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利州區小流域治理:土不亂跑水不亂流

小流域治理:土不亂跑水不亂流

——利州區撬動民間資本參與水土保持建設促經濟發展

仲春三月的陽光下, 記者在利州區大石鎮青嶺村, 沿著平整的石階向上攀爬。

石階兩邊是一層層平整的梯田, 氣喘吁吁中, 一棵又一棵桃樹苗和李樹苗被我們甩在身後。 遠處一小撮雜亂的荒草, 讓村民羅紅山又憶起了這裡以前的模樣。

“以前擔水, 年輕人來回一趟都要半個小時。 ”當時, 羅紅山是堅持在山坡上耕種的村民之一。 “項目搞起來, 把我們的地弄好了, 也不用再擔水了。 ”他說。

羅紅山說的專案, 是利州區水務局去年開始實施的桃源河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

不止這一處, 2011年來, 利州區共在三個項目區完成了5個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 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33平方公里, 栽植水土保持林8163.1畝。

已驗收完成的四個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 水資源涵養量已提高275.72萬立方米, 土壤侵蝕總量減少了9.54萬噸, 共計年可新增糧食生產能力8.8萬公斤、經濟林果產品能力123.31萬公斤, 年新增治理區農業總產值631.41萬元。

經濟果木林保了水土富了農家

專案的完成, 治理了水土流失, 改善了生態環境。 而經濟果木林的實施, 還為村民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

“我們經過核算發現, 項目完工後若是移交給村組, 由農戶進行常規種植, 新增效益並不明顯, 而移交給業主管理,

由業主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經濟效益相對較好。 ”利州區水務局李飛告訴記者。

為了吸引業主, 確保工程建設長期發揮效益, 利州區堅持“誰治理, 誰經營, 誰受益”的原則, 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 並提供技術資訊服務, 鼓勵支援水土保持大戶治理。

青嶺村走的新路子, 正是由業主帶頭。

“要是沒有這個項目, 我自己籌資來弄, 起碼還要兩年才得行。 ”青嶺村引進的業主之一——廣元市鑫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凡仔軍說。

從去年9月起, 短短半年時間, 139畝梯田取代了荒草坡, 一個個沉沙池留住了欲出走的土壤, 排水渠順勢而下, 把雨水引去了該去的地方, 看得凡仔軍滿心歡喜。

現在, 準備種植在林下的西瓜苗已經育好, 各類無公害蔬菜也正計畫種植,

成了一條致富“應急車道”。

去年, 這條應急車道已經為羅紅山帶來了2萬元的年收入, 貧困戶的帽子就此摘掉。

待桃李掛滿枝頭, 再借著鄉村旅遊拓展區的地理優勢, 青嶺村的產業還將迎來大發展, 走上致富的“高速公路”。

截至目前, 利州區已營造經濟果木林4331.6畝。

塊塊梯田美了山林興了產業

經濟果木林“戰果累累”, 作為基礎的梯田建設也是“功不可沒”

跑水、跑土、跑肥, 龍潭鄉建設村的“三跑田”曾經讓村民傷透了腦筋。

“一處溝, 一處包, 地都是小塊小塊的, 不成片, 根本沒法用耕地機。 ”村主任張林光回憶道, “坡坡坎坎的, 在地裡晴天都能摔跤, 別說雨天了。 ”

2015年, 張家河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正式開始實施。

在專案建設和管理中,

為保證村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利州區全面推行了專案公示制。 同時還創新機制, 推行了以區水行政主管部門為主體的專案法人制, 進一步規範了管理。

一天又一天, 雜草叢生的山坡變成了100餘畝塊狀梯田, 去田裡不用再爬坡上坎;三個蓄水池、四個山坪塘讓這裡的十二戶村民從此告別了“望天”耕種。 村民梁培弟看著看著, 腦海中浮現出了新的計畫。

備受鼓舞的梁培弟, 開始和別的村民一起專程四處考察鄉村旅遊。 “希望在這些地上栽滿鮮花, 帶動我們這裡的旅遊, 然後我就可以搞個農家樂啦!”他笑道。

梁培弟的夢想並不遙遠, 記者從鄉上瞭解到, 引進的業主已經在來村的路上了。

正是油菜花盛開的季節, 塊塊黃色的梯田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

美成了一幅油畫。

五個項目帶來的1371.4畝“坡改梯”, 不但把“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 還為引進業主發展獼猴桃、梨樹、花椒等經果林種植加速, 而且美了一片山林, 好了一方生態, 潤出了村莊的生機和活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