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曾經的“狼爸”蕭百佑,如何用藤條,實現“一門三北大”?

引子:在《所以, 北大兄妹》一書中, 實現“一門三北大”的奧秘簡單而清晰:“古人很聰明, 發明出藤條, 打到身上對皮膚的刺激很大, 但不傷筋骨。

”在快速促成孩子懂事和成長方面, 蕭百佑覺得藤條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狼爸”在全國各地做奢侈品生意, 家境早已中產。 他並沒有細讀過有關“虎媽”的任何報導。 在被問到“狼爸”與“虎媽”的差別時, 蕭百佑以為“虎媽”只是用嚴苛的方式教育別人的孩子, 而他教的孩子是自己的。

“她用她的方法成功了, 還有更多的家長用他們的方法也成功了, 包括我。 每家都有不同的成功喜悅, 但共性的東西肯定有, 當然這個共性在別人看來, 可能完全是糟粕。 ”

蕭百佑堅定地認為, 只有中國傳統教育才是最正統、最優秀的教育方式。 這或許也是他與“虎媽”的共識之一。 當自己的教育理念被一幫朋友群起攻之時,

他大聲反駁道:“中國幾千年的禮不可丟, 父親就要有做父親的威信, 孩子不對, 就要打, 打, 他們才能記住。 ”

電影導演高希希應邀為《所以, 北大兄妹》作序:“三郎(蕭百佑)的家庭教育, 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典範, 也是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家教的一種回歸。 ”

對自己出書, 蕭百佑曾有一個想法, 至少要讓家長在自己領導的小孩面前做回長輩。 “現在對領導的孩子都已經阿諛奉承到孫子輩了, 人家的孫子對你不禮貌, 你都不敢說, 就為了體面, 我覺得這害了下一代。 ”

(一)

過去十多年中, 蕭百佑無數次從家中的仿古花瓶裡取出藤條, 沒有任何商量餘地, 孩子犯了錯誤, 必然要打。

他的打法流派被自己總結成七條:一、初中以後少打,

因為性格已經定型, 但在幼兒、小學時期, 定要嚴厲管教;二、只用藤條或雞毛撣, 傷皮肉不傷筋骨;三、只打手和小腿, 身體其他部位不打;四、打前先訓話, 講明錯誤之處再打;五、一個孩子犯錯, 其他孩子必須站在一旁聽從教誨, 看著兄弟姐妹挨打;六、打之前告訴孩子這次要打幾下, 讓孩子自己數, 不多打不少打, 數錯一下罰十下;七、孩子必須主動伸手挨打, 不能縮手躲避, 不能喊疼, 縮手一下多打一下, 喊疼打得更重。

孩子們當然有過反抗。 蕭堯曾據理力爭說, 現代社會要講求民主。 父親不屑地回應:“你是民, 我是主, 這就是民主。 ”

蕭百佑曾是廣東省直屬機關最年輕的副科長, 但他不相信老師、校長和局長在獎金刺激下的“素質教育”。

“很多人說我的家庭像一個封建傳統思想下的家庭, 就是封建又怎麼了?”

他在題為《假如藥家鑫、馬加爵是我的孩子》的博客文章裡分析:“馬加爵為何成魔?父母疏于管教!不打、不罵、不理……藥家鑫為何成魔?父母視其為寶貝, 掌上明珠!真是捧到手上怕受風, 含到嘴裡怕雨淋……假如小馬、小藥是我的孩子, 我會以巴掌告訴他們:生命比起任何東西來都是最重要的!無論是什麼, 哪怕是尊嚴, 也遠遠比不上生命!”

(二)

國產教育模式在蕭家, 就是孩子不允許自由看電視和上網, 不允許隨便開冰箱喝可樂, 家在廣州時, 孩子的房間也不允許開空調。 從剛會說話開始, 幾個孩子的必修課就是《聲律啟蒙》《三字經》《琵琶行》。

蕭百佑不停向幾個孩子灌輸,

考不上北大就是失敗。 哥哥姐姐同時被北大錄取, 二女兒蕭簫自然有了要延續這一傳統的額外壓力。 “所以我給你一個條件, ”蕭百佑在考前對她說, “考不上爸爸不批評你, 但是你必須重考。 ”

孩子們上學後, 與同學的交往一直被嚴格限行。 為杜絕被同齡的孩子帶壞, 蕭家子弟想去同學家串門, 必須先提交一份格式完整的申請書, 列明去哪位同學家, 這位同學在班級擔任的職務, 學習成績如何;同行的同學有哪幾個, 都在班上擔任什麼職務, 學習成績如何;大概要待多久, 何時可以回來;同學家長的姓名和電話。 最後, 申請書還必須由班主任簽字。 孩子們當然不好意思為了找個同學還去見老師, 申請書大都斷於簽字環節。

孩子在上大學之前不需要朋友——這是蕭百佑眾多不近人情的堅持之一。因各種原因,蕭家搬遷過五次,每次轉學、搬家後,蕭堯與之前的同學便完全失去聯絡,他的小學同學如今一個也聯繫不上。在蕭百佑看來,以前的同學既然已經不“同學”了,又有什麼可交流。從小到大,蕭堯只在學校參加過兩次春遊,對如此嚴格的社交控制,蕭百佑認為,這“為孩子們在同學圈中圈起了一個最純潔、最安全的環境”。

任何課外活動在蕭家都被禁止。小學時代的蕭堯曾沉迷於植物研究,家裡陽臺上擺滿他種植的各類花草。但在一次幅度不大的考試成績下降後,蕭百佑命令兒子把全部植物扔進垃圾桶。為此,蕭堯與父親發生了少有的爭執。蕭百佑拿著藤條對兒子喝道:“我本來不想管你,但是你太不爭氣,有興趣可以,考上大學再來給我談興趣!”

打完兒子,蕭百佑又佈置了十遍《滕王閣序》的抄寫。回憶這段往事,蕭堯說,自己對植物的興趣,如今也只限于幫媽媽種些蔥薑蒜了。

蕭家四兄妹一直不被允許參加校內的比賽活動,被同學譽為“三分王子”的蕭堯也不能隨心所欲去打籃球。父親對他說:“古有文官與武官,你若選擇做文官,便不許做武官。”

在孩子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之前,蕭百佑也不給一分零花錢,因為有了零花錢便會有新鮮好玩的東西,對學習也就越發沒有興趣。

因為父親的“暴政”,蕭堯曾經想過離家出走,卻始終下不了決心。沒有錢,沒有朋友,他想,能走去哪?

(三)

蕭百佑把自己塞進一條背帶褲,或者一件唐裝,短髮直立。即便笑容可掬地面對來客,也不免讓人遐想其手執藤條怒髮衝冠的模樣。他的妻子雖然對丈夫這套教育方式不完全贊同,但看見孩子的學業進步,也就無條件支持了。

她會在孩子被打出傷痕之後,為他們上藥。外塗的萬花油,4個孩子有時候輪著用,有時候一起用。

蕭百佑對孩子的懲罰沒有上限,因為“錯誤沒有上限一說”。有一次他打完小女兒蕭冰,蕭冰的姑媽邊哭邊給侄女洗澡。因為要練琴,蕭冰只能被打腿,上面全是血印。“姑媽你別數了。”蕭冰冷靜地說,“28下。”

“這證明我在打她的時候,她頭腦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是錯的,應該受罰。”蕭百佑對女兒的表現充分認可。

“虎媽”已經讓西方人開始考慮借鑒中國式方法教育子女,美國《時代週刊》在對她的封面報導中寫道:“我們可以繼續在她書中的一些惱人細節上糾纏不清(比如她是不是真的威脅說要燒掉女兒的填充玩具),也可以利用她的總體觀點作為鞭策自己的動力……勤勞、堅毅、不容藉口,不管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這都是成功秘訣。”

“狼爸”蕭百佑更想效法的是自己的雙親。他的爸爸是國民黨時期的憲兵隊長,在家中極具權威。母親則不說道理地打自己的兒子,每天兩頓以上。“當時的社會環境就是這樣,物質一窮二白,精神則完全瘋狂,母親對我有暴打的成分,她又不認字,但卻把我教正了。”蕭百佑說,“她打我和我現在打孩子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對孩子的愛。”

當有人問,“你的孩子以後也會像你一樣打他們的孩子麼?”蕭百佑說:“我建議是這樣。3個女兒打不打我不知道,因為女兒不能做主,要看她們先生。兒子應該會打,因為我覺得他有男子漢的氣質,他說願意把小孩交給我教,那證明他認同打,所以我估計他也會打。但是我希望他比我打得更加科學,比如在工具上啊,打的部位上啊,雖然我打得已經很科學了。”

(四)

蕭百佑的孩子都有香港身份,他卻不贊成將孩子送去香港讀書。

“香港有香港的教育模式,我認為中國人的孩子還是在中國內地接受教育好。我更反對的是把小孩送出國外,尤其小學初中就送出去,孩子最需要的東西我覺得還是家庭。現在出國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也不排除其中會有很成功的,但我認為起碼父母不快樂,見不到孩子,孩子再優秀也沒用。”蕭百佑認為,“內地的教育還是有一個很好的體系的,只不過這幾年大家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打爛了一些好傳統。”

當被問及“還是有很多家長不打孩子,也培養成才了”時,蕭百佑說:“沒問題,如果他的家庭是書香門第,他爸爸是錢鐘書那有什麼問題。要麼他爸爸是個省委書記,那也沒問題。家庭背景又好,學習又爭氣的孩子鳳毛麟角,現在最多的是‘李剛的兒子’。”

孩子在上大學之前不需要朋友——這是蕭百佑眾多不近人情的堅持之一。因各種原因,蕭家搬遷過五次,每次轉學、搬家後,蕭堯與之前的同學便完全失去聯絡,他的小學同學如今一個也聯繫不上。在蕭百佑看來,以前的同學既然已經不“同學”了,又有什麼可交流。從小到大,蕭堯只在學校參加過兩次春遊,對如此嚴格的社交控制,蕭百佑認為,這“為孩子們在同學圈中圈起了一個最純潔、最安全的環境”。

任何課外活動在蕭家都被禁止。小學時代的蕭堯曾沉迷於植物研究,家裡陽臺上擺滿他種植的各類花草。但在一次幅度不大的考試成績下降後,蕭百佑命令兒子把全部植物扔進垃圾桶。為此,蕭堯與父親發生了少有的爭執。蕭百佑拿著藤條對兒子喝道:“我本來不想管你,但是你太不爭氣,有興趣可以,考上大學再來給我談興趣!”

打完兒子,蕭百佑又佈置了十遍《滕王閣序》的抄寫。回憶這段往事,蕭堯說,自己對植物的興趣,如今也只限于幫媽媽種些蔥薑蒜了。

蕭家四兄妹一直不被允許參加校內的比賽活動,被同學譽為“三分王子”的蕭堯也不能隨心所欲去打籃球。父親對他說:“古有文官與武官,你若選擇做文官,便不許做武官。”

在孩子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之前,蕭百佑也不給一分零花錢,因為有了零花錢便會有新鮮好玩的東西,對學習也就越發沒有興趣。

因為父親的“暴政”,蕭堯曾經想過離家出走,卻始終下不了決心。沒有錢,沒有朋友,他想,能走去哪?

(三)

蕭百佑把自己塞進一條背帶褲,或者一件唐裝,短髮直立。即便笑容可掬地面對來客,也不免讓人遐想其手執藤條怒髮衝冠的模樣。他的妻子雖然對丈夫這套教育方式不完全贊同,但看見孩子的學業進步,也就無條件支持了。

她會在孩子被打出傷痕之後,為他們上藥。外塗的萬花油,4個孩子有時候輪著用,有時候一起用。

蕭百佑對孩子的懲罰沒有上限,因為“錯誤沒有上限一說”。有一次他打完小女兒蕭冰,蕭冰的姑媽邊哭邊給侄女洗澡。因為要練琴,蕭冰只能被打腿,上面全是血印。“姑媽你別數了。”蕭冰冷靜地說,“28下。”

“這證明我在打她的時候,她頭腦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是錯的,應該受罰。”蕭百佑對女兒的表現充分認可。

“虎媽”已經讓西方人開始考慮借鑒中國式方法教育子女,美國《時代週刊》在對她的封面報導中寫道:“我們可以繼續在她書中的一些惱人細節上糾纏不清(比如她是不是真的威脅說要燒掉女兒的填充玩具),也可以利用她的總體觀點作為鞭策自己的動力……勤勞、堅毅、不容藉口,不管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這都是成功秘訣。”

“狼爸”蕭百佑更想效法的是自己的雙親。他的爸爸是國民黨時期的憲兵隊長,在家中極具權威。母親則不說道理地打自己的兒子,每天兩頓以上。“當時的社會環境就是這樣,物質一窮二白,精神則完全瘋狂,母親對我有暴打的成分,她又不認字,但卻把我教正了。”蕭百佑說,“她打我和我現在打孩子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對孩子的愛。”

當有人問,“你的孩子以後也會像你一樣打他們的孩子麼?”蕭百佑說:“我建議是這樣。3個女兒打不打我不知道,因為女兒不能做主,要看她們先生。兒子應該會打,因為我覺得他有男子漢的氣質,他說願意把小孩交給我教,那證明他認同打,所以我估計他也會打。但是我希望他比我打得更加科學,比如在工具上啊,打的部位上啊,雖然我打得已經很科學了。”

(四)

蕭百佑的孩子都有香港身份,他卻不贊成將孩子送去香港讀書。

“香港有香港的教育模式,我認為中國人的孩子還是在中國內地接受教育好。我更反對的是把小孩送出國外,尤其小學初中就送出去,孩子最需要的東西我覺得還是家庭。現在出國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也不排除其中會有很成功的,但我認為起碼父母不快樂,見不到孩子,孩子再優秀也沒用。”蕭百佑認為,“內地的教育還是有一個很好的體系的,只不過這幾年大家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打爛了一些好傳統。”

當被問及“還是有很多家長不打孩子,也培養成才了”時,蕭百佑說:“沒問題,如果他的家庭是書香門第,他爸爸是錢鐘書那有什麼問題。要麼他爸爸是個省委書記,那也沒問題。家庭背景又好,學習又爭氣的孩子鳳毛麟角,現在最多的是‘李剛的兒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