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現實生活中,兒子不幸遇到糟糕的父親,還可以怎麼做?

寫在前面:

父親和兒子的形象總是很複雜, 具有戲劇化。

儘管我們常說父愛如山, 但還是有很多人, 會因為各種意外提早離場與孩子分別,

這種有愛存在的父子關係並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之內。

我們今天的重點是:如果在現實生活中, 兒子不幸遇到了糟糕的父親, 還可以怎麼做?

今天的文章, 也許能為你提供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01

昨天早上下樓去學校時, 兒子對著電梯間裡的看板, 看著玻璃倒影發呆, 他突然扭頭問我:“媽媽, 你看我是不是有黑眼圈?”

我仔細的看了半天, 似乎有但又不明顯。 我安慰他, 讓他別太擔心, 沒啥黑眼圈, 看不出來。

他告訴我, 他發現自己認識的學霸, 基本上每天都頂著黑黑的眼圈來學校。

我沒接話。 但我相信, 可能無數的孩子正在不斷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 頂著壓力刻苦學習。

黑眼圈的特徵, 讓我想起了黑塞《在輪下》裡的那個叫做漢斯的男孩。

他母親早逝, 家境貧寒的小市民父親, 把兒子漢斯當作了實現未了人生理想的唯一途徑。

我很清楚的記著黑塞這樣描寫漢斯, 原本是“一雙嚴肅的眼睛、聰明的前額、雅致的步態”, 可他在愛好虛榮的父親和老師們的過度關心下, 被沉重的學習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總是帶著“一張睡眠不足的臉, 一雙外圈發黑、疲憊不堪的眼睛, 默默的受人驅趕似的到處走動。 ”

《在輪下》中的漢斯, 成了唯一代表全鎮學生參加邦試的人。 在1000多人中脫穎而出, 以第二名的身份被錄取。

這就意味著漢斯可以進入神學院學習, 將來成為一名傳教士, 終身可以受到國家的供養, 這在當時可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可長期在巨大學習壓力下喘不過氣的漢斯,

因為精神恍惚而被迫提前終止了學業, 誰會要一個有精神疾病的傳教士?

漢斯後來返鄉成為一名工廠的大齡小學徒。

可最終因為一次醉酒, 漢斯害怕父親的責駡而選擇了投河, 仿佛在滾滾車輪的碾壓下, 一個小小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 仿佛他從來沒有來過世間。

黑塞表達的克制而有張力, 讓人對漢斯的命運唏噓不已。

我反感漢斯父親這樣的角色, 在和兒子的交流中除了學習成績, 仿佛就沒有其他的話題。

對於兒子的人生規劃就只有邦試一條路, 從來沒有給漢斯其他的人生選項。

漢斯在參加邦試考試時, 遇見了一個活潑開朗又有見識的男孩, 他知道很多漢斯不知道的事兒, 那個男孩對參加邦試的態度很是輕鬆,

他說如果考不上他就會繼續讀高中。

漢斯也向父親表達了想讀高中的願望, 結果被他生活平庸的父親一口拒絕。

在這部小說裡, 我讀到的是一個父親的冷漠與虛榮, 在現實中從來沒有想過通過自己的努力, 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與更多的選擇。

讓漢斯活在父親未完成夢想的陰影裡, 倒成了兒子的天職。

可生命又怎能在幼小時就承起這樣的重量?

這樣的父親, 缺乏養育的智慧, 也沒有愛孩子的能力, 對孩子的成長毫無益處, 真的寧可沒有好了。

02

比起這種功利性極強的父親, 還有一種可怕的父親, 就是那種一時因外遇帶來的激情與衝動, 扔下自己的家不管不顧, 一走很多年, 徹底消失在兒子生活裡的父親。

記得日本電影《入殮師》裡的男主角小林就遇上了這樣的父親。

小林人生所有關於父親的記憶, 都停留在他六歲那年, 父親與咖啡店的女店員一起私奔, 從此只有母親一人拉扯著小林長大。

小林從小在父親的要求下, 學習大提琴, 儘管多年來父親一走了之、渺無音信, 但拉大提琴這件事, 小林當成夢想堅持了下來。

想念父親的時候, 為了不讓母親難過, 那時也不過六歲的小林, 從來不在母親面前流淚哭泣, 而是一個人去公共浴室洗澡時, 默默在澡堂裡哭泣, 小小的身影、因痛哭抖動的肩膀, 讓人心痛不已。

長大的小林去了東京, 多年來小林一直為了夢想奔波在自己的大提琴事業中。

他下定決心買了一款昂貴的大提琴準備向專業演奏家邁進時, 樂團解散了。

小林選擇結束在東京的生活,重新回到了鄉下,和妻子美香住進了母親留給他的故居,這是逝世的母親留給他的唯一遺產。

也許是造化弄人,小林母親逝世的時候他正在國外忙著演出,終究沒能送上母親最後一程。

結果他重新回到鄉下後找到的工作,竟是入殮師,陪伴死者通往來生的旅途。

在這個過程中,小林漸漸悟出了生命的可貴與尊重死者的體面,這份工作帶給他人性的思考與生命的意義,他漸漸的愛上了這份工作。

在他人生40多歲時,意外接到了父親的死訊。

在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小林決定送父親最後一程。

多年前激情出軌離家出走的父親,終究沒能和外遇物件長久生活,多年來,父親也是孤獨一個人生活,在碼頭上幫人幹最苦最累的活。

最後70多歲離開人世的時候,僅僅只有一箱遺物。

這樣的父親其實一輩子活得非常狼狽。錯失了很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最後為父親做入殮送別時,他發現父親臨終時,手中緊緊地握著自己六歲那年送給父親的那顆石子。

淚奔的小林這才懂得,父親臨終那一刻是想念他的,肯定也為這一生的不辭而別後悔不已。

小林最終選擇了原諒父親,釋懷一切。

沒有父親的孩子,一樣會長大。

但只要願意,依舊可以選擇做一個小林這樣的人,成為一個內心保持著善良的人。

不過比起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小林這種不幸的過往,終究算是有了一個光明的尾巴,畢竟他見到了父親最後一面。

而奧巴馬在《我父親的夢想裡》一書中,開篇就寫了父親的去世:“我21歲生日後沒幾個月,一個陌生人打來電話告訴我這個消息。直到他去世,父親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謎,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孩提時期,我只能通過母親和外祖父母講的故事瞭解他。”

這樣的父親,生活中遇到了的確算是人生災難。

可是不屈服於這種災難,依舊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不過這需要極強的意志力和非人的堅韌才行。

那麼生活中的普通人,遇到上述各種人設崩塌的父親又該怎麼辦?

真的就無路可走了嗎?

03

我曾經聽過一個臺灣教育專家分享,如何讓單親家庭融入正常家庭的氛圍,他認為多讓孩子接觸朋友或者同學的父親,用借力這樣的方式有效地彌補父愛。

我不知道這樣的方法是否真的可行。但是我讀《相約星期二》時,找到了最好的解決方案。

故事的主角莫里是一名教授心理學和社會學課程的教授,他是一個活得特別有光芒的人,可惜不治之症最終敲開了他的生命之門,在他的彌留之際,他與自己的學生米奇約定在每個星期二,以授課的形式,在自己家裡的書房窗前授課。

這個課堂不需要書本,授課的內容是討論生活的意義,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教授。

這堂只有一個學生的生命課程,持續了14個星期,在莫里死後,米奇還會到他的墓地前,完成課外作業。那就是為莫里講述困擾自己的問題與自己尋找的答案,不過這次,莫里只能安靜的傾聽了。

在死亡面前,莫里用自己的直觀感受傳遞了如何與生活握手言和,談論整個世界、文化,講述了生命中應該怎樣去愛、怎樣看待婚姻、怎樣學會原諒……

我最感動的是,莫里對他和米奇的關係定位竟是教練與隊員。

在莫里彌留之際,對米奇說:“如果我還能有個兒子,我真希望是你。”

儘管莫里自己已經有兩個非常懂事的兒子。但是教練和隊員又有著特殊的分量。

這是否給我們啟示,就算是那些已經失去父親的孩子。我深信,只要內心充滿著善意,也一定會在人生的訓練場上遇見自己的教練。他也許是你的老師,也許是各行各業的偶然相遇,我相信,在這個世界,總會有人溫暖的為你補上空缺。

就像《相約星期二》裡那個溫暖的小故事,小海浪發現前面的海浪正在撞向海岸,不由得悲傷自己也將遭受厄運。另外一朵海浪看小海浪很難過,問它為什麼這麼惆悵?

小海浪說:“一旦撞上了海岸我們所有的海浪都不復存在了。”

那朵小海浪回復:“不,是你不明白。你不是海浪,你是大海的一部分。”

嗯,你是大海的一部分。

既然身邊都是海,怕什麼呢?

@作者妮妮:

十點讀書簽約作者。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1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優美圖,感謝原圖作者。

樂團解散了。

小林選擇結束在東京的生活,重新回到了鄉下,和妻子美香住進了母親留給他的故居,這是逝世的母親留給他的唯一遺產。

也許是造化弄人,小林母親逝世的時候他正在國外忙著演出,終究沒能送上母親最後一程。

結果他重新回到鄉下後找到的工作,竟是入殮師,陪伴死者通往來生的旅途。

在這個過程中,小林漸漸悟出了生命的可貴與尊重死者的體面,這份工作帶給他人性的思考與生命的意義,他漸漸的愛上了這份工作。

在他人生40多歲時,意外接到了父親的死訊。

在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小林決定送父親最後一程。

多年前激情出軌離家出走的父親,終究沒能和外遇物件長久生活,多年來,父親也是孤獨一個人生活,在碼頭上幫人幹最苦最累的活。

最後70多歲離開人世的時候,僅僅只有一箱遺物。

這樣的父親其實一輩子活得非常狼狽。錯失了很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最後為父親做入殮送別時,他發現父親臨終時,手中緊緊地握著自己六歲那年送給父親的那顆石子。

淚奔的小林這才懂得,父親臨終那一刻是想念他的,肯定也為這一生的不辭而別後悔不已。

小林最終選擇了原諒父親,釋懷一切。

沒有父親的孩子,一樣會長大。

但只要願意,依舊可以選擇做一個小林這樣的人,成為一個內心保持著善良的人。

不過比起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小林這種不幸的過往,終究算是有了一個光明的尾巴,畢竟他見到了父親最後一面。

而奧巴馬在《我父親的夢想裡》一書中,開篇就寫了父親的去世:“我21歲生日後沒幾個月,一個陌生人打來電話告訴我這個消息。直到他去世,父親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謎,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孩提時期,我只能通過母親和外祖父母講的故事瞭解他。”

這樣的父親,生活中遇到了的確算是人生災難。

可是不屈服於這種災難,依舊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不過這需要極強的意志力和非人的堅韌才行。

那麼生活中的普通人,遇到上述各種人設崩塌的父親又該怎麼辦?

真的就無路可走了嗎?

03

我曾經聽過一個臺灣教育專家分享,如何讓單親家庭融入正常家庭的氛圍,他認為多讓孩子接觸朋友或者同學的父親,用借力這樣的方式有效地彌補父愛。

我不知道這樣的方法是否真的可行。但是我讀《相約星期二》時,找到了最好的解決方案。

故事的主角莫里是一名教授心理學和社會學課程的教授,他是一個活得特別有光芒的人,可惜不治之症最終敲開了他的生命之門,在他的彌留之際,他與自己的學生米奇約定在每個星期二,以授課的形式,在自己家裡的書房窗前授課。

這個課堂不需要書本,授課的內容是討論生活的意義,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教授。

這堂只有一個學生的生命課程,持續了14個星期,在莫里死後,米奇還會到他的墓地前,完成課外作業。那就是為莫里講述困擾自己的問題與自己尋找的答案,不過這次,莫里只能安靜的傾聽了。

在死亡面前,莫里用自己的直觀感受傳遞了如何與生活握手言和,談論整個世界、文化,講述了生命中應該怎樣去愛、怎樣看待婚姻、怎樣學會原諒……

我最感動的是,莫里對他和米奇的關係定位竟是教練與隊員。

在莫里彌留之際,對米奇說:“如果我還能有個兒子,我真希望是你。”

儘管莫里自己已經有兩個非常懂事的兒子。但是教練和隊員又有著特殊的分量。

這是否給我們啟示,就算是那些已經失去父親的孩子。我深信,只要內心充滿著善意,也一定會在人生的訓練場上遇見自己的教練。他也許是你的老師,也許是各行各業的偶然相遇,我相信,在這個世界,總會有人溫暖的為你補上空缺。

就像《相約星期二》裡那個溫暖的小故事,小海浪發現前面的海浪正在撞向海岸,不由得悲傷自己也將遭受厄運。另外一朵海浪看小海浪很難過,問它為什麼這麼惆悵?

小海浪說:“一旦撞上了海岸我們所有的海浪都不復存在了。”

那朵小海浪回復:“不,是你不明白。你不是海浪,你是大海的一部分。”

嗯,你是大海的一部分。

既然身邊都是海,怕什麼呢?

@作者妮妮:

十點讀書簽約作者。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1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優美圖,感謝原圖作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