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具有統率絡脈,濡養全身,治表裡之經病症的作用,它就是絡穴!

一、十五經絡的別絡

別絡, 脈學名詞, 指十二正經別走鄰經之絡脈, 屬絡脈之較大者。 十二經脈與任督脈二脈各有一別絡, 再加脾之大絡, 合為十五別絡。 《難經·二十三難》:“別絡十五, 皆因其原, 如環無端, 轉相灌溉, 朝於寸口人迎, 心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胃之大絡, 名曰虛裡, 貫鬲絡肺, 出於左乳下三寸, 其動應衣, 脈宗氣也【宗氣:中醫學指由水穀精微化生, 聚積胸中, 與呼吸之氣相合發揮作用的氣。 宗氣聚於兩乳之間的膻中)。 走息道而行呼吸, 凡語言、聲音、嗅味、呼吸皆與宗氣有關。 同時還有維持氣血運行、維持心臟運動、維持肢體體溫與活動能力的作用】。

”故又有“十六絡”之說。

別絡, 是從經脈中分出來的支脈, 大多分佈於體表。 是絡脈系統中比較主要的部分, 亦是絡脈的主幹, 對全身無數細小的絡脈起著主導作用。 從別絡所分出的細小絡脈,

稱為“孫絡”, 即《靈樞·脈度》所謂的“絡之別者為孫”。 分佈於皮膚表面的絡脈, 稱為“浮絡”, 即《靈樞·經脈》所謂的“諸脈之浮而常見者”。 絡脈從較大的別絡分出後, 脈氣逐漸細小, 同軀幹各部組織發生緊密聯繫。

別絡多為斜行的支脈, 其分佈亦均有一定的部位:

· 四肢部:陰經的絡脈走向與其相為表裡的陽經, 陽經的絡脈走向與其相為表裡的陰經, 以溝通表裡兩經, 且有循行路線可補充經脈循行之不足。

· 軀幹部:共有三絡分佈於身前、身後、身側, 即任脈的絡脈散佈於腹部;督脈的絡脈行於背部, 散於頭上並別走足太陽經;脾的大絡散佈於胸脅部。 這樣, 就加強了人體前、後及側面的統一聯繫。

二、十五別絡基本功能

1.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之間的聯繫:主要通過陰經別絡走向陽經和陽經別絡走向陰經的途徑,

從而溝通和加強了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之間在肢體的聯繫。 在別絡的循行中, 雖然也是進入胸腹腔和內臟相聯絡, 但卻無固定的絡屬關係。 別絡著重溝通的是分佈于體表的陽經和陰經。 陰陽經的絡脈相互交通連接, 故有“一絡通兩經”之說, 所以, 絡穴不僅能夠治本經病, 也能治療表裡之經的病症。

2.統率全身絡脈的作用:十二經脈的“絡穴”部位, 即是各經脈別絡脈氣的彙集點和樞紐。 例如任脈的別絡散佈於腹部, 有統率腹部諸陰經絡脈的作用;督脈的別絡雖然起于長強穴, 但其脈氣散頭上, 別走太陽, 有統率頭背部諸陽經絡脈的作用;脾之大絡散佈於胸脅部,

對於推動周身經脈之氣的運行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就不僅加強了人體前、後、側面的統一聯繫, 而且加強了全身絡脈的聯繫。

3.滲灌氣血以濡養全身:從別絡分出的孫絡、浮絡, 從大到小, 遍佈全身, 呈網狀擴散, 同周身組織的接觸面甚廣, 這樣, 就能使循行於經脈中的氣血, 通過別絡、孫絡, 由線狀流注擴展為面狀彌散, 從而充分發揮其對整個機體的營養作用。

三、十五別絡循行部位

十五別絡的循行分佈均有一定的部位, 其中十二經脈的別絡都是從四肢肘、膝以下分出, 表裡兩經的別絡相互聯絡;任脈之絡分佈於腹部, 督脈之絡分佈於背部, 脾之大絡分佈在身之側部。 其具體循行部位如下:

手三陰之別絡手三陽之別絡足三陽之別絡足三陰之別絡其他別絡手 太 陰手 太 陽足 太 陽足 太 陰任 脈手 少 陰手 陽 明足 少 陽足 少 陰督 脈手 厥 陰手 少 陽足 陽 明足 厥 陰脾之大絡

四、【十五絡穴(別絡、別)】

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1個腧穴, 稱之為絡穴, 又稱“十五絡穴”。 “絡”有聯絡、散佈之意。 十二經脈各有一絡脈分出, 故各有一絡穴。 十二經脈的絡穴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十二經脈的絡穴有溝通表裡經脈和治療表病及裡、裡病及表, 或表裡兩經同病的見證。 任脈絡穴鳩尾位於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於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於胸脅部。 任脈督脈及脾之大絡有通調軀幹前、後、側部營衛氣血和治療胸腹、背腰及脅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絡穴,即:

1、手太陰絡(手太陰之別)——列缺穴

詳解:手太陰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於穴名叫列缺。這支絡脈起於腕上分肉之間,與手太陰本經絡脈並行,直入掌內,散入於魚際的邊緣。如果發生了病變,屬實的可見到手腕上的銳骨部與手掌發熱等證;屬虛的可見到張口呵欠,小便次數過多等證。治療時可取列缺穴。穴在腕上一寸半。本絡脈由此處別作聯絡手陽明經絡。

肺經絡穴列缺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于大腸經、任脈、脾部,其氣血為陰液,其性涼,行於地部,運行方向向下、向內。

2、手少陰絡(手少陰之別)——通裡穴

詳解:手少陰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出於穴名叫通裡。在腕上一寸半處別出,沿著手少陰本經經脈上行,入於心中,再上行而系於舌根,屬於目系。如果發生了病變,屬實的症狀為膈間支撐不舒;屬虛的症狀為不能言語。治療時可取通穴。穴在掌後一寸處(小指側,掌面)。本經絡由此處別走聯絡手太陽經絡。

心經絡穴通裡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小腸經、腎經、胞宮及人體內部,其氣血為血,其性熱,行於地部,運行方向向下。

3、手厥陰絡(手心主之別)——內關穴

詳解:手心主厥陰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於穴名叫內關。在腕上二寸處別出,在兩筋之間,順沿著手厥陰本經經脈上行,系於心包絡。如果發生病變,心系的實證為心痛;虛證為項強。治療時可取內關穴。取內關穴時仍當在腕上兩筋之間取之,本絡脈由此處別走聯絡少陽經絡。

心包經絡穴內關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于三焦經、肝經、陰維脈,其氣血為血,其性溫,行於地部,運動方向向下、向內。

4、手太陽絡(手太陽之別)——支正穴

詳解:手太陽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支正。在腕上五寸處(小指側,手背面),內注于手少陰經絡,其別出的上走肘部,再上行絡於肩偶穴處。如果發生病變,屬實的證狀為骨節弛緩,肘部不能運動屬虛的症狀,在皮膚上生贅疣,小者象指頭大的痂疥。治療時可取正穴。

小腸經絡穴支正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心經、膀胱經,其氣血為氣態物,其性熱,行於天部,運動方向向上。

5、手陽明絡(手陽明之別)——偏曆穴

詳解:手陽明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偏曆。在腕上三寸處(大指側,手背面),別走而入于手太陰經,其別出的,走入耳中,合於該部的主脈。如果發生病變,屬實的證狀為齲齒、耳聾;屬虛的證狀為牙齒發冷,膈間閉塞不暢。治療時可取偏曆穴。

大腸經絡穴偏曆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肺經、胃經,其氣血為氣態物,其性溫,行於天部,運行方向向上。

6、手少陽絡(手少陽之別)——外關穴

詳解:手少陽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外關。在腕上二寸處(手背面正中線),向外繞行於臂部,再上行注入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相合。如果發生了病變,屬實的證狀為肘關節拘攀;屬虛的證狀為弛緩不收。治療時可取外關穴。

三焦經絡穴外關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通於心包經、膽經、陽維脈,其氣血為氣態物,行於天部,運動方向向上。

7、足太陰絡(足太陰之別)——公孫穴

詳解:足太陰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內側)一寸處,別走足陽明經。又一支別行的上行入腹絡於腸胃。如果發生了病變,因厥氣上逆的會見霍亂的突發病證,屬實的證狀為腸中疼痛不移;屬虛的證狀為腹脹如鼓。治療時可取公孫穴。

脾經絡穴公孫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胃經、肺經、沖脈,其氣血為水濕風氣,其性濕熱,行於天部,運行方向向上。

8、足少陰絡(足少陰之別)——大鐘穴

詳解:足少陰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大鐘。在足內踝後,繞足跟而至足外踝側,別走足太陽經。又一支別行的。與足少陰本經經脈上行的相並行,走於心包絡下向外貫穿腰脊。如果發生了病變,因起上逆的為心煩脹悶,屬實的證狀為大小便不通;屬虛的證狀為腰痛。治療時可取大鐘穴。

腎經絡穴大鐘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膀胱經、心經,其氣血為水濕氣,其性寒,行於天部,運動方向由上向下。

9、足厥陰絡(足厥陰之別)——蠡溝穴

詳解:足厥陰經脈的主要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蠡溝。在內踝上五寸處,別走足少陽經。又一支別行的經過脛部上至睾丸部,歸結於陰莖。如果發生了病變因氣上逆的為睾丸腫大,突然疝痛,屬實的證狀為陰器挺大;屬虛的證狀為陰囊暴癢。治療時可取蠡溝穴。

肝經絡穴蠡溝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膽經、心包經,其氣血為氣態物,行於天部,運動方向向上。

10、足太陽絡(足太陽之別)——飛揚穴

詳解:足太陽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飛揚。在外踝上七寸處,別走足少陰經。如果發生了病變,屬實的證狀為鼻塞流涕,頭背部疼痛;屬虛的證狀為鼻中衄血。治療時可取飛揚穴。

膀胱經絡穴飛揚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腎經、小腸經,其氣血為氣態物,其性寒,行於天部,運動方向向上。

11、足陽明絡(足陽明之別)——豐隆穴

詳解:足陽明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豐隆。在外踝四八寸處,別走足太陰經。又一支別行的,沿脛骨外緣上絡于頭項部,與該處其他各經這經氣相會合,向下繞絡於咽喉。如果發生了病變,是氣向上逆的就見喉痹,突然失音不能言語,屬實的證狀為神志失常的癲狂證;屬虛的證狀為足緩而不收,脛部肌肉枯萎。治療時可取豐隆穴。

胃經絡穴豐隆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脾經、大腸經,其氣血為氣態物,其性濕熱,行於天部,運行方向向下。

12、足少陽絡(足少陽之別)——光明穴

詳解:足少陽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所在處有穴名叫光明。在外踝上五寸處,別走足厥陰經,向下絡於足面。如果發生病變,屬實的證狀為厥冷;屬虛的證狀為足軟無力而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治療時可取光明穴。

膽經絡穴光明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肝經、三焦經,其氣血為氣態物,行於天部,運動方向向上、向外。

13、任脈絡(任脈之別)——尾翳穴(即鳩尾穴)

詳解:任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尾翳(即鳩尾穴)。在鳩尾骨尖下部,散於腹部。如果發生了變變,屬實的證狀為腹皮痛;屬虛的證狀為腹部皮膚作癢。治療時可取尾翳穴。

14、督脈絡(督脈之別)——長強穴

詳解:督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長強(在尾閭骨端下)。挾膂上行,到項部,散於頭部,再下行當在左右胛處,別行走足太陽經絡,深入貫穿膂內。如果發生了病變,屬實的證狀為脊柱強而不利俯仰;屬虛的證狀為頭部覺重而顫搖。這種證狀若是挾脊之脈發生變化而起的,在治療時可取長強穴。

15、脾之大絡——大包穴

詳解:脾臟的大絡,有穴名叫大包,在淵腋穴下三寸處。這支大絡布三於胸脅。如果發生病變,屬實的證狀為全身都覺疼痛;屬虛的證狀為周身骨節都弛縱而無力。治療時可取大包穴。

手部絡穴表陰經絡 (裡)絡穴陽經絡(表)絡穴手太陰(肺經)列缺手陽明(大腸經)偏曆手厥陰(心包經)內關手少陽(三焦經)外關手少陰(心經)通裡手太陽(小腸經)支正足部絡穴表陰經絡 (裡)絡穴陽經絡(表)絡穴足太陰(脾經)公孫足陽明(胃經)豐隆足厥陰(肝經)蠡溝足少陽(膽經)光明足少陰(腎經)大鐘足太陽(膀胱經)飛揚 軀幹部絡穴表部位絡名穴名絡脈分佈身前任脈絡鳩尾散於腹身後督脈絡長強散頭上身側脾大絡大包布於脅

五、人體十二條正經中的絡穴作用於人體的部位區域,所適應的病證

1、所有十二經的絡穴皆有聯絡、調節、平衡人體左右氣血的作用。因絡穴有聯繫、調節、平衡人體左右氣血的作用,因此,凡人體左右間出現的不平衡、不協調病理狀態,皆可用其相應的絡穴治療。

(1)一側鼻息不通及流鼻涕的,針刺的穴位有左右之分,如是左邊流鼻涕則針左邊,是右邊流鼻涕則針右邊,列缺穴向上平刺即可治癒。

(2)對於中風半身不遂或單側面癱的患者,在選擇常規穴位治療時,絡穴的選取是必不可少的,如外關、列缺、通裡等,之所以選擇這些穴位治療,就是因為它們用平衡人體左右功能的作用。取穴原則是,舌尖歪向哪邊針哪邊,只用通裡及郤門二穴,一般初起的一二次即能見顯效,這是因為通裡及郤門二穴有瀉心陰的作用,有餘之陰除去則陽氣複來。心開竅於舌,故選心經及心包經穴位。

(3)偏頭痛多可用相應經脈的絡穴治療。如脾經運化不好導致的頭濕如裹痛重,可選用痛側的公孫穴,少陽頭痛可選光明穴。

(4)單側腿無力不欲動,可選膀胱經絡穴飛揚以加強其局部的陽氣。

(5)單側的三叉神經痛可選同側的豐隆穴,以降濕除痰止痛。

2、所有的絡穴皆有調節平衡與之相對應的表裡經氣血的作用。

(1)肺與大腸相表裡,若肺與大腸二系統的狀態處於相對不平衡時,則可選用其對應的絡穴來治療。如肺熱乾燥、大腸虛寒,臨床表現為上身皮膚乾燥、發熱及癢,而大便則稀不成形或腹瀉,此種情況說明肺與大腸的功能不在一個水準層次,明顯的表裡間未得很好的溝通,大腸經的絡穴偏曆則是首選穴位,方法是從偏曆穴向肺經方向平刺,留針三十分鐘,即可調節肺與大腸間的不平衡狀態,使大腸之陰多多的交於肺經,大腸之陰液減則不寒,肺經之陰液得亦不燥。

同理,若出現肺寒大腸熱的症狀,則只需在列缺穴處向大腸經的方向平刺一針即能達到解除相關症狀的目的。

(2)如有骨寒膀胱熱,此即屬腎與膀胱二經表裡不和而致,只要在腎經的絡穴大鐘向膀胱經方向對刺一針,將腎經的寒水導向膀胱經,即能解決其問題,不必將簡單問題複雜化。

反之,若是腎熱膀胱寒者,則只要在飛揚穴向腎經循行方向對刺一針,將膀胱經的寒水導向腎經,就能解決二個臟腑間的不平衡。

3、所有絡穴皆有調節平衡與之相對應的同名經氣血的作用。

絡穴,顧名思義,它的特點就是聯絡諸經諸穴的氣血,起到平衡調節有餘不足的作用。

人的十二正經中,有二條是同名的,為什麼同名呢?就是因其氣血特性有相同之處,相同特性的氣血物質是可以互通、互行、互換的,因其處在天地人的同一個三部九候層次,因此,它們能夠很好的交流,而起到相互交流作用的主要穴位即是其絡穴。

(1)臨床上太陽膀胱虛寒怕冷,而又有腹中結熱大便不通、小便頻數的,這樣的患者為數不在少數,其致病機理中有些就是屬太陽膀胱經與太陽小腸經的同名經之間不能很好溝通的,由於小腸經絡穴支正不能正常的將其熱性氣血分配給膀胱經,故膀胱經接收的能量不足,導致氣化不及,寒濕有餘,因此出現小便頻數的現象而大便又幹硬難下,治法只要針刺支正穴,即可解決上述問題。

(2)遇到心陰不足同時又兼有腎氣不足的患者,其表現為易上火,口乾舌燥,又畏寒怕冷,寒冷至骨,此即屬少陰心經與少陰腎經同病(同名經病),為腎經經氣不能很好地上行並交與心經之故。治療上通常只需要補腎經的絡穴大鐘,促其氣化上行交與心經,即能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不必另找它穴。

4、有特定功能的絡穴,能快速的調節平衡其可通經脈的氣血。

這裡所指的特定功能的絡穴,它們是:

(1)列缺穴,可通任脈及脾部;

(2)通裡穴,可通胞宮及內部;

(3)內關穴,可通陰維脈;

(4)外關穴,可通陽維脈;

列缺穴的功用之一,即是分流肺經液化的經水,它即能將肺經液化的經水分配給大腸經,同時也能將肺經液化的經水導向任脈及脾經。

任脈主人一身之陰,當出現任脈陰虛症狀,如月水不來,或推遲、或量少,則可選用列缺穴治療。

列缺穴有調節任脈之陰的功用,每每有白帶過多的患者,可用列缺逆經向上推按之法,皆能在二三天內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使白帶迅速減少直至正常。

通裡穴的功用之一,即是分流心經陰液,它即能將心經陰液導向小腸,同時也能將心經陰液和熱能導向胞宮及腎部。對心陽不振、心陰有餘而又經血不足的患者一般是針刺通裡穴,將心經有餘之陰液導向胞宮就能達到理想目的,且數次即效。對上身熱下身寒者,此即是明顯的心腎不交證,因其心陽不能下達於腎故腎寒、下部怕冷,因其心火有餘故上部怕熱。血為心所主,心屬火,血它有傳播熱能的作用,通裡穴即是心熱下傳腎經的通道,將此通道打開,則心的熱能就能很好的下傳于腎,平衡心與腎的能量分配。。

內關穴的特定功能之一,即是通于陰維脈,其作用是關卡內部陰液不讓其外出,將人體有餘之陰液導向陰維脈,由陰維脈去傳輸分配人體有餘之陰液到人體各部,以維繫人體內部、外部及內外陰液正常的分配狀態。

如表裡之間表部陰液有餘者,內關穴直刺提插補法可將表部的有餘陰液導向內部;因心陽不振而導致的心臟病,針刺內關能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即屬此類。

內部陰液有餘而外部陰液不足者,內關穴瀉針法可將內部有餘陰液導向外部;

內部陰液無絕對不足,只是平衡態被破壞,某一局部相對不足者,內關強刺激可使內部陰液不均衡狀態得以改善;

外部陰液無絕對不足,只是平衡態被破壞,某一局部相對不足者,可根據體表外部是何處不足、何處有餘而在內關穴用向上向下的平刺方法調節。

外關穴的特定功能之一,即是通于陽維脈,其作用是關卡外部陽氣不讓其入內,將人體有餘之陽氣導向陽維脈,由陽維脈去傳輸分配人體有餘之陽氣到人體各部,以維繫人體外部、內部及內外陽氣正常的分配狀態。

5、所有絡穴皆有調節平衡本經各部氣血的作用。

絡穴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即是皆有調節平衡本經各部氣血的作用。絡穴不光能聯絡表裡經脈,同時也能聯絡本經的上下各部氣血。它以絡穴所在位置為本經上下部氣血的分界線,將絡穴上部經脈與絡穴下部經脈相互比較,若是上部經脈與下部經脈的氣血虛實存在明顯的不對稱、不平衡狀態,則本經絡穴為首選治療穴位。

絡穴以下經脈氣血有餘而上部經脈氣血不足者,由本經絡穴向上平刺;

絡穴以上經脈氣血有餘而下部經脈氣血不足者,由本經絡穴向下平刺。

六、十五絡穴歌

十五絡穴歌(1)

手太陰絡為列缺,

手少陰絡即通裡

手厥陰絡為內關,

手太陽絡支正是,

手陽明絡偏厲當,

手少陽絡外關住

足太陽絡號飛揚,

足陽明絡豐隆記,

足少陽絡為光明,

足太陰絡公孫寄

足少陰絡名大鐘,

足厥陰絡蠡溝其,

陽督之絡號長強,

陰任之絡號尾翳

脾之大絡為大包,

十五絡脈君須記

十五絡穴歌(2)

膽絡光明肝蟊溝,

心絡通裡掌後搜,

大腸偏曆肺列缺,

胃絡豐隆脛外溜。

包絡三焦內外關,

腎絡大鐘踵上參,

膀胱絡在飛揚穴,

小腸支正臂中觀。

脾有二絡獨為異,

公孫大包兩穴寄,

奇經絡穴有二名,

督脈長強任尾翳。

十五絡穴歌(3)

列缺偏曆肺大腸,

通裡支正心小腸,

心包內關三焦外,

公孫豐隆脾胃詳,

膽絡光明肝蠡溝,

大鐘腎絡膀飛揚,

脾有大絡名大包,

任絡尾翳督長強。

十五絡穴,即:

1、手太陰絡(手太陰之別)——列缺穴

詳解:手太陰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於穴名叫列缺。這支絡脈起於腕上分肉之間,與手太陰本經絡脈並行,直入掌內,散入於魚際的邊緣。如果發生了病變,屬實的可見到手腕上的銳骨部與手掌發熱等證;屬虛的可見到張口呵欠,小便次數過多等證。治療時可取列缺穴。穴在腕上一寸半。本絡脈由此處別作聯絡手陽明經絡。

肺經絡穴列缺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于大腸經、任脈、脾部,其氣血為陰液,其性涼,行於地部,運行方向向下、向內。

2、手少陰絡(手少陰之別)——通裡穴

詳解:手少陰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出於穴名叫通裡。在腕上一寸半處別出,沿著手少陰本經經脈上行,入於心中,再上行而系於舌根,屬於目系。如果發生了病變,屬實的症狀為膈間支撐不舒;屬虛的症狀為不能言語。治療時可取通穴。穴在掌後一寸處(小指側,掌面)。本經絡由此處別走聯絡手太陽經絡。

心經絡穴通裡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小腸經、腎經、胞宮及人體內部,其氣血為血,其性熱,行於地部,運行方向向下。

3、手厥陰絡(手心主之別)——內關穴

詳解:手心主厥陰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於穴名叫內關。在腕上二寸處別出,在兩筋之間,順沿著手厥陰本經經脈上行,系於心包絡。如果發生病變,心系的實證為心痛;虛證為項強。治療時可取內關穴。取內關穴時仍當在腕上兩筋之間取之,本絡脈由此處別走聯絡少陽經絡。

心包經絡穴內關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于三焦經、肝經、陰維脈,其氣血為血,其性溫,行於地部,運動方向向下、向內。

4、手太陽絡(手太陽之別)——支正穴

詳解:手太陽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支正。在腕上五寸處(小指側,手背面),內注于手少陰經絡,其別出的上走肘部,再上行絡於肩偶穴處。如果發生病變,屬實的證狀為骨節弛緩,肘部不能運動屬虛的症狀,在皮膚上生贅疣,小者象指頭大的痂疥。治療時可取正穴。

小腸經絡穴支正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心經、膀胱經,其氣血為氣態物,其性熱,行於天部,運動方向向上。

5、手陽明絡(手陽明之別)——偏曆穴

詳解:手陽明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偏曆。在腕上三寸處(大指側,手背面),別走而入于手太陰經,其別出的,走入耳中,合於該部的主脈。如果發生病變,屬實的證狀為齲齒、耳聾;屬虛的證狀為牙齒發冷,膈間閉塞不暢。治療時可取偏曆穴。

大腸經絡穴偏曆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肺經、胃經,其氣血為氣態物,其性溫,行於天部,運行方向向上。

6、手少陽絡(手少陽之別)——外關穴

詳解:手少陽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外關。在腕上二寸處(手背面正中線),向外繞行於臂部,再上行注入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相合。如果發生了病變,屬實的證狀為肘關節拘攀;屬虛的證狀為弛緩不收。治療時可取外關穴。

三焦經絡穴外關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通於心包經、膽經、陽維脈,其氣血為氣態物,行於天部,運動方向向上。

7、足太陰絡(足太陰之別)——公孫穴

詳解:足太陰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內側)一寸處,別走足陽明經。又一支別行的上行入腹絡於腸胃。如果發生了病變,因厥氣上逆的會見霍亂的突發病證,屬實的證狀為腸中疼痛不移;屬虛的證狀為腹脹如鼓。治療時可取公孫穴。

脾經絡穴公孫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胃經、肺經、沖脈,其氣血為水濕風氣,其性濕熱,行於天部,運行方向向上。

8、足少陰絡(足少陰之別)——大鐘穴

詳解:足少陰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大鐘。在足內踝後,繞足跟而至足外踝側,別走足太陽經。又一支別行的。與足少陰本經經脈上行的相並行,走於心包絡下向外貫穿腰脊。如果發生了病變,因起上逆的為心煩脹悶,屬實的證狀為大小便不通;屬虛的證狀為腰痛。治療時可取大鐘穴。

腎經絡穴大鐘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膀胱經、心經,其氣血為水濕氣,其性寒,行於天部,運動方向由上向下。

9、足厥陰絡(足厥陰之別)——蠡溝穴

詳解:足厥陰經脈的主要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蠡溝。在內踝上五寸處,別走足少陽經。又一支別行的經過脛部上至睾丸部,歸結於陰莖。如果發生了病變因氣上逆的為睾丸腫大,突然疝痛,屬實的證狀為陰器挺大;屬虛的證狀為陰囊暴癢。治療時可取蠡溝穴。

肝經絡穴蠡溝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膽經、心包經,其氣血為氣態物,行於天部,運動方向向上。

10、足太陽絡(足太陽之別)——飛揚穴

詳解:足太陽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飛揚。在外踝上七寸處,別走足少陰經。如果發生了病變,屬實的證狀為鼻塞流涕,頭背部疼痛;屬虛的證狀為鼻中衄血。治療時可取飛揚穴。

膀胱經絡穴飛揚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腎經、小腸經,其氣血為氣態物,其性寒,行於天部,運動方向向上。

11、足陽明絡(足陽明之別)——豐隆穴

詳解:足陽明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豐隆。在外踝四八寸處,別走足太陰經。又一支別行的,沿脛骨外緣上絡于頭項部,與該處其他各經這經氣相會合,向下繞絡於咽喉。如果發生了病變,是氣向上逆的就見喉痹,突然失音不能言語,屬實的證狀為神志失常的癲狂證;屬虛的證狀為足緩而不收,脛部肌肉枯萎。治療時可取豐隆穴。

胃經絡穴豐隆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脾經、大腸經,其氣血為氣態物,其性濕熱,行於天部,運行方向向下。

12、足少陽絡(足少陽之別)——光明穴

詳解:足少陽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所在處有穴名叫光明。在外踝上五寸處,別走足厥陰經,向下絡於足面。如果發生病變,屬實的證狀為厥冷;屬虛的證狀為足軟無力而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治療時可取光明穴。

膽經絡穴光明運行的氣血物質及流動方向: 通於肝經、三焦經,其氣血為氣態物,行於天部,運動方向向上、向外。

13、任脈絡(任脈之別)——尾翳穴(即鳩尾穴)

詳解:任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尾翳(即鳩尾穴)。在鳩尾骨尖下部,散於腹部。如果發生了變變,屬實的證狀為腹皮痛;屬虛的證狀為腹部皮膚作癢。治療時可取尾翳穴。

14、督脈絡(督脈之別)——長強穴

詳解:督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有穴名叫長強(在尾閭骨端下)。挾膂上行,到項部,散於頭部,再下行當在左右胛處,別行走足太陽經絡,深入貫穿膂內。如果發生了病變,屬實的證狀為脊柱強而不利俯仰;屬虛的證狀為頭部覺重而顫搖。這種證狀若是挾脊之脈發生變化而起的,在治療時可取長強穴。

15、脾之大絡——大包穴

詳解:脾臟的大絡,有穴名叫大包,在淵腋穴下三寸處。這支大絡布三於胸脅。如果發生病變,屬實的證狀為全身都覺疼痛;屬虛的證狀為周身骨節都弛縱而無力。治療時可取大包穴。

手部絡穴表陰經絡 (裡)絡穴陽經絡(表)絡穴手太陰(肺經)列缺手陽明(大腸經)偏曆手厥陰(心包經)內關手少陽(三焦經)外關手少陰(心經)通裡手太陽(小腸經)支正足部絡穴表陰經絡 (裡)絡穴陽經絡(表)絡穴足太陰(脾經)公孫足陽明(胃經)豐隆足厥陰(肝經)蠡溝足少陽(膽經)光明足少陰(腎經)大鐘足太陽(膀胱經)飛揚 軀幹部絡穴表部位絡名穴名絡脈分佈身前任脈絡鳩尾散於腹身後督脈絡長強散頭上身側脾大絡大包布於脅

五、人體十二條正經中的絡穴作用於人體的部位區域,所適應的病證

1、所有十二經的絡穴皆有聯絡、調節、平衡人體左右氣血的作用。因絡穴有聯繫、調節、平衡人體左右氣血的作用,因此,凡人體左右間出現的不平衡、不協調病理狀態,皆可用其相應的絡穴治療。

(1)一側鼻息不通及流鼻涕的,針刺的穴位有左右之分,如是左邊流鼻涕則針左邊,是右邊流鼻涕則針右邊,列缺穴向上平刺即可治癒。

(2)對於中風半身不遂或單側面癱的患者,在選擇常規穴位治療時,絡穴的選取是必不可少的,如外關、列缺、通裡等,之所以選擇這些穴位治療,就是因為它們用平衡人體左右功能的作用。取穴原則是,舌尖歪向哪邊針哪邊,只用通裡及郤門二穴,一般初起的一二次即能見顯效,這是因為通裡及郤門二穴有瀉心陰的作用,有餘之陰除去則陽氣複來。心開竅於舌,故選心經及心包經穴位。

(3)偏頭痛多可用相應經脈的絡穴治療。如脾經運化不好導致的頭濕如裹痛重,可選用痛側的公孫穴,少陽頭痛可選光明穴。

(4)單側腿無力不欲動,可選膀胱經絡穴飛揚以加強其局部的陽氣。

(5)單側的三叉神經痛可選同側的豐隆穴,以降濕除痰止痛。

2、所有的絡穴皆有調節平衡與之相對應的表裡經氣血的作用。

(1)肺與大腸相表裡,若肺與大腸二系統的狀態處於相對不平衡時,則可選用其對應的絡穴來治療。如肺熱乾燥、大腸虛寒,臨床表現為上身皮膚乾燥、發熱及癢,而大便則稀不成形或腹瀉,此種情況說明肺與大腸的功能不在一個水準層次,明顯的表裡間未得很好的溝通,大腸經的絡穴偏曆則是首選穴位,方法是從偏曆穴向肺經方向平刺,留針三十分鐘,即可調節肺與大腸間的不平衡狀態,使大腸之陰多多的交於肺經,大腸之陰液減則不寒,肺經之陰液得亦不燥。

同理,若出現肺寒大腸熱的症狀,則只需在列缺穴處向大腸經的方向平刺一針即能達到解除相關症狀的目的。

(2)如有骨寒膀胱熱,此即屬腎與膀胱二經表裡不和而致,只要在腎經的絡穴大鐘向膀胱經方向對刺一針,將腎經的寒水導向膀胱經,即能解決其問題,不必將簡單問題複雜化。

反之,若是腎熱膀胱寒者,則只要在飛揚穴向腎經循行方向對刺一針,將膀胱經的寒水導向腎經,就能解決二個臟腑間的不平衡。

3、所有絡穴皆有調節平衡與之相對應的同名經氣血的作用。

絡穴,顧名思義,它的特點就是聯絡諸經諸穴的氣血,起到平衡調節有餘不足的作用。

人的十二正經中,有二條是同名的,為什麼同名呢?就是因其氣血特性有相同之處,相同特性的氣血物質是可以互通、互行、互換的,因其處在天地人的同一個三部九候層次,因此,它們能夠很好的交流,而起到相互交流作用的主要穴位即是其絡穴。

(1)臨床上太陽膀胱虛寒怕冷,而又有腹中結熱大便不通、小便頻數的,這樣的患者為數不在少數,其致病機理中有些就是屬太陽膀胱經與太陽小腸經的同名經之間不能很好溝通的,由於小腸經絡穴支正不能正常的將其熱性氣血分配給膀胱經,故膀胱經接收的能量不足,導致氣化不及,寒濕有餘,因此出現小便頻數的現象而大便又幹硬難下,治法只要針刺支正穴,即可解決上述問題。

(2)遇到心陰不足同時又兼有腎氣不足的患者,其表現為易上火,口乾舌燥,又畏寒怕冷,寒冷至骨,此即屬少陰心經與少陰腎經同病(同名經病),為腎經經氣不能很好地上行並交與心經之故。治療上通常只需要補腎經的絡穴大鐘,促其氣化上行交與心經,即能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不必另找它穴。

4、有特定功能的絡穴,能快速的調節平衡其可通經脈的氣血。

這裡所指的特定功能的絡穴,它們是:

(1)列缺穴,可通任脈及脾部;

(2)通裡穴,可通胞宮及內部;

(3)內關穴,可通陰維脈;

(4)外關穴,可通陽維脈;

列缺穴的功用之一,即是分流肺經液化的經水,它即能將肺經液化的經水分配給大腸經,同時也能將肺經液化的經水導向任脈及脾經。

任脈主人一身之陰,當出現任脈陰虛症狀,如月水不來,或推遲、或量少,則可選用列缺穴治療。

列缺穴有調節任脈之陰的功用,每每有白帶過多的患者,可用列缺逆經向上推按之法,皆能在二三天內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使白帶迅速減少直至正常。

通裡穴的功用之一,即是分流心經陰液,它即能將心經陰液導向小腸,同時也能將心經陰液和熱能導向胞宮及腎部。對心陽不振、心陰有餘而又經血不足的患者一般是針刺通裡穴,將心經有餘之陰液導向胞宮就能達到理想目的,且數次即效。對上身熱下身寒者,此即是明顯的心腎不交證,因其心陽不能下達於腎故腎寒、下部怕冷,因其心火有餘故上部怕熱。血為心所主,心屬火,血它有傳播熱能的作用,通裡穴即是心熱下傳腎經的通道,將此通道打開,則心的熱能就能很好的下傳于腎,平衡心與腎的能量分配。。

內關穴的特定功能之一,即是通于陰維脈,其作用是關卡內部陰液不讓其外出,將人體有餘之陰液導向陰維脈,由陰維脈去傳輸分配人體有餘之陰液到人體各部,以維繫人體內部、外部及內外陰液正常的分配狀態。

如表裡之間表部陰液有餘者,內關穴直刺提插補法可將表部的有餘陰液導向內部;因心陽不振而導致的心臟病,針刺內關能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即屬此類。

內部陰液有餘而外部陰液不足者,內關穴瀉針法可將內部有餘陰液導向外部;

內部陰液無絕對不足,只是平衡態被破壞,某一局部相對不足者,內關強刺激可使內部陰液不均衡狀態得以改善;

外部陰液無絕對不足,只是平衡態被破壞,某一局部相對不足者,可根據體表外部是何處不足、何處有餘而在內關穴用向上向下的平刺方法調節。

外關穴的特定功能之一,即是通于陽維脈,其作用是關卡外部陽氣不讓其入內,將人體有餘之陽氣導向陽維脈,由陽維脈去傳輸分配人體有餘之陽氣到人體各部,以維繫人體外部、內部及內外陽氣正常的分配狀態。

5、所有絡穴皆有調節平衡本經各部氣血的作用。

絡穴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即是皆有調節平衡本經各部氣血的作用。絡穴不光能聯絡表裡經脈,同時也能聯絡本經的上下各部氣血。它以絡穴所在位置為本經上下部氣血的分界線,將絡穴上部經脈與絡穴下部經脈相互比較,若是上部經脈與下部經脈的氣血虛實存在明顯的不對稱、不平衡狀態,則本經絡穴為首選治療穴位。

絡穴以下經脈氣血有餘而上部經脈氣血不足者,由本經絡穴向上平刺;

絡穴以上經脈氣血有餘而下部經脈氣血不足者,由本經絡穴向下平刺。

六、十五絡穴歌

十五絡穴歌(1)

手太陰絡為列缺,

手少陰絡即通裡

手厥陰絡為內關,

手太陽絡支正是,

手陽明絡偏厲當,

手少陽絡外關住

足太陽絡號飛揚,

足陽明絡豐隆記,

足少陽絡為光明,

足太陰絡公孫寄

足少陰絡名大鐘,

足厥陰絡蠡溝其,

陽督之絡號長強,

陰任之絡號尾翳

脾之大絡為大包,

十五絡脈君須記

十五絡穴歌(2)

膽絡光明肝蟊溝,

心絡通裡掌後搜,

大腸偏曆肺列缺,

胃絡豐隆脛外溜。

包絡三焦內外關,

腎絡大鐘踵上參,

膀胱絡在飛揚穴,

小腸支正臂中觀。

脾有二絡獨為異,

公孫大包兩穴寄,

奇經絡穴有二名,

督脈長強任尾翳。

十五絡穴歌(3)

列缺偏曆肺大腸,

通裡支正心小腸,

心包內關三焦外,

公孫豐隆脾胃詳,

膽絡光明肝蠡溝,

大鐘腎絡膀飛揚,

脾有大絡名大包,

任絡尾翳督長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