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到底是“石象路”還是“石像路”?

一到秋天

南京的“最美600米”就成為

大家打卡拍照的“網紅”景點之一

攝影:許特顯

攝影:@南京-老張

然而

關於這條路的寫法

一直存在爭議:

到底是“石象路”還是“石像路”?

中山陵園管理局提供的官方名稱是大象的“象”

以下是

中山陵園管理局明孝陵博物館研究員王韋給出的理由

一起來看看吧

▼▼▼

明孝陵神道以望柱分隔為兩段, 以現在的稱呼, 第一段稱“石象路”, 第二段為“翁仲路”。 這種稱呼的形成不晚於民國時期, 因為在《中山陵檔案史料選編》中“國父陵園主要道路名稱表”中已有明確記載。 不過, 同一本書中, 以及其他文獻中也有寫作“石像路”的, 那到底哪種寫法正確, 或者兩者是否可以通用呢?

讓我們先從“翁仲”說起。 翁仲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猛將, 名叫阮翁仲。 相傳他身高1丈3尺, 秦制一尺約今23.1釐米, 折合3米高, 這有點太誇張了。 不過從秦俑武士個頭多在1.8-1.9米看, 他比姚明高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反正翁仲高大威猛、異于常人, 即便是遊牧民族都得仰視。 於是他被秦始皇派去守臨洮, 令匈奴望而生畏。

翁仲死後, 秦始皇照他的樣子鑄了個栩栩如生的大銅像, 置於咸陽宮城司馬門外, 用來震懾匈奴等有不臣之心的人。 所以, 後人把立于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為“翁仲”。 再後來, 用來專指陵墓前面及神道兩側的文武官員石像, 廣義使用的話, 除了人像, 也還包括動物及瑞獸造型的石像。

通過語境分析, 不難發現詩文中的“翁仲”, 用以專指“石人”, 與今天“翁仲路”的所指一致。

攝影:@金陵未醉人

“翁仲”還有個稱呼為“石像生”, 但在明清明孝陵相關文獻中未見使用過“石像”或“石像生”。 1931年的《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報告》中《園林 甲 森林 行道樹》倒有提及:“園內各路兩旁已種樹木者為墓道、陵墓大路、環陵路、明陵路、鐘靈路、石像路、苗圃路、太平門路、委員會路、靈谷寺路、果園路、翁仲路、萬壽寺路、附葬場路及新村各路, 茲分述之如左”;“石像路自石像起, 經五龍橋抵明陵大門”。 在文中, “石像路”與“翁仲路”並列, 表明是兩段不同道路, 而“自石像起, 經五龍橋抵明陵大門”不經過翁仲路的話, 指的就應該是現在自石頭大象到孫權館前,經金水橋到達文武方門的路。所以,這裡的“石像”本意就是“石象”,“像”是“象”字使用不規範造成的。

傅煥光的《總理陵園小志》道路工程中也有“石像路”的記載:“明陵路中段(起點)——四方城(終點),長度0.61公里”,顯然所指與今日石象路相同。但接下來的“薔薇路:石象路中段(起點)——明孝陵(終點),長度0.51公里”,又寫成了“石象路”,可見“像”與“象”使用的混亂。有意思的是,這條“薔薇路”似乎就是《管理委員會報告》中的“石像路”。

那如何看待民國時期材料中的兩種寫法呢?是因為景區道路的命名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直至規範定型的過程。《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報告》形成於1931年,尚處於陵園管理機構的初創時期,對於道路的命名同樣處於草創初期,隨著建設不斷增多,路名也不斷增加、調整。如“石像路自石像起,經五龍橋抵明陵大門”,和今天就不一致。傅煥光的《總理陵園小志》成書為1933年,較之前者增加了些建設新成果。如“薔薇路”,應該是梅花山被辟為了薔薇科花木區,於是用新路名替代了之前的“石像路”。而從明陵路中段到四方城的這段也被確定為了“石象路”,但作者一時習慣難改,所以存在混用的現象。

(晚清時人煙稀少的石象路)

另一方面,從開始“石像路”的本意就是“石頭大象路”,只是當時沒有規範的漢字用法,所以用了“像”,就像魯迅文章按今天語文標準來看存在文字顛倒、字詞錯誤一樣。或許是有鑑於此,1948年“國父陵園第十四次常務委員會議”上,園林處厘定了“陵園道路名稱表”,經過會議修正通過照辦。所以,“國父陵園主要道路名稱表”是民國時期集大成的統一規範,也是我們今天景區路名的基礎。

(這張老照片英文大意是“明孝陵的猛獸護衛路”)

拋開歷史沿革及文字不規範因素,可不可以用“石像路”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之前說過,“石像生”等於是“翁仲”,主要指石人。雖然也可以泛指石人及石獸,但在有“翁仲路”的情況下,再用“石像路”就含義重疊,指代不明了。如果狹指“石人”那段,則與“石象路”同音,說話時難以分別,也不可能這麼用。如果泛指“石人”、“石獸”兩段,也就是“石象路”與“翁仲路”的合稱,這種用法未見之於從古到今的任何資料,只能是想當然。況且,以一個路名去命名兩段不同方向的道路,無疑會產生混亂,不符合命名原則,使用起來更會有諸多不便。比如2006年前很長時間內,翁仲路為開放性道路,還有公交及社會車輛通行,而石象路為景區封閉道路,合用一個路名肯定是不現實的。

攝影:@南京-老張

其實,老路名或地名一方面是文化的一種載體和傳承,另一方面也是人們工作生活中常用的一個內容。即便是前人弄錯了,以訛傳訛一旦變成了約定俗成,也還是照樣延續下去比較好,最多搞清楚原來是什麼就足夠了,更何況前人糾正了錯誤並加以規範了呢。試想一下,如果中山陵園管理局位址改為石像路7號,即便是同音不同字,不影響語言交流,但需要更改多少相關材料,又會給多少人的習慣帶來不便?

你覺得應該是“石象路”還是“石像路”呢?

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素材來源 | 中山陵園管理局

責任編輯 | 吳一唯

指的就應該是現在自石頭大象到孫權館前,經金水橋到達文武方門的路。所以,這裡的“石像”本意就是“石象”,“像”是“象”字使用不規範造成的。

傅煥光的《總理陵園小志》道路工程中也有“石像路”的記載:“明陵路中段(起點)——四方城(終點),長度0.61公里”,顯然所指與今日石象路相同。但接下來的“薔薇路:石象路中段(起點)——明孝陵(終點),長度0.51公里”,又寫成了“石象路”,可見“像”與“象”使用的混亂。有意思的是,這條“薔薇路”似乎就是《管理委員會報告》中的“石像路”。

那如何看待民國時期材料中的兩種寫法呢?是因為景區道路的命名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直至規範定型的過程。《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報告》形成於1931年,尚處於陵園管理機構的初創時期,對於道路的命名同樣處於草創初期,隨著建設不斷增多,路名也不斷增加、調整。如“石像路自石像起,經五龍橋抵明陵大門”,和今天就不一致。傅煥光的《總理陵園小志》成書為1933年,較之前者增加了些建設新成果。如“薔薇路”,應該是梅花山被辟為了薔薇科花木區,於是用新路名替代了之前的“石像路”。而從明陵路中段到四方城的這段也被確定為了“石象路”,但作者一時習慣難改,所以存在混用的現象。

(晚清時人煙稀少的石象路)

另一方面,從開始“石像路”的本意就是“石頭大象路”,只是當時沒有規範的漢字用法,所以用了“像”,就像魯迅文章按今天語文標準來看存在文字顛倒、字詞錯誤一樣。或許是有鑑於此,1948年“國父陵園第十四次常務委員會議”上,園林處厘定了“陵園道路名稱表”,經過會議修正通過照辦。所以,“國父陵園主要道路名稱表”是民國時期集大成的統一規範,也是我們今天景區路名的基礎。

(這張老照片英文大意是“明孝陵的猛獸護衛路”)

拋開歷史沿革及文字不規範因素,可不可以用“石像路”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之前說過,“石像生”等於是“翁仲”,主要指石人。雖然也可以泛指石人及石獸,但在有“翁仲路”的情況下,再用“石像路”就含義重疊,指代不明了。如果狹指“石人”那段,則與“石象路”同音,說話時難以分別,也不可能這麼用。如果泛指“石人”、“石獸”兩段,也就是“石象路”與“翁仲路”的合稱,這種用法未見之於從古到今的任何資料,只能是想當然。況且,以一個路名去命名兩段不同方向的道路,無疑會產生混亂,不符合命名原則,使用起來更會有諸多不便。比如2006年前很長時間內,翁仲路為開放性道路,還有公交及社會車輛通行,而石象路為景區封閉道路,合用一個路名肯定是不現實的。

攝影:@南京-老張

其實,老路名或地名一方面是文化的一種載體和傳承,另一方面也是人們工作生活中常用的一個內容。即便是前人弄錯了,以訛傳訛一旦變成了約定俗成,也還是照樣延續下去比較好,最多搞清楚原來是什麼就足夠了,更何況前人糾正了錯誤並加以規範了呢。試想一下,如果中山陵園管理局位址改為石像路7號,即便是同音不同字,不影響語言交流,但需要更改多少相關材料,又會給多少人的習慣帶來不便?

你覺得應該是“石象路”還是“石像路”呢?

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素材來源 | 中山陵園管理局

責任編輯 | 吳一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