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南宋疑雲:宋高宗正當盛年卻主動禪位有何玄機?

南宋疑雲:宋高宗正當盛年卻主動禪位有何玄機?

對於一位活了八十多歲的封建帝王來說, 五十來歲恰好是盛年, 也是執政的黃金時期。

再者, 大凡封建帝王, 沒有一個不貪戀權勢的, 只要不受外力逼迫, 只要健康狀況尚可, 只要還能安安穩穩地坐在龍椅上, 沒人情願將皇權拱手讓人, 哪怕繼任者是自己的親生骨肉。 在這一規則下, 宋高宗盛年主動把皇位讓給養子趙眘的舉動, 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五月, 宋高宗突然提出要禪位, 右相朱倬認為“靖康之事, 正以傳位太遽, 盍姑徐之”, 意思是說, 北宋的滅亡, 與當年宋徽宗匆忙傳位, 致使朝政陷入混亂、金兵趁機而入, 有著莫大的關係, 傳位一事應當慎重, 更應當從長計議。 對於朱倬的合理建議, 宋高宗不理不睬。 六月十日, 宋高宗以“老且病, 久欲閑退”(見《宋史》)為由, 下詔傳位皇太子趙眘,

自稱太上皇帝, 移居德壽宮。 六月十一日, 趙眘即位, 是為宋孝宗。

宋高宗一向身體強健, 禪讓時, 不過才五十六歲, 而且, 身體並沒有不適, 後來又當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帝, 直到八十一歲才壽終正寢, 所以自稱“老且病”顯然是飾詞。 再者, 宋高宗禪位前, 南宋軍隊剛剛在採石之戰中大敗金人, 迫使金帝完顏亮為部將所殺, 造成金國一度政局動盪不安;而南宋卻邊境寢寧, 國內安穩, 人心振奮, 民呼萬歲, 並不存在迫使宋高宗禪位的外界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 宋高宗主動禪位, 既讓人納悶, 也讓人深思。

有人認為, 宋高宗固然貪戀權勢, 卻又苦於國事憂勤, 所以, 願意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繼續享受皇帝的尊榮, 卻又可以免於國事的困擾。

然而, 事實上, 宋高宗禪位後, 並沒有就此躲在深宮, 頤養天年, 不問朝政, 而是一到關鍵時刻, 大至對金和戰, 小至官吏任命, 他都會出面干涉, 多方牽制, 寸步不讓, 說明他還是願意為國事憂勤, 還是對權力狠抓不放, 並非他所講的“久欲閑退”。 其實, 宋高宗盛年禪位, 有著不可告人的深層次原因。

眾所周知, 歷代皇帝傳位元, 都會選擇一個對自己感恩戴德之人作為接班人。 宋高宗生平只有一子, 名叫趙旉。 建炎三年(西元1129年), 三歲德趙旉在隨父奔逃中, 受驚嚇而死。 此後數年, 宋高宗一直未再生子, 而朝野上下主張確立“根本”的呼聲卻越來越高。 不得已, 紹興二年(西元1132年), 宋高宗以宋太祖的裔孫趙眘(初名趙伯琮)為養子, 並當作內定的儲君來培養。

到了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 趙眘已經在皇宮生活了三十年, 明知皇位非他莫屬, 雖然嘴上不說, 但心裡未必不著急。 歲月催人老, 宋光宗就曾因等到鬍子白了, 怨恨趙眘不及早傳位於他。 親生兒子尚且如此, 養子可想而知。 如果等到宋高宗臨終時再傳位, 趙眘很可能年過半百甚至年過花甲, 這樣不僅不會對宋高宗有感激之情, 反而會產生怨恨, 使宋高宗盛年禪位施恩之意落空。

再者, 宋高宗屬於宋太宗一支, 親生兒子趙旉夭折後, 按照血緣關係遠近, 他應該將皇位傳給宋太宗的其他裔孫, 畢竟符合條件的大有人在。 然而, 宋高宗卻經過再三斟酌, 最終選擇了宋太祖的裔孫趙眘為接班人。 這種改弦更張,

捨近求遠, 置宗室利益于不顧的行為, 勢必會招來種種非議, 特別是會引起宋太宗一支的不滿。 再者, 以太祖子孫繼位, 打破傳統慣例, 也勢必要遭到統治集團中許多因循守舊之人的反對, 甚至產生變故。 所以, 宋高宗只有生前禪位, 再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壓陣, 才能確保傳位計畫的順利執行, 才能確保南宋政治穩定。 事實證明, 宋高宗以太上皇帝身份作為趙眘的後臺, 震懾朝廷, 趙眘以非嫡長子的身份即位後, 朝野上下, 風平浪靜, 沒有一人敢有半點異議, 這在宋朝歷代皇帝傳位中是極其罕見的。

宋高宗傳位趙眘, 除了順應多數士大夫的願望, 贏取歸還太祖裔孫帝位的美名, 還有難以啟齒的目的。 “靖康之難”中, 除宋高宗僥倖漏網外, 徽、欽二帝的近支宗室全部被金人擄掠到北地,終生未能歸國。其實,早在紹興十三年(西元1143年),也就是宋金和議、韋太后歸國的第二年,金人就“有歸欽宗及諸王、後妃意”(見《宋史》),而宋高宗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為了掩蓋生母在金國嫁夫生子的宮廷醜聞,始終沒有做出回應,致使“諸王、後妃”慘死異國他鄉。這種一味屈膝投降、極端自私自利的做法,必然會引起宋太宗其他裔孫的怨恨,其百年之後,必然會遭受攻擊和譴責。宋高宗選擇盛年禪位,然後,作為太上皇帝在幕後繼續維護對金妥協投降路線,不僅可以維護自己死後的聲譽,還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孫登上皇位。

談到宋高宗盛年主動禪位,還有一個因素往往被人們忽視,即宋高宗的一貫貪生怕死。南宋建立後,面對金人多次寇掠,談金色變的宋高宗從南京跑到杭州,從陸地跑到海上,特別是完顏亮南侵,差點又讓他浮海遠遁。一次次的逃生經歷,使宋高宗認識到,皇帝雖然顯赫,但同時也是金人追擊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難,以皇帝的身份逃竄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如果當了太上皇帝,關注度會大大降低,逃命要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當年,面對金人咄咄攻勢,已經退位的宋徽宗可以從容地“如亳州,百官多潛遁”,宋欽宗也想“出襄、鄧”,卻被“李綱諫止之”(見《宋史》)。宋高宗主動當太上皇帝,顯然是在效仿父親宋徽宗。事實證明,隆興元年(西元1163年),也就是宋高宗禪位的第二年,南宋軍隊被金兵打敗,消息傳來,宋高宗“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備擔索”(見《朱子語類·高宗朝》),已經做好了逃命的架勢。如果不是已經禪位,他豈能說跑就跑。所以,便於逃跑也是宋高宗盛年禪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宋高宗主動禪位,也與宋金議和失敗和全國抗金形勢有關。當年,宋高宗為了促成議和,為了偏安一隅,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了抗金英雄岳飛,致使親者痛,仇者快,也造成了日後南宋對金戰爭的被動局面。此後,金兵對南宋的軍事進攻依舊。想到嶽飛生前所說的“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見《宋史》),想到嶽飛的先見之明,想到金人出爾反爾,貪得無厭,撕毀和約,頻繁剽掠,一心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臉上是有些掛不住的。趙眘即位後,同年年底便為嶽飛昭雪。這種涉及宋高宗聲譽的政治敏感事件,如果不是得到了宋高宗默許,一向以孝著稱的趙眘,是無論如何也不敢造次的,所以,趙眘在詔書中一再強調是“太上皇帝念之不忘”,自己不過是“仰承聖意”而已。應該說,宋高宗在位時早已有心為嶽飛平反,但又放不下皇帝說一不二的架子,索性及早禪位,讓急需人氣、急需威望、急需朝野支持的趙眘當這個好人吧。

(本篇完)

徽、欽二帝的近支宗室全部被金人擄掠到北地,終生未能歸國。其實,早在紹興十三年(西元1143年),也就是宋金和議、韋太后歸國的第二年,金人就“有歸欽宗及諸王、後妃意”(見《宋史》),而宋高宗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為了掩蓋生母在金國嫁夫生子的宮廷醜聞,始終沒有做出回應,致使“諸王、後妃”慘死異國他鄉。這種一味屈膝投降、極端自私自利的做法,必然會引起宋太宗其他裔孫的怨恨,其百年之後,必然會遭受攻擊和譴責。宋高宗選擇盛年禪位,然後,作為太上皇帝在幕後繼續維護對金妥協投降路線,不僅可以維護自己死後的聲譽,還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孫登上皇位。

談到宋高宗盛年主動禪位,還有一個因素往往被人們忽視,即宋高宗的一貫貪生怕死。南宋建立後,面對金人多次寇掠,談金色變的宋高宗從南京跑到杭州,從陸地跑到海上,特別是完顏亮南侵,差點又讓他浮海遠遁。一次次的逃生經歷,使宋高宗認識到,皇帝雖然顯赫,但同時也是金人追擊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難,以皇帝的身份逃竄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如果當了太上皇帝,關注度會大大降低,逃命要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當年,面對金人咄咄攻勢,已經退位的宋徽宗可以從容地“如亳州,百官多潛遁”,宋欽宗也想“出襄、鄧”,卻被“李綱諫止之”(見《宋史》)。宋高宗主動當太上皇帝,顯然是在效仿父親宋徽宗。事實證明,隆興元年(西元1163年),也就是宋高宗禪位的第二年,南宋軍隊被金兵打敗,消息傳來,宋高宗“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備擔索”(見《朱子語類·高宗朝》),已經做好了逃命的架勢。如果不是已經禪位,他豈能說跑就跑。所以,便於逃跑也是宋高宗盛年禪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宋高宗主動禪位,也與宋金議和失敗和全國抗金形勢有關。當年,宋高宗為了促成議和,為了偏安一隅,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了抗金英雄岳飛,致使親者痛,仇者快,也造成了日後南宋對金戰爭的被動局面。此後,金兵對南宋的軍事進攻依舊。想到嶽飛生前所說的“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見《宋史》),想到嶽飛的先見之明,想到金人出爾反爾,貪得無厭,撕毀和約,頻繁剽掠,一心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臉上是有些掛不住的。趙眘即位後,同年年底便為嶽飛昭雪。這種涉及宋高宗聲譽的政治敏感事件,如果不是得到了宋高宗默許,一向以孝著稱的趙眘,是無論如何也不敢造次的,所以,趙眘在詔書中一再強調是“太上皇帝念之不忘”,自己不過是“仰承聖意”而已。應該說,宋高宗在位時早已有心為嶽飛平反,但又放不下皇帝說一不二的架子,索性及早禪位,讓急需人氣、急需威望、急需朝野支持的趙眘當這個好人吧。

(本篇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