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高姓為國內第十五大姓,全國宗親超過1700萬,渤海高氏始祖是高傒

高氏圖騰

根據中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高氏在中國有1710萬人。 高氏在中國各大姓氏中排第十五位, 約占中國總人口的1.068%。 中國歷史上,

高氏稱帝王者有十四人, 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

,山東臨淄高傒公墓

一、高姓淵源

1、源于高傒。 姜太公, 又名呂尚、呂望, 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 受封于齊國。 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 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 稱公子高。 依照周朝貴族禮儀, 其孫傒取祖名為氏,

為高傒。 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 迎立公子小白為君, 就是齊桓公。 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 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 出齊奔燕。 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 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 高洪的一支後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 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 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為得姓始祖, 亦有尊奉高渠彌(姜渠彌)、高克為得姓始祖者。 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 因此, 當今高氏子孫多數為渤海高氏後裔。

漢朝時的渤海郡蓨縣

2、源于齊惠公(姜姓, 呂氏, 名元)之子。 春秋時期齊惠公之子公子祁, 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以王父字為氏。 齊惠西元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姬所生的兒子, 當了10年齊國國君。 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 字子高, 其後代也以高為姓。

3、源於鮮卑族。 北魏孝文拓拔·巨集(元巨集)於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實行政治改革, 推行文化上漢化政策,

在這個過程中, 改北方胡人多音節複姓為漢字單姓, 鮮卑族拓拔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 後融合於漢族;

北齊時期, 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 改漢字姓元, 因有功于北齊, 文宣帝高洋賜他們“高”姓。 當高氏建立北齊政權後, 高氏貴為北齊政權的國姓, 北齊皇帝便賜他姓為高氏以示恩寵之舉。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高氏祠堂

4、源於滿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滿族多囉氏、高佳氏、高爾吉氏、薩克達氏、郭囉囉氏、郭爾佳氏、清朝中葉以後許多冠漢姓為高氏。

5、源於羽真氏。 出自漢、唐時期, 羽真氏族部落首領高朱蒙(高鄒牟)於西漢元帝劉奭建昭二年(西元前37年), 在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 建立了高句驪國, 朱蒙自稱是高陽氏之苗裔, 所以改為單姓高氏。 高氏一族在高句驪國的統治維持了六百多年的時間。 到了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西元668年), 高句驪國被唐朝軍大總管徐世勣(李勣)和安東都護薛仁貴聯軍所滅。 其後, 有相當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遷居中原內地, 世代沿稱高氏。

湖南寧鄉溈山鄉溈水村高氏宗祠

6、“高”字開頭的複姓簡化。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改為單姓“高”。

7、源於官位。一是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高廟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廟令的後裔子孫中,到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之際,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令氏,後簡化為單姓高氏、廟氏,世代相傳。二是出自晉朝時期官名高力督(全稱為高力督軍,是西晉時期設置的軍制官稱,負責掌管高力軍種,也就是統領由少數民族組成的外線作戰軍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力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力氏,後簡化為單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傳。

山東省新泰市新汶辦事處張莊社區高氏祠堂

8、還有漢朝的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識後裔;金時女真人紇石烈氏、納蘭氏改高姓;回族中如元代學者西亞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為西域回回,隨蒙古征服者入關,落籍山西,以高為姓。在南方,則有其他少數民族,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錫伯族、回 族、東鄉族、裕固族、門巴族等少數民族中的高姓。這些民族的高姓,或是其先祖由漢文化漢化而來,或是按少數民族譯音確定,或是接受官方賜姓而得。

安徽省廬江縣盛橋鎮板橋村高氏宗祠

二、歷史上高姓的分佈和遷移

春秋戰國時期,高氏主要活動在華北地區,其中一支在戰國後期,楚國滅越後,經吳越之地,進入楚國,最終到達海南。秦漢時期高姓的足跡已經遍佈于華北、陝甘寧以及中原地區。東漢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時期,在渤海郡蓨縣形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晉時,高姓主要向北和東北遷移。南北朝時,高姓因北齊的滅亡而被迫移民陝南和西蜀。隋唐時期,高姓主要的活動地仍在長江以北,但繼續向四川和江浙地區遷移。五代宋元時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區。明末清初高姓進入了臺灣。

2007年廈門世界高姓宗親首屆聯誼大會

三、當代高姓的人口及分佈

當代高姓的人口已達1710萬,為全國第十五位姓氏。從明朝至今近600年多年中,高姓人口由93萬增加到1710萬。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于山東、安徽、江蘇三省,大約占高姓總人口的30%,其次分佈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廣東,這五省又集中了31%。山東居住了高姓總人口的14.6%,為高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渤海灣、東部沿海地區高比率的高姓區域。

四、歷史上的高姓郡望

世界高姓宗親聯誼會會旗

1、渤海郡:漢文帝前元14年(西元前166年)置渤海郡,郡治浮陽(今河北滄州滄縣舊州鎮)。轄境相當於今河北省滄州市東部、天津市東南部、山東省德州市東北部(樂陵,慶雲一帶)、山東省濱州市北部。東漢時,高洪為渤海太守,在郡內蓨縣(今河北景縣南)落戶定居,其後裔高允為北魏宰相,高歡為北齊政權奠基人。高洋建立北齊王朝,高熲為隋朝宰相,高儉(字士廉)、高馮(字季輔)、高郢(字公楚)、高璩(字瑩之),是唐朝宰相。

2、漁陽郡:秦始皇設置。漢朝時郡治漁陽縣(北京密雲西南)。下轄漁陽、雍奴等十二縣。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北豐寧、昌平和北京密雲、順義、平谷、通縣以及天津寶低、武清等縣。

北魏宰相高間是漁陽郡雍奴縣人。

臺灣時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為大會題詞

3、遼東郡:戰國時期燕國燕昭王姬平置郡。郡治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範圍約相當於現在的遼寧省。西晉時改為遼東國,後複郡。十六國後燕末(晉元興三年)部分地被高句麗佔有。北燕又僑置遼東郡於今遼寧西部。北齊時廢。北魏著名諫官高道悅,是遼東新昌縣(今遼寧海城縣北)人。

4、廣陵郡:初設于漢武帝時。治所是廣陵縣(今江蘇揚州)。轄四縣。轄境相當於今江蘇省寶應、高郵、江都、揚州等縣市。三國時吳國丹陽太守高瑞家族居住在廣陵。高瑞第四世孫高埋和高埋之子高肖都是著名孝子。高埋幼年喪父,13歲時遇饑荒,自己以菜充饑,留糧食給母親吃.還能關懷愛護幼弟.高慢後來在晉朝做官,把家遷至襪陵。高瑞十四世孫高智周,是唐朝宰相。

5、河南郡:秦朝時名三川郡。漢高帝改為河南郡,治所在洛陽(今河南洛陽)。轄二十二縣,輻境大致相當幹今河南省孟津、很師、鞏義、榮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北魏孝文帝推進權化改革,遷都洛陽,令鮮卑人改用僅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為“元”姓,並以洛陽為籍貫。北齊時,原魏皇族元景安、元文遙被北齊皇帝踢姓高。因此,高景安、高文遙都成為洛陽高姓名人。

原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為《中華高姓大通譜》題譜名

五、高姓堂號

1、厚餘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費城宰(今之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詞海》:愚,純樸也。由是,高氏後代以“厚余”作為高氏的堂號。

2、渤海堂:唐朝時高固、高崇文都被封為渤海郡王,北齊高歡被封為渤海王。其後裔子孫遂以為堂號。

高姓堂號還有"漁陽堂"、"遼東堂"、"廣陵堂"、"河南堂"、"有繼堂"、"供侯堂"等。

2011年中國高家歷史文化高峰論壇

六、高姓歷史名人

高柴:(生卒年待考),齊國人。春秋時期孔子門生,孔子認為他是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漸離:(生卒年待考),戰國末年燕國人,是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擊築能手。

高歡:(西元495~547年),字賀六渾,渤海蓨人。北魏、東魏將領、重臣,北朝齊國奠基人,被其子追尊為獻武皇帝(天統元年改諡神武皇帝),廟號高祖。

高仙芝:(西元?~755年),高麗(朝鮮族)人,著名唐朝將領。

高適:(西元702~765年),唐朝著名邊塞詩人。與李白、杜甫、岑參等著名詩人交好,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封渤海縣候,贈禮部尚書,諡號忠。代表作有《燕歌行》等。

高懷德 (926—982),字藏用,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

後唐中軍都指揮使高思繼之孫,後周天平節度使、齊王高行周之子,宋太祖趙匡胤的妹夫,北宋開國功臣。以擁戴有功,宋初為殿前副都點檢,曾參與平定李筠、李重進之亂。後與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圖自請解除兵權。宋太宗時官武勝軍節度使兼侍中。死後追封渤海郡王,諡號“武穆”。

高瓊 (935-1006),字寶臣,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北宋大將。歷任龍直指揮使、保大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他屢立戰功,不識字而曉達軍政。澶州之戰時,與寇准力勸宋真宗親征,為“澶淵之盟”的訂立立下大功。

高皇后:(西元1032~1093年),安徽蒙城人。高皇后是宋英宗皇后,宋神宗之母。宋神宗即位,尊為皇太后。宋哲宗立,尊為太皇太后,權同聽政,以恢復祖宗法度為先務。她起用司馬光、呂公著等,斥逐變法派,凡宋熙甯、宋元豐所建新法,次第剗革略盡,史稱元佑更化。臨政凡九年。逝世後諡號“宣仁聖烈皇后”。

高汝礪:(西元1154~1124年),字岩夫;應州金城人(今山西應縣)。著名金右丞相,封壽國公。

高克恭:(西元1248~1310年),字彥敬,號房山,其先回鶻(維吾爾族);籍貫大同(今山西大同),居於燕京(今北京),晚年寓錢塘(今浙江杭州)。著名元朝畫家。

高則誠:(西元1305~?年待考),名明,一字晦叔,號萊根道人;里安人(今浙江永嘉)。著元朝名戲曲家,所著南戲劇本《琵琶記》流傳甚廣。

高啟:(西元1336~1374年),字季迪,長洲人(今江蘇蘇州)。著名明朝初期詩人。高啟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比擬“初唐四傑”。著作被後人彙編為《高太史全集》,以及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

高攀龍:(西元1562~1626年待考),初字雲從,後字存之,別號景逸;直隸常州府無錫人(今江蘇無錫)。著名明朝東林黨首領之一。

高一功:(生卒年待考),米脂人(今陝西米脂)。著名明末農民軍將領,隨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鬥魁:(西元1623~1670年),字旦中;浙江鄞縣人(今浙江寧波)。著名清朝醫學家。以醫術精湛名噪一時,著有《醫學心法》、《四明醫案》、《吹毛篇》等醫學著作。

高鳳翰:(西元1683~1748年),字西園,號南村又號且園,晚號南阜山人,嘗自稱老阜,一號石頑老子,松懶道人,蘖琴老人;膠州人(今山東膠州,一說濟寧)。著名清朝書畫家。

高翔:(西元1688~1753年),號西唐,又號樨堂,一作西堂;江蘇揚州人。著名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高翔善畫山水花卉。著有《西唐詩鈔》。

高鶚:(西元1738~1815年),字蘭墅,一字雲士;祖籍鐵嶺(今遼寧鐵嶺),漢軍鑲黃旗人。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出版史、傳播史上首個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兩位主要編輯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著名清朝文學家。

高劍父:(西元1879~1951年),早年名麟,字爵廷,廣東番禺人,著名嶺南畫派的創立者,

高崗(1905~1954),陝西省橫山縣武鎮鄉高家溝村人,原名高崇德,字碩卿,貧苦農民家庭出身。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領導人之一,歷任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書記、西北局書記、東北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高士其(1905~1988)中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世代沿稱高氏。

湖南寧鄉溈山鄉溈水村高氏宗祠

6、“高”字開頭的複姓簡化。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改為單姓“高”。

7、源於官位。一是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高廟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廟令的後裔子孫中,到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之際,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令氏,後簡化為單姓高氏、廟氏,世代相傳。二是出自晉朝時期官名高力督(全稱為高力督軍,是西晉時期設置的軍制官稱,負責掌管高力軍種,也就是統領由少數民族組成的外線作戰軍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力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力氏,後簡化為單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傳。

山東省新泰市新汶辦事處張莊社區高氏祠堂

8、還有漢朝的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識後裔;金時女真人紇石烈氏、納蘭氏改高姓;回族中如元代學者西亞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為西域回回,隨蒙古征服者入關,落籍山西,以高為姓。在南方,則有其他少數民族,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錫伯族、回 族、東鄉族、裕固族、門巴族等少數民族中的高姓。這些民族的高姓,或是其先祖由漢文化漢化而來,或是按少數民族譯音確定,或是接受官方賜姓而得。

安徽省廬江縣盛橋鎮板橋村高氏宗祠

二、歷史上高姓的分佈和遷移

春秋戰國時期,高氏主要活動在華北地區,其中一支在戰國後期,楚國滅越後,經吳越之地,進入楚國,最終到達海南。秦漢時期高姓的足跡已經遍佈于華北、陝甘寧以及中原地區。東漢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時期,在渤海郡蓨縣形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晉時,高姓主要向北和東北遷移。南北朝時,高姓因北齊的滅亡而被迫移民陝南和西蜀。隋唐時期,高姓主要的活動地仍在長江以北,但繼續向四川和江浙地區遷移。五代宋元時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區。明末清初高姓進入了臺灣。

2007年廈門世界高姓宗親首屆聯誼大會

三、當代高姓的人口及分佈

當代高姓的人口已達1710萬,為全國第十五位姓氏。從明朝至今近600年多年中,高姓人口由93萬增加到1710萬。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于山東、安徽、江蘇三省,大約占高姓總人口的30%,其次分佈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廣東,這五省又集中了31%。山東居住了高姓總人口的14.6%,為高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渤海灣、東部沿海地區高比率的高姓區域。

四、歷史上的高姓郡望

世界高姓宗親聯誼會會旗

1、渤海郡:漢文帝前元14年(西元前166年)置渤海郡,郡治浮陽(今河北滄州滄縣舊州鎮)。轄境相當於今河北省滄州市東部、天津市東南部、山東省德州市東北部(樂陵,慶雲一帶)、山東省濱州市北部。東漢時,高洪為渤海太守,在郡內蓨縣(今河北景縣南)落戶定居,其後裔高允為北魏宰相,高歡為北齊政權奠基人。高洋建立北齊王朝,高熲為隋朝宰相,高儉(字士廉)、高馮(字季輔)、高郢(字公楚)、高璩(字瑩之),是唐朝宰相。

2、漁陽郡:秦始皇設置。漢朝時郡治漁陽縣(北京密雲西南)。下轄漁陽、雍奴等十二縣。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北豐寧、昌平和北京密雲、順義、平谷、通縣以及天津寶低、武清等縣。

北魏宰相高間是漁陽郡雍奴縣人。

臺灣時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為大會題詞

3、遼東郡:戰國時期燕國燕昭王姬平置郡。郡治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範圍約相當於現在的遼寧省。西晉時改為遼東國,後複郡。十六國後燕末(晉元興三年)部分地被高句麗佔有。北燕又僑置遼東郡於今遼寧西部。北齊時廢。北魏著名諫官高道悅,是遼東新昌縣(今遼寧海城縣北)人。

4、廣陵郡:初設于漢武帝時。治所是廣陵縣(今江蘇揚州)。轄四縣。轄境相當於今江蘇省寶應、高郵、江都、揚州等縣市。三國時吳國丹陽太守高瑞家族居住在廣陵。高瑞第四世孫高埋和高埋之子高肖都是著名孝子。高埋幼年喪父,13歲時遇饑荒,自己以菜充饑,留糧食給母親吃.還能關懷愛護幼弟.高慢後來在晉朝做官,把家遷至襪陵。高瑞十四世孫高智周,是唐朝宰相。

5、河南郡:秦朝時名三川郡。漢高帝改為河南郡,治所在洛陽(今河南洛陽)。轄二十二縣,輻境大致相當幹今河南省孟津、很師、鞏義、榮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北魏孝文帝推進權化改革,遷都洛陽,令鮮卑人改用僅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為“元”姓,並以洛陽為籍貫。北齊時,原魏皇族元景安、元文遙被北齊皇帝踢姓高。因此,高景安、高文遙都成為洛陽高姓名人。

原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為《中華高姓大通譜》題譜名

五、高姓堂號

1、厚餘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費城宰(今之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詞海》:愚,純樸也。由是,高氏後代以“厚余”作為高氏的堂號。

2、渤海堂:唐朝時高固、高崇文都被封為渤海郡王,北齊高歡被封為渤海王。其後裔子孫遂以為堂號。

高姓堂號還有"漁陽堂"、"遼東堂"、"廣陵堂"、"河南堂"、"有繼堂"、"供侯堂"等。

2011年中國高家歷史文化高峰論壇

六、高姓歷史名人

高柴:(生卒年待考),齊國人。春秋時期孔子門生,孔子認為他是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漸離:(生卒年待考),戰國末年燕國人,是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擊築能手。

高歡:(西元495~547年),字賀六渾,渤海蓨人。北魏、東魏將領、重臣,北朝齊國奠基人,被其子追尊為獻武皇帝(天統元年改諡神武皇帝),廟號高祖。

高仙芝:(西元?~755年),高麗(朝鮮族)人,著名唐朝將領。

高適:(西元702~765年),唐朝著名邊塞詩人。與李白、杜甫、岑參等著名詩人交好,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封渤海縣候,贈禮部尚書,諡號忠。代表作有《燕歌行》等。

高懷德 (926—982),字藏用,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

後唐中軍都指揮使高思繼之孫,後周天平節度使、齊王高行周之子,宋太祖趙匡胤的妹夫,北宋開國功臣。以擁戴有功,宋初為殿前副都點檢,曾參與平定李筠、李重進之亂。後與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圖自請解除兵權。宋太宗時官武勝軍節度使兼侍中。死後追封渤海郡王,諡號“武穆”。

高瓊 (935-1006),字寶臣,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北宋大將。歷任龍直指揮使、保大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他屢立戰功,不識字而曉達軍政。澶州之戰時,與寇准力勸宋真宗親征,為“澶淵之盟”的訂立立下大功。

高皇后:(西元1032~1093年),安徽蒙城人。高皇后是宋英宗皇后,宋神宗之母。宋神宗即位,尊為皇太后。宋哲宗立,尊為太皇太后,權同聽政,以恢復祖宗法度為先務。她起用司馬光、呂公著等,斥逐變法派,凡宋熙甯、宋元豐所建新法,次第剗革略盡,史稱元佑更化。臨政凡九年。逝世後諡號“宣仁聖烈皇后”。

高汝礪:(西元1154~1124年),字岩夫;應州金城人(今山西應縣)。著名金右丞相,封壽國公。

高克恭:(西元1248~1310年),字彥敬,號房山,其先回鶻(維吾爾族);籍貫大同(今山西大同),居於燕京(今北京),晚年寓錢塘(今浙江杭州)。著名元朝畫家。

高則誠:(西元1305~?年待考),名明,一字晦叔,號萊根道人;里安人(今浙江永嘉)。著元朝名戲曲家,所著南戲劇本《琵琶記》流傳甚廣。

高啟:(西元1336~1374年),字季迪,長洲人(今江蘇蘇州)。著名明朝初期詩人。高啟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比擬“初唐四傑”。著作被後人彙編為《高太史全集》,以及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

高攀龍:(西元1562~1626年待考),初字雲從,後字存之,別號景逸;直隸常州府無錫人(今江蘇無錫)。著名明朝東林黨首領之一。

高一功:(生卒年待考),米脂人(今陝西米脂)。著名明末農民軍將領,隨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鬥魁:(西元1623~1670年),字旦中;浙江鄞縣人(今浙江寧波)。著名清朝醫學家。以醫術精湛名噪一時,著有《醫學心法》、《四明醫案》、《吹毛篇》等醫學著作。

高鳳翰:(西元1683~1748年),字西園,號南村又號且園,晚號南阜山人,嘗自稱老阜,一號石頑老子,松懶道人,蘖琴老人;膠州人(今山東膠州,一說濟寧)。著名清朝書畫家。

高翔:(西元1688~1753年),號西唐,又號樨堂,一作西堂;江蘇揚州人。著名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高翔善畫山水花卉。著有《西唐詩鈔》。

高鶚:(西元1738~1815年),字蘭墅,一字雲士;祖籍鐵嶺(今遼寧鐵嶺),漢軍鑲黃旗人。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出版史、傳播史上首個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兩位主要編輯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著名清朝文學家。

高劍父:(西元1879~1951年),早年名麟,字爵廷,廣東番禺人,著名嶺南畫派的創立者,

高崗(1905~1954),陝西省橫山縣武鎮鄉高家溝村人,原名高崇德,字碩卿,貧苦農民家庭出身。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領導人之一,歷任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書記、西北局書記、東北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高士其(1905~1988)中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