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知道馬謖是劉備叮囑不能用的人 諸葛亮為何卻委以重任?

馬謖不可重用, 劉備早就看出來了, 諸葛亮眼光不在劉備之下, 為什麼還是違背了蜀漢公司前任老總的遺囑, 將馬謖推上了業務第一線, 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

讀《三國演義》就知道, 諸葛亮在殺馬謖的前後, 其心情極其糾結, 劉備生前對於諸葛亮的囑咐不是小說家之言, 確實是史有記載的, 既然諸葛亮已經知道馬謖不能重用, 為什麼最終還是違背了劉備的生前囑託, 將馬謖安置在最重要的戰場上呢?

劉備死前的囑託, 可謂此一時, 到諸葛亮北伐, 又所謂彼一時。 劉備去世的時候, 正好是在大敗給孫權退守白帝城之後, 蜀漢遭受重挫, 但人力資源尚算充沛, 或者說還沒有凋零到很難看的地步。

等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 距劉備去世已經五年, 蜀漢集團的人才經歷了又一波凋零。 在這種情況下, 在諸葛亮的心中, 馬謖的位置, 從劉備框定的後備人才向前推移到了第一線人才的位置。

當然, 也不是完全無人可用, 例如還有趙雲、魏延等能人。 不過, 當時這些大腕也都有其他重要業務, 魏延守漢中, 趙雲在斜穀道佈置疑兵, 佯攻敵軍, 拖住曹真。 這些業務的不確定性更大。

諸葛亮之所以重用馬謖,

一方面是人力損耗之後必須補充使然,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諸葛亮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馬謖的成長。 馬謖本來是塊好料, 要知道, 劉備去世的時候, 馬謖還不到35歲, 成長空間不小。

馬謖本人其實也很努力, 一直在改變老闆對他的看法。 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問題。 西元225年, 諸葛亮南征孟獲, 這個時候, 馬謖同學一路送諸葛亮出征, 不只是送出成都城, 也不只是送出四川, 而是幾乎送到了前線, 這哪裡是相送, 簡直是一起上第一線做業務。

馬謖此番相送, 是動了心思想顯示自己的才能, 證明劉備對自己的判斷是失誤的。 終於, 馬謖以自己的智慧動搖了諸葛亮對於劉備遺囑的堅持, 馬謖的“心戰”可以說左右了諸葛亮的南征策略,

七擒孟獲的佳話後面, 顯示著馬謖智慧的光輝。

只是想不到的是, 小馬哥是發展了, 成長了, 可還停留在在參謀才能上發展, 執行力卻仍然停留在當年劉備所鑒定的水準上。 做業務, 能出點子是一回事, 執行力又是另一回事。 參謀型人才未必是指揮型人才,

當年張良能“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 但張良自己帶兵創業時, 卻也是一塌糊塗, 被打得東奔西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