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懷瑾老師:大學之道的七證功夫之“止”

大學之道的七證功夫之“止”

本文摘錄自 《原本大學微言》

《大學》所講“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七個修證學養的層次, 我們已討論過第一要領的“知”字。

現在應該研究第二個層次的“止”字。 當然, 大家都明白“止”, 便是停止的意思。 但是, 要停止什麼呢?這個問題, 可以說真正不容易隨隨便便就可以講得清楚。 最好的辦法是, 先要瞭解“止”字有兩個內涵:

一是內在的——“內明”之學的“止”。 也就是宋儒理學家們借用莊子所說的“內聖”之學的“止”。

二是外用的“止”。 也就是莊子所說的“外王”外用之學的“止”。 不論是上為領導天下的帝王, 下及一件事業(包括工、農、商、學)的領導人, 或是只做一個家長, 或是只做一個極普通的平凡人, 怎樣把自己的思想行為, 做到恰如其分的止。

我們瞭解了這個“止”字的定義, 涵有內明(內聖)外用(外王)的兩重作用。 其次, 再從內明的“止”字講起, 才能引申到外用“止”的作用。

但不論是內明的“止”, 或外用的“止”, 首先又必須從“知止”這個名言辭句的邏輯次序講起。 因為“知止”這兩個字聯結在一起的話, 便有這個問題, 先“知”道了才能夠“止”?或是先“止”了才能夠“知”?答案是, 先“知”道了才能夠“止”。 這是理性的智知作主觀, 是主導。 那這一“知”便是主;“止”便是賓, 是客觀的, 是被領導的作用。 譬如看到前面有火, 便自行停止前進。 這便是“知”是主;停止的作用是賓。 又如肚子吃飽了, 再不想吃了, 脾胃滿足了, 反應到意識或腦, 必須停止不吃了。 這便是“止”為主;“知”道飽了應該不吃, 這“知”就是賓了。 朱子注釋《大學》, 在這個要領上, 只從“止”字著眼, 對這“知”並未特別注意, 或是有意、無意地忽略過去, 不得而知。 但這是關鍵所在,

不能含糊放過。

瞭解了這個關鍵以後, 再來研究“知止”或“知止而後有定”, 就有理路可循了。 換言之, 就合於推理的程式, 比較容易明白“內明”的性理之路了。 這樣的結論, 當然是“知”為主, “知”為先導;“止”為賓, “止”是主導所造作的一種境界。

講了半天, 大家可以問我, 你這樣自說自話, 東拉西扯說些什麼呢?是的, 我要說了!所謂“知止”的“內明”之學, 是要每一個人, 先來明白知道自己的心理心態, 或更明白地說, 自己的心思和情緒。 無論是上為天子(帝王), 下為平民(庶人), 人們的心思和情緒, 從睡醒起來, 再到進入睡眠的時候, 在這一天的生命歷程中, 能夠數得清、記得全經過多少思想、亂想、幻想嗎?至於其中所起浮生滅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情緒, 就更不用說了。

而且這些複雜萬分的思緒, 在我們進入睡眠時, 還會如多面鏡子般地互相曲折反映, 幻化出各種奇怪難解的夢哪!誰能把此心思緒, 清清靜靜、平平安安地時常擺在一個清明、清靜、安詳的境界中呢?恐怕是絕對不能做到的吧?答案是能夠做到的。

問題是人們不知道自己怎麼來“知止”。 所以我常說, 英雄可以征服天下, 而不能征服自己。 聖人之道, 首先要征服自己, 不想征服天下。 征服天下易, 征服自己難。 降伏自己的心思而反歸平靜, 初步能做到如老子所說的:“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才能漸漸達到“知止”而進入“明德”的果地。

在這裡, 我們再借用禪宗一首偈語來說個明白。 一生嚴格教化子弟的臨濟大師, 在他臨終前, 還寫了一首偈語,

特別垂示弟子們要嚴謹修行, 不可懈怠。 他說:

沿流不止問如何?

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稟,

吹毛用了急須磨。

這首偈子的文字意思是怎樣說呢?第一句, “沿流不止問如何”?是說:我們人的思想、欲望、情緒、意識等等, 由生到死, 每一天, 每時、每秒, 所有這些心思, 猶如一股流滾滾洪流, 滔滔不絕, 對境動心, 或起心造境, 綿延不斷地流動, 永遠無法使其停止, 自問、問你, 怎麼辦才能得止啊?

第二句, “真照無邊說似他”。 但你要自己反省, 認識自己天生自性本來就有一個“能知”之性的作用存在。 你要自己提起那個“知性”, 如無邊際的照妖鏡一樣, 自己來看住、管住那些妄想和妄情。 猶如自己註定視線, 對鏡照面, 一直照, 不動搖地照, 漸漸就看不見鏡子裡的面目幻影了。鏡子清靜了!空靈了!如果這樣用功反省反照,那便可以說很像接近“他”了!“他”是誰?勉強說,“他”是道啊!便是即使是這樣,還只能說好像“似他”,但並非是究竟的大道。

第三句,“離相離名人不稟”。這是說,人的生命自性究竟的道體,是離一切現象的名和相的。但是人們始終自己不明白,自己不理解,也就不清楚。它也不是永遠稟賦在你身上。因為些身長短是虛空啊!

第四句,“吹毛用了急須磨”。吹毛,是古代形容鋒利的寶劍,只要把毛髮對著劍鋒,一吹就斷,它太鋒利了。這是形容人們的聰明智慮,不管你有多麼鋒利,多麼敏捷能幹,如果不能隨時回轉反省自修而還歸平靜,包你很快完蛋,而且此心被習氣所污染,就如滾滾旋轉的車輪,不停不回,墮落不堪了。所以說,就算你聰明伶俐得像一把吹毛寶劍一樣,也必須要知道隨時隨地,好好保養它,輕輕一用,就必須再磨礪乾淨啊!

臨濟大師到底是禪宗五宗的開山之祖,他這一首偈子,我是欣賞佩服之極,它把性理修養和文字,輕輕易易地聯結在一起,決非一般詩人所及。現在,我們借用它來說明“知止”的學問修養境界,應該是比較明白了!好了!這一節,講到這裡,我們也應該是“吹毛用了急須磨”了!

漸漸就看不見鏡子裡的面目幻影了。鏡子清靜了!空靈了!如果這樣用功反省反照,那便可以說很像接近“他”了!“他”是誰?勉強說,“他”是道啊!便是即使是這樣,還只能說好像“似他”,但並非是究竟的大道。

第三句,“離相離名人不稟”。這是說,人的生命自性究竟的道體,是離一切現象的名和相的。但是人們始終自己不明白,自己不理解,也就不清楚。它也不是永遠稟賦在你身上。因為些身長短是虛空啊!

第四句,“吹毛用了急須磨”。吹毛,是古代形容鋒利的寶劍,只要把毛髮對著劍鋒,一吹就斷,它太鋒利了。這是形容人們的聰明智慮,不管你有多麼鋒利,多麼敏捷能幹,如果不能隨時回轉反省自修而還歸平靜,包你很快完蛋,而且此心被習氣所污染,就如滾滾旋轉的車輪,不停不回,墮落不堪了。所以說,就算你聰明伶俐得像一把吹毛寶劍一樣,也必須要知道隨時隨地,好好保養它,輕輕一用,就必須再磨礪乾淨啊!

臨濟大師到底是禪宗五宗的開山之祖,他這一首偈子,我是欣賞佩服之極,它把性理修養和文字,輕輕易易地聯結在一起,決非一般詩人所及。現在,我們借用它來說明“知止”的學問修養境界,應該是比較明白了!好了!這一節,講到這裡,我們也應該是“吹毛用了急須磨”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