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武漢熱乾麵智能化操盤手原來是她……

劉曉婷

智慧餐飲成為中式速食的又一個風口。

率先被智慧化的, 可能就是你每天吃的熱乾麵。

11月17日, 大漢口“智能麵館”在武漢農博會甫一亮相,

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在武漢, 提起大漢口熱乾麵,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超市里和康師傅、統一PK的速食麵。

“那是老黃曆了”, 武漢大漢口食品公司(以下簡稱“大漢口”)的“80後”副總經理劉曉婷告訴《支點》記者。

面對速食麵市場的持續不景氣, 用武漢人的話來講, 這幾年的“大漢口”一直在“扳命”。 作為“大漢口”主要創始人劉海元的獨生女, 劉曉婷正是這一系列動作的實際操盤手:研發近兩年的大漢口鮮食熱乾麵即將進入量產;“大漢口智能麵館”也將正式露面。

“折騰”的結果不一定都是成功的。 劉曉婷在受訪時坦承, 這些年公司確實走過一些彎路。 她希望跑快點, 但是父親劉海元一直在提醒她慢下來。

熱乾麵自動售賣機

風口?智能+無人+快消+特產

一分鐘, 一碗面!

掃碼付款, 無人值守的熱乾麵售賣機, 很快就會給你“端出”一碗熱騰騰的熱乾麵!

驚不驚喜, 意不意外?

用不了太久, 這種智慧麵館就可能出現在武漢的大街小巷。

據介紹, 大漢口智慧麵館的模式, 就是將事先保存在低溫環境下的鮮面快速解凍加熱後, 通過自動調料機添加芝麻醬等佐料, 同時結合了手機快捷支付、無人售賣的概念。 這當中, 有較長保質期的“鮮濕面”, 以及熱乾麵自動給料機都是大漢口自主研發的產品。

看上去, 這似乎與一些快消品的自動售賣機沒什麼區別, 無非是換了售賣產品而已。

對此, 劉曉婷有自己的理解。

“鮮食的自動售賣, 保鮮期就是一個要解決的重要‘痛點’”,

她認為, “無人概念”不僅僅是在售賣環節解放人力, 還體現在運維環節。 大漢口智慧麵館, 不需要每天採購新鮮食材, 機器內未售完的食材也不用每天更換, 因為鮮面有至少三個月的保質期, 這將大大節約人力成本, 貨損率也會降低, 真正體現無人經濟的優勢。

“為了研製有較長保質期、口感好吃的鮮面, 我們花了好幾年時間”, 劉曉婷說。

眾所周知, 大漢口此前以做方便熱乾麵為主要業務。 烘乾、保濕, 完全是背道而馳的兩個方向。

但在劉曉婷看來, 鮮面大有可為。

除了智能麵館, 大漢口與武漢市各連鎖便利店合作的“大生意”也在磋商中。

劉曉婷的計畫是, 為連鎖便利店供應至少6個月保質期的鮮食麵條和自動給料機。

“便利店不用每天進貨、配送。 標準化的操作能保證熱乾麵的口感, 一樣的面、一樣量的醬, 就像喝星巴克的咖啡一樣標準化。 ”

往事:跑超市召回問題熱乾麵

泡出一碗好吃的方便熱乾麵, 到底需要幾步?

在位於大漢口食品公司的辦公室裡, 劉曉婷撕開一盒大漢口方便熱乾麵, 將面餅和乾菜包一起放進碗裡;倒入的涼開水剛好沒過面餅一點, 放入微波爐定時6分鐘;“叮咚”一聲後, 拿出熱騰騰的面碗, 蓖幹水, 澆上醬油, 再將撕開有芝麻醬的油料包淋在面上, 趁熱攪拌。

儘管這幾年一直醉心於研發鮮面, 但劉曉婷對於速食麵的感情依然很深。

“香!”十幾年來, 劉曉婷幾乎每天都要吃面, 除了自家的大漢口熱乾麵, 市面上主流品牌的各種產品她都吃過。

她還為此研究出各種速食麵及相關產品的不同吃法, “用熱乾麵做涼麵, 一點也不粘;把我們的芝麻醬包當成火鍋醬料, 蘸著吃特別好吃。 ”

2005年, 武漢人第一次吃到本土自產的方便熱乾麵, 超市熱乾麵貨架經常被搬空的場景至今讓劉曉婷記憶猶新。

關於大漢口的前世今生, 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 在武漢土生土長的劉海元, 原本是做食品品牌代理的。 他看到一則新聞上說, 外省產的方便熱乾麵在武漢半年就賣了2000萬元, 他的心裡頗不是滋味, 決心做出地道的方便熱乾麵。

劉曉婷說, 2005年, 25歲的她是主動要求進入大漢口工作的。 那時候, “方便熱乾麵”立項研發已經過去整整兩年, 產品沒有上市, 企業困難, 工資都發不出來,老員工陸續出走,剩下的只有12個人。

“那兩年,危機接二連三,如履薄冰”,劉曉婷回憶說。

她進公司時,大漢口方便熱乾麵剛剛研製出來。慶倖的是,產品很快在武漢市所有的商超全部覆蓋,市場反響良好,供不應求。

原以為危機就此解除,沒想到,有一天,一位顧客到廠裡投訴,說剛買到的方便熱乾麵,一打開包裝就發現面餅發黴了。

劉海元當場給這位顧客賠了200元,隨後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召回同批次所有產品。當天下午,劉曉婷拿著發貨單跑武漢各大超市。她跑了快一個星期,花了十幾萬把那一天生產的所有面都買了回來。

一開始以為是偶發事件,可是沒想到,過了幾天,面餅發黴的情況又出現了。再一次召回所有產品後,劉曉婷帶著技術團隊在產品上找原因。

“我們的產品是不含防腐劑的。發黴的主要原因是面餅在烘乾的時候沒有烤均勻,還有水分。後來投入一大筆資金改良生產工藝,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如今,大漢口方便熱乾麵年產值2億元,在天貓上年銷售額就達到2000萬元。

“過冬”:越想“面面俱到”越艱難

有人說,因為外賣的衝擊,速食麵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寒冬”。

作為親歷者,劉曉婷也感受明顯。

她坦言,速食麵的市場畢竟有限,下滑的趨勢逆轉很難,大漢口也因此每年花600余萬進行新產品研發,以期將傳統市場每年接近10%的萎縮,在新興市場“找補”回來。

但新市場的開拓並非一帆風順。

大漢口先是開了三家實體店,店面的裝潢如茶餐廳,採取與麥當勞等連鎖餐飲相同的管理模式,銷售的都是現做的鮮食麵條。

然而,這幾家店總賺不到錢。

“熱乾麵是薄利,而我們的管理成本較高”,劉曉婷說,在武漢的街頭,就算是賣熱乾麵的夫妻店,也比他們賺得多。因此,相比賺錢的能力,這三家實體店在品牌宣傳方面的價值可能更高。

為了豐富產品線,提高產值,大漢口又提出做中國十大名面的設想:老北京炸醬麵、四川擔擔麵、蔥油拌面、蘭州牛肉麵……但是產品研發出來推向市場後,反響不如預期。

“大漢口的品牌價值,就在‘熱乾麵’這三個字上。大漢口去做北京炸醬麵,就像全聚德賣鹵雞蛋一樣。”劉曉婷說道。

最終,這個項目也沒有成功,投入的研發和市場推廣經費都打了水漂。

今年8月底,在武大校友資智回漢的會場,大漢口方便熱乾麵作為一份特別的伴手禮,擺在了陳東升、孫宏斌、雷軍等大佬的身旁。

這份伴手禮被劉曉婷命名為“漢口味道”,除了大漢口的熱乾麵以外,還有鴨脖和藕湯這兩種,極易觸發味蕾和鄉情的武漢特產也在其中。

知名度出去了,但是劉曉婷並不急於將產品推向市場,而是依然堅持小範圍試水。

“我希望‘漢口味道’一經正式推出就成為一款爆品”,劉曉婷說,希望收集更多關於這個產品的意見,以做出相應地改良。

上市:先實現3-5億的小目標

作為“80後”,劉曉婷與父輩的觀念碰撞在所難免。

不管是什麼企業,肯定會涉及到傳承。在傳承這個問題上,劉曉婷直言不諱:她是必須接班的那個人。

“現在,許多民營企業的企二代不願接班。創一代就如同一個企業的精神領袖,他是一呼百應的。如果企二代空降到這個企業中,大家很可能接受不了。”

劉曉婷不是科班出身,也沒有海外留學的背景。她認為元老們對她認可,可能正因為那段共患難的經歷。

“大漢口並不是一個家族性的企業。”劉曉婷堅定地對《支點》表示,這個公司是父親劉海元帶著他的團隊做的,她本人也是團隊的一員。

而作為員工,劉曉婷和“領導”劉海元的拌嘴多數是因為公事,以至於兩人形成了一個默契:不在家裡談公事。

“在家談工作,我的身份是女兒。在他眼裡,我還是個孩子,在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他會認為我說的事情都是不對的,沒有辦法談下去。而在公司談工作就會比較正式一點。在公司,他會很自然地把我當作員工看待,我們會互相擺出各自的理由去儘量說服對方。雖然目前為止,大多數時候出於對他的尊重,還是我先妥協,按他的意思辦。”

在對待資本的態度上,父女倆就有截然不同的意見。劉曉婷期望借助資本,推出更多的產品。劉海元覺得,企業完全有能力造血,為什麼要去“借”別人的錢用。

對於接班這個話題,劉曉婷直言有些忐忑,希望能有更多時間思考。“如果一個企業家一直不斷的忙,是沒有辦法靜下心來思考的,企業的整個頂層設計,包括未來的市場轉型以及目前遇到的困難,都是需要思考的。”

她覺得,在未來最巨大的挑戰可能是在精力方面。與男性相比,女企業家受家庭的羈絆會更多。

目前,劉曉婷已著手開始組建新一批團隊。在大漢口,中層管理人員年齡在30—35歲之間,儘管如此,劉曉婷仍然認為管理層有更加年輕化的必要,她希望吸收一些有想法的90後、95後的年輕人。

劉曉婷的憧憬是,帶領現在年產值逾2億元的大漢口,實現3-5億的小目標。或許到那時,與資本的合作才正當其時。

工資都發不出來,老員工陸續出走,剩下的只有12個人。

“那兩年,危機接二連三,如履薄冰”,劉曉婷回憶說。

她進公司時,大漢口方便熱乾麵剛剛研製出來。慶倖的是,產品很快在武漢市所有的商超全部覆蓋,市場反響良好,供不應求。

原以為危機就此解除,沒想到,有一天,一位顧客到廠裡投訴,說剛買到的方便熱乾麵,一打開包裝就發現面餅發黴了。

劉海元當場給這位顧客賠了200元,隨後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召回同批次所有產品。當天下午,劉曉婷拿著發貨單跑武漢各大超市。她跑了快一個星期,花了十幾萬把那一天生產的所有面都買了回來。

一開始以為是偶發事件,可是沒想到,過了幾天,面餅發黴的情況又出現了。再一次召回所有產品後,劉曉婷帶著技術團隊在產品上找原因。

“我們的產品是不含防腐劑的。發黴的主要原因是面餅在烘乾的時候沒有烤均勻,還有水分。後來投入一大筆資金改良生產工藝,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如今,大漢口方便熱乾麵年產值2億元,在天貓上年銷售額就達到2000萬元。

“過冬”:越想“面面俱到”越艱難

有人說,因為外賣的衝擊,速食麵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寒冬”。

作為親歷者,劉曉婷也感受明顯。

她坦言,速食麵的市場畢竟有限,下滑的趨勢逆轉很難,大漢口也因此每年花600余萬進行新產品研發,以期將傳統市場每年接近10%的萎縮,在新興市場“找補”回來。

但新市場的開拓並非一帆風順。

大漢口先是開了三家實體店,店面的裝潢如茶餐廳,採取與麥當勞等連鎖餐飲相同的管理模式,銷售的都是現做的鮮食麵條。

然而,這幾家店總賺不到錢。

“熱乾麵是薄利,而我們的管理成本較高”,劉曉婷說,在武漢的街頭,就算是賣熱乾麵的夫妻店,也比他們賺得多。因此,相比賺錢的能力,這三家實體店在品牌宣傳方面的價值可能更高。

為了豐富產品線,提高產值,大漢口又提出做中國十大名面的設想:老北京炸醬麵、四川擔擔麵、蔥油拌面、蘭州牛肉麵……但是產品研發出來推向市場後,反響不如預期。

“大漢口的品牌價值,就在‘熱乾麵’這三個字上。大漢口去做北京炸醬麵,就像全聚德賣鹵雞蛋一樣。”劉曉婷說道。

最終,這個項目也沒有成功,投入的研發和市場推廣經費都打了水漂。

今年8月底,在武大校友資智回漢的會場,大漢口方便熱乾麵作為一份特別的伴手禮,擺在了陳東升、孫宏斌、雷軍等大佬的身旁。

這份伴手禮被劉曉婷命名為“漢口味道”,除了大漢口的熱乾麵以外,還有鴨脖和藕湯這兩種,極易觸發味蕾和鄉情的武漢特產也在其中。

知名度出去了,但是劉曉婷並不急於將產品推向市場,而是依然堅持小範圍試水。

“我希望‘漢口味道’一經正式推出就成為一款爆品”,劉曉婷說,希望收集更多關於這個產品的意見,以做出相應地改良。

上市:先實現3-5億的小目標

作為“80後”,劉曉婷與父輩的觀念碰撞在所難免。

不管是什麼企業,肯定會涉及到傳承。在傳承這個問題上,劉曉婷直言不諱:她是必須接班的那個人。

“現在,許多民營企業的企二代不願接班。創一代就如同一個企業的精神領袖,他是一呼百應的。如果企二代空降到這個企業中,大家很可能接受不了。”

劉曉婷不是科班出身,也沒有海外留學的背景。她認為元老們對她認可,可能正因為那段共患難的經歷。

“大漢口並不是一個家族性的企業。”劉曉婷堅定地對《支點》表示,這個公司是父親劉海元帶著他的團隊做的,她本人也是團隊的一員。

而作為員工,劉曉婷和“領導”劉海元的拌嘴多數是因為公事,以至於兩人形成了一個默契:不在家裡談公事。

“在家談工作,我的身份是女兒。在他眼裡,我還是個孩子,在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他會認為我說的事情都是不對的,沒有辦法談下去。而在公司談工作就會比較正式一點。在公司,他會很自然地把我當作員工看待,我們會互相擺出各自的理由去儘量說服對方。雖然目前為止,大多數時候出於對他的尊重,還是我先妥協,按他的意思辦。”

在對待資本的態度上,父女倆就有截然不同的意見。劉曉婷期望借助資本,推出更多的產品。劉海元覺得,企業完全有能力造血,為什麼要去“借”別人的錢用。

對於接班這個話題,劉曉婷直言有些忐忑,希望能有更多時間思考。“如果一個企業家一直不斷的忙,是沒有辦法靜下心來思考的,企業的整個頂層設計,包括未來的市場轉型以及目前遇到的困難,都是需要思考的。”

她覺得,在未來最巨大的挑戰可能是在精力方面。與男性相比,女企業家受家庭的羈絆會更多。

目前,劉曉婷已著手開始組建新一批團隊。在大漢口,中層管理人員年齡在30—35歲之間,儘管如此,劉曉婷仍然認為管理層有更加年輕化的必要,她希望吸收一些有想法的90後、95後的年輕人。

劉曉婷的憧憬是,帶領現在年產值逾2億元的大漢口,實現3-5億的小目標。或許到那時,與資本的合作才正當其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