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神奇預言?政治忽悠?北宋初年陳摶相關讖語的真真假假

邵雍《邵氏聞見錄》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華山隱士陳摶, 字圖南, 唐長興中進士, 游四方, 有大志, 《隱武當山詩》雲:“他年南面去, 記得此山名。 ”本朝張鄧公改“南面”為“南嶽”, 題其後雲:“蘚壁題詩志何大, 可憐今老華圖南。 ”蓋唐末時詩也。

常乘白騾, 從惡少年數百, 欲入汴州。 中途聞藝祖登極, 大笑墜騾曰:“天下於是定矣。 ”遂入華山為道上, 葺唐雲台觀居之。

除了《邵氏聞見錄》, 《太華希夷志》、王稱《東都事略》、黃震《黃氏日鈔》、釋志磐《佛祖統紀》、魏慶之《詩人玉屑》等大約十幾種文獻史料都提到了這件事, 只是有些有“從惡少年數百”和“墜騾”的情節,

有些比較簡略。

(陳摶, 871—989, 字圖南, 號扶搖子, 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 北宋著名的道家學者)

有如此之多的記載, 說明這個故事在宋代流傳甚廣, 但是,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人們比較懷疑:一來陳摶是崇尚黃老之道講究玄默修養的隱士, 未必有志圖王;二來陳摶當時已經90多歲,

帶領數百名惡少年入汴州奪取皇位怎麼看也不像一個可操作的方案;由此, 人們一般認為, 這個故事無非是想用“天下於是定矣”來間接印證宋太祖取得皇位是天命所歸, 為趙宋的合法性背書。

(《趙匡胤華山圍棋》:左為陳摶,右方紅面者為趙匡胤)

關於趙匡胤和趙匡義, 陳摶還有相關的讖語。

《古謠諺》卷七十二引《繡像列仙傳》記載:

初, 兵紛時, 太祖之母挑太祖、太宗以籃以避亂。 陳希夷遇之, 即吟曰:“莫道當今無天子, 都將天子上擔挑。 ”

趙匡胤生於927年3月21日, 趙匡義生於939年, 趙大年長趙二12歲, 不可能同時被昭憲太后杜氏挑在籃中, 這一點已無足論。 此謠諺是為了說明太祖太宗都是天子, 明顯是在太宗即位之後才出現的。

(少年趙匡胤頗有一些流浪生涯)

傳說中, 陳摶還曾經預言過宋太宗和宋真宗為真命天子。

(宋太宗趙光義,

939-997, 即位後改名趙炅, 宋朝第二位皇帝)

(趙恒, 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 宋朝第三位皇帝, 太宗第三子)

《湖海新聞夷堅續志》記載:

先是藝祖嘗召希夷赴闕, 一日使往相晉王, 即太宗, 先封晉王, 希夷及門, 不見晉王而返。 太祖曰:“汝見晉王乎?”對曰:“未也。 ”上曰:“何為遽返?”對曰:“臣至晉王之門, 見王之廝役皆侯王將相也,以是知王當他日必為太平天子,又何必見王而後始返耶!”

《聞見前錄》記載:

帝(此處指宋太宗)以其善相人也,遣詣南衙見真宗。及門亟還,問其故,曰:“王門廝役皆將相也,何必見王?”建儲之議遂定。

前者宋太祖在位之時,陳摶從未被召見來開封,不可能有為太宗看相的問題;後者真宗被封壽王為開封尹(宋朝擔任開封尹即意味是儲君)是在淳化四年(994),此時陳摶已經過世了5年,不可能參與太宗的立儲之議。

要之,這兩個傳說也是為了證明太宗即位的合法性以及真宗即位的合法性,進一步還從反面證明了趙光美、趙德昭、趙元佐不是真命天子,不得皇位順理成章。

(華山下棋亭)

梳理下來,與陳摶有關的四個預言,後三個純屬編造,不是神奇預言而是政治忽悠,問題出在第一個。

回到這個故事本身,90歲的老隱士帶著數百惡少年自然無法政變奪權,但如果這個老者既不是隱士,也沒有90歲,帶領的更不是幾百惡少年,那麼故事就不一樣了。

後唐中興二年(931),陳摶曾經應考進士,說明此時他還想通過科舉考試走上從政之路,但是,這次他沒有考上,據說正在此時他的父母雙亡,於是他也離家出走。陳摶的生卒年月,據史家考證是西元871年到989年,算下來居然活了118歲,這非常可能也是關於陳摶的神話的一部分,要知道931年他已經60歲,考進士、父母雙亡然後離家出走,說是這個年齡的事情,聽上去似乎並不怎麼靠譜,減去20歲勉強還差不多;另有北宋李宗諤編《祥符圖經》分冊《普州圖經》記載“既長,辭父母去學道”,對應文句來看,陳摶此時可能最多不過30歲。

(陳摶畫像)

有史書記載說,陳摶“游四方,有大志”,他的弟子種放也說他“明皇帝王霸之道”,由此也可見陳摶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隱士,更大的可能是他看到道教這一組織形式可以在政權不穩定的時代發揮作用,才棄儒從道,逐漸在華山一帶以方術為號召,建立起組織化的團體,儼然一方宗教和體制外地方實力派領袖。

(陝西省華陰市玉泉院廣場上的陳摶巨幅青銅雕像)

這樣一來,陳摶帶領數百惡少年奔赴汴梁,那就意味深長了。他聽說太祖即位大笑墜騾,並非是識時務不與趙匡胤爭鋒,而是聽說同盟者成功而欣喜不已。

從宋太宗後來對宰相宋琪說的“摶獨善其身,不幹勢利”來看,與其說陳摶是方外之士,毋寧說他是參與趙家奪權的體制外顧問,所謂“獨善其身,不幹勢利”,說的只是他功成不居而已。

宋太宗寵信的道士張守真對陳摶評價不高,他說“摶之煉氣養神,頗得其要,但及物之功未至”,這與其說是對一般史家認為的對陳摶的疏遠政治不合作態度的不滿,不如說是同生態競爭者的嫉妒。

(陳摶故鄉陳摶山上精心打造的一尊高36.9米的陳摶老祖塑像)

見王之廝役皆侯王將相也,以是知王當他日必為太平天子,又何必見王而後始返耶!”

《聞見前錄》記載:

帝(此處指宋太宗)以其善相人也,遣詣南衙見真宗。及門亟還,問其故,曰:“王門廝役皆將相也,何必見王?”建儲之議遂定。

前者宋太祖在位之時,陳摶從未被召見來開封,不可能有為太宗看相的問題;後者真宗被封壽王為開封尹(宋朝擔任開封尹即意味是儲君)是在淳化四年(994),此時陳摶已經過世了5年,不可能參與太宗的立儲之議。

要之,這兩個傳說也是為了證明太宗即位的合法性以及真宗即位的合法性,進一步還從反面證明了趙光美、趙德昭、趙元佐不是真命天子,不得皇位順理成章。

(華山下棋亭)

梳理下來,與陳摶有關的四個預言,後三個純屬編造,不是神奇預言而是政治忽悠,問題出在第一個。

回到這個故事本身,90歲的老隱士帶著數百惡少年自然無法政變奪權,但如果這個老者既不是隱士,也沒有90歲,帶領的更不是幾百惡少年,那麼故事就不一樣了。

後唐中興二年(931),陳摶曾經應考進士,說明此時他還想通過科舉考試走上從政之路,但是,這次他沒有考上,據說正在此時他的父母雙亡,於是他也離家出走。陳摶的生卒年月,據史家考證是西元871年到989年,算下來居然活了118歲,這非常可能也是關於陳摶的神話的一部分,要知道931年他已經60歲,考進士、父母雙亡然後離家出走,說是這個年齡的事情,聽上去似乎並不怎麼靠譜,減去20歲勉強還差不多;另有北宋李宗諤編《祥符圖經》分冊《普州圖經》記載“既長,辭父母去學道”,對應文句來看,陳摶此時可能最多不過30歲。

(陳摶畫像)

有史書記載說,陳摶“游四方,有大志”,他的弟子種放也說他“明皇帝王霸之道”,由此也可見陳摶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隱士,更大的可能是他看到道教這一組織形式可以在政權不穩定的時代發揮作用,才棄儒從道,逐漸在華山一帶以方術為號召,建立起組織化的團體,儼然一方宗教和體制外地方實力派領袖。

(陝西省華陰市玉泉院廣場上的陳摶巨幅青銅雕像)

這樣一來,陳摶帶領數百惡少年奔赴汴梁,那就意味深長了。他聽說太祖即位大笑墜騾,並非是識時務不與趙匡胤爭鋒,而是聽說同盟者成功而欣喜不已。

從宋太宗後來對宰相宋琪說的“摶獨善其身,不幹勢利”來看,與其說陳摶是方外之士,毋寧說他是參與趙家奪權的體制外顧問,所謂“獨善其身,不幹勢利”,說的只是他功成不居而已。

宋太宗寵信的道士張守真對陳摶評價不高,他說“摶之煉氣養神,頗得其要,但及物之功未至”,這與其說是對一般史家認為的對陳摶的疏遠政治不合作態度的不滿,不如說是同生態競爭者的嫉妒。

(陳摶故鄉陳摶山上精心打造的一尊高36.9米的陳摶老祖塑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