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東北滿族在五常遺存景點介紹

東北滿族在五常遺存景點介紹

一、拉林副都統衙門遺址

西元1744年, 清政府為了鞏固祖宗發祥地, 解決京城八旗子弟生計, 派來3000戶京旗蘇拉(閒散)到拉林屯墾戍邊, 在拉林周邊建立了32個旗屯, 他們過著“出則為兵, 入則為民, 有事徵調, 無事耕獵”的亦兵亦農的生活, 每個旗屯有一名佐領率領, 很象今天的建設兵團。

為了對京旗移民進行有效的管理, 清政府於乾隆九年(西元1744年), 把原來的拉林協領衙門晉升為副都統衙門, 名為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統, 阿勒楚喀為滿語, 即阿城的語意。 統管雙城, 哈爾濱、阿城、賓縣等廣大地區, 級別相當於副省級、首任副都統巴爾品, 正黃旗人, 為朝廷三品命官。

拉林副都統衙門位於拉林城西北街, 原是拉林協領衙門的所在地。

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 有大堂7間, 東西廂房各7間, 東西門房各4間, 是典型的滿族四合院建築風格。

大堂為副都統升堂議事的地方, 稱為公堂, 每有大事便擊鼓升堂, 審理案件也在大堂之中。

東廂房為下級官員和兵丁衙役辦公居住的場所。

西廂房為副都統家屬的宿舍和廚房。

東側門房為兵器庫, 保存刀槍、弓箭等各種武器和火藥、鐵炮等。

西側門為棉甲庫、儲備盔甲、軍服、被褥等物資。 金銀財寶、銅錢貨幣也在此儲存。

四周有磚牆圍護, 氣象森嚴。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拉林副都統撤銷, 降格為拉林協領, 一直到光緒八年(西元1881年), 該處為拉林協領衙門的所在地。

光緒八年後, 清政府設立雙城廳, 拉林協領又降格為雙城廳下轄的拉林分防巡檢衙門,

主要任務是維護社會治安, 類似今天的公安分局, 該處又成為巡檢衙門的辦公場所, 一直到清政府滅亡, 民國成立。

1931年, 日本侵略者佔領了拉林城, 偽雙城縣公署在此地設立了員警分局, 惜日的衙署, 變成了屠殺迫害愛國志士和勞動人民的場所, 不知有多少抗日愛國志士壯烈犧牲在這個大院中。

1945年日本投降後, 這個大院回到了人民手中。

1946年, 拉林縣成立, 這個大院為中共拉林縣委的所在地。

1956年3月拉林縣與五常縣合併後, 這個大院改為松花江地委黨校。

1976年後, 改為地方國營拉林藥材站, 一直到現在。

這處遺址, 歷經260多年的滄桑歲月, 有過輝煌, 有過淒涼, 幾經興衰, 舊跡雖在, 面目已非, 已是“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了。 成為後人思古憑弔的地方。 如今, 它是京旗文化的見證, 是開發旅遊的盛景, 必將再次興起, 給人民增加財富。

二、洪皓書院

在拉林滿族鎮政府的北城外, 有一池碧水, 清波蕩漾, 荷花飄香, 蘆葦茂密, 十分幽靜, 這就是金代的飲馬湖。 傳說原來面積很大, 東面連接到城東的烈士墓附近, 北邊在鐵路以北。 當年完顏阿骨打的大軍常在此飲馬, 故名為飲馬湖。

在飲馬湖西南, 今酒廠後面面, 曾經有一個古建築, 名為洪皓書院, 如今已是一片民宅, 書院已蕩然無存。

西元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 在阿城白城建立了金帝國政權。 宋朝的皇帝為了和金國議和, 派禮部尚書洪皓出使金國。

洪皓是宋朝有名的學者, 才華橫溢。完顏阿骨打對其十分欣賞,便強迫洪皓在金國作官,並承諾很多優厚的待遇。洪皓出於民族氣節,百般不肯。金太祖大怒,便將洪皓流放到南面百余裡外的冷山,即本市沖河鎮的南城子,因東有大青頂子山,積雪終年不化,時稱冷山。

洪皓到冷山后,結識了完顏阿骨打的弟弟左丞相—陳王完顏希尹,性格相投,關係日密,當時女真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完顏希尹有八個兒子都不識字,於是洪皓便教他們識漢字,給他們講中原文化、歷史、三國等故事。從而使這八個兒子學會了漢字、漢語。

一天,完顏希尹與洪皓談到女真人的文字問題,於是兩人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和女真語的含義,共同創造了女真文字。從此,女真族文字誕生,使用到元朝中期,長達120餘年。

洪皓創造女真文字有功,從而獲得了行動的自由,他走遍了五常的名山大川,走遍了松遼平原。利用樺樹皮當紙寫出名篇巨著《松漠紀聞》,流傳後世。

有一年,他來到拉林城住了下來,他看到城內的女真孩童都不念書識字,每天騎馬射獵,就和當地官員“猛安謀克”(女真語,千戶長的官)商量,開辦一處學校,地址就在飲馬湖的西南陸地上,名為洪皓書院,城內貴族子弟進院讀書寫字,從此洪皓書院遠近聞名。

洪皓是漢族與女真族文化的橋樑,是民族融合的使者,看到洪皓書院遺址就更加懷念這位文化的先驅,就會促進民族間的更加和諧。

三、索家墳

在紅旗滿族鄉東有個清初為正黃旗二屯,既孤家子村。村裡居住著三百多戶一千五百多人的何姓滿族農民,他們的家譜詳細記載是清康熙皇帝的首席輔政大臣索尼及其第三子索額圖的後人,乾隆九年,索額圖的後人,兄弟六人奉旨到拉林屯墾戍邊,如今已有260多年,傳到第十三代。

孤家子村東北一公里處,有一片較大的墳地,人稱索家墳。墳地南面最大的墳墓就是索額圖的墓葬。

索額圖是索尼的第三子,官居一等侍衛,保和殿大學士,是正宮娘娘赫舍裡氏的生父,也就是康熙皇帝的岳父。他協助康熙除掉了鼇拜,出使尼布楚,與沙皇俄國簽定了尼布楚條約,把貝加爾湖以東至庫頁島的外興安嶺廣大地區收回中國的版圖,又幾次征討葛爾丹叛軍,功勳章卓著。康熙四十年(西元1701年)後,與太子允礽結黨,加之功高,每與皇帝分庭抗禮,儀仗服飾待遇與皇帝攀比,被告發後,康熙視其皇親和功勞免于死罪,關入宗人府,於康熙四十二年(1709)幽禁而死。康熙皇帝說:“唯索額圖成為本朝第一罪人也”。因此對索額圖沒有厚葬,草草埋在北京城外。

乾隆九年(1744),索額圖的後人,到拉林屯墾戍邊,將索額圖的遺骨背到孤家子,葬於這塊墓地中。“古來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260年來,雖墳土塌陷, 衰草枯楊,但尚可看到當年墳墓的高大。這個墓地當是全國的重要文物遺址。大有保護開發的價值。

四、南土和營城兩座古城

在營城子滿族鄉有一個南土村,清代稱正蘭旗二屯,清初吏部尚書、征南大將軍譚太和大文學家曹雪芹的後裔都在這個村居住,有三關(姓)四趙(姓)曹半屯之稱。村西有一座金代古城,叫南土城子,金代稱阿薩鋪,始建于遼金時期,古城呈長方形,周長1140米,夯土板築,四周附有馬面,四角有角樓,南、西中間設有城門,寬8—10米。傳說是金國養馬和儲備糧草的地方。城西的土地上出土很多金代布紋瓦,說明當年建築極多,是一個繁華的地方。

在營城子滿族鄉所在地營城子村也有一座金代古城—營城子古城。金代稱達河寨。距拉林河2公里,呈長方形,夯土板築,周長1360米,高2米以上。南牆有一翁城,西牆有一城門,有角樓,有16個馬面,城內曾出土過銅鍋,和10幾件定白瓷盤,不斷有宋代銅錢出土。布紋瓦和青磚隨處可見。據考古學家王禹浪考證:這座城池是金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弟弟完顏撒改,亦稱粘沒喝,即罕之父的辦公和居住的地方。

清初在附近建立屯落,改稱營城子。乾隆九年,努爾哈赤的孫子薩哈廉的後人等遷到這裡屯墾,改稱廂白旗頭屯。今天該屯的趙氏家譜對此有明確記裁。另一戶姓何,是戶部郎中寶武的後人,其家珍藏著寶武的畫像。在屯西的郎家窩堡屯,該屯的郎姓居民為清初開國元勳,鈕軲祿氏額亦都及其子康熙皇帝的輔政大臣之一的遏必隆的後人。

南土、營城兩座古城,是目前黑龍江省除阿城白城以外,保存最完整的古城,考古價值極高,是旅遊開發的盛地。人們在這裡看到的金磚遼瓦,便可遙想當年的金戈鐵馬,獵獵旌旗,又可看到京旗屯墾的艱辛,啟發建設家鄉的鬥志。

五、粘罕家族墓地

這裡是營城子滿族鄉靠河村。因南鄰拉林河,自遼金時期就是重要渡口,故將此屯稱靠河寨。乾隆九年,一批京旗人遷到這裡屯墾,改名為正蘭旗頭屯。

屯東路北有一片古墓群,前有石人、石虎,石羊等石相生。考古專家證明,這裡是金代開國名將粘罕的家族墓地。

粘罕,漢名完顏宗翰,是完顏阿骨打的弟弟完顏撒改的兒子,足智多謀,驍勇善戰,卞梁(即開封)一戰與堂弟完顏宗望、完顏宗弼(即金兀術)共同俘虜了宋朝的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到五國城(今依蘭縣)坐井觀天。

粘罕和其父粘沒喝死後,均埋葬此地。因拉林河北岸是完顏撒改的領地,靠河寨又距離守城—營城子較近,更因此地“背有靠,前有罩,中間玉帶攔腰”,拉林河從遠處緩緩流過,風水極佳。粘氏故將墓地選在這裡。如今已近千年。

當年墓地極其繁華神聖。建有亨殿和神道,正南方有看花樓,樓下便是拉林河古道。

十三世紀時,元朝興起,蒙古鐵蹄進入拉林河北岸,將墓地破壞,所有的石人、石虎、石羊的腦袋都被砸毀。

偽滿州國和文化大革命時又遭到兩次破壞,將墳地鏟平,開為耕地,只留下今天的殘缺遺物和遺址。

2002年,居住在臺灣和福建的粘氏後人30余人,曾來墓地祭祖,正式承認墓地為其祖墓。

五常市政府對此地十分重視,擬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恢復亨殿和神道,重建看花樓,把此地建設為歷史文化旅遊區。

六、蘭旗貞節牌坊

在背蔭河鎮南10公里有個蘭旗村,村裡的滿族人是乾隆五年從內蒙科爾沁草原調撥的綠營兵。來此的任務是:採伐木材、石料,為以後京旗移民一到就能有房住,有水喝,有米吃。

他們在這依山傍水的地方建立了正蘭、正紅、正白三個旗屯,由佐領帶隊做著移民前的大量工作。

在蘭旗村西,有一座貞節牌坊,是全國罕見的歷史文物。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西元1833)。由十塊玄武岩石雕刻立成。牌坊高3.5米,造型美觀,工藝精良,石材來自吉林南的小白山。

牌坊正門上方,有四個楷書上書“旌表貞節”四個大字,為清朝道光皇帝親筆,價值極為珍貴。

左門正面,刻有“玉潔”二字,下麵刻著:“正蘭旗已故甲兵額勒德木保之女烏紮拉氏於二十二歲時持信守節”的碑文。據說:烏紮拉氏,漢姓吳,其父額勒德木保是正蘭旗佐領,父親從小將女兒許配給本屯徐姓男孩,可謂青馬竹馬,兩小無猜。正當各自長大,準備完婚之時,朝庭發來徵兵令,邊疆告急,羅刹(沙皇俄國)入侵,適令男兒立即入伍打仗。烏紮拉氏送走了未婚夫,整天企盼徐公子早日凱旋。誰知兩年過去,突然一騎戰馬飛奔院內,馬上下來一名軍人,為吳家送來徐公子戰死疆場的噩耗,捎來了徐公子頭上的髮辮和一封徐公子生前寫給家中的信件。烏紮拉氏時年二十二歲,見此大驚失色,幾次哭倒在地,幸福幻想全部破滅,可謂萬念俱灰。於是她下決心終生不再嫁與他人,守著情人的髮辮和書信過上了寡居的生活,一直到白髮晚年,老死家中。

牌坊右門,上書“金精”二字,下麵寫著“正紅旗已故甲兵烏蘭保之妻西特胡裡氏孀婦守節五十四歲以昭真義”的碑文。

據說烏蘭保是正紅旗人,參軍後病故。其妻西特胡裡氏再未改嫁,寡居到五十四歲時病故。

此二人的事蹟申報朝庭,道光皇帝深為感動,下聖旨為二人立了貞節牌坊。“玉節”二字意思是烏紮拉氏象美玉一樣純潔,“金精”二字說西特胡裡氏象真金一樣精湛。

牌坊背後用滿文書寫著同樣的內容。民國前凡經過牌坊的人都要焚香叩拜,文官要下轎,武官要下馬,以表敬仰。

文化大革命前,牌坊前有石獅一對,石桌、石凳等。“文革”中均被群眾砸毀,只剩牌坊框架尚好。改革開放後,政府對此加以保護,做為重要文物,載入五常史。

七、風清棠蔭碑

在八家子鄉東門外,立有清代古碑一座,石碑用花崗岩刻制,碑高3.75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塊花崗岩石組成。碑首刻有幡龍環繞,有“聖旨”二字,碑身有“風清棠蔭”四個大字,字跡俊美、渾厚、瀟灑、大氣。是清光緒皇帝親筆。碑背後有264個字的碑文。碑文歌頌吉林將軍之功德。此碑立於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

光緒初期,八家子地區勝產黃菸、青麻,是當地農民商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但地方政府收稅過重,至使農民破產,商業凋敝民不聊生。八家子商會長張作福,為民請願,到吉林將軍衙告狀,吉林省將軍長順,派人親自調查後,決定為八家子地區農商免征賦稅三年,並下撥糧食賑濟,使農商生產得以恢復。張作福又到北京向皇帝報告吉林將軍的功德。於是光緒皇帝聖旨立碑,並親手書“風清棠蔭”四個大字。表彰吉林將軍長順親民愛民之心。

“風清棠蔭”:“風清”二字即政策風氣清明之意,象清風一樣涼爽,“棠蔭”二字出自《詩經:周南》意思是作官的人要向甘棠樹一樣為百姓遮風擋雨,在烈日下給百姓遮蔭。

這座碑文在“文革”動亂時遭到破壞,1986年在當時縣誌辦主任 郎國興的提議下,在當時縣委領導的支持下,與八家子鄉政府共同將此碑重新立了起來。

2007年秋,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文忠的有力宣導和支持下,將此碑立亭、建園、植樹、再次保護起來,作為京旗文化一個景點,鼓勵後人學習先人的愛民親民功德,為建設和諧文明的社會做貢獻。

八、王子墳

在八家子鄉東6 公里的閆鄉村東北,在美麗的山嶺前,有一座巨大古墓—王子墳。據有關史書記載,這座古墓是金太宗完顏晟的墓葬。

這座墓葬高達13米,周長80余米。保存很好,規模與阿城的完顏阿骨打墓地極其相似。

完顏晟,女真名吳乞買,生於西元1075年,卒於西元1135年。是完顏阿骨打胞帝。金初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連續推行金太祖制定的“中外一統”的戰略,領導了滅亡遼國和北宋的戰爭,在位十三年,於天會三年(1135)正月病逝,享年61歲。廟號太宗。

金太宗的一生,滅大遼、亡北宋,揮師逐鹿中原,感服周邊國度,運籌京師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以不戰中戰,不變中變,以其特有的襟懷氣度和謀略,平衡上下,駕馭英豪,文治武功,迭現輝煌,當是金朝一代有為的君王。

這座古墓即有歷史價值,又有考古價值。即是女真文化和滿族文化,也是金源文化、京旗文化的重要文物。

才華橫溢。完顏阿骨打對其十分欣賞,便強迫洪皓在金國作官,並承諾很多優厚的待遇。洪皓出於民族氣節,百般不肯。金太祖大怒,便將洪皓流放到南面百余裡外的冷山,即本市沖河鎮的南城子,因東有大青頂子山,積雪終年不化,時稱冷山。

洪皓到冷山后,結識了完顏阿骨打的弟弟左丞相—陳王完顏希尹,性格相投,關係日密,當時女真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完顏希尹有八個兒子都不識字,於是洪皓便教他們識漢字,給他們講中原文化、歷史、三國等故事。從而使這八個兒子學會了漢字、漢語。

一天,完顏希尹與洪皓談到女真人的文字問題,於是兩人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和女真語的含義,共同創造了女真文字。從此,女真族文字誕生,使用到元朝中期,長達120餘年。

洪皓創造女真文字有功,從而獲得了行動的自由,他走遍了五常的名山大川,走遍了松遼平原。利用樺樹皮當紙寫出名篇巨著《松漠紀聞》,流傳後世。

有一年,他來到拉林城住了下來,他看到城內的女真孩童都不念書識字,每天騎馬射獵,就和當地官員“猛安謀克”(女真語,千戶長的官)商量,開辦一處學校,地址就在飲馬湖的西南陸地上,名為洪皓書院,城內貴族子弟進院讀書寫字,從此洪皓書院遠近聞名。

洪皓是漢族與女真族文化的橋樑,是民族融合的使者,看到洪皓書院遺址就更加懷念這位文化的先驅,就會促進民族間的更加和諧。

三、索家墳

在紅旗滿族鄉東有個清初為正黃旗二屯,既孤家子村。村裡居住著三百多戶一千五百多人的何姓滿族農民,他們的家譜詳細記載是清康熙皇帝的首席輔政大臣索尼及其第三子索額圖的後人,乾隆九年,索額圖的後人,兄弟六人奉旨到拉林屯墾戍邊,如今已有260多年,傳到第十三代。

孤家子村東北一公里處,有一片較大的墳地,人稱索家墳。墳地南面最大的墳墓就是索額圖的墓葬。

索額圖是索尼的第三子,官居一等侍衛,保和殿大學士,是正宮娘娘赫舍裡氏的生父,也就是康熙皇帝的岳父。他協助康熙除掉了鼇拜,出使尼布楚,與沙皇俄國簽定了尼布楚條約,把貝加爾湖以東至庫頁島的外興安嶺廣大地區收回中國的版圖,又幾次征討葛爾丹叛軍,功勳章卓著。康熙四十年(西元1701年)後,與太子允礽結黨,加之功高,每與皇帝分庭抗禮,儀仗服飾待遇與皇帝攀比,被告發後,康熙視其皇親和功勞免于死罪,關入宗人府,於康熙四十二年(1709)幽禁而死。康熙皇帝說:“唯索額圖成為本朝第一罪人也”。因此對索額圖沒有厚葬,草草埋在北京城外。

乾隆九年(1744),索額圖的後人,到拉林屯墾戍邊,將索額圖的遺骨背到孤家子,葬於這塊墓地中。“古來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260年來,雖墳土塌陷, 衰草枯楊,但尚可看到當年墳墓的高大。這個墓地當是全國的重要文物遺址。大有保護開發的價值。

四、南土和營城兩座古城

在營城子滿族鄉有一個南土村,清代稱正蘭旗二屯,清初吏部尚書、征南大將軍譚太和大文學家曹雪芹的後裔都在這個村居住,有三關(姓)四趙(姓)曹半屯之稱。村西有一座金代古城,叫南土城子,金代稱阿薩鋪,始建于遼金時期,古城呈長方形,周長1140米,夯土板築,四周附有馬面,四角有角樓,南、西中間設有城門,寬8—10米。傳說是金國養馬和儲備糧草的地方。城西的土地上出土很多金代布紋瓦,說明當年建築極多,是一個繁華的地方。

在營城子滿族鄉所在地營城子村也有一座金代古城—營城子古城。金代稱達河寨。距拉林河2公里,呈長方形,夯土板築,周長1360米,高2米以上。南牆有一翁城,西牆有一城門,有角樓,有16個馬面,城內曾出土過銅鍋,和10幾件定白瓷盤,不斷有宋代銅錢出土。布紋瓦和青磚隨處可見。據考古學家王禹浪考證:這座城池是金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弟弟完顏撒改,亦稱粘沒喝,即罕之父的辦公和居住的地方。

清初在附近建立屯落,改稱營城子。乾隆九年,努爾哈赤的孫子薩哈廉的後人等遷到這裡屯墾,改稱廂白旗頭屯。今天該屯的趙氏家譜對此有明確記裁。另一戶姓何,是戶部郎中寶武的後人,其家珍藏著寶武的畫像。在屯西的郎家窩堡屯,該屯的郎姓居民為清初開國元勳,鈕軲祿氏額亦都及其子康熙皇帝的輔政大臣之一的遏必隆的後人。

南土、營城兩座古城,是目前黑龍江省除阿城白城以外,保存最完整的古城,考古價值極高,是旅遊開發的盛地。人們在這裡看到的金磚遼瓦,便可遙想當年的金戈鐵馬,獵獵旌旗,又可看到京旗屯墾的艱辛,啟發建設家鄉的鬥志。

五、粘罕家族墓地

這裡是營城子滿族鄉靠河村。因南鄰拉林河,自遼金時期就是重要渡口,故將此屯稱靠河寨。乾隆九年,一批京旗人遷到這裡屯墾,改名為正蘭旗頭屯。

屯東路北有一片古墓群,前有石人、石虎,石羊等石相生。考古專家證明,這裡是金代開國名將粘罕的家族墓地。

粘罕,漢名完顏宗翰,是完顏阿骨打的弟弟完顏撒改的兒子,足智多謀,驍勇善戰,卞梁(即開封)一戰與堂弟完顏宗望、完顏宗弼(即金兀術)共同俘虜了宋朝的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到五國城(今依蘭縣)坐井觀天。

粘罕和其父粘沒喝死後,均埋葬此地。因拉林河北岸是完顏撒改的領地,靠河寨又距離守城—營城子較近,更因此地“背有靠,前有罩,中間玉帶攔腰”,拉林河從遠處緩緩流過,風水極佳。粘氏故將墓地選在這裡。如今已近千年。

當年墓地極其繁華神聖。建有亨殿和神道,正南方有看花樓,樓下便是拉林河古道。

十三世紀時,元朝興起,蒙古鐵蹄進入拉林河北岸,將墓地破壞,所有的石人、石虎、石羊的腦袋都被砸毀。

偽滿州國和文化大革命時又遭到兩次破壞,將墳地鏟平,開為耕地,只留下今天的殘缺遺物和遺址。

2002年,居住在臺灣和福建的粘氏後人30余人,曾來墓地祭祖,正式承認墓地為其祖墓。

五常市政府對此地十分重視,擬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恢復亨殿和神道,重建看花樓,把此地建設為歷史文化旅遊區。

六、蘭旗貞節牌坊

在背蔭河鎮南10公里有個蘭旗村,村裡的滿族人是乾隆五年從內蒙科爾沁草原調撥的綠營兵。來此的任務是:採伐木材、石料,為以後京旗移民一到就能有房住,有水喝,有米吃。

他們在這依山傍水的地方建立了正蘭、正紅、正白三個旗屯,由佐領帶隊做著移民前的大量工作。

在蘭旗村西,有一座貞節牌坊,是全國罕見的歷史文物。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西元1833)。由十塊玄武岩石雕刻立成。牌坊高3.5米,造型美觀,工藝精良,石材來自吉林南的小白山。

牌坊正門上方,有四個楷書上書“旌表貞節”四個大字,為清朝道光皇帝親筆,價值極為珍貴。

左門正面,刻有“玉潔”二字,下麵刻著:“正蘭旗已故甲兵額勒德木保之女烏紮拉氏於二十二歲時持信守節”的碑文。據說:烏紮拉氏,漢姓吳,其父額勒德木保是正蘭旗佐領,父親從小將女兒許配給本屯徐姓男孩,可謂青馬竹馬,兩小無猜。正當各自長大,準備完婚之時,朝庭發來徵兵令,邊疆告急,羅刹(沙皇俄國)入侵,適令男兒立即入伍打仗。烏紮拉氏送走了未婚夫,整天企盼徐公子早日凱旋。誰知兩年過去,突然一騎戰馬飛奔院內,馬上下來一名軍人,為吳家送來徐公子戰死疆場的噩耗,捎來了徐公子頭上的髮辮和一封徐公子生前寫給家中的信件。烏紮拉氏時年二十二歲,見此大驚失色,幾次哭倒在地,幸福幻想全部破滅,可謂萬念俱灰。於是她下決心終生不再嫁與他人,守著情人的髮辮和書信過上了寡居的生活,一直到白髮晚年,老死家中。

牌坊右門,上書“金精”二字,下麵寫著“正紅旗已故甲兵烏蘭保之妻西特胡裡氏孀婦守節五十四歲以昭真義”的碑文。

據說烏蘭保是正紅旗人,參軍後病故。其妻西特胡裡氏再未改嫁,寡居到五十四歲時病故。

此二人的事蹟申報朝庭,道光皇帝深為感動,下聖旨為二人立了貞節牌坊。“玉節”二字意思是烏紮拉氏象美玉一樣純潔,“金精”二字說西特胡裡氏象真金一樣精湛。

牌坊背後用滿文書寫著同樣的內容。民國前凡經過牌坊的人都要焚香叩拜,文官要下轎,武官要下馬,以表敬仰。

文化大革命前,牌坊前有石獅一對,石桌、石凳等。“文革”中均被群眾砸毀,只剩牌坊框架尚好。改革開放後,政府對此加以保護,做為重要文物,載入五常史。

七、風清棠蔭碑

在八家子鄉東門外,立有清代古碑一座,石碑用花崗岩刻制,碑高3.75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塊花崗岩石組成。碑首刻有幡龍環繞,有“聖旨”二字,碑身有“風清棠蔭”四個大字,字跡俊美、渾厚、瀟灑、大氣。是清光緒皇帝親筆。碑背後有264個字的碑文。碑文歌頌吉林將軍之功德。此碑立於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

光緒初期,八家子地區勝產黃菸、青麻,是當地農民商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但地方政府收稅過重,至使農民破產,商業凋敝民不聊生。八家子商會長張作福,為民請願,到吉林將軍衙告狀,吉林省將軍長順,派人親自調查後,決定為八家子地區農商免征賦稅三年,並下撥糧食賑濟,使農商生產得以恢復。張作福又到北京向皇帝報告吉林將軍的功德。於是光緒皇帝聖旨立碑,並親手書“風清棠蔭”四個大字。表彰吉林將軍長順親民愛民之心。

“風清棠蔭”:“風清”二字即政策風氣清明之意,象清風一樣涼爽,“棠蔭”二字出自《詩經:周南》意思是作官的人要向甘棠樹一樣為百姓遮風擋雨,在烈日下給百姓遮蔭。

這座碑文在“文革”動亂時遭到破壞,1986年在當時縣誌辦主任 郎國興的提議下,在當時縣委領導的支持下,與八家子鄉政府共同將此碑重新立了起來。

2007年秋,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文忠的有力宣導和支持下,將此碑立亭、建園、植樹、再次保護起來,作為京旗文化一個景點,鼓勵後人學習先人的愛民親民功德,為建設和諧文明的社會做貢獻。

八、王子墳

在八家子鄉東6 公里的閆鄉村東北,在美麗的山嶺前,有一座巨大古墓—王子墳。據有關史書記載,這座古墓是金太宗完顏晟的墓葬。

這座墓葬高達13米,周長80余米。保存很好,規模與阿城的完顏阿骨打墓地極其相似。

完顏晟,女真名吳乞買,生於西元1075年,卒於西元1135年。是完顏阿骨打胞帝。金初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連續推行金太祖制定的“中外一統”的戰略,領導了滅亡遼國和北宋的戰爭,在位十三年,於天會三年(1135)正月病逝,享年61歲。廟號太宗。

金太宗的一生,滅大遼、亡北宋,揮師逐鹿中原,感服周邊國度,運籌京師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以不戰中戰,不變中變,以其特有的襟懷氣度和謀略,平衡上下,駕馭英豪,文治武功,迭現輝煌,當是金朝一代有為的君王。

這座古墓即有歷史價值,又有考古價值。即是女真文化和滿族文化,也是金源文化、京旗文化的重要文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