍的領導核心逐步形成,陶新春被封為“太平天國統兵元帥”,陶三春為二元帥。太平軍還派周國瑞給陶軍作軍師。下有十八大將,其中有彝族大將姬齋先生,有二陶的同母異父兄弟熊草果,有女大將項之秀,有布依族大將羅么大,有楊應再、熊萬順、楊八、張項七、張項八等,顧朝禮為經略,此外還設有掌櫃、宰輔、巨帥、禮師等職。這樣,黔西北義軍逐漸壯大,豬拱箐根據地日益鞏固起來。所以事實上,黔西北苗民起義是以苗民為主的一支多民族組成的農民起義隊伍。

黔西北義軍以豬拱箐為根據地,活動於大定、黔西、威甯、畢節以及雲南鎮雄、彝良、大關、昭通和四川邊界地區,與各族起義軍互相配合,不斷打擊清軍。威寧、大定、鎮雄等城都被義軍多次攻佔。據《畢節縣誌》載,湘軍統領(一說雲南巡撫)劉岳昭在給皇太后和皇上的奏摺中稱:豬拱箐“八山環拱,三省毗連,絕頂孤峰,勢淩千仞。賊巢縱一十八裡,房屋大小三萬餘間……”

在民間傳說裡,義軍建立豬拱箐根據地之事也有些神乎其神了。義軍先在楊家灣的拱攏坪看到豬拱箐是很高的山峰,就派人去實地調查,在山上找水,找到仙水灣的水,先牽牛去喝,喝了叫九聲,又牽羊去喝,喝了又叫九聲,又捉雄雞去喝,喝了又叫九聲,這意味著人歡馬叫,可以紮營上山。說來也怪,陶元帥在山上建營寨的半年時間裡,整個豬拱箐全被霧籠罩著,山下一點也看不到上面的動靜。待霧散後,上面已是炊煙嫋嫋,房子從半山腰至山頂像蜂房一樣密集。義軍上山以後,山下的百姓看到山頂上出現一顆星,很大很亮,出了八個晚上,當時不知是什麼意思,後來人們說那是預示著陶元帥在山上要住八年。

在苗族同胞的傳說中,陶元帥有兩米多高,力大無窮,建營時他在高山上割草蓋房,一抱粗捆一把草,捆好就往身後丟,一早上下來,他一個人割了一片山,卻一把草也沒有找到,原來是甩到40公里以外的畢節城郊東關坡去了,那裡的人撿來蓋了一條街。

義軍另外還在附近的紅岩尖山和今赫章境內的海馬姑建有據點。各個據點間用銅鑼傳遞信號,用敲打不同的次數來表示不同的信號,一個山頭接著一個山頭地傳遞,直到目的地。在附近的山頭間,或者山頂與山腰之間,則用斑竹筒埋在地下作為通信工具。幾個點之間互為犄角,相互照應,所以能夠長期固守。

在苗營大山上,當年的戰壕仍然縱橫交錯。過街樓和環營門,據說當年插滿了旗子,而今都成了種滿莊稼的土地。只是一百多年後,原來的山神廟還依舊是山神廟,不過蓋上了的水泥板,簡易的廟房有了些現代元素。鄉民們傳說,陶元帥經常帶人去打獵,經過山神廟時,打得獵物就祭拜山神,空手而歸時,他也要到山神廟裡,不過他不是祭拜山神,他是去指責山神,用手指彈山神的頭,並說:“你何不保佑我獵獲點山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信鬼神者十有八九,從敢於指責、戲弄山神這件事上,可以看到義軍領袖陶元帥的鮮明個性和叛逆精神。

曾經駐軍十余萬的豬拱箐,在那八年的時間裡是多麼熱火。而百年沉寂後的豬拱箐就在我們眼前,有些冷峻,有些孤獨。不過豬拱箐的故事一直讓人們不會忘記。“折戟沉沙鐵未銷”,一百五十多年以來,鄉民們年年都會從山上拾到兵器或生活用品,最多的是鉛彈。每拾到義軍遺物,上年紀的人就會給青年人講起豬拱箐的故事,不過是年代久遠,故事逐漸披上了神秘面紗。二營頂上,還有已被打破了的當年陶三春用過的磨子。在當年作為“兵工廠”的山洞裡,四千多人在裡面熬硝,可惜此洞已被清軍炸封,但石岩上還留下12個搗制火藥的石臼。

巡撫行營、萬里壕等打上當時烙印的地名,在豬拱箐隨處可見。五股份子、幾股岔、幾塊坪等地名更是具有紀念意義的。據傳在戰亂中,陶三春帶一股軍隊從煤洞坪殺出重圍,邊打邊走過大小丫口,遭遇五股敵軍,展開肉搏,此地就叫五股份子。後又在一個岔道口遭遇幾股敵軍埋伏,這個岔道後來就叫幾股岔。在沿途的一次肉搏戰中,陶三春身上多處負傷,幾塊肉皮吊著,此後這個地方就叫幾塊坪,逐漸地演變成了雞塊坪。而紅岩的得名則是義軍與清軍大戰,死人無數,血水染紅了岩石,因而叫紅岩,染紅了山下的河水,叫紅岩河。當年的悲壯和慘烈由此可見一斑。

王長毛來不叫人,

暗投清軍害苗民。

哪天元帥抓到你,

叫你狗命活不成。

當地的民歌這樣的傳唱著。黔西北苗民起義的失敗,據傳是敗在一個叫王長毛的人手上。

清同治六年即1867年正月,朝廷調雲、貴、川、桂、湘五省10萬兵力在雲貴總督勞崇光、雲南巡撫岑毓英(岑公保)的帶領下對豬拱箐進行圍剿,遭到義軍的頑強抵抗。岑毓英見強攻不下,便以一馬之地(指一匹馬一天以內盡力跑過的地方,這裡指土地面積)收買義軍馬倌王長毛作為內應。王長毛給清軍傳遞信號:“前山無路後山來,順著毛葛藤爬上來。”1867年6月19日,正當幾經血戰的義軍昏昏欲睡時,清軍在王長毛指引下沿後山攀著毛葛藤進入豬拱箐防線內,與義軍短兵相接。王長毛見清軍一時不能取勝,乘人不備抽刀砍倒帥旗,換上清軍旗幟,致使義軍軍心渙散,無心再戰,豬拱箐根據地陷落。山上山下,滾死打死雙方人馬數萬。隨後,清軍一把火,義軍營寨頓時火光沖天,燒了七天七夜。

也有另一說法。苗民義軍與清軍對峙數月之久,軍火、糧食極度缺乏,形勢日趨危急。更為嚴重的是,在起義高潮時迫於形勢參加起義的土目,這時大都動搖,紛紛投敵。岑毓英等還根據少數民族“連袂踏歌,此唱彼和,以傳心事”的習俗,編寫瓦解起義軍鬥志的歌詞,讓清軍中的苗、彝族士兵“遍山環歌”,致使起義軍“聞歌而逸去者萬餘人”。清軍利用起義軍哨兵輪換吃飯之際,發動總攻。潛伏在起義軍內部的投敵分子“導官兵自其守處入”,清軍大隊束草填壕,攻入起義軍陣地。經過激烈戰鬥,陶新春率領起義軍餘部退到山頂繼續抗擊。中午,清軍發射火箭,焚燒山頂的房屋和帳篷。

據傳,岑毓英帶兵十余萬人,有鋼炮、牛耳炮等先進武器;而義軍用的則是弩箭、標槍、大刀等,最先進的是木制的大炮,大青岡木製成,一次可裝一鬥二升火藥,多數是一次性使用,最好的可以用三次,殺傷力也是很強的,一炮就可摧垮半邊山,現在的有些山丫口,就是當年大炮打出來的。雙方對峙,岑公保久攻不下,就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說桃花開和產桃之時都是處在桃(陶)盛的時期,不宜大打。先悠著打,待桃子落完的時節再攻打。又有陰陽給他建議說,山下原有的兩個小湖泊是苗營大山的眼睛,要攻大山須先把這兩支眼弄瞎,於是岑公保就派人把兩個湖泊決口,放幹裡面的水。

關於陶母也有很多神話的傳說。清兵企圖通過從山下挖地道襲擊義軍,陶母用罎子倒置於地,可聽到下面清軍的活動,就告知二陶,說清軍要炸山了。於是囤積山上所有的水,從山上倒下去,把清軍火藥浸濕了,粉碎了清軍陰謀。《畢節縣誌》亦載:“陶母向傳有邪術,每以扇對火照之,即知官兵多少及勝負所在,每驗,故諸苗誓死奉之。是日為雷擊斃。六月辛醜大軍攻豬拱箐計圍賊四月餘……”

貴州咸(豐)同(治)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地書寫了嶄新篇章,據《鹹同貴州軍事史》統計,貴州當時十二府、十四廳、十三州、三十四縣,有七分之六被各族義軍佔領過,只有四府(貴陽、遵義、安順、黎平)、二廳(水城、郎岱)、一州(平遠)、三縣(畢節、龍泉、余慶)未被各族義軍佔領。陶氏弟兄領導的黔西北起義雄據黔西北八年之久,是在當時眾多的義軍隊伍中唯一長時期建立了根據地的,在貴州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各民族義軍之間互相支援,並肩作戰,號軍何大五,苗軍岩大五、祝萬春、何玉堂等部都派兵支援過豬拱箐和海馬姑。更為重要的是,在當時的貴州各族義軍中,黔西北義軍是與太平軍關係最為密切,受太平軍影響最深。

咸豐十一年(1861年)五月,太平軍曾廣依部抵大定、畢節,陶新春的義軍與之聯合圍攻畢節城70天,太平軍採用傳統的地道戰術,“雇苗之善挖煤者于南門外民房內掘進,已抵小校場城腳,克期舉火”,開溝引響水灘河水入城,“城中洶懼”,雖幾次都被清軍發覺未成,卻讓苗民義軍開闊了視野,後來在保衛豬拱箐的戰鬥中,他們就利用挖溝掘渠,引水灌壕的辦法,粉碎了清軍的陰謀。太平軍為義軍傳授“擊刺”“號令虛實”的作戰方法,説明他們製造武器。苗民義軍在太平軍的配合下根據豬拱箐的地形,以巨石鑿空,內裝火藥、鉛彈,鑿口牽出引線後用泥築緊,製造了一種殺傷力很強的“石火輪”,使用時點上引線即往山下滾。在1867年清軍圍攻豬拱箐時,義軍使用此器僅兩天時間,就摧毀清軍營壘二十多座,炸死清軍官兵四五百人。後來岑公保採用倚半山偏岩、編制有彈性的竹篾墊子搭棚來防禦,篾墊子可把石火輪彈下山去。

陶新春義軍還學會了太平軍的防禦戰術。他們根據地形,在豬拱箐險要處設兵據守,留小道與海馬姑據點相通。佈置極為嚴密,外有二龍關、大丫口、小丫口三隘為門戶,“悉置堅壘”,每一戰略要地則留一人家看守,據《貴州通志·前事志》載:“家東南者守西北,家西北者守東南,互相牽制,莫敢二心”。同時還學到了作戰技術和經驗,據餘昭《平定豬拱箐苗匪始末記》載:豬拱箐義軍“自夥發逆(太平軍)後,狡悍異常”,《莫友芝上李中堂書》亦載:“苗性狡詐,每官兵初至,常示弱以誘其深入,前後皆伏悍苗以迎敵,而斷歸路”。

在苗營大山的山頂上,當年的陶元帥指揮所,儘管是炎炎烈日,呼呼的山風卻讓我們感到了涼爽。放眼望去,想到“八山環拱”,心裡的感覺又與“一覽眾山小”有了點說不清楚的異樣。

俱往矣!一切都走進了歷史。只有大山依舊是原來的大山,發生在這沉寂的大山上的故事,儘管過去一百多年了,還是那樣的令人震撼。

畢節發佈

監製:金明忠

責編:黎榮

編輯:張河源

義軍之舉震怒了清廷,清軍參將李有恆受欽差大臣田興恕指派,指揮湘軍、滇軍和團勇各一部向七星關進剿。陶新春率苗軍堅守月餘後,主動撤向畢節縣西北的豬拱箐。豬拱箐地處滇黔邊界,地勢險峻,自然條件非常優越。苗軍在此修建房屋,開墾耕地,在險要關隘修築營壘,派兵據守。不久,李有恆從七星關進至豬拱箐東南峰頂山下,多次進攻未逞。同年夏,太平軍曾廣依部經由大定府北上,李有恆聞訊,慌忙回守畢節。陶新春率領起義軍積極配合太平軍圍攻畢節縣城,為太平軍籌集糧食,充當嚮導。李有恆龜縮城內不敢出戰。由於長期未能攻克畢節,加之太平軍翼王石達開已率領大軍到達四川東南,曾廣依決定率部入川與之會合。太平軍從畢節撤圍,取道黔西、仁懷、桐梓等地前往四川,陶新春便率苗軍和太平軍傷患退回豬拱箐。

1863年,石達開部將李福猷率太平軍經過黔西北,陶新春將其迎至豬拱箐休整。在太平軍的幫助下,苗軍整頓了隊伍,逐步建立起各種制度,加強了軍事訓練,提高了部隊的軍事素質。在鬥爭中,苗軍的領導核心逐步形成,陶新春被封為“太平天國統兵元帥”,陶三春為二元帥。太平軍還派周國瑞給陶軍作軍師。下有十八大將,其中有彝族大將姬齋先生,有二陶的同母異父兄弟熊草果,有女大將項之秀,有布依族大將羅么大,有楊應再、熊萬順、楊八、張項七、張項八等,顧朝禮為經略,此外還設有掌櫃、宰輔、巨帥、禮師等職。這樣,黔西北義軍逐漸壯大,豬拱箐根據地日益鞏固起來。所以事實上,黔西北苗民起義是以苗民為主的一支多民族組成的農民起義隊伍。

黔西北義軍以豬拱箐為根據地,活動於大定、黔西、威甯、畢節以及雲南鎮雄、彝良、大關、昭通和四川邊界地區,與各族起義軍互相配合,不斷打擊清軍。威寧、大定、鎮雄等城都被義軍多次攻佔。據《畢節縣誌》載,湘軍統領(一說雲南巡撫)劉岳昭在給皇太后和皇上的奏摺中稱:豬拱箐“八山環拱,三省毗連,絕頂孤峰,勢淩千仞。賊巢縱一十八裡,房屋大小三萬餘間……”

在民間傳說裡,義軍建立豬拱箐根據地之事也有些神乎其神了。義軍先在楊家灣的拱攏坪看到豬拱箐是很高的山峰,就派人去實地調查,在山上找水,找到仙水灣的水,先牽牛去喝,喝了叫九聲,又牽羊去喝,喝了又叫九聲,又捉雄雞去喝,喝了又叫九聲,這意味著人歡馬叫,可以紮營上山。說來也怪,陶元帥在山上建營寨的半年時間裡,整個豬拱箐全被霧籠罩著,山下一點也看不到上面的動靜。待霧散後,上面已是炊煙嫋嫋,房子從半山腰至山頂像蜂房一樣密集。義軍上山以後,山下的百姓看到山頂上出現一顆星,很大很亮,出了八個晚上,當時不知是什麼意思,後來人們說那是預示著陶元帥在山上要住八年。

在苗族同胞的傳說中,陶元帥有兩米多高,力大無窮,建營時他在高山上割草蓋房,一抱粗捆一把草,捆好就往身後丟,一早上下來,他一個人割了一片山,卻一把草也沒有找到,原來是甩到40公里以外的畢節城郊東關坡去了,那裡的人撿來蓋了一條街。

義軍另外還在附近的紅岩尖山和今赫章境內的海馬姑建有據點。各個據點間用銅鑼傳遞信號,用敲打不同的次數來表示不同的信號,一個山頭接著一個山頭地傳遞,直到目的地。在附近的山頭間,或者山頂與山腰之間,則用斑竹筒埋在地下作為通信工具。幾個點之間互為犄角,相互照應,所以能夠長期固守。

在苗營大山上,當年的戰壕仍然縱橫交錯。過街樓和環營門,據說當年插滿了旗子,而今都成了種滿莊稼的土地。只是一百多年後,原來的山神廟還依舊是山神廟,不過蓋上了的水泥板,簡易的廟房有了些現代元素。鄉民們傳說,陶元帥經常帶人去打獵,經過山神廟時,打得獵物就祭拜山神,空手而歸時,他也要到山神廟裡,不過他不是祭拜山神,他是去指責山神,用手指彈山神的頭,並說:“你何不保佑我獵獲點山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信鬼神者十有八九,從敢於指責、戲弄山神這件事上,可以看到義軍領袖陶元帥的鮮明個性和叛逆精神。

曾經駐軍十余萬的豬拱箐,在那八年的時間裡是多麼熱火。而百年沉寂後的豬拱箐就在我們眼前,有些冷峻,有些孤獨。不過豬拱箐的故事一直讓人們不會忘記。“折戟沉沙鐵未銷”,一百五十多年以來,鄉民們年年都會從山上拾到兵器或生活用品,最多的是鉛彈。每拾到義軍遺物,上年紀的人就會給青年人講起豬拱箐的故事,不過是年代久遠,故事逐漸披上了神秘面紗。二營頂上,還有已被打破了的當年陶三春用過的磨子。在當年作為“兵工廠”的山洞裡,四千多人在裡面熬硝,可惜此洞已被清軍炸封,但石岩上還留下12個搗制火藥的石臼。

巡撫行營、萬里壕等打上當時烙印的地名,在豬拱箐隨處可見。五股份子、幾股岔、幾塊坪等地名更是具有紀念意義的。據傳在戰亂中,陶三春帶一股軍隊從煤洞坪殺出重圍,邊打邊走過大小丫口,遭遇五股敵軍,展開肉搏,此地就叫五股份子。後又在一個岔道口遭遇幾股敵軍埋伏,這個岔道後來就叫幾股岔。在沿途的一次肉搏戰中,陶三春身上多處負傷,幾塊肉皮吊著,此後這個地方就叫幾塊坪,逐漸地演變成了雞塊坪。而紅岩的得名則是義軍與清軍大戰,死人無數,血水染紅了岩石,因而叫紅岩,染紅了山下的河水,叫紅岩河。當年的悲壯和慘烈由此可見一斑。

王長毛來不叫人,

暗投清軍害苗民。

哪天元帥抓到你,

叫你狗命活不成。

當地的民歌這樣的傳唱著。黔西北苗民起義的失敗,據傳是敗在一個叫王長毛的人手上。

清同治六年即1867年正月,朝廷調雲、貴、川、桂、湘五省10萬兵力在雲貴總督勞崇光、雲南巡撫岑毓英(岑公保)的帶領下對豬拱箐進行圍剿,遭到義軍的頑強抵抗。岑毓英見強攻不下,便以一馬之地(指一匹馬一天以內盡力跑過的地方,這裡指土地面積)收買義軍馬倌王長毛作為內應。王長毛給清軍傳遞信號:“前山無路後山來,順著毛葛藤爬上來。”1867年6月19日,正當幾經血戰的義軍昏昏欲睡時,清軍在王長毛指引下沿後山攀著毛葛藤進入豬拱箐防線內,與義軍短兵相接。王長毛見清軍一時不能取勝,乘人不備抽刀砍倒帥旗,換上清軍旗幟,致使義軍軍心渙散,無心再戰,豬拱箐根據地陷落。山上山下,滾死打死雙方人馬數萬。隨後,清軍一把火,義軍營寨頓時火光沖天,燒了七天七夜。

也有另一說法。苗民義軍與清軍對峙數月之久,軍火、糧食極度缺乏,形勢日趨危急。更為嚴重的是,在起義高潮時迫於形勢參加起義的土目,這時大都動搖,紛紛投敵。岑毓英等還根據少數民族“連袂踏歌,此唱彼和,以傳心事”的習俗,編寫瓦解起義軍鬥志的歌詞,讓清軍中的苗、彝族士兵“遍山環歌”,致使起義軍“聞歌而逸去者萬餘人”。清軍利用起義軍哨兵輪換吃飯之際,發動總攻。潛伏在起義軍內部的投敵分子“導官兵自其守處入”,清軍大隊束草填壕,攻入起義軍陣地。經過激烈戰鬥,陶新春率領起義軍餘部退到山頂繼續抗擊。中午,清軍發射火箭,焚燒山頂的房屋和帳篷。

據傳,岑毓英帶兵十余萬人,有鋼炮、牛耳炮等先進武器;而義軍用的則是弩箭、標槍、大刀等,最先進的是木制的大炮,大青岡木製成,一次可裝一鬥二升火藥,多數是一次性使用,最好的可以用三次,殺傷力也是很強的,一炮就可摧垮半邊山,現在的有些山丫口,就是當年大炮打出來的。雙方對峙,岑公保久攻不下,就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說桃花開和產桃之時都是處在桃(陶)盛的時期,不宜大打。先悠著打,待桃子落完的時節再攻打。又有陰陽給他建議說,山下原有的兩個小湖泊是苗營大山的眼睛,要攻大山須先把這兩支眼弄瞎,於是岑公保就派人把兩個湖泊決口,放幹裡面的水。

關於陶母也有很多神話的傳說。清兵企圖通過從山下挖地道襲擊義軍,陶母用罎子倒置於地,可聽到下面清軍的活動,就告知二陶,說清軍要炸山了。於是囤積山上所有的水,從山上倒下去,把清軍火藥浸濕了,粉碎了清軍陰謀。《畢節縣誌》亦載:“陶母向傳有邪術,每以扇對火照之,即知官兵多少及勝負所在,每驗,故諸苗誓死奉之。是日為雷擊斃。六月辛醜大軍攻豬拱箐計圍賊四月餘……”

貴州咸(豐)同(治)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地書寫了嶄新篇章,據《鹹同貴州軍事史》統計,貴州當時十二府、十四廳、十三州、三十四縣,有七分之六被各族義軍佔領過,只有四府(貴陽、遵義、安順、黎平)、二廳(水城、郎岱)、一州(平遠)、三縣(畢節、龍泉、余慶)未被各族義軍佔領。陶氏弟兄領導的黔西北起義雄據黔西北八年之久,是在當時眾多的義軍隊伍中唯一長時期建立了根據地的,在貴州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各民族義軍之間互相支援,並肩作戰,號軍何大五,苗軍岩大五、祝萬春、何玉堂等部都派兵支援過豬拱箐和海馬姑。更為重要的是,在當時的貴州各族義軍中,黔西北義軍是與太平軍關係最為密切,受太平軍影響最深。

咸豐十一年(1861年)五月,太平軍曾廣依部抵大定、畢節,陶新春的義軍與之聯合圍攻畢節城70天,太平軍採用傳統的地道戰術,“雇苗之善挖煤者于南門外民房內掘進,已抵小校場城腳,克期舉火”,開溝引響水灘河水入城,“城中洶懼”,雖幾次都被清軍發覺未成,卻讓苗民義軍開闊了視野,後來在保衛豬拱箐的戰鬥中,他們就利用挖溝掘渠,引水灌壕的辦法,粉碎了清軍的陰謀。太平軍為義軍傳授“擊刺”“號令虛實”的作戰方法,説明他們製造武器。苗民義軍在太平軍的配合下根據豬拱箐的地形,以巨石鑿空,內裝火藥、鉛彈,鑿口牽出引線後用泥築緊,製造了一種殺傷力很強的“石火輪”,使用時點上引線即往山下滾。在1867年清軍圍攻豬拱箐時,義軍使用此器僅兩天時間,就摧毀清軍營壘二十多座,炸死清軍官兵四五百人。後來岑公保採用倚半山偏岩、編制有彈性的竹篾墊子搭棚來防禦,篾墊子可把石火輪彈下山去。

陶新春義軍還學會了太平軍的防禦戰術。他們根據地形,在豬拱箐險要處設兵據守,留小道與海馬姑據點相通。佈置極為嚴密,外有二龍關、大丫口、小丫口三隘為門戶,“悉置堅壘”,每一戰略要地則留一人家看守,據《貴州通志·前事志》載:“家東南者守西北,家西北者守東南,互相牽制,莫敢二心”。同時還學到了作戰技術和經驗,據餘昭《平定豬拱箐苗匪始末記》載:豬拱箐義軍“自夥發逆(太平軍)後,狡悍異常”,《莫友芝上李中堂書》亦載:“苗性狡詐,每官兵初至,常示弱以誘其深入,前後皆伏悍苗以迎敵,而斷歸路”。

在苗營大山的山頂上,當年的陶元帥指揮所,儘管是炎炎烈日,呼呼的山風卻讓我們感到了涼爽。放眼望去,想到“八山環拱”,心裡的感覺又與“一覽眾山小”有了點說不清楚的異樣。

俱往矣!一切都走進了歷史。只有大山依舊是原來的大山,發生在這沉寂的大山上的故事,儘管過去一百多年了,還是那樣的令人震撼。

畢節發佈

監製:金明忠

責編:黎榮

編輯:張河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