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踏搖共用覽秦皇

好久未做郊遊, 全身慵懶得很。 聽說現在來濱州玩賞的人很多, 且是那種慕名而來的觀光居多, 這倒讓我覺得有些木然, 春夏之交嘛, 哪裡還見不到三五集群的異鄉采風客呢?不屑之餘, 試著將周邊風物略過心間, 一時竟有些莫名的醺醺然, 舉足之念隨之萌動如潮了。

出居所西行百余步, 碧波微瀾的秦皇河就是一道不錯的景致, 每于休憩時漫步幽幽河畔, 總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近幾天, 在岸邊石路間隙, 一排排嶄新式樣的共用單車整齊的列好了陣腳, 為沿河油路長廊增色不少。 趁遊興漸起, 何不借看秦皇水色,

為自己補上一堂“智享”綠色出行的健身課呢?騎踏單車走路, 已經是少時的鄉村舊事了。 這是很難得的一個暮春的周日, 天邊少雲, 旭日清風, 除去隨帶的手機一部, 周身收拾停當, 幾無一件多餘物什, 啟微掃碼, 鎖落車行, 始點是齊魯廊橋, 終點待定, 迎著剛展燦姿的一顆驕陽, 南指黃河堐的一場腳下生風算是拉開了序幕。

早就知道, 通過幾年的綜合治理, 城市社區包括身邊自然環境已有諸多改觀, 媒體畫面的報導, 當然遠不及身臨其境的實體呈現來得逼真透徹。 剛一騎過黃河二路的霓虹天橋, 河岸兩側的水草豐美便一下子給我帶來了視覺上的震撼。 一汪碧綠間, 水面在一個局部裡豁然寬大起來, 姿勢優美的狄氏蘆葦隨著風向一致的擺出柔軟而密實的傾斜。

三兩米外的青紗帳鬱鬱蔥蔥, 稍經園丁梳理的北地芳草攀援在水澤與幽靜的岸路之間, 散發出一股初入原野的青芒之味, 垂柳剛過人形, 沿了水道流向蜿蜒穿行, 依依輕撫間和了叢根下的一抹勁綠, 把眼前的水面一併映射成一個生機盎然的域外田園。

正在疑惑行人稀少的原因, 一盤倏地高起岸綠足有三十幾米的龐然大物橫陳眼前。 這就是年前落戶新地的嘉年華項目生龍穀所在了。 跨地依傍兩路之間, 緊鄰豐澤水道, 依次遇荒鋪新, 涉水棧道, 滿園數十項目一開濱城未有之先, 遊藝, 競技, 驚奇, 益智, 凡未成年幼兒所希冀求獲諸項, 幾近無所不包。 最有新意的地方, 是一條橫架河岸東西, 滿有歐式卡通味道的純木質斜拉索橋, 橋面寬足兩米, 跨長三十余米, 橋體高聳挺拔, 拾級數步方可步行過橋。 橋基用鋼制長索逐一勾連, 人行其上, 可扶可踏, 橋身則借勢錯落起伏, 別有一番“外婆橋”的情趣。 大木橋與摩天輪,

左突右合, 上下其間, 可見歐風美情的意蘊深在其中了。

輕踏單車, 小路幽長, 借著人群大都流向嘉年華後的一份僻靜, 秦皇河兩岸的景致格外靚人眼目。 過了長江二路, 稍一下行, 一幅極近江南園林的格局陡現眼前。 水面在南向徐緩中由細展寬, 碧樹叢中一片綠波足有三五個足球場大小, 近岸石砌環繞, 台級棱角分明, 各類水草在這裡幾近於無, 只在河道寬處的一兩淺洲上有數叢蘆葦的恰當擺設, 突兀中不失恣意的一份整齊適然, 於靜流瑟瑟間頗有碧波倒影的情韻。 闊水之南, 是一塊徐然突出陸外的島式綠洲, 幾條寬未盈尺的石鋪小徑縱橫連綴, 徑間園地形飾不計, 或圓或方或因勢因形而設, 每間所在綠植依依,

或花或草皆無重複品相。 一組石林狀的雕砌掩隱在芳草連地的步行主道近側, 洞門睇開, 融匯自然, 大有令人駐足登攀一氣的興致。 此路原是不通的, 記得年前時這裡還是只能供“少數人”玩賞夜遊的私人領地, 年後一道共用創城成果的行文, 路口藩籬隨之拆除。 沒有了以前的拘束, 才有了今天眾人腳下的坦途。

荷蘭風情園的美是不勝收斂的,長三與長五路間這段長徑,簡直是一條中西合璧的遊藝文化長廊,渾然無跡和精緻純粹在此間被搭配得相得益彰,數字和比興的羅列,在這裡顯然找不到恰如其分的應有注腳。空氣中折射著一股久違的蜜意,這甜蜜是那種剔除熏膩,時刻被灌輸透明靈氣的愜意。接近正午的春夏之交,暑氣鮮有蒸騰,一路行來卻也微汗待歇了。而當風車園中一幅幅曲折的水線迎了滿目的各色鬱金香爭相競放,所有的疲憊即刻便昇華為大展歡顏了。萬花叢中相映多多,這裡再無幽徑可期了。除去入夜的晚間,和驟雨未息的季候突變,絡繹不絕的人海汪洋會是這裡整個花期的不息高潮。如果說這邊的鮮花海,風車組,觀景廊所布成的絕美還略有單調的話,點線勾勒,惟妙惟肖,沿路逶迤擺設的主題類石雕,就是這幅窄線條的有益補充了。一組組幾近精靈的主人公,以其人鑿斧刻之痕昇華自然生冷,大取巧奪天工的形意之境,將動靜于無的水光,遠近相依的天籟融入一方樸素的物什之外,無不讓略顯局促單薄的美絕氛圍,加渡上一層蕩生境外的超脫。當這樣的點綴一一排列開來,編織成不可或缺的岸側風景,觀者的賞心悅目是無以復加的。

長江五路以南,一眼望去,就有些接近北國田園的味道了。先是繞河懸掛的半封閉步行天橋,在水面淺出和岸路間穿插盤桓,每行不過百步,靜立在河道支岔細流上的幾座小石橋,各設奇趣的將岸路延伸向腳下的多個目的地小單元。往西南向的寬大者,先是一座4D影院峙立在一個偌大石鋪廣場的近岸一側,穹形如弧的白色倒影,隱現于一片微波蕩漾的靜水塘中,塘如鉤帶,數十見方橫陳在一面夯實雄奇的綠茵掩體之下。掩體上方通身鋪設鋼構軌連,粗細搭鏈遂成網設,早有藤類攀爬其上,翠綠密佈,環繞蛇形間隨南北拱廊兩相伸展,一條遊動在莽原田野中的綠色立體長龍便栩栩如生了。掩體西向坡面組以蒼翠獨顯的松柏長青,以形制和距離循序展開,盎然聚成“生態濱州北國江南”的巨幅畫卷。靜水,碧草,徐徑通波,此種情景,實在不遜江南傳說了。

長八路以南的段落,算是秦皇河道的處女地了。水草豐茂,碧綠漫天,主河道在這裡已經分流布集,沙洲淺灘,土著植被一任瘋長,戲水結隊的各類羽鳥,擊水飛天,悠然自得。如若不是人行此地,真的就會把這裡當成是一個正在走進夢鄉的世外桃源了。長天拱日,藍綠一色,依稀中不辨歸程幾何,再往前行已是水系外的別廂天地了。停車駐足,岸鳥不驚,睇睨間卻引頸長鳴,只把一時間闖入的生客當作棲身其中的艾艾草木,誰是主人,誰是旁觀的探問於此情此景間已經化為烏有,此刻,故園天地中的一瞥風景早已升騰成遊者心中的風情萬種。

單騎獨行半日,共用此景萬一。置身濱地,南海北海縱然有看不盡的煙波浩渺,二十裡秦皇河雖一線逶迤,卻搖曳起了一個城市新區的景觀濫觴。隨著濱城名片展播中“兩點一線”佈局的全面鋪開,一個碧水青田的生態之城,正沿了一條創夢的軌跡,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醞釀渲染,且如火如荼日漸豐美圓滿。今天的“智享”遊歷會是一個斷篇的意外收穫嗎?接近歸程的時刻,不免就有了這般小小的自我設問。綠色出行無疑是不會有終點的,正如閒暇時的蹬車,活動著筋骨,收穫了視野,畢竟,這是斗室生活者絕不曾涉獵到的寬廣。

回來的路,變由沿河東岸返回,一路行來的歷歷景致,通過側面的重新梳理,竟有了前面觀賞時不曾有過的別樣感觸了。當久遠的廬山瀑布掛在眼前,皓然搔首的居士大抵就是這樣的一番感慨吧,此時此地,我竟也為自己移步換景的半日搖踏大感唏噓起來,真是魯北行來無高地,平原澤國賽廬山啊。惺忪莫名間,漸抵出行原地,掃碼啟行時偶一抬頭,十二個巨大的生肖石刻,憨態可掬地矗立在我本熟識的環境裡,它們彼此間早有了天長日久的磨合,此刻統一了姿勢行裝,正以略帶嗔怪的目睹,齊齊的向我投來若有所期的殷殷張望。

文章作者

姚嚴文

山東濱州人

荷蘭風情園的美是不勝收斂的,長三與長五路間這段長徑,簡直是一條中西合璧的遊藝文化長廊,渾然無跡和精緻純粹在此間被搭配得相得益彰,數字和比興的羅列,在這裡顯然找不到恰如其分的應有注腳。空氣中折射著一股久違的蜜意,這甜蜜是那種剔除熏膩,時刻被灌輸透明靈氣的愜意。接近正午的春夏之交,暑氣鮮有蒸騰,一路行來卻也微汗待歇了。而當風車園中一幅幅曲折的水線迎了滿目的各色鬱金香爭相競放,所有的疲憊即刻便昇華為大展歡顏了。萬花叢中相映多多,這裡再無幽徑可期了。除去入夜的晚間,和驟雨未息的季候突變,絡繹不絕的人海汪洋會是這裡整個花期的不息高潮。如果說這邊的鮮花海,風車組,觀景廊所布成的絕美還略有單調的話,點線勾勒,惟妙惟肖,沿路逶迤擺設的主題類石雕,就是這幅窄線條的有益補充了。一組組幾近精靈的主人公,以其人鑿斧刻之痕昇華自然生冷,大取巧奪天工的形意之境,將動靜于無的水光,遠近相依的天籟融入一方樸素的物什之外,無不讓略顯局促單薄的美絕氛圍,加渡上一層蕩生境外的超脫。當這樣的點綴一一排列開來,編織成不可或缺的岸側風景,觀者的賞心悅目是無以復加的。

長江五路以南,一眼望去,就有些接近北國田園的味道了。先是繞河懸掛的半封閉步行天橋,在水面淺出和岸路間穿插盤桓,每行不過百步,靜立在河道支岔細流上的幾座小石橋,各設奇趣的將岸路延伸向腳下的多個目的地小單元。往西南向的寬大者,先是一座4D影院峙立在一個偌大石鋪廣場的近岸一側,穹形如弧的白色倒影,隱現于一片微波蕩漾的靜水塘中,塘如鉤帶,數十見方橫陳在一面夯實雄奇的綠茵掩體之下。掩體上方通身鋪設鋼構軌連,粗細搭鏈遂成網設,早有藤類攀爬其上,翠綠密佈,環繞蛇形間隨南北拱廊兩相伸展,一條遊動在莽原田野中的綠色立體長龍便栩栩如生了。掩體西向坡面組以蒼翠獨顯的松柏長青,以形制和距離循序展開,盎然聚成“生態濱州北國江南”的巨幅畫卷。靜水,碧草,徐徑通波,此種情景,實在不遜江南傳說了。

長八路以南的段落,算是秦皇河道的處女地了。水草豐茂,碧綠漫天,主河道在這裡已經分流布集,沙洲淺灘,土著植被一任瘋長,戲水結隊的各類羽鳥,擊水飛天,悠然自得。如若不是人行此地,真的就會把這裡當成是一個正在走進夢鄉的世外桃源了。長天拱日,藍綠一色,依稀中不辨歸程幾何,再往前行已是水系外的別廂天地了。停車駐足,岸鳥不驚,睇睨間卻引頸長鳴,只把一時間闖入的生客當作棲身其中的艾艾草木,誰是主人,誰是旁觀的探問於此情此景間已經化為烏有,此刻,故園天地中的一瞥風景早已升騰成遊者心中的風情萬種。

單騎獨行半日,共用此景萬一。置身濱地,南海北海縱然有看不盡的煙波浩渺,二十裡秦皇河雖一線逶迤,卻搖曳起了一個城市新區的景觀濫觴。隨著濱城名片展播中“兩點一線”佈局的全面鋪開,一個碧水青田的生態之城,正沿了一條創夢的軌跡,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醞釀渲染,且如火如荼日漸豐美圓滿。今天的“智享”遊歷會是一個斷篇的意外收穫嗎?接近歸程的時刻,不免就有了這般小小的自我設問。綠色出行無疑是不會有終點的,正如閒暇時的蹬車,活動著筋骨,收穫了視野,畢竟,這是斗室生活者絕不曾涉獵到的寬廣。

回來的路,變由沿河東岸返回,一路行來的歷歷景致,通過側面的重新梳理,竟有了前面觀賞時不曾有過的別樣感觸了。當久遠的廬山瀑布掛在眼前,皓然搔首的居士大抵就是這樣的一番感慨吧,此時此地,我竟也為自己移步換景的半日搖踏大感唏噓起來,真是魯北行來無高地,平原澤國賽廬山啊。惺忪莫名間,漸抵出行原地,掃碼啟行時偶一抬頭,十二個巨大的生肖石刻,憨態可掬地矗立在我本熟識的環境裡,它們彼此間早有了天長日久的磨合,此刻統一了姿勢行裝,正以略帶嗔怪的目睹,齊齊的向我投來若有所期的殷殷張望。

文章作者

姚嚴文

山東濱州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