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有大炮不會使用,有百姓不敢利用,崇禎皇帝靠什麼守衛北京?

【崇禎十七年三月丁酉, 初九日】

《再生記略》記載:三月初九這一天, 農民軍攻佔了陽和, 當地官員望風而降, “有載酒椎牛以先者, 有預備下馬飯、親送供給者, 甚有掠民子女獻賊者”。

陽和就是現在的陽高縣, 明朝時屬於大同軍鎮, 也是北京的週邊屏障。

形勢越來越糟糕, 壞消息接連不斷, 就如《明季北略》中說的:“兵信屢至”, 朝中大臣們都是一籌莫展。 不過, 大家似乎習慣了這些, 心情並沒有比過去更壞, “內閣或蹙額相向, 或談笑如常。 ”。

兵部尚書張縉彥佈置城防, 但也只限於北京城內, 在大街上設兵擺炮, 在各個胡同口設置崗哨, 又在城上懸掛簾子。

張縉彥的佈置, 有些可以理解, 比如胡同口派兵守衛, 可以防止奸細破壞和市民騷動。 沿街設兵的作用也差不多。

不可理解的是在城上懸掛簾子和在街上擺炮, 城上掛著的簾子能幹什麼呢?擺在大街上的大炮準備打誰?明朝的大炮又不是迫擊炮,

隔著高高的城牆, 就算能打到城外去, 也沒有什麼準頭了。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 明軍的火器要比清軍先進得多, 更比李自成的農民軍先進。 但是明軍對這些先進火器的使用並不好, 沒有充分發揮它們的效力, 這在當時並不是什麼秘密。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 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在一份奏文中就提到過火炮的訓練問題, 同時評論南京的軍政事務。 那時國家的局勢已經非常嚴峻, 史可法提到當時軍中的種種弊端, 帶有很大的普遍性。

明軍武將實行世襲制, 把總、哨總、衛總等層級的武官, 年紀偏大, “官皆用世職, 挨次輪轉, 遲則一二十年, 速者亦十數年, 方能到選, 其壯氣已消盡矣。 ”

軍士的挑選和淘汰, 不是由將官來決定, 而是由衛所或者兵部的官員決定, 多有冒名頂替的現象。

底層士兵普遍貧窮, 鬥志不高。 兵營裡人數很多, 但很大一部分人是當差的, 吃閒飯的, 有的軍營中“鼓手藍旗至幾百名者”, 真正打仗的人並不多。

平時的操演練兵也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神機營的大炮, 明軍演練的機會並不多。 平時大炮都保存在庫房之中, 到了操練的日子, 幾百名士兵把大炮抬到軍營中, 再原路抬回到庫房中去, 一炮不放, 來回需要大半天的時間, 這次操練就算完成了。

顯然, 神機營的火炮手們平時缺少訓練, 更不要說實戰的經驗。 任何高級的武器, 如果訓練不當, 發揮不出應有的效能, 也是白費。

當年皇太極率軍攻打北京, 滿桂在德勝門外迎敵, 北京城上的明軍用大炮協助滿桂, 結果許多炮彈落在滿桂的陣營中, 炸死炸傷不少明軍, 連滿桂也被炸傷。 這根本就是添亂, 也說明炮手們缺少必要的訓練, 對火炮的操控水準極低, 或者根本就沒有搞明白火炮的原理和習性。

現在李自成即將兵臨城下,

兵部尚書在城裡瞎忙, 大臣們支支吾吾, 拿不出一點兒有用的方略。 倒是崇禎皇帝自己還能想到一些有用的實際問題, 那就是北京的糧食儲備。

這種藏糧於大戶的辦法, 省錢省事, 但是容易造成糧價上漲, 威脅社會安定。

崇禎皇帝又擔心, 援兵趕到北京之後,會需要大量戰馬,於是下令城中大臣與貴戚,家中有強壯的馬匹,不論多少,連同鞍轡都貢獻出來,將來渡過難關之後,一定嘉獎。

崇禎皇帝能想到糧食和戰馬的問題,顯示他做好了北京被長期圍困的打算。

不過,幾乎在所有的問題上,崇禎皇帝依靠的都是貴戚、大臣和富戶,完全忽略了北京城中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和普通士兵,沒有給他們以充分的信任、鼓動與激勵,與他們結成生死共同體。

這不單單是眼界和智慧問題。

前篇:李自成兵臨宣府,巡撫朱之馮親自放炮,炮口卻被部下塞住

城變三十天(之九),于左 撰

援兵趕到北京之後,會需要大量戰馬,於是下令城中大臣與貴戚,家中有強壯的馬匹,不論多少,連同鞍轡都貢獻出來,將來渡過難關之後,一定嘉獎。

崇禎皇帝能想到糧食和戰馬的問題,顯示他做好了北京被長期圍困的打算。

不過,幾乎在所有的問題上,崇禎皇帝依靠的都是貴戚、大臣和富戶,完全忽略了北京城中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和普通士兵,沒有給他們以充分的信任、鼓動與激勵,與他們結成生死共同體。

這不單單是眼界和智慧問題。

前篇:李自成兵臨宣府,巡撫朱之馮親自放炮,炮口卻被部下塞住

城變三十天(之九),于左 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