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單月融資就達5億元!AI+教育深度融合開啟,但真相卻是“意淫”出來的場景

回看2016, 教育行業紛紛簇擁“線上化”, 而今年, “AI+教育”被推到風口, “智慧化”成了新標籤。

隨著人工智慧上升到國家戰略, 深度學習技術的成熟以及海量資料的積累, 眾多企業慢慢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穩定且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在這種大背景下, 2017年, 教育資本市場愈發活躍。

據芥末堆與德勤中國聯合發佈的《2017年教育行業藍皮書》顯示, 2017年前8個月, 一級市場教育行業的總融資額達96.4億元, 公佈金額的融資案例達156起;和去年同期的58.1億元相比增長66%, 融資案例增加68%;而AI+教育的融資額度, 據網路公開資料統計, 僅10月份就達5億元。

目前, “AI+教育”深度融合已經逐漸開啟, 作為人工智慧教育企業, 具體進展到了哪一步?在落地過程中又遇到哪些挑戰?新進入者還有機會嗎?

共用教育+人工智慧=未來教育變革

總結來看, AI+教育的應用, 主要從“教、學、考、管”四個場景進行佈局。 在這四個場景中, 人工智慧所要做到的是:

“教”:為教師減負增效, 減少教師簡單重複工作時間;

“學”:學生行為個性化分析, 以學定教, 提升學習效率;

“考”:為資料獲取提供手段, 支援從數位化到資料化;

“管”:為管理提供大資料決策, 為科學治理提供支撐。

好未來集團總裁白雲峰表示:我們在“教”和“學”這兩個層面上正研究互動教學, 即基於教學理念的所謂教學遊戲化, 通過真實場景魔鏡系統,

捕捉課堂上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反應。 比如一個學生低頭的時候, 通過採集筆和手的資訊, 判斷其是否發呆, 但目前準確率並不能達到100%。

“同樣在“教”和“學”環節, 新東方副總裁徐健說, 新東方也在做一些嘗試, 比如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監控或看老師講課, 其中包括線下課、直播課、雙師課堂, 對於學生的監控也是通過人臉識別。 由此最終實現能夠即時地去監控教師教學的效果和學生學習的效果。

百度教育和科大訊飛在“教、學、考、管”環節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品體系。 百度教育副總經理王文韜介紹說, “依託百度教育大腦, 我們通過智慧助教、VR課堂以及管理服務, 來打通老師、學生、家長以及學校的空間界限, 並通過智慧技術輸出,

盤活學校乃至區域資源。 ”科大訊飛教育事業部副總裁王卓則表示, 依託於科大訊飛的智慧語音辨識技術, 已經做到了全學科閱卷、作文批改、口語考試評測等。

除在技術應用場景上的不斷嘗試和突破, “資源分享”也已經成為業內共識。

王卓認為, 資源分享是教育優質資源的彙聚與共用。 而王文韜表示, 資源分享將是資料的共用, 未來通過雲平臺, 用戶使用和互動可以更便捷, 對於公司本身的價值則可以得到更多的基礎資料。

“共用教育的爆發力將遠超其他共用模式, 共用教育+人工智慧=未來教育變革。 ”VIPKID聯合創始人陳媛說。

AI+教育在落地環節存在哪些挑戰?

徐健認為, 教育行業無論是線上線下的融合, 還是AI, 所有的目的只有一個——提升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只提升效率而沒有真正提升教學的效果和孩子學習效果的教育科技, 最終將被證明只是噱頭。

當一腔熱血的創業者們, 前仆後繼的紮堆到AI+教育的技術突破上時, 至少也應該聽聽來自線下使用者最真實的回饋。

學生時期曾體驗過AI+教育產品, 如今是探月學院創始人的Jason表示, “雖然學校的很多管理層開始有覺悟, 覺得這個技術挺好的、能夠提升學校的效率, 但因為在落地的時候會涉及多方, 在學生看來, 是對學習行為以及日常學習習慣的改變;而老師一方至少在早期會認為這是一個負擔, 對於他們來說是更多的工作量。 他們不像管理者那樣有整體的視角, 而是從生活的視角、從每天的工作量去看的,

就使得落地會有一定的困難。 ”

Jason表示,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關鍵在於所有技術或者工具的提供方還不夠瞭解教育, 不夠瞭解真實的場景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 都是在騙自己, 或者說是我們在意淫一個覺得很合理的場景”。

解決這種問題, Jason認為需要做到兩點:一個是從開發設計的角度真地理解這個過程, 第二是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去deliver(呈現)這個產品。

鄭州八中教師孟志偉表示雖然學校也接入了很多系統, “但使用完之後, 資料肯定是在各自的平臺上, 沒有辦法給到學校。 學校想拿到這些平臺的資料該怎麼辦呢?一種方法是找協力廠商大資料公司做一些資訊抓取, 抓過來再自己分析。但是這樣資料就不是原始資料了,而且很多資訊平臺都是封閉的,無法用公開一些技術獲取到資料。”

孟志偉呼籲希望借助科技和資料理解老師和學生的需求。“如果這些資料能夠非常完整的對接到學校的基礎平臺系統裡面,就可以為每個學生都建立一個資料鏈。有了這些基礎資料、功能之後,一個完整的資訊化平臺才可以實現。之後我們才有資格去討論大資料,不然資料都是一個個孤立的群島。連使用者的最基礎資料都拿不到,我們何談大資料呢? ”

AI+教育還有哪些掘金點?

“互聯網+教育並沒有改變教育的長寬高,AI的到來,真的可以替代重複性的工作嗎?” 白雲峰認為,首先在教育的場景中AI有更好的容錯性;其次在採集資料的複雜程度上,相比其他行業有很多天然的收斂性和可控性,所以,“AI離教育天然近”。

但由於AI+教育處於起步階段,加之落地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還需要人工智慧教育企業長時間去探索,所以留給後來者的機會還很大。

前面我們講到了,在“教、學、考、管”環節,一些公司的具體實踐。還有哪些環節創業者可以介入?

一方面,我們可以按“教育的商業流程”來看細分領域的掘金點。

教育的商業流程分課前、課中和課後。課前涉及教師選聘、教研內容;課中,無論一對一、小班、大班,還是線上教育都非常注重課堂體驗;課後環節則涉及練習、答疑、考試和評定。以上,無論哪一個分支,都存在被提升的可能。

另一方面,AI底層技術有很多,比如深度學習技術,可以從圖像、聲音、文字和自我調整學習幾個角度與教育產業深度融合。

目前使用圖像識別最主流的應用就是拍照搜題,除了拍題識別以外,手寫辨識準確率也逐漸在提高,未來圖像識別與教育的結合有三點:能否打通紙質書籍?能否打通真實可見的世界?能否精准捕捉動作?而聲音識別在音樂教學這個細分領域也將會有一些應用。

另外,AI與教育深度融合不能忽視的一個層面還有——資源分享平臺,未來資源分享平臺勢必是一個大趨勢。

總之,無論依據哪個系統哪個分支進行研究,有一個準繩不能忽視,“能否帶來實質上的效率和效果提升”。這需要創業者深入一線,應用大資料,實現個性化教、針對性學與科學決策。

以上部分觀點來自GET2017教育科技大會

抓過來再自己分析。但是這樣資料就不是原始資料了,而且很多資訊平臺都是封閉的,無法用公開一些技術獲取到資料。”

孟志偉呼籲希望借助科技和資料理解老師和學生的需求。“如果這些資料能夠非常完整的對接到學校的基礎平臺系統裡面,就可以為每個學生都建立一個資料鏈。有了這些基礎資料、功能之後,一個完整的資訊化平臺才可以實現。之後我們才有資格去討論大資料,不然資料都是一個個孤立的群島。連使用者的最基礎資料都拿不到,我們何談大資料呢? ”

AI+教育還有哪些掘金點?

“互聯網+教育並沒有改變教育的長寬高,AI的到來,真的可以替代重複性的工作嗎?” 白雲峰認為,首先在教育的場景中AI有更好的容錯性;其次在採集資料的複雜程度上,相比其他行業有很多天然的收斂性和可控性,所以,“AI離教育天然近”。

但由於AI+教育處於起步階段,加之落地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還需要人工智慧教育企業長時間去探索,所以留給後來者的機會還很大。

前面我們講到了,在“教、學、考、管”環節,一些公司的具體實踐。還有哪些環節創業者可以介入?

一方面,我們可以按“教育的商業流程”來看細分領域的掘金點。

教育的商業流程分課前、課中和課後。課前涉及教師選聘、教研內容;課中,無論一對一、小班、大班,還是線上教育都非常注重課堂體驗;課後環節則涉及練習、答疑、考試和評定。以上,無論哪一個分支,都存在被提升的可能。

另一方面,AI底層技術有很多,比如深度學習技術,可以從圖像、聲音、文字和自我調整學習幾個角度與教育產業深度融合。

目前使用圖像識別最主流的應用就是拍照搜題,除了拍題識別以外,手寫辨識準確率也逐漸在提高,未來圖像識別與教育的結合有三點:能否打通紙質書籍?能否打通真實可見的世界?能否精准捕捉動作?而聲音識別在音樂教學這個細分領域也將會有一些應用。

另外,AI與教育深度融合不能忽視的一個層面還有——資源分享平臺,未來資源分享平臺勢必是一個大趨勢。

總之,無論依據哪個系統哪個分支進行研究,有一個準繩不能忽視,“能否帶來實質上的效率和效果提升”。這需要創業者深入一線,應用大資料,實現個性化教、針對性學與科學決策。

以上部分觀點來自GET2017教育科技大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