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澄海人為父母出殯,不喊”爸媽“而是”喊“阿父阿母”?

澄海民間俗語:白胚棺材, 扱入靜靜, 扱出哭父哭母

(澄海蘇北中學 許旭綿)

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第五回寫了一個極其摳門的嚴監生, 臨死之前伸出兩指, 就是不咽氣。 子孫後來弄明白了, 是因為要提醒點腳尾燈用了兩根燈芯, 太浪費燈油。 子孫遵囑拔滅一根燈芯, 嚴監生這才放心上路。 在我們澄海的俗語中, 用來形容一個人吝嗇、摳門、一心只想吃拿別人東西這類人的用語很多, 比如形容某人是“鐵公雞一毛不拔”;“石榴皮漬鹽, 又鹹又澀”等。 但澄海的老輩人還有一句鮮為人知的, 更加形象生動的俗語是:白胚棺材,

扱入靜靜, 扱出就哭父哭母(“扱”是潮汕話“拿”的口語, 讀“戈腰”第8聲)。

(嚴監生臨終伸二指)

這句比喻手法的俗語, 來源於土葬時代,

生動的描述了以前喪禮出殯的情況, 既生動, 又傳神, 如果是見過舊俗出殯的人, 會覺得這句話極其形象。

“白胚棺材”指的是空棺。 澄海舊俗的喪禮, 老人去世第二天大殮出殯。 先由殯葬人員從長生店裡抬來空棺, 用兩隻條椅架放在門口, 等待靈廳裡面子孫對逝者的飼生、扇風、插棺等禮節完成後,

由大孝婦托出一盤供品, 盤裡放著糖和米, 放在空棺上, 點香向棺祭拜, 拜完起身, 手執榕枝衣包, 即用逝者穿過的一件衣服, 包上一枝榕樹枝和剛拜的三柱香, 對著棺材從頭到尾掃三次, 稱為“抹棺”。 抹完之後把糖米倒掉, 三柱香丟在棺下, 把榕枝衣包放在空盤裡, 回頭邊哭喊阿父(阿母), 進入內廳, 殯葬工隨即扛起棺材跟著哭聲進入靈廳。

殯葬工把棺木抬到遺體旁邊, 打開棺蓋, 先鋪上一叢厚厚的錢紙, 然後一起用力把遺體扛入棺內, 風水師拉開墨斗線, 以逝者鼻樑為中間線,校準遺體在棺內的居中位置,然後再鋪上一層錢紙,如果還有空間,就填塞碎紙或紙條,保證出殯過程中遺體不移位,然後蓋棺。蓋棺意味著人生的真正結束,所謂蓋棺定論者也。

解放以前,棺蓋上鑽了六個釘孔,要訂上六顆棺材釘,這是子孫們最傷心的時刻,幽明永隔就在這六聲釘聲之間。執事者會在此時做四句:安一釘,應時昌盛;安二釘,家門長興;安三釘,富貴長命;安四釘,克振家聲;安五釘,禎祥吉慶;安六釘,累代功名。安釘圓滿,世代居官,六釘安完,福祿壽全,房房富貴,財丁興旺。安釘完畢之後,移出腳尾燈,放在棺蓋上,放上一盤包子作為供品,和新香爐一個放在棺上中間,大孝子持三柱香跪拜四下,其他孝眷(送葬女眷手持一香,人數必須單數)集體羅拜,隨後棺木扛出大門外,置於條椅上,將扛棺大樑(澄海稱大靈)與棺木同向置於其上,用大條布捆紮,其他殯葬工迅速安裝上兩頭托架,形成八抬,蓋上彩色大棺遮,將兩條椅踢倒,起棺出殯。

大孝子在起棺同一刻,摔破一陶缽(昨天給老人洗臉的陶缽),送葬子孫及女眷聽到這一聲響,就會一齊大哭起來,同時按上述次序列隊送葬。一直走在棺木前面的導靈人(稱為“放紙”)手裡挎一竹籃,裡面放著榕枝和冥紙、橋牌(用拜神的銀錠去掉大錢再折三折,中間用一根香穿過,用於棺木出殯路過大小橋樑、關津、渡口時,可以順利通過的權杖)。

女眷不上山,當送葬隊伍到達見水的地方,可以是大河、小溪或者池塘邊,就是女眷辭靈的時候,這時,整支隊伍會停下來,女眷一齊跪在水邊,望棺四拜,把香插在水邊地上,放紙工把竹籃放在她們面前,每人摘取一枝榕枝,起身按早先佇列順序繞道回到靈廳。

舊俗喪禮出殯的環節就是這樣。這句俗語形象再現了空棺入靈廳時都很安靜,只有扛棺人粗重的腳步聲。到了蓋棺之後抬出大門外出殯,此時幽明永隔,子孫永別,送走父母人生最後一程,誰都控制不住悲傷的淚水,哭父哭母之聲自然響徹街衢閭巷。

另外,在我們澄海有個特別文化現象,就是哭喪用書面語言。平時不論叫父母為爹娘,還是爸媽,還是“奇味仔”叫父母為阿叔阿姨等。但到了父母去世出殯,在棺材後面送葬,都要一律哭阿父阿母。這就是哭父哭母的由來。(圖片來自網路)

以逝者鼻樑為中間線,校準遺體在棺內的居中位置,然後再鋪上一層錢紙,如果還有空間,就填塞碎紙或紙條,保證出殯過程中遺體不移位,然後蓋棺。蓋棺意味著人生的真正結束,所謂蓋棺定論者也。

解放以前,棺蓋上鑽了六個釘孔,要訂上六顆棺材釘,這是子孫們最傷心的時刻,幽明永隔就在這六聲釘聲之間。執事者會在此時做四句:安一釘,應時昌盛;安二釘,家門長興;安三釘,富貴長命;安四釘,克振家聲;安五釘,禎祥吉慶;安六釘,累代功名。安釘圓滿,世代居官,六釘安完,福祿壽全,房房富貴,財丁興旺。安釘完畢之後,移出腳尾燈,放在棺蓋上,放上一盤包子作為供品,和新香爐一個放在棺上中間,大孝子持三柱香跪拜四下,其他孝眷(送葬女眷手持一香,人數必須單數)集體羅拜,隨後棺木扛出大門外,置於條椅上,將扛棺大樑(澄海稱大靈)與棺木同向置於其上,用大條布捆紮,其他殯葬工迅速安裝上兩頭托架,形成八抬,蓋上彩色大棺遮,將兩條椅踢倒,起棺出殯。

大孝子在起棺同一刻,摔破一陶缽(昨天給老人洗臉的陶缽),送葬子孫及女眷聽到這一聲響,就會一齊大哭起來,同時按上述次序列隊送葬。一直走在棺木前面的導靈人(稱為“放紙”)手裡挎一竹籃,裡面放著榕枝和冥紙、橋牌(用拜神的銀錠去掉大錢再折三折,中間用一根香穿過,用於棺木出殯路過大小橋樑、關津、渡口時,可以順利通過的權杖)。

女眷不上山,當送葬隊伍到達見水的地方,可以是大河、小溪或者池塘邊,就是女眷辭靈的時候,這時,整支隊伍會停下來,女眷一齊跪在水邊,望棺四拜,把香插在水邊地上,放紙工把竹籃放在她們面前,每人摘取一枝榕枝,起身按早先佇列順序繞道回到靈廳。

舊俗喪禮出殯的環節就是這樣。這句俗語形象再現了空棺入靈廳時都很安靜,只有扛棺人粗重的腳步聲。到了蓋棺之後抬出大門外出殯,此時幽明永隔,子孫永別,送走父母人生最後一程,誰都控制不住悲傷的淚水,哭父哭母之聲自然響徹街衢閭巷。

另外,在我們澄海有個特別文化現象,就是哭喪用書面語言。平時不論叫父母為爹娘,還是爸媽,還是“奇味仔”叫父母為阿叔阿姨等。但到了父母去世出殯,在棺材後面送葬,都要一律哭阿父阿母。這就是哭父哭母的由來。(圖片來自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