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閒話看史:蒙古的四大汗國(第30期)

蒙古在向歐亞大陸不斷擴張土地同時, 分別建立了四大汗國。 分別是, 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
​早在成吉思汗西征勝利後,

便將征服的土地分封給了自己的長子術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窩闊台。 在當時, 這既是為了避免諸子爭奪財產和統治範圍而產生不必要的內亂, 同時也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鞏固統治的一種方式。
​成吉思汗分封的這些封地都有比較大的自主權利,
分別由各個兒子管理, 因此, 以這些封地為基礎, 逐漸形成了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 由於後來汗位爭奪戰爭中的一些矛盾和紛爭, 各汗國之間的相對獨立性也在逐漸加強。 蒙哥汗死後, 忽必烈與阿裡不哥爭奪汗位, 遠在西征的旭烈兀雖然也急忙趕來, 卻沒有直接加入爭奪汗位的戰爭, 而是建立了自己的汗國, 這就是伊利汗國。 從而出現“四大汗國”並立的局面。
​“四大汗國”本來是大汗管轄下的一部分, 但隨著蒙古國對外征服戰爭的加強和疆域的空前擴大, 各汗國之間的距離也越加遙遠, 而且各汗國之間生產力發展水準不一致, 先前的民族、語言、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也不盡相同。 加上大汗也無力顧及龐大帝國的每一個地區, 因此諸王逐漸擁兵自重, 甚至與中央王朝相對抗, 以致與中央汗國原有鬆散的隸屬關係的四大汗國逐漸發展成了各自獨立的汗國。
​欽察汗國原是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的封地, 此後父子相傳, 到拔都兄弟統轄時, 又經過分封, 其中以拔都所轄勢力最大, 稱金帳汗國。 察合台汗國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 察合台死後, 由其長孫合剌旭烈兀繼承, 到14世紀初, 汗國逐漸分裂。 窩闊台汗國是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的封地, 窩闊台繼承為蒙古大汗後, 封地被授予貴由。
1251年蒙哥被擁立為大汗時, 以窩闊台系諸王作難為由, 把封地分割, 到14世紀初, 其領土部分併入察合台汗國, 部分歸附金帳汗國, 部分被併入了元朝。 伊利汗國是拖雷子旭烈兀建立的汗國, 它地跨歐亞大陸, 既是歐、亞文化薈萃之地, 又是重要交通樞紐, 14世紀末被帖木兒帝國所滅。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