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原創」袁世凱如何登上中華民國臨時總統寶座(上)

隨著武昌起義及陽夏之戰越演越烈, 各地反清勢力受此激勵, 紛紛冒出頭搞革命。 清朝政府感到大事不妙, 先是下令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軍趕赴前線鎮壓叛亂, 後來為確保萬無一失, 於十月十四日下詔:

著袁世凱為湖廣總督, 赴武漢節制各軍平定亂黨。

袁世凱回復:「唉呀!我腿有病, 身體不好, 沒法奉召討賊了。 」

其實袁世凱健康得很, 他真正的意思是:「你要我去就去?還以為你是當家, 我是打雜的?當初不是說我腿有病把我開除, 要我滾回家?現在我就繼續生病, 躺在家中看你乾著急!」

清朝沒料到袁世凱竟然擺譜,

不肯出山, 眼見亂局越加嚴重, 只好詢問:「到底要怎麼樣你才肯出山?」

袁世凱也毫不客氣地開出條件:

一、召開國會。

二、組責任內閣, 實行君主立憲。

三、解除黨禁。

四、寬容起事的革命黨人。

五、我(袁世凱)需總攬全國兵權。

六、寬與軍費, 以便全力抗敵。

有關條件一、二、三, 是為了安撫立憲派人心。

自庚子後新政以來, 清朝一直喊出「立憲」的主張, 曾讓改革派人士抱以無比的寄望。 誰知道清朝先是宣佈「十年才能成立憲法」(改革派人士OS:「一部法律要修十年?你玩我啊?」),

然後成立內閣組織的十七個大臣中, 漢族只有六人, 讓廣大的漢族相當不爽(改革派人士OS:「要你搞內閣, 你搞個『皇族內閣』, 這表示滿族權貴根本沒有真心想要讓各方人士參與政事……你們這些官員當真玩我是吧!」)。

所以武昌起義爆發後, 各地許多立憲改革派人士在對清朝由愛生恨的情形下, 索性加入革命黨的行列(比如首義地區的湖北省, 就有立憲派幹將──湯化龍參與其中)。

因此袁世凱要清朝趕緊立憲、開國會, 安撫立憲派人士,

減少清朝的敵對勢力。 不過這僅是表面的理由, 真正的目的, 是袁世凱借機當上內閣總理, 掌握住清朝的朝政大權, 好讓他更容易操弄局勢。

第四條內容, 名義上是安撫革命黨人, 但這條件看看就好, 因為袁世凱及清朝對革命黨都沒有好印象, 這只是拉攏人心的應急措施。 真正要注意的, 是第五、六條的要求:掌握軍權!

雖然那句「槍桿子出政權」還沒在清末誕生, 但在政壇打滾多年的袁世凱怎會不明白:「軍權, 是亂世中最強力的倚靠!」所以他趁亂局出山之際, 獅子大開口地要求掌管「全國兵權」, 這其中包括由載灃成立的禁衛軍。

身為政敵的攝政王載灃自然不會答應這些要求, 可眼看武昌起義一發不可收拾,

再不啟用袁世凱, 恐怕革命軍就要殺遍全國、直沖北京, 於是掌管宮廷大權的隆裕太后下令:「罷免載灃攝政王之位, 以示負責;答應袁世凱一切要求, 著令袁世凱即刻趕赴前線指揮各軍作戰。 」

眼見政敵倒臺、要求達成, 袁世凱滿意地上工表現了。

十月三十日, 袁世凱抵達湖北前線, 對馮國璋說:「華甫, 拿出你的真本事, 狠狠地打上幾仗, 讓朝廷那幫權貴知道咱北洋軍的厲害。 」一直按兵不動的馮國璋感到振奮:「等的就是你這句話!」

於是北洋軍大舉進擊, 先破革命軍于劉家廟、再陷漢口、後占漢陽, 連戰連勝的馮國璋正準備拿下武昌, 徹底粉碎革命軍時, 卻收到袁世凱的長途電話:「節制各軍暫緩攻城, 切莫輕舉妄動。 」

馮國璋蒙了……「眼看戰事就要結束, 怎麼可以停止進攻呢?」這位北洋之犬卻不知道自己的上司正在經營一個謀略……打、活、仗!

「飛鳥盡, 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 」

對歷史稍有興趣的朋友對這句話應該相當熟悉, 自古君王多矛盾, 既使用人才卻又防範人才;等到不需要人才時, 則把人整得連渣也不剩。

文種為越王勾踐策畫「伐吳七術」,勾踐誇他是肱骨之臣;結果吳國滅了,勾踐給文種一把劍要他自殺。

韓信為劉邦征戰天下,劉邦稱他是國士;結果死對頭項羽滅亡後,劉邦對韓信施以五刑(在臉上刺字、削鼻、砍腳趾、拿木棍痛扁一頓,最後砍頭)。

藍玉為明太祖朱元璋北伐蒙古,朱元璋說他是大將之才;結果仗打完了,朱元璋把他滿門抄斬。

由此可知:賣命賣得好,最後命賤像根草。眼見君王薄情,人才也找到了反擊之道,那就是「打活仗」。

「打活仗」的經典案例,是唐朝黃巢之亂期間,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曾率兵大破黃巢叛軍,當他的軍隊正要追擊好永除後患,劉巨容卻命全軍停止進攻。

部下問他:「為何不一口氣殲滅?」劉巨容說:「朝廷沒良心,危難時不惜花大錢封大官來犒賞人才,可等到亂局平定卻把功臣給忘了,不如把這群賊留著,讓戰爭持續,朝廷就會接著重用我,讓我能從中獲得好處啊。」

回想自己為大清鞠躬盡瘁二十多年,期間立下無數貢獻,下場卻是差點沒命!

袁世凱心寒地認為:「這樣的朝廷不值得我效力!」因此他不只是單純地打活仗養賊自重,還要借機威壓革命黨、脅迫清政府,謀取最高權力!

不過還沒等老袁有動作,一個始料未及、差點絕殺清朝的危機突然出現!

※※※※※※※※※※

清朝的南方新軍之所以會加入革命勢力,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些新軍都喜歡任用去日本留學的軍官。

話說在清末,日本因為物價便宜而且距離較近,成為當時許多留學生的熱門選擇;但革命黨的大本營就在日本(像是同盟會根本就是在日本東京成立的),這些留學生幾乎都沾染了革命思想。所以袁世凱在組建北洋六鎮時,特別要求北洋軍不得聘請留日軍官,就是防止革命勢力的滲透。不過隨著北洋軍擴建,難免就有例外出現。

比如:號稱「北洋士官三傑」的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第廿鎮統制張紹曾、第二混成協協統藍天蔚,此三人就是留學日本並加入北洋軍中。

或許當時錄用他們的長官是這麼想:「放棄如此優秀的人才真是太可惜了,偶爾不遵守規矩也不會怎麼樣吧?我就不信邪,難不成他三人剛巧會是革命黨?」

是的,就這麼巧。吳祿貞參加興中會、藍天蔚參加過日知會,加上張紹曾不滿清朝對立憲的消極態度,這三人竟然聯合部分新軍,在灤州發動兵變,史稱「灤州起義」。

灤州,現在叫灤縣,距離北京二百一十一公里,搭火車約二小時內可到,用走的估計兩天也就抵達了,這代表……灤州新軍隨時可以攻打北京,直接摧毀清朝!

可惜的是,本有機會對清朝實施斬首行動的吳祿貞,卻碰上了回歸政壇的袁世凱。

袁世凱對於灤州起義相當重視,畢竟要是革命黨人直接掛掉了清朝,那他亂世謀國的把戲不就沒得玩了?於是他趕忙調查情況,隨即發現這場起義中,吳祿貞的革命立場最堅定。

「擒賊先擒王,先掛掉帶頭的,看你們還怎麼鬧!」

於是袁世凱收買了吳祿貞的手下周符麟,讓他約吳祿貞在辦公室談話,結果當吳祿貞前往赴會,並在談話完走出辦公室時,預先埋伏的殺手突然沖出以手槍擊!

嘣!槍響過後,吳祿貞倒地身亡,時年三十二歲。可憐這位革命黨人,做不成開國的元勳,成為了慘死的烈士……

同為革命党人的藍天蔚,眼看苗頭不對,迅速開溜。至於張紹曾則在袁世凱許諾給予官位後,立刻放棄兵變,反倒幫著安撫被鼓動的士兵。本有機會讓革命黨一舉消滅清朝的「灤州起義」,就在袁世凱的彈指間灰飛煙滅……

※※※※※※※※※※

穩住了後方,袁世凱接下來要搞定前線。為此,袁世凱於十二月一日派代表找革命軍指揮蔣翊武、吳兆麟,簽定停戰協議。接著在十二月四日撤換連戰皆勝的馮國璋,改委任段祺瑞統率北洋軍,深明老長官企圖的段祺瑞就此甚少對武昌發動進攻。

但革命勢力並未隨著陽夏之戰的落敗而消停,相反地,一些後起之地的重要性已經超越了武昌,比如有「龍盤虎踞」美名的南京。

在晚清的軍事改革中,各省紛紛成立新軍部隊。

本來按照清朝的規劃,每一個省分都要有一個「鎮」等級的新軍(一鎮官兵是一萬二千五百一十二人,相當於今日一個師的編制),但是許多省分沒有能力馬上成立如此大規模的新軍,所以往往先成立人數較少的「混成協」,之後再慢慢擴增至「鎮」的等級。但是這些擴增的「鎮」,如果沒能通過清朝陸軍省的校閱,只能給予「暫編鎮」的番號,象徵程度未達認可。

在此標準下,只有三個體系的部隊通過校閱,成為名符其實的「鎮」。它們分別是:袁世凱訓練的北洋六鎮、張之洞訓練的湖北第八鎮(也就是武昌起義後的革命軍主力),以及江蘇的陸軍第九鎮。

江蘇、浙江是清朝最富庶的省分,既是大清國重要的財政來源,打造一支精銳部隊鎮守,那是再合理不過。但清朝政府卻沒料到,革命組織──光復會就是以浙江為主要根據地,他們趁著陸軍第九鎮招募江浙子弟入伍時,進行不少滲透工作,

使這支排名前三強的部隊,早參雜了革命思想,成為清朝的不定時炸彈!

所以當清朝把主力都調往湖北鎮壓革命時,陸軍第九鎮內部的革命党人立刻連絡江浙地區各股勢力,組成號稱有三十萬之眾的「江浙聯軍」,迅速打爆了時任兩江總督的北洋軍將領張勳,讓江蘇、浙江兩省獨立。革命党人因此在江浙地區中最重要的城市南京,宣佈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為革命勢力新的大本營。

當時全國已有十五省宣告獨立,清朝在關內十八省中,僅保住了甘肅、河南、直隸、山東;乍看之下,革命勢力占上風,但實際上,清朝仍大有可為。

清朝掌握地盤雖然少,但卻是鐵板一致、聽命中央;相反地,宣佈獨立的省分卻是各自為政的散沙,而有些革命勢力也已經受到鎮壓。

比如山西的閻錫山被清朝的曹錕一陣暴打,撤離了根據地;廣西原本推舉的獨立長官,被「土匪軍閥」陸榮廷趕跑;河南、黑龍江的革命分子,剛宣佈獨立沒多久就給人滅了。

至於位在東南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雖放話要讓底下的三十萬大軍渡過長江展開北伐;實際上,這三十萬人龍蛇混雜,很難被整編成一支強大的軍隊跟北洋軍抗衡。

眼看袁世凱成為難以跨越的阻礙,革命黨人在熱戰的同時,一邊也很務實地派人和袁世凱協商:「你要怎樣才肯放棄效忠清朝?」袁世凱也不客氣地表示:「讓我當上未來中國領導人!」於是雙方開始在檯面下進行不少暗盤交易。

比如: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九日,檯面上,革命軍總司令黃興在漢陽與北洋軍激戰;檯面下,他卻打了封電報,向袁世凱表示:「若你能率領北洋軍倒戈、直攻北京,你將是革命功臣第一人;到時南北各省都會聽命於你,你會是新中國的拿破崙與華盛頓!」

又比如:

十一月十二日,檯面上,湖北軍政府領導人黎元洪主持武昌前線各項軍事;檯面下,他也給袁世凱打了封電報:「若你能率領北洋軍歸附革命勢力,第一任中華共和國大總統就非袁莫屬!」

收到革命軍的意見,袁世凱很是滿意,於是在十二月九日,他宣佈與全國革命軍保持停戰十五日以示談判的善意。同一天,黃興再度打電報向袁表示:「如果你投靠革命党,大總統寶座就是你的了。」而在十二月十五日,各省革命代表在南京聚集,卻沒選出臨時總統,很大的原因是保留位子給袁世凱,鼓勵他向清朝倒戈。

眼看形勢越加順利,袁世凱索性不再搞暗盤交易,直接派出最信任的談判專家唐紹儀與革命黨交涉,而唐紹儀在經過數次談判後,回報袁世凱:「革命黨人認為要穩定新中國局面,非你不可,他們都支持你當大總統。」

正當袁世凱認為未來的領導寶座手到擒來之際,卻出現一個糾纏袁世凱下半生的冤孽,打亂了他一切的佈局。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同盟會領袖──孫文從美國歸來,登陸上海主持革命大局,並在六天后,隨即成為中華民國的臨時總統!

則把人整得連渣也不剩。

文種為越王勾踐策畫「伐吳七術」,勾踐誇他是肱骨之臣;結果吳國滅了,勾踐給文種一把劍要他自殺。

韓信為劉邦征戰天下,劉邦稱他是國士;結果死對頭項羽滅亡後,劉邦對韓信施以五刑(在臉上刺字、削鼻、砍腳趾、拿木棍痛扁一頓,最後砍頭)。

藍玉為明太祖朱元璋北伐蒙古,朱元璋說他是大將之才;結果仗打完了,朱元璋把他滿門抄斬。

由此可知:賣命賣得好,最後命賤像根草。眼見君王薄情,人才也找到了反擊之道,那就是「打活仗」。

「打活仗」的經典案例,是唐朝黃巢之亂期間,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曾率兵大破黃巢叛軍,當他的軍隊正要追擊好永除後患,劉巨容卻命全軍停止進攻。

部下問他:「為何不一口氣殲滅?」劉巨容說:「朝廷沒良心,危難時不惜花大錢封大官來犒賞人才,可等到亂局平定卻把功臣給忘了,不如把這群賊留著,讓戰爭持續,朝廷就會接著重用我,讓我能從中獲得好處啊。」

回想自己為大清鞠躬盡瘁二十多年,期間立下無數貢獻,下場卻是差點沒命!

袁世凱心寒地認為:「這樣的朝廷不值得我效力!」因此他不只是單純地打活仗養賊自重,還要借機威壓革命黨、脅迫清政府,謀取最高權力!

不過還沒等老袁有動作,一個始料未及、差點絕殺清朝的危機突然出現!

※※※※※※※※※※

清朝的南方新軍之所以會加入革命勢力,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些新軍都喜歡任用去日本留學的軍官。

話說在清末,日本因為物價便宜而且距離較近,成為當時許多留學生的熱門選擇;但革命黨的大本營就在日本(像是同盟會根本就是在日本東京成立的),這些留學生幾乎都沾染了革命思想。所以袁世凱在組建北洋六鎮時,特別要求北洋軍不得聘請留日軍官,就是防止革命勢力的滲透。不過隨著北洋軍擴建,難免就有例外出現。

比如:號稱「北洋士官三傑」的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第廿鎮統制張紹曾、第二混成協協統藍天蔚,此三人就是留學日本並加入北洋軍中。

或許當時錄用他們的長官是這麼想:「放棄如此優秀的人才真是太可惜了,偶爾不遵守規矩也不會怎麼樣吧?我就不信邪,難不成他三人剛巧會是革命黨?」

是的,就這麼巧。吳祿貞參加興中會、藍天蔚參加過日知會,加上張紹曾不滿清朝對立憲的消極態度,這三人竟然聯合部分新軍,在灤州發動兵變,史稱「灤州起義」。

灤州,現在叫灤縣,距離北京二百一十一公里,搭火車約二小時內可到,用走的估計兩天也就抵達了,這代表……灤州新軍隨時可以攻打北京,直接摧毀清朝!

可惜的是,本有機會對清朝實施斬首行動的吳祿貞,卻碰上了回歸政壇的袁世凱。

袁世凱對於灤州起義相當重視,畢竟要是革命黨人直接掛掉了清朝,那他亂世謀國的把戲不就沒得玩了?於是他趕忙調查情況,隨即發現這場起義中,吳祿貞的革命立場最堅定。

「擒賊先擒王,先掛掉帶頭的,看你們還怎麼鬧!」

於是袁世凱收買了吳祿貞的手下周符麟,讓他約吳祿貞在辦公室談話,結果當吳祿貞前往赴會,並在談話完走出辦公室時,預先埋伏的殺手突然沖出以手槍擊!

嘣!槍響過後,吳祿貞倒地身亡,時年三十二歲。可憐這位革命黨人,做不成開國的元勳,成為了慘死的烈士……

同為革命党人的藍天蔚,眼看苗頭不對,迅速開溜。至於張紹曾則在袁世凱許諾給予官位後,立刻放棄兵變,反倒幫著安撫被鼓動的士兵。本有機會讓革命黨一舉消滅清朝的「灤州起義」,就在袁世凱的彈指間灰飛煙滅……

※※※※※※※※※※

穩住了後方,袁世凱接下來要搞定前線。為此,袁世凱於十二月一日派代表找革命軍指揮蔣翊武、吳兆麟,簽定停戰協議。接著在十二月四日撤換連戰皆勝的馮國璋,改委任段祺瑞統率北洋軍,深明老長官企圖的段祺瑞就此甚少對武昌發動進攻。

但革命勢力並未隨著陽夏之戰的落敗而消停,相反地,一些後起之地的重要性已經超越了武昌,比如有「龍盤虎踞」美名的南京。

在晚清的軍事改革中,各省紛紛成立新軍部隊。

本來按照清朝的規劃,每一個省分都要有一個「鎮」等級的新軍(一鎮官兵是一萬二千五百一十二人,相當於今日一個師的編制),但是許多省分沒有能力馬上成立如此大規模的新軍,所以往往先成立人數較少的「混成協」,之後再慢慢擴增至「鎮」的等級。但是這些擴增的「鎮」,如果沒能通過清朝陸軍省的校閱,只能給予「暫編鎮」的番號,象徵程度未達認可。

在此標準下,只有三個體系的部隊通過校閱,成為名符其實的「鎮」。它們分別是:袁世凱訓練的北洋六鎮、張之洞訓練的湖北第八鎮(也就是武昌起義後的革命軍主力),以及江蘇的陸軍第九鎮。

江蘇、浙江是清朝最富庶的省分,既是大清國重要的財政來源,打造一支精銳部隊鎮守,那是再合理不過。但清朝政府卻沒料到,革命組織──光復會就是以浙江為主要根據地,他們趁著陸軍第九鎮招募江浙子弟入伍時,進行不少滲透工作,

使這支排名前三強的部隊,早參雜了革命思想,成為清朝的不定時炸彈!

所以當清朝把主力都調往湖北鎮壓革命時,陸軍第九鎮內部的革命党人立刻連絡江浙地區各股勢力,組成號稱有三十萬之眾的「江浙聯軍」,迅速打爆了時任兩江總督的北洋軍將領張勳,讓江蘇、浙江兩省獨立。革命党人因此在江浙地區中最重要的城市南京,宣佈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為革命勢力新的大本營。

當時全國已有十五省宣告獨立,清朝在關內十八省中,僅保住了甘肅、河南、直隸、山東;乍看之下,革命勢力占上風,但實際上,清朝仍大有可為。

清朝掌握地盤雖然少,但卻是鐵板一致、聽命中央;相反地,宣佈獨立的省分卻是各自為政的散沙,而有些革命勢力也已經受到鎮壓。

比如山西的閻錫山被清朝的曹錕一陣暴打,撤離了根據地;廣西原本推舉的獨立長官,被「土匪軍閥」陸榮廷趕跑;河南、黑龍江的革命分子,剛宣佈獨立沒多久就給人滅了。

至於位在東南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雖放話要讓底下的三十萬大軍渡過長江展開北伐;實際上,這三十萬人龍蛇混雜,很難被整編成一支強大的軍隊跟北洋軍抗衡。

眼看袁世凱成為難以跨越的阻礙,革命黨人在熱戰的同時,一邊也很務實地派人和袁世凱協商:「你要怎樣才肯放棄效忠清朝?」袁世凱也不客氣地表示:「讓我當上未來中國領導人!」於是雙方開始在檯面下進行不少暗盤交易。

比如: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九日,檯面上,革命軍總司令黃興在漢陽與北洋軍激戰;檯面下,他卻打了封電報,向袁世凱表示:「若你能率領北洋軍倒戈、直攻北京,你將是革命功臣第一人;到時南北各省都會聽命於你,你會是新中國的拿破崙與華盛頓!」

又比如:

十一月十二日,檯面上,湖北軍政府領導人黎元洪主持武昌前線各項軍事;檯面下,他也給袁世凱打了封電報:「若你能率領北洋軍歸附革命勢力,第一任中華共和國大總統就非袁莫屬!」

收到革命軍的意見,袁世凱很是滿意,於是在十二月九日,他宣佈與全國革命軍保持停戰十五日以示談判的善意。同一天,黃興再度打電報向袁表示:「如果你投靠革命党,大總統寶座就是你的了。」而在十二月十五日,各省革命代表在南京聚集,卻沒選出臨時總統,很大的原因是保留位子給袁世凱,鼓勵他向清朝倒戈。

眼看形勢越加順利,袁世凱索性不再搞暗盤交易,直接派出最信任的談判專家唐紹儀與革命黨交涉,而唐紹儀在經過數次談判後,回報袁世凱:「革命黨人認為要穩定新中國局面,非你不可,他們都支持你當大總統。」

正當袁世凱認為未來的領導寶座手到擒來之際,卻出現一個糾纏袁世凱下半生的冤孽,打亂了他一切的佈局。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同盟會領袖──孫文從美國歸來,登陸上海主持革命大局,並在六天后,隨即成為中華民國的臨時總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