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佛陀遺骨舍利子和建立佛塔具有什麼樣的深意

佛的遺體稱為舍利, 荼毘或未荼毘之遺體皆稱為舍利, 佛的手、髮、牙齒等, 也受到尊敬、供養。 馱都"界"的意思, 與舍利有類似的意思。 《毘婆》卷七一中說:界是何義?種族義是界義, 段義、分義、片義、異相義、不相似義、分齊義是界義。 所以如來舍利也稱如來馱都, 或把舍利和馱都合稱為"舍利馱都"。

馱都也有理性的意思, 也應用到普遍的理性, 如說法界常住。 這樣, 如來馱都, 如來界」就和如來性的意義相通;從佛法進到大乘佛法的過程中, 引起了重要的作用。 雖然《摩訶僧祇律》有舍利者名塔, 無舍利者名枝提, 凡是建造的塔,

也可以稱為支提;但支提卻不一定是塔, 如一般神廟。

阿育王所建之塔也見於《大唐西域記》, 近代在印度考古仍可見育王所立之塔和石柱。 阿育王造塔之前, 已有過去佛之塔, 記錄見於《大唐西域記》, 阿育王只是造塔運動之發明者, 造成大乘佛教之發達。

阿育王建塔之目的為使:信眾到寺院裡來, 教他敬佛、供養、禮僧、聽法、成為化導信眾, 歸敬三寶的具體行儀。 這是舍利塔普遍造立的實際意義。

除了舍利之外, 還供養佛牙、頂骨、頭髮、供佛牙的台, 尤其在北印度, 更有占卜等行為之記錄。 造舍利塔, 尊敬供養, 是不分南北的, 不分部派的。 古人對佛舍利的尊敬, 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塔的營造與供養, 在印度本土, 已經不只是在家信眾的事, 而是出家眾在中主持推動的。

三寶為佛教的全體, 所以舍利造塔, 與僧眾必然要相互關聯的。 塔, 少數是獨立的建築, 專供佛弟子的瞻仰禮拜, 是沒有人住的, 旁邊也沒有僧院。 但絕大多數, 部派時代的佛塔, 都是與僧眾有關的, 有僧眾住處就有佛塔。 在部派佛教中, “三寶別體”, 佛塔地與僧地, 佛物與僧物, 雖嚴格的區別, 而佛塔與僧伽、出家比丘(比丘尼)眾, 不但關係密切, 佛塔反而是從屬於僧伽的。 這是部派佛教時代的歷史事實。

塔地與僧地, 是聯合在一起的。 塔在僧坊旁邊(或在中央), 僧伽及僧中、知僧事的,

有供養與為塔服勞的義務, 與塔物的守護, 是出家僧眾的責任。 大乘佛法從部派佛教中發展出來, 要從阿育王以後的部派佛教的發展去理解, 不宜依據早期情況(塔物由在家人經營), 及誤解比丘不得在塔中住宿, 而想像為從僧伽以外, 非僧非俗的佛塔集團中出來。

舍利的神奇與靈感, 為對佛誠敬與懷念的表示。 後來卻演變成靈感的神跡, 舍利造塔供養, 已完全世俗宗教化了。 還有一種法舍利塔, 造舍利塔, 廣修供養的風氣, 對大乘佛法來說, 接近了一步;如佛法說, 也許是質的開始衰落。 然舍利造塔, 也還有引向高一層的作用。 舍利塔與龍王:龍王、舍利塔的結合, 傳說是神話式的, 變化很大。 骨身舍利代表了佛的色身, 法頌舍利代表了佛的法身(法):塔內所藏的舍利, 是法(經書)與佛。 龍在佛教中, 每有降龍的傳說。

龍是暴惡的,佛法能降伏他,調柔他。經中每用來比喻大阿羅漢的功德:心調柔軟,摩訶那伽(義譯作猶如大龍)。人類的心,如暴惡剛強的龍一樣。依佛法修持,調伏清淨,也就與調伏了的大龍一樣。將這聯合起來,心如龍,龍宮有舍利塔,只是沒有被降伏,所以不肯呈上舍利。這就是:心本清淨,有法有佛,只是沒有調柔,所以不能見法見佛。如心調柔了,就能見佛見法,也與龍王調伏,願意獻上舍利一樣。

佛的遺物、遺跡、遺體一樣的受到佛教四眾的崇敬供養。供養遺體、遺物、遺跡的風氣,也適用於佛的大弟子,及後代的大師們。遺體、遺物、遺跡的崇敬供養,建塔就是香、華、幡、幢、燈明、伎樂的供養。這些供養從日常的禮拜,發展為定期的集會供養。如《僧祗律》所說的五年大會、六年大會、二月會;還有的生日大會,菩提大會,轉法輪大會,涅槃大會,以及神變月會等,這些對佛憶念不忘,生戀慕心而表現出來的。

佛雖然教導中道的生活,但是佛世時實際上是過著日一次的乞食,及三衣、缽、具等清苦的生活。部派佛教時代,出家弟子大體還過著這樣的簡樸生活。但對於佛遺體、遺物與遺跡,不但建高大的塔,更以香、華鬘、瓔珞、幡蓋、伎樂、音樂、舞蹈、戲劇,也以金、銀、珍寶供養。若如來在世,若泥洹後,一切華、香、伎樂,種種衣服、飲食,盡得供養。為饒益世間,令一切眾生長夜得安樂故。但是樣的供養佛塔,卻是佛教界所共同的。

由於佛塔與僧院的發達,與建築、雕刻、圖畫、伎樂、音樂、歌舞等藝術相融合。在虔誠、嚴肅的環境中,露出富麗堂皇的尊貴氣息。微妙莊嚴的佛教地區,表現出新境界,佛教無疑已進入一新的階段。造塔供養佛的遺體舍利、遺物、遺跡,及巡禮及種種法會。其中也引發了各種宗教行為,供養豐厚,塔院也富麗莊嚴,慢慢形成一種新的宗教意識。

龍是暴惡的,佛法能降伏他,調柔他。經中每用來比喻大阿羅漢的功德:心調柔軟,摩訶那伽(義譯作猶如大龍)。人類的心,如暴惡剛強的龍一樣。依佛法修持,調伏清淨,也就與調伏了的大龍一樣。將這聯合起來,心如龍,龍宮有舍利塔,只是沒有被降伏,所以不肯呈上舍利。這就是:心本清淨,有法有佛,只是沒有調柔,所以不能見法見佛。如心調柔了,就能見佛見法,也與龍王調伏,願意獻上舍利一樣。

佛的遺物、遺跡、遺體一樣的受到佛教四眾的崇敬供養。供養遺體、遺物、遺跡的風氣,也適用於佛的大弟子,及後代的大師們。遺體、遺物、遺跡的崇敬供養,建塔就是香、華、幡、幢、燈明、伎樂的供養。這些供養從日常的禮拜,發展為定期的集會供養。如《僧祗律》所說的五年大會、六年大會、二月會;還有的生日大會,菩提大會,轉法輪大會,涅槃大會,以及神變月會等,這些對佛憶念不忘,生戀慕心而表現出來的。

佛雖然教導中道的生活,但是佛世時實際上是過著日一次的乞食,及三衣、缽、具等清苦的生活。部派佛教時代,出家弟子大體還過著這樣的簡樸生活。但對於佛遺體、遺物與遺跡,不但建高大的塔,更以香、華鬘、瓔珞、幡蓋、伎樂、音樂、舞蹈、戲劇,也以金、銀、珍寶供養。若如來在世,若泥洹後,一切華、香、伎樂,種種衣服、飲食,盡得供養。為饒益世間,令一切眾生長夜得安樂故。但是樣的供養佛塔,卻是佛教界所共同的。

由於佛塔與僧院的發達,與建築、雕刻、圖畫、伎樂、音樂、歌舞等藝術相融合。在虔誠、嚴肅的環境中,露出富麗堂皇的尊貴氣息。微妙莊嚴的佛教地區,表現出新境界,佛教無疑已進入一新的階段。造塔供養佛的遺體舍利、遺物、遺跡,及巡禮及種種法會。其中也引發了各種宗教行為,供養豐厚,塔院也富麗莊嚴,慢慢形成一種新的宗教意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