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帝皇之位本是兄弟相爭的(肥肉),歷史上少有的兄弟相讓皇位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即唐玄宗,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年(756年)在位, 因安史之亂而退位, 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 亦是唐代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故又稱李三郎, 母竇德妃。 大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 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 生性英明果斷, 知曉音律, 儀錶雄偉俊麗。 初封楚王, 後改封臨淄王, 歷任衛尉少卿、潞州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 誅殺韋後集團。 先天元年(712年), 李旦禪位於李隆基, 于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 在政治上很有作為, 他勤於政事, 從各方面採取措施, 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 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 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 勵精圖治, 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 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
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 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 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于長安神龍殿, 終年78歲, 葬于金粟山, 名為泰陵。 廟號玄宗, 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 多稱其為唐明皇, 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陝西省蒲城縣東北三十裡有一座金粟山, 山上有一座“泰陵”, 就是大名鼎鼎的唐明皇李隆基的陵墓。 不遠處有兩座陪葬墓。 一座位於三合鄉三合村東, 名曰“讓皇帝惠陵”。 陵主就是武則天的皇孫, 唐睿宗的長子, 唐明皇的親大哥甯王李成器。 另一座位於坡頭鄉橋陵村東, 名曰“惠莊太子墓”, 陵主也是武則天的皇孫,

唐睿宗的次子, 唐明皇的親二哥申王李成義。

兄弟三人, 人如其名, 老大李成器最終沒成器;老二李成義真的重情義;老三李隆基真正興隆了大唐的基業!自古聽說有讓吃讓穿讓房子的, 但是這弟兄三人還真不一般, 大哥二哥死也不當太子, 硬是讓給三弟。 大哥二哥老死以後, 當了皇帝的老三李隆基竟然破天荒的封大哥為皇帝, 二哥為太子!

老大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長子, 唐明皇李隆基的親大哥, 李旦親封的皇太子, 那是天造地設的皇帝不二人選。 李成器作為太子少年時才氣過人, 成年後精通音樂, 註定是一個不成器的人。 後主動要將太子讓與其弟李隆基。 唐明皇封其為甯王。

李成器不結交黨羽,

不不預朝政, 為唐明皇所重。 活了63歲, 死後葬于惠陵, 唐明皇追諡為“讓皇帝”, 以天子之規格葬之。 皇帝不當主動讓給弟弟當, 李成器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第一人。 李成器這麼一讓, 讓唐朝少了一次“玄武門之變”, 多出了一個“開元盛世”。

李隆基排行老三, 在李隆基和李成器中間還有一位王子, 這就是李隆基的二哥申王李成義。 李成義是唐睿宗李旦的次子, 唐明皇李隆基的二哥。 武則天對這個皇孫的評價是“此兒是西域大樹之精, 養之宜兄弟”。 果不其然大哥李成器連太子也不當, 按照封建社會立嫡立長按資排輩的順序太子也該輪到李成義, 好在李成義也有自知之明, 果然養之宜兄弟, 多方推辭不當太子。 最後唐睿宗李旦終立老三李隆基為太子,

李隆基繼位李成義被封為申王。

李成義可以說是唐朝歷史上真正的“逍遙王”, 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吃喝玩, 自然也幹出許多腦洞大開的事情。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李成義體胖身虛, 那是冬天怕冷, 夏天怕熱。 夏天為了降溫, 他穿上自製的“野生環保降溫蛇馬甲”。 就是從南方購進不咬人的白蛇數條, 纏在身上降溫。 到了冬天冷的受不了, 有開動自己發明的“原生態美女取暖器”。 就是讓一群美女在其周邊圍一圈, 靠著美女的體溫禦寒。 李成義死後被追諡為“惠莊太子”。

李隆基作為一代雄主, 韋後、太平公主皆不是其對手。 他既能將兒子老婆楊玉環占為己有, 又能一天之內連殺三位親兒子, 也是心黑手辣之輩。 大哥李成器以音樂為愛好,二哥李成義以吃喝為主業,能在其手下得以善終,一個生前不當皇帝,死後封了個皇帝;一個生前不當太子,死後封了個封了個太子,功成名就皆在於“知進退”三字。

大哥李成器以音樂為愛好,二哥李成義以吃喝為主業,能在其手下得以善終,一個生前不當皇帝,死後封了個皇帝;一個生前不當太子,死後封了個封了個太子,功成名就皆在於“知進退”三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