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備托孤並非讓國 成全了諸葛亮美名

白帝城(永安)托孤爭議很大, 甚至有人演繹想像出不亞於斧聲燭影的故事, 除了讓人腦洞大開之外, 與事實可能相去甚遠, 對於當時史書記載的情況, 有必要重溫一下, 分析“取”是否有“取代”的意思。

據《三國志》載, 章武三年(223年)春, 先主于永安病篤, 召亮于成都, 屬以後事, 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 輔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 效忠貞之節, 繼之以死”!而《三國演義》為加重主旨思想而進行發揮, 直接說“……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誤導了不少人。 小說家言有爭議, 只能從史書記載獲取原文, 其中的關鍵點在自取的“取”字。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我們看看在此之前的孫策托孤。 《三國志》引用江表傳記載, 孫策臨終前將孫權託付給張昭, 並囑咐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 君便自取之。 正複不克捷, 緩步西歸, 亦無所慮。 ” 和劉備永安托孤諸葛亮時說的“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十分相似。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據後人考證, 古文的“取”字意思較多, 但恰恰沒有“取代”的用法。 孫策這一句還有下文, “君便自取之”緊接後面是“正複不克捷, 緩步西歸, 亦無所慮”。 說“就算無法取得成功, 您(放棄輔助孫氏)緩步向西回到故鄉,

也不必有所顧慮”。 如果“取”有“取代”之意, 換言之, 孫策若有讓張昭成為東吳之主的用意, 就沒必要說下一句。 因為如果事不成, 失敗那一天, 東吳之主哪裡還有可能“緩步西歸”呢?(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所以, 劉備托孤時說的“君可自取”的“取”,

是取度和決斷, 並非取代劉禪當蜀漢皇帝或成都之主, 而是讓他審視劉禪能否“安國定大事”, 如沒有這才能, “你就拿主意作決斷, 不必受皇帝大臣的名份牽制而做不成大事”。

為什麼讓諸葛亮自取呢?前文有一句“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 把曹丕作對比, 則大事自然指匡複漢室。 這是層進語氣, 定國指安定蜀國, 進而鼎定天下, 恢復漢祚。

這也是很多人追隨劉備的共同目標, 包括劉備本人也一直有這理想(與劉氏誰當皇帝並不衝突), 所以必須放手讓諸葛亮全力發揮。 再者, 從小方面私心說, 三國蜀漢最弱, 加上新敗, 軍心民心低迷, 從自保角度, 更須選人得當,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讓他全面發揮, 才能維持國家, 也保全劉備血脈。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劉備做得很徹底,不但實際放權(李嚴平衡派別人心為主,另文敘述),還給兒子們特別是劉禪帶上緊箍咒,在名份上遞給諸葛亮又一把利劍。《三國志》記載,“君可自取”後面還有: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又讓魯王劉理以父禮拜見。如此放權,有人認為,沒預防諸葛亮篡位可能,其實,這才是劉備看人識人水準所在。私以為,諸葛亮流傳千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因劉備這次托孤而成全。

陳壽評價劉備托孤諸葛亮,“及其舉國讬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劉備做得很徹底,不但實際放權(李嚴平衡派別人心為主,另文敘述),還給兒子們特別是劉禪帶上緊箍咒,在名份上遞給諸葛亮又一把利劍。《三國志》記載,“君可自取”後面還有: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又讓魯王劉理以父禮拜見。如此放權,有人認為,沒預防諸葛亮篡位可能,其實,這才是劉備看人識人水準所在。私以為,諸葛亮流傳千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因劉備這次托孤而成全。

陳壽評價劉備托孤諸葛亮,“及其舉國讬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