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網友鋪天蓋地的討伐劉鑫是網路暴力還是伸張正義?

當我們在審判他人時, 也不要忘記審判自己人性的弱點。 很多時候, 他人身上的怯弱, 我們同樣存在, 只不過我們比較幸運, 逃離了考驗的現場。

批判他人, 並時刻反思自己人性的幽暗, 如此, 我們就不會成為下一個“劉鑫”, 人性善良和正義的火苗, 就不會熄滅。

江歌母親與劉鑫在江歌被害後第一次見面。 (騰訊視頻截圖)

這兩日, 輿論都在討論江歌案, 而江歌的閨蜜劉鑫也再次被排山倒海的指責淹沒。

2016年11月3日, 中國女孩江歌在日本被砍殺, 警方調查發現, 兇手為江歌室友劉鑫的前男友、中國人陳世峰。 劉鑫因先江歌一步進門得以倖存。 江歌死後, 劉鑫沒有參加葬禮, 也遲遲沒有面對江歌的母親, 甚至在網上雙方發生隔空衝突。 悲痛欲絕的江歌母親江秋蓮在網上公開了劉鑫的全部個人資訊, 引發了大規模人肉與騷擾。

但前不久江歌的母親與劉鑫的見面並沒有促成二人的和解, 相反江歌之死再次引發關注, 並且在一些網路文章的助推下, 劉鑫幾乎成為全民討伐的對象。 這也引發了輿論的分裂, 江歌之死, 劉鑫並不是兇手, 但民眾對於劉鑫的討伐, 究竟是網路暴力, 還是伸張正義?

網路暴力之憂

2017年5月21日, 江歌母親在網上曝光了劉鑫全家人的家庭住址、工作單位、車牌號等資訊。 在江歌母親公佈了劉鑫家庭的資訊後, 劉鑫一家就陷入了某種“困境”之中。 網友在各種評論跟帖中對劉鑫進行謾駡和詛咒, 更有不少正義感爆棚的人, 把這種威脅引入到現實生活中,

他們撥打劉鑫和家人的電話進行威脅和謾駡。 但也有人指出, 無論是江歌母親還是網友都涉嫌違法。

今年的6月1日,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侵犯公民個人資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開始正式施行, 進一步強調情節嚴重要入刑。 江歌母親未經許可公開他人資訊, 並不妥當。 而網友將暴力延伸到現實生活中, 也已經侵犯了一個人的合法權益。

評論者擔憂的是, 當社會持續沉浸在這樣快意恩仇的幻想中, 渴望以暴力進行網路審判時, 這不僅會對當事人造成巨大的傷害;還會在無形中助長更多的暴力, “以暴力摧毀現存的巴士底獄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建起新的巴士底獄”,

並摧毀一個社會的正義秩序。 這一次我們網路審判劉鑫, 下一次還會有新的受害者。

而劉鑫也如是對自己辯護, 她同樣是受害者, 從法律上來說, 她沒有任何問題。 劉鑫說:日本員警都說我也是受害者, 為什麼中國那麼多人不放過我?她如此進一步自辯:日本警方要求她不要見任何人, 包括她即便身在江歌葬禮現場馬路對面, 也沒有被獲准參加。 也就是說, 她認為自己是在遵照執行日本警方的要求。

伸張正義:劉鑫的“罪與罰”

但是, 如果我們注意到江歌之死的更多細節上, 我們就會發現, 劉鑫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無辜, 她雖然沒有法律上的責任, 但在道義上她是有欠于江歌的。

殺害江歌的陳世峰是劉鑫的前男友, 正是因為不堪陳世峰的騷擾,她才搬去與江歌同住,而江歌好心地收留了她。案發時刻,陳世峰跑來糾纏劉鑫,江歌讓劉鑫先進屋,自己應對陳世峰。後來陳世峰捅死江歌,但劉鑫卻躲在屋內沒有出來。

換句話說,陳世峰罪無可赦,但江歌之死上,劉鑫也有道義上的牽連,試想一下,如果不是因為她,江歌或許就不會被陳世峰殺害;如果她及時開門或馬上報警,或許江歌就不會死。

我們可以將劉鑫在危急時刻的膽怯視為人性的弱點,但真正令人憤怒的是,她之後的一系列行為。

民眾對於劉鑫的撻伐,是出於一種非常樸素的善惡觀。在民間社會,除了法律這一準則之外,民眾信仰的另一個準則就是道德。很多民眾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跟法律打過實際交道,但他們卻生活在無所不在的道德體系當中。這個體系中有一些基本的信條,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人要厚道;要以德報德,不能以怨報德;不可欺負老實人;要為受屈者鳴冤……通常來說,道德的標準是要高於法律的,法律只是確保一個社會最基本的運行,但生活在人倫社會中,我們在法律的“真”上面,還追求“善”與“美”。

從這個角度看,民眾對於劉鑫的討伐,的確可能是出於伸張正義的初衷。如果好人的下場是慘死,但受助者卻麻木不仁,那麼誰還願意當好人?好人死都無法瞑目。民眾擔憂的是,如果放任劉鑫“逍遙”,那麼這將是對善良的一次踐踏,我們的社會底線將一退再退。

但令我們感到矛盾的是,不少人伸張正義的目的,卻是通過不正義的手段達成的。不正義的網路暴力,與維護道德的伸張正義,這二者之間的邊界該如何把握?

我們怎麼辦?

我們究竟該對劉鑫持什麼樣的態度?很多人或許沒有什麼明確的立場,他們處於一種糾結的狀態中。

我們擔憂網路暴力的失控。一個合理的社會,不應該是一個迷戀極刑的社會,好像把所有的壞人都殺光了,這個世界就從此清靜了。人性是複雜的,沒有絕對的好人或者壞人,他人身上的弱點可能我們身上也有。可一旦我們信奉了好壞二元對立的人性觀,這無疑將會助長道德審判的氣焰,以及對私力救濟的迷戀。人人都自認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法律就失去了其作用。任何時候都不能把法律拋在一邊,由靠不住的道德主導審判;任何暴力,本質都是不正義的。

可是我們也知道,一個只有法律的社會,絕對是一個硬邦邦的社會,人人都是絕對的理性人,那麼這個社會將沒有任何的溫情和善意,人人都自私、麻木、沒有同情心、見死不救。培根曾這樣說過,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這句話也適用于道德,一次對善良的踐踏,其惡果同樣會超過十次犯罪。如果善良非但沒有善報,而是遭受厄運,且在遭受厄運之後,善良的受惠者轉眼將善意棄若敝屣,那麼誰還願意做好人?哪個家長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做好人?誰還願意路見不平挺身而出?這將對一個社會的道德產生致命的傷害。

因此,我們更傾向於的態度是:我們既反對網路暴力,也反對對劉鑫的徹底寬容。無論是支持劉鑫的還是討伐的劉鑫的,話語已經進行了充分的博弈,人們為江歌鳴不平,是因為想要守護住她的善良和正義;而劉鑫也已經為她的錯誤付出了足夠多的代價,這種代價很可能會延續到她日後的生活中。因此,關於劉鑫的討伐不妨就此打住,讓我們將所有的精力投注在對罪魁禍首陳世峰即將到來的審判上。

除此,我們想強調的一點是,當我們在審判他人時,也不要忘記審判自己人性的弱點。很多時候,他人身上的怯弱,我們同樣存在,只不過我們比較幸運,逃離了考驗的現場。批判他人,並時刻反思自己人性的幽暗,如此,我們就不會成為下一個“劉鑫”,人性善良和正義的火苗,就不會熄滅。

正是因為不堪陳世峰的騷擾,她才搬去與江歌同住,而江歌好心地收留了她。案發時刻,陳世峰跑來糾纏劉鑫,江歌讓劉鑫先進屋,自己應對陳世峰。後來陳世峰捅死江歌,但劉鑫卻躲在屋內沒有出來。

換句話說,陳世峰罪無可赦,但江歌之死上,劉鑫也有道義上的牽連,試想一下,如果不是因為她,江歌或許就不會被陳世峰殺害;如果她及時開門或馬上報警,或許江歌就不會死。

我們可以將劉鑫在危急時刻的膽怯視為人性的弱點,但真正令人憤怒的是,她之後的一系列行為。

民眾對於劉鑫的撻伐,是出於一種非常樸素的善惡觀。在民間社會,除了法律這一準則之外,民眾信仰的另一個準則就是道德。很多民眾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跟法律打過實際交道,但他們卻生活在無所不在的道德體系當中。這個體系中有一些基本的信條,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人要厚道;要以德報德,不能以怨報德;不可欺負老實人;要為受屈者鳴冤……通常來說,道德的標準是要高於法律的,法律只是確保一個社會最基本的運行,但生活在人倫社會中,我們在法律的“真”上面,還追求“善”與“美”。

從這個角度看,民眾對於劉鑫的討伐,的確可能是出於伸張正義的初衷。如果好人的下場是慘死,但受助者卻麻木不仁,那麼誰還願意當好人?好人死都無法瞑目。民眾擔憂的是,如果放任劉鑫“逍遙”,那麼這將是對善良的一次踐踏,我們的社會底線將一退再退。

但令我們感到矛盾的是,不少人伸張正義的目的,卻是通過不正義的手段達成的。不正義的網路暴力,與維護道德的伸張正義,這二者之間的邊界該如何把握?

我們怎麼辦?

我們究竟該對劉鑫持什麼樣的態度?很多人或許沒有什麼明確的立場,他們處於一種糾結的狀態中。

我們擔憂網路暴力的失控。一個合理的社會,不應該是一個迷戀極刑的社會,好像把所有的壞人都殺光了,這個世界就從此清靜了。人性是複雜的,沒有絕對的好人或者壞人,他人身上的弱點可能我們身上也有。可一旦我們信奉了好壞二元對立的人性觀,這無疑將會助長道德審判的氣焰,以及對私力救濟的迷戀。人人都自認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法律就失去了其作用。任何時候都不能把法律拋在一邊,由靠不住的道德主導審判;任何暴力,本質都是不正義的。

可是我們也知道,一個只有法律的社會,絕對是一個硬邦邦的社會,人人都是絕對的理性人,那麼這個社會將沒有任何的溫情和善意,人人都自私、麻木、沒有同情心、見死不救。培根曾這樣說過,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這句話也適用于道德,一次對善良的踐踏,其惡果同樣會超過十次犯罪。如果善良非但沒有善報,而是遭受厄運,且在遭受厄運之後,善良的受惠者轉眼將善意棄若敝屣,那麼誰還願意做好人?哪個家長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做好人?誰還願意路見不平挺身而出?這將對一個社會的道德產生致命的傷害。

因此,我們更傾向於的態度是:我們既反對網路暴力,也反對對劉鑫的徹底寬容。無論是支持劉鑫的還是討伐的劉鑫的,話語已經進行了充分的博弈,人們為江歌鳴不平,是因為想要守護住她的善良和正義;而劉鑫也已經為她的錯誤付出了足夠多的代價,這種代價很可能會延續到她日後的生活中。因此,關於劉鑫的討伐不妨就此打住,讓我們將所有的精力投注在對罪魁禍首陳世峰即將到來的審判上。

除此,我們想強調的一點是,當我們在審判他人時,也不要忘記審判自己人性的弱點。很多時候,他人身上的怯弱,我們同樣存在,只不過我們比較幸運,逃離了考驗的現場。批判他人,並時刻反思自己人性的幽暗,如此,我們就不會成為下一個“劉鑫”,人性善良和正義的火苗,就不會熄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