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照片:阿壩州理縣危關碉樓,握臂橋

在理縣縣城雜穀腦以東約4公里處有一處聳岩巍然屹立在雜穀腦河岸, 猶如一道高牆, 擋住了南來北往的通道, 故名“危關”。 危關還有一個稱呼“維關”。 相傳三國時蜀漢大將軍姜維進軍黑水, 在此處安營紮寨, 後人仰慕姜維, 後取名維關。 在理縣雜穀腦西側朴頭山古道崖壁, 有隋、唐摩崖碑各一通。 其中隋碑是589年隋會州刺使姜須達複修古道所撰立的《通道記》, 記載自三國薑維之後, 因年久道路荒廢, 會州刺使姜須達遣人重修舊道之事:“自蜀相姜維嘗於此行, 爾來三百餘年更不修理。 山則松草蓐蔓, 江則訟漚出岸,

猿怯高拔, 鳥嗟地險, 公私往還, 並由山上, 人疲馬乏, 筋力頓盡。 ”故“憫人生之苦, 報委寄之恩, 差發丁夫, 還治舊道。 ”唐碑刻於727年, 記載了當年唐朝與吐蕃在此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戰爭。

攝於1917年。 危關碉樓歷經戰亂、疊溪地震、汶川地震, 今仍一碉傲然獨立,

面向蒼天無言的述說著滄桑歲月。

攝於1917年。 危關古道沿河穀蜿蜒, 翻山過崖, 過河搭橋架梯才能通行。 橫臥雜穀腦河的握臂橋, 充分展示了工匠鬼斧神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危關關卡是由雜谷腦土司蒼旺在茶馬古道上擇險而建, 原來有城牆、城樓和城門。

危關地勢險要, 河繞山彎, 山如龍脊, 脊頂上的危關碉樓, 始建於清乾隆年間, 如龍盤虎踞, 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當年雜谷腦土司蒼旺在這裡扼險把關, 自以為枕戈待旦, 就可為亂一方, 然於乾隆年17年被岳鐘琪生擒誅滅。

攝於1917年, 牛腿柱構造的握臂橋。

握臂橋為圓木搭成, 橋身下無支柱, 用橫排巨木從兩岸橋墩向江心錯壓前伸, 層層遞出遞高, 節節相銜, 中間架以木梁而成。 圓木深深埋進兩岸橋墩底下, 型似牛腿, 也叫牛腿柱。 橋身牢固非常, 可任千軍萬馬通過。

攝於1917年。 牛腿柱構造的握臂橋。

這座握臂橋橋身鋪排數根圓木, 一頭壓在岩墩石槽, 一頭伸出江面。 每排之上又鋪數根, 共疊鋪數層, 每層皆向江中伸出, 錯落有致。 兩邊疊木伸臂如握, 支撐橋樑, 橋墩上夯以土石, 以為引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