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王增偉:又是中秋月圓時(外一篇)

中秋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 中秋最令人回味的是團圓。

記憶中的月餅是大大的, 圓圓的, 用那種老式油紙包裹。 上面附上一張方方正正的紅紙,

圖案是豔麗的嫦娥奔月, 用紅繩打結。 通常是兩個一斤, 再後來有了4個一斤的;餡常常是五仁的, 一般有花生仁、芝麻仁、核桃仁、杏仁、瓜子仁, 青紅絲、冰糖粒等調餡, 口感是香甜的。

常常是在我上學的路上, 祖母喊住我, 給我一個大月餅, 就是那種半斤的。 八十年代初, 人們的生活還是少衣匱食的, 月餅自然是一種奢侈品, 通常是用來孝敬長輩和老人的, 家鄉的風俗年輕的男女定親後, 女方是要給婆家送月餅的, 婆婆收到後則要給未來的兒媳禮錢的, 還有女孩子出嫁後第一個中秋節要給娘家的親戚長輩送月餅, 通常還配有燒雞和時令瓜果, 在那個年代無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然而不送則要遭鄰里鄉親嗤笑的。

一般的孝親送禮就是月餅加西瓜, 如果再有燒雞一是家境豐厚, 二是敬意很重的禮品了。 通常在西瓜大量上市的時候, 要好的人家就打發晚輩給家族中的老人或親戚送月餅、送西瓜。 祖母年近八旬, 自個的閨女、兒子, 娘家的侄子外甥一大串的晚輩, 祖母人又慈善豁達, 樂善好施, 鄰里鄉親的受過她幫助的都要在這時候表達一下心意。 於是大田裡的西瓜剛剛上市, 祖母家的親朋好友就開始接二連三的上門探望了, 家裡的月餅也就陸續不斷。 那時候月餅是稀罕的食品, 老人一個人吃不完, 又不能直接送給兒子們, 於是孫子孫女們便有了口福, 常常飛奔著告訴她“奶奶, 我姑來看你了, 奶奶, 那個表叔又給你送月餅了。

”這時的祖母總是笑著埋怨來人, “看你, 又花錢, 來看我就很高興了。 ”晚輩則笑答:“孝敬老人家, 應該的”。

雖然是金貴又美味, 畢竟不是主食, 祖母便常常分給孫子孫女們, 時間長了怕變味, 祖母就把月餅隔三差五的蒸一蒸。 我小時身體瘦弱, 祖母特別疼愛, 常常在我上早學時特意在門口張望, 一看到便喊住我, 塞給我一個大月餅, 有時候還是熱乎乎的。 因為腸胃弱, 對美味又香甜的月餅雖然很喜歡, 卻也吃不多, 而祖母又常常留給我, 可能吃多了吧, 因此對月餅便減少了渴望, 俗語說“不饞了”。

月餅是傳統佳節中秋節的標誌食品。 據史籍記載,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 有“諭尚書鎮牛淆, 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唐朝初年, 中秋節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句子。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 至明清時, 已與元旦齊名, 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時節月亮圓滿, 象徵團圓, 因而又叫“團圓節”。 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 民間以月餅相送, 取團圓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 其餅必圓, 分瓜必牙錯, 瓣刻如蓮花。 ……其有婦歸寧者, 是日必返夫家, 曰團圓節也"。

月餅是和八月十五—仲秋節連在一起的, 每逢仲秋, 家家都要賞月吃月餅, 那個年代月餅還是很少很金貴的, 不少農家人便自己做月餅, 有專門做月餅的木質模具-月餅卡子, 圓圓的大大的, 圖案一定是嫦娥奔月的。

做的都是北方傳統的五仁月餅, 是用花生仁、芝麻仁、核桃仁、杏仁、瓜子仁五種料炒熟後去皮壓成碎丁, 最後加入白糖調製而成。 中國古代有“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準則, 而“五仁”正好與之諧音, 表達了人們對為人處世的美好追求吧。 核桃仁、瓜子仁在八十年代初是很少見的, 常常是紅糖、芝麻、花生三種主料, 加一點杏仁, 在孩子們眼裡便是美味了, 祖母常常和母親一邊做, 一遍嘮叨那些中秋的傳說, 什麼嫦娥奔月了, 朱元璋月餅起義了, 年年講, 小孩子年年也聽不厭。

中秋節氣往往是在秋收前後, 一年已進入秋季, 田裡的莊稼正待收穫, 豐收的年景已在眼前。 儘管忙碌, 農家人還是盡可能地抽時間改善一下生活, 將飯菜調理的豐盛些, 一家老小團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吃頓飯,犒勞大半年的辛勞,中秋節的晚宴是團圓也是豐收的獎賞。

小時候,就是炒幾個農家菜,飯後則是單一的月餅,那時候平原地區時令瓜果也是很少的,常常一斤月餅一家老小分著吃。因為父親家中排行老大,只要是團圓節包括年除夕祖母都在我家過節,隨著生活的改善,燒(烤)雞也進入了農家人的中秋宴。有時父親剛買回來,有時候是姑姑特意買剛出爐的送回來,燒雞往往還是熱乎的,父親一定撕一隻雞腿先讓奶奶吃,奶奶不肯,又遞給孩子,那時候雖小,卻都知道好東西要讓老人先吃,推來推去,最後祖母總是嘗一小口,讓父親拿去拌菜,一家老小共同品嘗。祖母是有福的,兒孫孝順,自個身體硬朗,九十多歲的人了,依然能吃能動,還吃得了炒花生。

生活慢慢的好了,燒雞也成了農家人常見的節日美食,家人依然習慣先給祖母個雞腿吃,老人安然受之,怡然享受天倫之樂。九十年代出現了肉食烤雞,又香又肥,然而口感畢竟不如家養公雞,慢慢淡出了人們的食譜。

“秋風起,蟹黃肥”,進入2000年,農家人的生活更是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月餅品種愈加繁多,京式、廣式、乃至港式、日式等等不一而足;口味更加豐富,有甜味、鹹味、鹹甜味甚至麻辣味;餡料更是五仁、棗泥、豆沙、椰蓉、蛋黃、火腿等等特色紛呈。除了品嘗美味的月餅,中秋正是“八月蟹子頂蓋肥”的時候,隨著生活的殷實,青島的特色海鮮—大梭蟹也走入了百姓中秋佳節的餐廳廚房,有時候出嫁的孫女送回家,有時候孫子們買來過節,從海蝦、蟹子到時令水果,節日的團圓宴豐富多彩,“春吃尖臍秋吃圓”,中秋之夜,重孫們也知道給老奶奶大蝦吃了,母親依然挑一個圓臍大蟹子剝給祖母吃。

祖母在百歲那年安然離去,母親也因為年邁不再一個人在老屋居住,於是仲秋到那個兒女家就在那家團聚,母親在那,那裡就是團圓。

仲秋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中秋節,最令人回味的是團圓。月亮升起來了,今晚的月亮很大很圓,又是一年中秋月,又是家家團圓時。

大白菜

最早接觸文學作品中的白菜,是初中時的語文課《藤野先生》,文學大師魯迅寫道: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膠菜”亦即膠州大白菜,膠州白菜是我國久負盛名的地方名特產,白菜栽培歷史悠久,遠在唐代即有種植,宋、元時期白菜大量銷往江、浙等地,明代開始出口海外,西元1875年,清朝光緒年間,山東膠州出產的大白菜“膠菜”在東京博覽會上展出,從此名揚天下。

蘇東坡曾詩雲“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蟠。”菘即大白菜,把白菜比作味美的羊豚、熊蟠,這是對美味的大白菜最生動的比喻。以畫蝦馳名的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也愛畫白菜,他的一幅寫意大白菜圖非常著名,其中畫上題句道:“牡丹為花中之王,荔枝為百果之先,獨不論白菜為蔬菜之王,何也?”,大畫家齊白石畫中題詩為白菜鳴不平,白菜為“百菜之王”的美譽也因此廣為傳誦。

“白菜乃百菜之王。”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的主要食用菜之一。特別是在北方地區,每年秋、冬、春三季,它都在人們的餐桌上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有“種一季,吃半年”,“白菜吃半年,醫生享清閒”等說法。白菜有“幫嫩薄、湯乳白、味甘甜,營養高、生食爽口、熱食味腴、耐儲藏、易保管”等特點,既可以熱炒,也可以涼拌,油炒、水煮、醃制、醋漬均可,葷素皆宜。所謂“粟為口中食,菘為養老藥”,實在是難得的好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候沒有蔬菜大棚,也沒有反季節蔬菜,每年到了冬季,家家戶戶的主菜就是大白菜。記憶中冬天蔬菜貧乏,少量的菠菜,芹菜,再就是當家主菜—大白菜了。到了冬季,家家戶戶都要挖菜窯儲白菜,“立冬蘿蔔小雪菜,小雪到了出白菜”。小雪節氣一到,家鄉人就趕緊“出(收穫)”白菜,然後忙著儲存過冬菜了。一般在房屋前後或附近挖一長方形土窯,深約一米,大小根據儲菜的量而定。白菜稍微晾曬,然後一顆顆根朝下整齊的碼到菜窖裡,先覆蓋上薄薄的一層土,利於白菜透氣呼吸,待到了深冬,天寒地凍時則厚厚的將土填滿菜窯,再覆蓋上一層層玉米秸保溫,大白菜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在裡面渡過整個冬季,農家人啥時想吃就掀開玉米秸叢菜窖裡挖出來幾顆來。

白菜從老菜幫到白菜心皆可入菜,蒸、燉、炒、溜到生吃、包餃子、包子百樣皆宜。生活艱辛的年代,物盡其用,老菜幫也捨不得扔的。一般特別老的菜幫剁碎了喂雞,鳳幹的菜葉喂兔子,只要還能吃的菜幫乃至菜根都放鹹菜缸裡醃制,巧手的農婦將醃好的菜幫加點菜油作飯時放鍋裡一整,撕成一條條纏在玉米餅上咬著吃,不亞於當今的鹹菜鮁魚小餅子。白菜根照樣下飯,白菜根口感粗糙,麻刺刺的,咬起來很勁道,地瓜粥玉米稀飯絕對要多喝幾碗。宋代儒家汪革說“咬的菜根,百事可成”,農家人不懂這些,但照樣玉米麵餅子鹹菜吃得有滋有味。《菜根譚》中有一句名言:“真味是淡,至人如常”,平平淡淡就是福,不需要大富大貴,清淡的日子,農家人也能享受到精神的富足。

溜白菜在過去那個年代是當主菜上宴席的,年節來客了,炒一道溜白菜,用白菜幫削成均勻的薄片,加上泡好的山蘑菇,厚厚的幹粉皮,再配上薄薄的的五花肉片,爽滑而可以大口朵頤。

老夥計冬閒時節串門聚餐,最推崇的是醋溜白菜。耕耘了春,收穫了秋,冬季裡的日子適合“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相熟的老夥計割斤豬頭肉,揣一瓶地瓜燒,八十年代的農家沒什麼好菜,一般炒碟花生米,熗盤芹菜,切一盤豬頭肉,再醋溜道白菜,雖不豐厚,卻又齊整。要好的父親,將鮮嫩的白菜先削片再切成細絲,下鍋一炒,多放些醋,出鍋前放點香菜提味,白的白菜綠的香菜,願意吃辣再加點紅辣椒,光看顏色已勾起食欲,吃到嘴裡酸中微甜,絕對是美味的下酒菜,老夥計們吃吃喝喝,聊聊收成,談談古今,不知不覺夜就深了。踉踉蹌蹌告別主人,“有空再來啊”,“回吧,都半宿了,早點歇吧.....不知什麼時候地上已落了一層雪。

下雪的時候,單位的同事喜歡聚餐,九十年代鄉鎮暖氣還不普遍,不少單位冬季取暖是用燒煤的爐子。幾位同事買兩斤豆腐,割斤豬肉,削上一大棵白菜,用鐵鍋放到爐子上一塊燉,不一會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大鍋燉菜就出鍋了,吃的人們渾身暖和和的,全然忘記了窗外大雪紛飛,北風呼嘯。

飄雪的冬季是和過年連在一起的,白菜依然擔當者農家廚房的主要角色。臘月三十的早上,老家習慣是燉白菜,吃大米飯,俗稱接年飯。一般是頭天晚上就把做飯用的主料備好,淘好米,切好菜,還有粉條,豆腐、豬肉,豆腐是大塊的,肉也要切成大塊的,那個年代農家一年到頭很少見油星,更不用說食肉味,過年了,一定讓一家老小享享口福,那就從接年飯開始吧。所以父親總是特意將肉切成大塊,和白菜、豆腐一起燉,取其“都福百財”的祥兆,而且菜不能當頓吃完,一定要剩菜,所謂“剩財,年有餘財”,孩子們只要過年有肉吃就很高興了,老少歡喜,家人和睦,一年裡辛勤勞作,福氣財氣自然而來。

因父親是老大,每年祖母都是在我們家過年,尤其是除夕夜,那是絕對的闔家大團圓,祖母、兩個叔叔、嬸嬸乃至父親的堂弟和他們的孩子,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二十多口,都在我家陪祖母守歲。熱熱鬧鬧的團園夜,每逢這時候都要準備兩大桌菜,其中一道菜是老少皆宜,也是孩子們嚷嚷著每逢年夜飯必吃的,那就是父親的拿手菜—芥末白菜,也叫“熱合菜”。把白菜削成不規則的大小適中的薄片,放熱水裡一焯,芥末粉用小碗盛了放鍋裡蒸,加熱後用米醋調勻,豬下貨切片,然後白菜、豬頭肉、調好的熱芥末往上一澆,放大盆裡趁熱攪拌,大盤的熱合菜就上桌了,孩子們早就迫不及待,一大筷子入口,那辣辣的氣味直攻鼻子,頓時眼淚就出來了,卻仍嫌不過癮,又嚷嚷者去夾下一口菜了。

年三十大年初一新舊交替,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而餃子餡必然是白菜,再包上一角、五角的硬幣,俗稱元寶,或者包上糖,小小的餃子保函著農家人的希望:新的一年家家財源廣進,戶戶生活如意,甜甜蜜蜜。

而今過年的飯菜愈加豐盛,大魚大肉吃多了,也吃膩了,人們就喜歡開胃爽口的菜,譬如涼拌白菜、白菜海蜇皮。涼拌白菜的白菜儘量選嫩葉,最好是白菜心,生吃略帶甜味,油條切碎,而且油條要陳的,那種放久了變得幹硬的,這樣咬起來勁道,有嚼頭,用搗碎的大蒜一拌,生鮮甜辣,酸爽可口,絕對符合現代人喜食清淡的胃口。

從古到今人們都非常推崇白菜的保健養生功能,明代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菘性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中醫認為白菜微寒味甘,具有養胃生津、利尿通便、清熱解毒等功效,民間則有“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之說。現代科學同樣看好白菜的保健美容功能。白菜中所含果膠,能幫助排除人體多餘的膽固醇;白菜中的纖維素不僅促進人體對動物蛋白質吸收,而且富含維生素C、E,有潤腸、排毒、減肥、護膚、養顏功效。多吃白菜,有益身體健康,害病的人少了,醫生自然就要“享清閒”了。

現在一年四季蔬菜不斷,冬季的菜譜也照樣花樣繁多,可我卻對白菜情有獨鍾,白菜燉豆腐,白菜燉粉條,白菜燉海帶,白菜燉蘑菇......百吃不厭。小小的白菜全身是寶,從葉到心,都可供人食用;不論搭配什麼食材都坦然受之卻又不改其甘醇宜人的本色,當之無愧的“百菜之王”。細細一想,我們做人做事可否學學白菜?

【作者簡介】王增偉,自認字始便嗜好閱讀,信奉本分做人,踏實做事,平實為文。喜歡劉紹棠、路遙、孫犁、沈從文、汪曾祺等大家作品,所謂赤子其人,溫良謙和,詩之教也!作品多見於《平度日報》《今日平度》《有個女孩叫小小》獲山東省大學生徵文比賽一等獎;《冬深夜長好讀書》《年年有個七月七》《二月二龍抬頭》等作品發表于《文化平度》;《風光秀美大澤山》發表於《平度視窗》創刊號;《槐花香鮁魚鮮》發表於《平度畫報》創刊號等,現供職於平度市委群工部。

一家老小團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吃頓飯,犒勞大半年的辛勞,中秋節的晚宴是團圓也是豐收的獎賞。

小時候,就是炒幾個農家菜,飯後則是單一的月餅,那時候平原地區時令瓜果也是很少的,常常一斤月餅一家老小分著吃。因為父親家中排行老大,只要是團圓節包括年除夕祖母都在我家過節,隨著生活的改善,燒(烤)雞也進入了農家人的中秋宴。有時父親剛買回來,有時候是姑姑特意買剛出爐的送回來,燒雞往往還是熱乎的,父親一定撕一隻雞腿先讓奶奶吃,奶奶不肯,又遞給孩子,那時候雖小,卻都知道好東西要讓老人先吃,推來推去,最後祖母總是嘗一小口,讓父親拿去拌菜,一家老小共同品嘗。祖母是有福的,兒孫孝順,自個身體硬朗,九十多歲的人了,依然能吃能動,還吃得了炒花生。

生活慢慢的好了,燒雞也成了農家人常見的節日美食,家人依然習慣先給祖母個雞腿吃,老人安然受之,怡然享受天倫之樂。九十年代出現了肉食烤雞,又香又肥,然而口感畢竟不如家養公雞,慢慢淡出了人們的食譜。

“秋風起,蟹黃肥”,進入2000年,農家人的生活更是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月餅品種愈加繁多,京式、廣式、乃至港式、日式等等不一而足;口味更加豐富,有甜味、鹹味、鹹甜味甚至麻辣味;餡料更是五仁、棗泥、豆沙、椰蓉、蛋黃、火腿等等特色紛呈。除了品嘗美味的月餅,中秋正是“八月蟹子頂蓋肥”的時候,隨著生活的殷實,青島的特色海鮮—大梭蟹也走入了百姓中秋佳節的餐廳廚房,有時候出嫁的孫女送回家,有時候孫子們買來過節,從海蝦、蟹子到時令水果,節日的團圓宴豐富多彩,“春吃尖臍秋吃圓”,中秋之夜,重孫們也知道給老奶奶大蝦吃了,母親依然挑一個圓臍大蟹子剝給祖母吃。

祖母在百歲那年安然離去,母親也因為年邁不再一個人在老屋居住,於是仲秋到那個兒女家就在那家團聚,母親在那,那裡就是團圓。

仲秋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中秋節,最令人回味的是團圓。月亮升起來了,今晚的月亮很大很圓,又是一年中秋月,又是家家團圓時。

大白菜

最早接觸文學作品中的白菜,是初中時的語文課《藤野先生》,文學大師魯迅寫道: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膠菜”亦即膠州大白菜,膠州白菜是我國久負盛名的地方名特產,白菜栽培歷史悠久,遠在唐代即有種植,宋、元時期白菜大量銷往江、浙等地,明代開始出口海外,西元1875年,清朝光緒年間,山東膠州出產的大白菜“膠菜”在東京博覽會上展出,從此名揚天下。

蘇東坡曾詩雲“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蟠。”菘即大白菜,把白菜比作味美的羊豚、熊蟠,這是對美味的大白菜最生動的比喻。以畫蝦馳名的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也愛畫白菜,他的一幅寫意大白菜圖非常著名,其中畫上題句道:“牡丹為花中之王,荔枝為百果之先,獨不論白菜為蔬菜之王,何也?”,大畫家齊白石畫中題詩為白菜鳴不平,白菜為“百菜之王”的美譽也因此廣為傳誦。

“白菜乃百菜之王。”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的主要食用菜之一。特別是在北方地區,每年秋、冬、春三季,它都在人們的餐桌上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有“種一季,吃半年”,“白菜吃半年,醫生享清閒”等說法。白菜有“幫嫩薄、湯乳白、味甘甜,營養高、生食爽口、熱食味腴、耐儲藏、易保管”等特點,既可以熱炒,也可以涼拌,油炒、水煮、醃制、醋漬均可,葷素皆宜。所謂“粟為口中食,菘為養老藥”,實在是難得的好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候沒有蔬菜大棚,也沒有反季節蔬菜,每年到了冬季,家家戶戶的主菜就是大白菜。記憶中冬天蔬菜貧乏,少量的菠菜,芹菜,再就是當家主菜—大白菜了。到了冬季,家家戶戶都要挖菜窯儲白菜,“立冬蘿蔔小雪菜,小雪到了出白菜”。小雪節氣一到,家鄉人就趕緊“出(收穫)”白菜,然後忙著儲存過冬菜了。一般在房屋前後或附近挖一長方形土窯,深約一米,大小根據儲菜的量而定。白菜稍微晾曬,然後一顆顆根朝下整齊的碼到菜窖裡,先覆蓋上薄薄的一層土,利於白菜透氣呼吸,待到了深冬,天寒地凍時則厚厚的將土填滿菜窯,再覆蓋上一層層玉米秸保溫,大白菜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在裡面渡過整個冬季,農家人啥時想吃就掀開玉米秸叢菜窖裡挖出來幾顆來。

白菜從老菜幫到白菜心皆可入菜,蒸、燉、炒、溜到生吃、包餃子、包子百樣皆宜。生活艱辛的年代,物盡其用,老菜幫也捨不得扔的。一般特別老的菜幫剁碎了喂雞,鳳幹的菜葉喂兔子,只要還能吃的菜幫乃至菜根都放鹹菜缸裡醃制,巧手的農婦將醃好的菜幫加點菜油作飯時放鍋裡一整,撕成一條條纏在玉米餅上咬著吃,不亞於當今的鹹菜鮁魚小餅子。白菜根照樣下飯,白菜根口感粗糙,麻刺刺的,咬起來很勁道,地瓜粥玉米稀飯絕對要多喝幾碗。宋代儒家汪革說“咬的菜根,百事可成”,農家人不懂這些,但照樣玉米麵餅子鹹菜吃得有滋有味。《菜根譚》中有一句名言:“真味是淡,至人如常”,平平淡淡就是福,不需要大富大貴,清淡的日子,農家人也能享受到精神的富足。

溜白菜在過去那個年代是當主菜上宴席的,年節來客了,炒一道溜白菜,用白菜幫削成均勻的薄片,加上泡好的山蘑菇,厚厚的幹粉皮,再配上薄薄的的五花肉片,爽滑而可以大口朵頤。

老夥計冬閒時節串門聚餐,最推崇的是醋溜白菜。耕耘了春,收穫了秋,冬季裡的日子適合“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相熟的老夥計割斤豬頭肉,揣一瓶地瓜燒,八十年代的農家沒什麼好菜,一般炒碟花生米,熗盤芹菜,切一盤豬頭肉,再醋溜道白菜,雖不豐厚,卻又齊整。要好的父親,將鮮嫩的白菜先削片再切成細絲,下鍋一炒,多放些醋,出鍋前放點香菜提味,白的白菜綠的香菜,願意吃辣再加點紅辣椒,光看顏色已勾起食欲,吃到嘴裡酸中微甜,絕對是美味的下酒菜,老夥計們吃吃喝喝,聊聊收成,談談古今,不知不覺夜就深了。踉踉蹌蹌告別主人,“有空再來啊”,“回吧,都半宿了,早點歇吧.....不知什麼時候地上已落了一層雪。

下雪的時候,單位的同事喜歡聚餐,九十年代鄉鎮暖氣還不普遍,不少單位冬季取暖是用燒煤的爐子。幾位同事買兩斤豆腐,割斤豬肉,削上一大棵白菜,用鐵鍋放到爐子上一塊燉,不一會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大鍋燉菜就出鍋了,吃的人們渾身暖和和的,全然忘記了窗外大雪紛飛,北風呼嘯。

飄雪的冬季是和過年連在一起的,白菜依然擔當者農家廚房的主要角色。臘月三十的早上,老家習慣是燉白菜,吃大米飯,俗稱接年飯。一般是頭天晚上就把做飯用的主料備好,淘好米,切好菜,還有粉條,豆腐、豬肉,豆腐是大塊的,肉也要切成大塊的,那個年代農家一年到頭很少見油星,更不用說食肉味,過年了,一定讓一家老小享享口福,那就從接年飯開始吧。所以父親總是特意將肉切成大塊,和白菜、豆腐一起燉,取其“都福百財”的祥兆,而且菜不能當頓吃完,一定要剩菜,所謂“剩財,年有餘財”,孩子們只要過年有肉吃就很高興了,老少歡喜,家人和睦,一年裡辛勤勞作,福氣財氣自然而來。

因父親是老大,每年祖母都是在我們家過年,尤其是除夕夜,那是絕對的闔家大團圓,祖母、兩個叔叔、嬸嬸乃至父親的堂弟和他們的孩子,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二十多口,都在我家陪祖母守歲。熱熱鬧鬧的團園夜,每逢這時候都要準備兩大桌菜,其中一道菜是老少皆宜,也是孩子們嚷嚷著每逢年夜飯必吃的,那就是父親的拿手菜—芥末白菜,也叫“熱合菜”。把白菜削成不規則的大小適中的薄片,放熱水裡一焯,芥末粉用小碗盛了放鍋裡蒸,加熱後用米醋調勻,豬下貨切片,然後白菜、豬頭肉、調好的熱芥末往上一澆,放大盆裡趁熱攪拌,大盤的熱合菜就上桌了,孩子們早就迫不及待,一大筷子入口,那辣辣的氣味直攻鼻子,頓時眼淚就出來了,卻仍嫌不過癮,又嚷嚷者去夾下一口菜了。

年三十大年初一新舊交替,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而餃子餡必然是白菜,再包上一角、五角的硬幣,俗稱元寶,或者包上糖,小小的餃子保函著農家人的希望:新的一年家家財源廣進,戶戶生活如意,甜甜蜜蜜。

而今過年的飯菜愈加豐盛,大魚大肉吃多了,也吃膩了,人們就喜歡開胃爽口的菜,譬如涼拌白菜、白菜海蜇皮。涼拌白菜的白菜儘量選嫩葉,最好是白菜心,生吃略帶甜味,油條切碎,而且油條要陳的,那種放久了變得幹硬的,這樣咬起來勁道,有嚼頭,用搗碎的大蒜一拌,生鮮甜辣,酸爽可口,絕對符合現代人喜食清淡的胃口。

從古到今人們都非常推崇白菜的保健養生功能,明代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菘性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中醫認為白菜微寒味甘,具有養胃生津、利尿通便、清熱解毒等功效,民間則有“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之說。現代科學同樣看好白菜的保健美容功能。白菜中所含果膠,能幫助排除人體多餘的膽固醇;白菜中的纖維素不僅促進人體對動物蛋白質吸收,而且富含維生素C、E,有潤腸、排毒、減肥、護膚、養顏功效。多吃白菜,有益身體健康,害病的人少了,醫生自然就要“享清閒”了。

現在一年四季蔬菜不斷,冬季的菜譜也照樣花樣繁多,可我卻對白菜情有獨鍾,白菜燉豆腐,白菜燉粉條,白菜燉海帶,白菜燉蘑菇......百吃不厭。小小的白菜全身是寶,從葉到心,都可供人食用;不論搭配什麼食材都坦然受之卻又不改其甘醇宜人的本色,當之無愧的“百菜之王”。細細一想,我們做人做事可否學學白菜?

【作者簡介】王增偉,自認字始便嗜好閱讀,信奉本分做人,踏實做事,平實為文。喜歡劉紹棠、路遙、孫犁、沈從文、汪曾祺等大家作品,所謂赤子其人,溫良謙和,詩之教也!作品多見於《平度日報》《今日平度》《有個女孩叫小小》獲山東省大學生徵文比賽一等獎;《冬深夜長好讀書》《年年有個七月七》《二月二龍抬頭》等作品發表于《文化平度》;《風光秀美大澤山》發表於《平度視窗》創刊號;《槐花香鮁魚鮮》發表於《平度畫報》創刊號等,現供職於平度市委群工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