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解讀:文成公主入藏的三大未解之謎

西元641年, 唐太宗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去吐蕃。 隨同文成公主一起入藏的, 還有許多侍女和工匠廚役。 在文成公主豐盛的嫁妝裡, 不僅有金銀珠寶、綾羅綢緞, 還有吐蕃所缺少的糧食、蔬菜、水果種子和藥材、蠶種等, 以及許多儒家經典和農業、醫藥、天文、曆法、科技等方面的圖書。

吐蕃人民得知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的消息後, 一路上都有人備了禮物和交通工具來接送。 松贊干布按照唐朝禮制, 從吐蕃都城邏些(今西藏拉薩)趕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 親自迎接文成公主, 並在那裡隆重地舉行了婚禮。

他與李道宗相見, 是以兒子女婿這種晚輩的身份, 以表示敬意。

隨後, 松贊干布帶著文成公主回邏些。 這年藏曆4月15日, 邏些百姓像過盛大節日似的, 載歌載舞, 迎接文成公主進城。

松贊干布非常寵愛文成公主, 還按照唐朝的建築模式, 在邏些專為文成公主造了一座宮殿。 至今在拉薩的大昭寺及布達拉宮中, 都供奉著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塑像。

以上就是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故事, 那麼文成公主入藏到底產生了哪三大未解之謎呢?小編帶你去瞭解下:

“曲徑行回兩城間,斜陽卸影鳥飛還。 雲重峭壁青千丈,風皺奔流綠一灣。 踏破丹梯崖似岩,鑿開石鎖坦為關。 往來茶馬從此過,地大勢高一線川”——這是清乾隆年間, 青海樂都詩人錢茂才筆下的唐蕃古道景象。

唐蕃古道是一千多年前唐朝與吐蕃王國間往來的官道, 全長3000餘公里, 是漢藏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 當年文成公主入藏即經此道。 它不僅把青藏高原和漢地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有機地聯繫在一起, 而且成為我國和印度、尼泊爾等國聯繫的橋樑。

然而, 在漫漫歷史中, 唐蕃古道的原始面目早已模糊。 它留下的諸多謎團, 依舊沒有得到充分的解說。

“日月山”真是源於文成公主嗎?

距離青海省會西寧大約70公里的日月山, 在廣闊的草原上一眼望去就是兩個小山包,

但這裡的海拔其實已經達到了3510米。 日月山是青海農區和牧區的分界線, 朝東望是農區, 朝西看是在青海湖畔展開去的無邊草原。 這裡是通向青藏高原深處的要道, 因為有著文成公主途經此地銅鏡墜地化為日月的傳說, 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 高原的天氣變化無常, 記者一行在盛夏的7月抵達這裡時, 早上還是晴空萬里, 和風煦日, 但一陣雲起, 氣溫就迅速降到了穿著大衣也不嫌熱的地步。

很多學者認為這裡就是古籍中記載的唐蕃古道要地“赤嶺”的所在。 在當地隨處可以買到的各種旅遊書籍上, 此種說法也隨處可見。 考察團成員在青海省湟源縣博物館後院的石刻堆中“意外”地發現了“唐蕃界碑”的碑首。 據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介紹, 這是上世紀80年代在日月山山口出土的。 根據史書記載, 唐與吐蕃劃界立碑之處, 就在赤嶺。 這是不是就能證明赤嶺就是日月山?對此考察團並沒有給出肯定的答覆, 而是認為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古論證。

今日月山即唐赤嶺的說法是有反對的聲音的,如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李宗俊就認為,唐赤嶺的位置應該在今天的卓尼縣羊巴城以西十多公里處的洮河北岸。

他指出,首先,唐赤嶺為今日月山之說的來源首見於日本學者佐藤長承襲法國學者石泰安之說,石說出現於1952年。但據藏學家吳均先生研究,藏史上有“于唐境公谷梅如地方鑿岩石為日月圖像”以象徵“在天為日月,在地只甥舅”之說,但“梅如並不是今青海日月山,這一點毫無疑問”。今日月山之得名,“據傳乃源于文成公主入藏之故事,普遍流傳則在17~18世紀。它只是一首美麗的動人心弦的詩歌素材”。因此今青海日月山得名與唐蕃分界有關的說法是存疑的。

其次,史書關於赤嶺的明確記載見於北魏宋雲的行紀。但結合宋雲的記載和今天的實地考察,會發現如果將赤嶺假定為今日月山的話,在行程和時間上是有不少矛盾的。但如果將赤嶺的位置安排在今洮河一帶,則可較好地解說。

“喋血”的石堡城究竟在哪兒?

確定赤嶺的位置,也是為了給著名的石堡城定位。按照史書的記載,赤嶺就在石堡城以西20裡。唐前期,對於石堡城的爭奪,是唐與吐蕃之間最慘烈的交鋒之一。

《舊唐書》載,開元十七年朔方大總管信安王禕攻陷石堡城,但開元二十九年又被吐蕃攻陷。唐玄宗震怒。為了重新佔領石堡城,玄宗及其將帥頗費籌畫,幾經努力,並不惜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天寶四年,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攻石堡城不克,隨即被玄宗藉故貶殺。繼任節度使王忠嗣在玄宗的屢次催逼下上言:“石堡險固,吐蕃舉國守之。今頓兵其下,非殺數萬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失亡,不如且厲兵秣馬,俟其有釁,然後取之。”玄宗對他這個回答很不滿意,但王忠嗣認為:“以數萬之眾爭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敵,不得亦無害于國……忠嗣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乎!”可見在他眼中攻取石堡城之難。決心要掌握石堡城的玄宗於是再次換將,貶王為漢陽太守,授哥舒翰為隴右節度使。最終在天寶八年,攻克石堡城。

但此次戰役唐軍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史載,哥舒翰為奪取石堡城首先投入了六萬三千人的龐大兵力,且均為邊軍勁卒,並逼迫負責攻城的兩位下屬裨將立下了三日攻克的軍令狀。結果正如王忠嗣所言,唐軍“士卒死者數萬”。與之相比,吐蕃付出的代價是十分有限的,“但以數百人守之”,只是在戰前“多貯糧食,積檑木及石”,最後被唐軍俘獲的也只有悉諾羅等四百人。大詩人李白後來有嘲諷哥舒翰的“西屠石堡換紫袍”之句,並非隨意而言。

李宗俊認為,從唐軍的攻擊遇到巨大困難可以推斷,“三面險絕”的石堡城在地理方面的優勢是巨大的。而今卓尼縣羊巴城的險絕地形恰與之相符。相較而言,青海日月山附近的古遺址“坐落在土坎上,周圍地勢開闊,從最近湟水處計算,土坎相對高度不過二十米”,談“險絕”似乎過了些。

另外,如果假定石堡城就是今羊巴城所在,也可以比較好地解釋其戰略意義。這個“石堡城”所在的洮州地區是交通和戰略要地,以西就是唐時所稱的黃河九曲地區。睿宗年間,吐蕃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獲取了本屬唐境的九曲之地,從此整個隴右南部地區完全暴露在吐蕃威脅之下。唐的這一重大戰略失誤,直到石堡城被收復並穩固佔領,才得到了彌補。不過對於李宗俊的說法,也有不少反對意見。看來對於唐蕃古道的眾多謎團,還有待更多史料以及實物的證據。

複雜路網中究竟誰主誰輔?

2014年五六月間,由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五省區18位考古專家組成的“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險”考察了沿線44處考察點。一般認為,唐蕃古道分為東段和西段兩部分。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團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建林指出:“西段就是從鄯州到吐蕃牙帳(拉薩),這是唐蕃古道的主體部分,它分為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文獻記載的驛道,由玉樹經聶榮、那曲至拉薩;南線即從玉樹經四川石渠縣、德格縣,進入西藏江達縣,經察雅、芒康、林芝、工布江達進入拉薩,是近些年通過考古發現逐步確認的唐蕃古道的新支線”。張建林說,文成公主從西安出發,究竟走了多長時間,是由北線還是南線進入西藏,由於缺乏確切的史料記載,仍有待進一步的考古論證。

記者瞭解到,東段同樣也可分為南北兩條路線。南路,即從長安出發,沿渭河北岸先到馬嵬驛(今咸陽市興平縣),穿過周原和古都鳳翔(今陝西省寶雞市),進入陝甘交界的隴山,出大震關,過天水、甘穀、隴西、渭源至臨洮,在臨洮又分為兩條支線,一路由臨洮北行至蘭州,經今民和、樂都至西寧;一路由臨洮西行,經今臨夏、永靖、民和、樂都至西寧。

在這複雜的路網結構中,哪條是主路,哪條是輔路,還是並無主輔之分,只是行者臨時的選擇,都並沒有肯定的答案。結合歷史記載可以知道玄宗西逃,金城公主入藏都曾經過馬嵬驛,可見走的是南路。因此也可推斷文成公主入藏同樣是走此路。而隋煬帝李廣于大業五年親率規模浩大的隊伍由南路至西平(西寧)擊吐谷渾,其車駕也是選擇南路。此外,名僧玄奘及一些邊地官員等亦是由南路到蘭州(玄奘由長安至蘭州轉行武威入西域)、西寧或入蕃。由此可見,南路在長安至西寧間的交通上似乎應該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從實際的地理情況上看也可以為此得到解釋:蘭州線路程較短,但臨夏縣更加通暢平坦,對於大隊人馬來說優勢就更加明顯。

今日月山即唐赤嶺的說法是有反對的聲音的,如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李宗俊就認為,唐赤嶺的位置應該在今天的卓尼縣羊巴城以西十多公里處的洮河北岸。

他指出,首先,唐赤嶺為今日月山之說的來源首見於日本學者佐藤長承襲法國學者石泰安之說,石說出現於1952年。但據藏學家吳均先生研究,藏史上有“于唐境公谷梅如地方鑿岩石為日月圖像”以象徵“在天為日月,在地只甥舅”之說,但“梅如並不是今青海日月山,這一點毫無疑問”。今日月山之得名,“據傳乃源于文成公主入藏之故事,普遍流傳則在17~18世紀。它只是一首美麗的動人心弦的詩歌素材”。因此今青海日月山得名與唐蕃分界有關的說法是存疑的。

其次,史書關於赤嶺的明確記載見於北魏宋雲的行紀。但結合宋雲的記載和今天的實地考察,會發現如果將赤嶺假定為今日月山的話,在行程和時間上是有不少矛盾的。但如果將赤嶺的位置安排在今洮河一帶,則可較好地解說。

“喋血”的石堡城究竟在哪兒?

確定赤嶺的位置,也是為了給著名的石堡城定位。按照史書的記載,赤嶺就在石堡城以西20裡。唐前期,對於石堡城的爭奪,是唐與吐蕃之間最慘烈的交鋒之一。

《舊唐書》載,開元十七年朔方大總管信安王禕攻陷石堡城,但開元二十九年又被吐蕃攻陷。唐玄宗震怒。為了重新佔領石堡城,玄宗及其將帥頗費籌畫,幾經努力,並不惜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天寶四年,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攻石堡城不克,隨即被玄宗藉故貶殺。繼任節度使王忠嗣在玄宗的屢次催逼下上言:“石堡險固,吐蕃舉國守之。今頓兵其下,非殺數萬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失亡,不如且厲兵秣馬,俟其有釁,然後取之。”玄宗對他這個回答很不滿意,但王忠嗣認為:“以數萬之眾爭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敵,不得亦無害于國……忠嗣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乎!”可見在他眼中攻取石堡城之難。決心要掌握石堡城的玄宗於是再次換將,貶王為漢陽太守,授哥舒翰為隴右節度使。最終在天寶八年,攻克石堡城。

但此次戰役唐軍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史載,哥舒翰為奪取石堡城首先投入了六萬三千人的龐大兵力,且均為邊軍勁卒,並逼迫負責攻城的兩位下屬裨將立下了三日攻克的軍令狀。結果正如王忠嗣所言,唐軍“士卒死者數萬”。與之相比,吐蕃付出的代價是十分有限的,“但以數百人守之”,只是在戰前“多貯糧食,積檑木及石”,最後被唐軍俘獲的也只有悉諾羅等四百人。大詩人李白後來有嘲諷哥舒翰的“西屠石堡換紫袍”之句,並非隨意而言。

李宗俊認為,從唐軍的攻擊遇到巨大困難可以推斷,“三面險絕”的石堡城在地理方面的優勢是巨大的。而今卓尼縣羊巴城的險絕地形恰與之相符。相較而言,青海日月山附近的古遺址“坐落在土坎上,周圍地勢開闊,從最近湟水處計算,土坎相對高度不過二十米”,談“險絕”似乎過了些。

另外,如果假定石堡城就是今羊巴城所在,也可以比較好地解釋其戰略意義。這個“石堡城”所在的洮州地區是交通和戰略要地,以西就是唐時所稱的黃河九曲地區。睿宗年間,吐蕃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獲取了本屬唐境的九曲之地,從此整個隴右南部地區完全暴露在吐蕃威脅之下。唐的這一重大戰略失誤,直到石堡城被收復並穩固佔領,才得到了彌補。不過對於李宗俊的說法,也有不少反對意見。看來對於唐蕃古道的眾多謎團,還有待更多史料以及實物的證據。

複雜路網中究竟誰主誰輔?

2014年五六月間,由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五省區18位考古專家組成的“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險”考察了沿線44處考察點。一般認為,唐蕃古道分為東段和西段兩部分。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團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建林指出:“西段就是從鄯州到吐蕃牙帳(拉薩),這是唐蕃古道的主體部分,它分為南北兩條支線,北線是文獻記載的驛道,由玉樹經聶榮、那曲至拉薩;南線即從玉樹經四川石渠縣、德格縣,進入西藏江達縣,經察雅、芒康、林芝、工布江達進入拉薩,是近些年通過考古發現逐步確認的唐蕃古道的新支線”。張建林說,文成公主從西安出發,究竟走了多長時間,是由北線還是南線進入西藏,由於缺乏確切的史料記載,仍有待進一步的考古論證。

記者瞭解到,東段同樣也可分為南北兩條路線。南路,即從長安出發,沿渭河北岸先到馬嵬驛(今咸陽市興平縣),穿過周原和古都鳳翔(今陝西省寶雞市),進入陝甘交界的隴山,出大震關,過天水、甘穀、隴西、渭源至臨洮,在臨洮又分為兩條支線,一路由臨洮北行至蘭州,經今民和、樂都至西寧;一路由臨洮西行,經今臨夏、永靖、民和、樂都至西寧。

在這複雜的路網結構中,哪條是主路,哪條是輔路,還是並無主輔之分,只是行者臨時的選擇,都並沒有肯定的答案。結合歷史記載可以知道玄宗西逃,金城公主入藏都曾經過馬嵬驛,可見走的是南路。因此也可推斷文成公主入藏同樣是走此路。而隋煬帝李廣于大業五年親率規模浩大的隊伍由南路至西平(西寧)擊吐谷渾,其車駕也是選擇南路。此外,名僧玄奘及一些邊地官員等亦是由南路到蘭州(玄奘由長安至蘭州轉行武威入西域)、西寧或入蕃。由此可見,南路在長安至西寧間的交通上似乎應該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從實際的地理情況上看也可以為此得到解釋:蘭州線路程較短,但臨夏縣更加通暢平坦,對於大隊人馬來說優勢就更加明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