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是什麼讓這台有爭議的手機這麼不好買?

之前個人去青海海西州, 一車同行3人裡面居然有兩個人在用Mate9, 好奇的我詢問為什麼他們選Mate9, 答案均是拍照性能出色, 其中一位元甚至對自己手機出現的一些bug問題完全無視而一股勁誇Mate9拍出來的照片如何如何, 這也不禁讓一向對華為手機無感的我產生了興趣, 幸好這次有機會剛好可以體驗感受下Mate 10的“爵士人生”。

評測體驗的時間已經不算早, 目前網上也有關於Mate 10的各種評測體驗, 與其照搬索性不如按自己的感官體驗感受Mate 10, 以一個以前幾乎不會考慮Mate系列的使用者來看下實際體驗之後Mate 10是否會打動我。

精准的外觀定位及略需改善的細節設計

外觀及手感, 個人主觀感覺比Mate9提升不少, 特別是背面玻璃後蓋弧度光澤處理, 第一感覺是很有質感。 Mate 10的面板採用的是2k解析度5.9寸的面板, 雖然官方並沒有當全面屏宣傳(其實主要是因為正面指紋模組的保留), 但實際的屏占比跟市面不少“全面屏”手機差不多, 不過這也帶來了Mate 10不少人覺得“矮胖”的感覺, 個人主觀第一感覺是還好, 開屏的瞬間受益屏占比還是很吸睛。

機子握感跟iPhone X類似, 都是比較略有分量的那種, 原因也很簡單畢竟塞進了一塊4000 mAh的電池, 而這塊電池帶來除了略有分量的手感以外, 絕大部分的增益就是續航表現了。

後背雙攝部分的橫帶也是網上爭議點, 可能我手上的亮黑,

所以相比其它版本不會那麼醒目, 反倒修飾了原本比較單一的素面面板, 假若沒有這道橫帶修飾, 大概也會比較無聊吧。

綜上, 雖然Mate 10略有分量(其實也就比輕薄手機重了一點), 不管握持感抑或外觀設計, 對於Mate 10本身針對的消費群來說是沒有問題的。

之前我手上保留在用的手機就是iPhone 7 Plus亮黑, 實物對比之後Mate 10明顯屏占比更出色, 寬度略微寬一點, 長度低了不少, 厚度厚了一點。

略需改善的細節設計

正面指紋及3.5mm耳機孔的保留估計會讓不少“懷舊”的習慣性用戶心思不已, 不過這邊我還是說下手機日常使用會遇到的一些問題及需要改善的細節。

華為版EraPods?標配的耳機依舊是一套公模類似EraPods的耳機, 而Mate也算華為家的旗艦系列了, 在這種級別的手機依舊採用公模耳機, 個人感覺還不如不標配。

容易誤操作的音量及電源鍵同側設計。 這個設計在日常使用中真的很容易誤操作, 希望以後改為雙側區分設計。

高屏占比帶來的單手操作誤操作不可避免, 不過Mate 10已經算比較OK的了, 之前用過其他非全面屏的安卓手機, 不帶套情況下誤操作情況甚至跟嚴重。

一戰成名的攝影系統

與徠卡合作之後,華為Mate系列可以說一戰成名,追求吸睛的直出效果跟行銷效果良好的自帶浮水印設定,都讓原本與拍攝畫質關係度不大的華為變聲成為DxOMARK排名的常客了。

就我比較關注的後置攝像頭規格(前置攝像我基本沒怎麼用)HUAWEI Mate 10搭載徠卡SUMMILUX-H雙鏡頭,擁有雙ƒ/1.6大光圈,支援OIS光學防抖。而對焦系統則為PDAF+鐳射+ 深度+CAF混合對焦(後置)的複雜設定。就宣傳參數來說這套系統跟Mate 10 Pro上面的幾乎一樣,而Mate 10 Pro在DxOMARK測試排名達到前三也說明了這套系統的畫質基本差不了,那麼實際如何?

個人平時的工作就跟攝影、攝像相關,所以對於攝影部分的成像、交互體驗及用戶定位還是比較敏感的,也很深切的感受到手機攝影對於傳統攝影器材的帶來的挑戰,那就是方便與成像效果之間的權衡。

在經過手機廠商多年的優化調教以及爆炸般的技術更迭,客觀來說Mate 10的成像品質確實代表目前手機攝影的第一梯隊水準,且自成風格。

雖然華為的Mate 10系列後置攝像頭為雙攝像頭方案,不過跟市面流行的廣角中焦方案不同,華為系的雙攝像頭方案是彩色黑白方案,雖然不能通過切換主副鏡頭來實現變焦,但優點就是“大光圈”模式下面同樣不需要切換副鏡頭(比如iPhone)就可以實現模擬“大光圈”虛化效果。

而去軟體演算法上面,不知道是否受益於徠卡的合作,從上一代Mate開始,華為Mate系列就偏向那種一眼吸睛的效果:直出圖片畫面純淨度高、加強反差、色彩甚至有點偏藍憂鬱,這樣的設定在Mate 10依舊保留,雖然對於嚴肅攝影的人會覺得這樣的方案設定丟失細節,還原度不夠真實,但這樣的設定更加有利於你一鍵征戰朋友圈,個人反倒挺贊同華為這樣的直出圖片設定,畢竟絕大部分的生活場景裡面我們是懶得再去p圖的。

拿到Mate 10的時間並不長,所以我只能大概找一些針對性的場景與我手上的iPhone 7 Plus對比,而對比的主要有默認直出與“大光圈”(人像)模式其餘都是單獨針對Mate 10的測試了。

“大光圈”模式,顧名思義就是類比傳統攝影器材的大光圈效果,通過演算法計算焦面然後虛化邊緣,與iPhone簡單的人像模式不同,Mate 10的“大光圈”效果甚至可以自己設置光圈值來模擬各種光圈效果,當然個人一般建議光圈值不要大於F2.8,光圈太大之後很多時候剩下的焦平面太小,反倒效果不好,而且這畢竟還是通過軟體演算法實現的。

測試環境個人設定的方案並不是突出這種軟體演算法的優勢,而是盡可能曝光他們的不足,所以我在一個正常環境下面,拍攝淺色物體(白色的無人機)盡可能考驗相機的對於物體邊緣的處理。

對比1:這兩張圖片其實邊緣切割都不錯,但不同點在於Mate 10可以選擇光圈值,變更景深,所以在手動設定F2.8光圈值的情況下,Mate 10樣張除了焦點主體以外,右下的景物也被虛化處理了,而iPhone 7 Plus的處理方案是依舊保留,相比來說Mate 10虛化效果確實更加模擬真實大光圈鏡頭。

對比2:這兩張圖片都是用來突出大光圈效果的測試場景,比較理想化的實現了拍攝物體與背景的焦距。實測來說,兩者在不規則的測試物體邊緣都會有一定的邊緣模糊問題,對於物體邊緣的處理演算法應該都不錯,區別在於焦外的實現效果,一般來說Mate 10想要模擬的焦外也是攝影器材比較推崇的那種奶油般的焦外效果,而iPhone的焦外效果是比較真實的那種,Mate 10這種勢必更加吸睛,但如果演算法不夠成熟的話圖片就會有很容易有失真的厭惡感。下面三張對比圖從左往右分別是iPhone 7 Plus、Mate 10大光圈模式及Mate 10普通模式

本身Mate 10就搭載徠卡SUMMILUX-H雙鏡頭,擁有雙ƒ/1.6大光圈,支援OIS光學防抖,這樣的設定在目前的手機攝影圈理論來說應該要有很不錯的暗光夜景表現,所以剩下的實拍樣圖,我也都是針對性的找一些場景(夜景、弱光)來實測拍攝。

從同一場景與iPhone 7 Plus的對比可以看出,受益大光圈鏡頭及機內演算法,Mate 10同一弱光場景下下都可以把iso控制得更低,從而讓畫面相對更加乾淨,黑色天空也更加深邃。

機子內置的超級夜景功能也是個人很喜歡用的一個攝影功能選項,其實說白了就是內置軟體堆疊功能,但這樣的功能其實比你專門用電腦端軟體更加方便。下面圖片是普通模式與超級夜景的對比,除了光線的時空堆積以外,畫面的細節其實會更好,天空的灰度過度會更加順滑。

機子內置的拍攝色彩有三種模式,分別是標準、鮮豔及柔和,個人偏向喜歡柔和。

大光圈模式拍攝的一些樣圖

其他樣圖,全部都是直出

期待早日適配王者榮耀高幀率

Mate 10出廠是直接適配“奧利奧”+硬體規格麒麟970的搭配,在目前已有的手機應用裡面個人確實找不到有什麼可以讓我挑刺的(甚至續航效能比),唯一遺憾就是就是缺乏對於王者榮耀高幀率模式適配,而這也是不少人會關注的點,畢竟還有哪些手機應用場景會比遊戲對於性能的要求更加苛刻呢?

實測,雖然目前Mate 10開啟不了王者的高幀率模式,不過普通模式下面也是可以滿幀,後續就希望他們團隊跟王者那邊可以搞定高幀率的支援了。至於其他性能測試方面,在各種測試軟體裡面也幾乎都沒短板。

有進步空間的屏顯效果

屏占比、解析度甚至黑邊問題在Mate 10上面都不是問題甚至很出色,但Mate 10的螢幕也並非完美。對比我手上的iPhone 7 Plus來說,兩者在最大可視角度及色彩亮度都有著差距,iPhone視角度都比Mate 10表現更好。

左邊是iPhone 7 Plus右邊是Mate 10

色彩亮度表現也略有差異,對比圖都是用D750在同一場景對比拍攝。

我喜歡的綜合續航表現

Mate 10讓我這次體驗中最喜歡的兩個地方之一就是電池表現。刷了ios11的iPhone我就不多說了,Mate 10在當做主力機日常重度使用的情況下也可以一日一充確實很讓我意外,我之前的iPhone 7 Plus電池未損耗情況下ios10.3.3的時候也要一日2.3充,而ios11的時候更是一直在充。。。這塊4000mAh電池加上本身硬體的電源管理效能確實不錯。而快充更是老iPhone用戶羡慕地方,實測基本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把基本沒電的機子充到接近滿墊。

我不喜歡的UI介面及奇怪的交互設定

本身出廠適配奧利奧Mate 10,在功能設置方面自然擁有廣泛的可操作性,這種可操作性對於其他安卓機型來說也有一定的普適性我就不單獨說了。我就說下我自己一些比較不喜歡的點吧。

首先就是這套默認一眼就“富貴榮華”的UI介面,當然這僅僅是個人的審美習慣,不具普適性,而且我相信會有人喜歡這樣的UI介面設定。

交互體驗上面:單home鍵手勢操作替代傳統的導航鍵等設定,我個人其實蠻喜歡也很快的上手。不過有個交互設計我還是比較難以理解,就是手指關節敲擊螢幕從而實現截圖、錄屏的設定。。。個人不知道相關的開發人員是經歷了什麼想到了這也的操作設定。

總結:

截止到我寫這篇體驗的時候,線上對於Mate 10的反應基本還是:“搶不到,搶不到,搶不到”,這也大概反應除了Mate 10的產品定位準確性及產品本身帶來的反應,個人感覺華為的Mate 10與Mate 10 Pro兩種產品區分是非常聰明的,Mate 10抓住了老習慣的用戶又有一定的性價比,而Mate 10 Pro針對則是一些願意嘗鮮的高端用戶,這種聰明同樣也在Mate 10上面體現,在用戶關注的痛點上面Mate 10的表現不敢說樣樣完美但大部分表現都是優秀水準,非關注點上面的短板也不是很明顯,確實是一台綜合維度分數很高的機子,也難怪會有如此市場反應。

一戰成名的攝影系統

與徠卡合作之後,華為Mate系列可以說一戰成名,追求吸睛的直出效果跟行銷效果良好的自帶浮水印設定,都讓原本與拍攝畫質關係度不大的華為變聲成為DxOMARK排名的常客了。

就我比較關注的後置攝像頭規格(前置攝像我基本沒怎麼用)HUAWEI Mate 10搭載徠卡SUMMILUX-H雙鏡頭,擁有雙ƒ/1.6大光圈,支援OIS光學防抖。而對焦系統則為PDAF+鐳射+ 深度+CAF混合對焦(後置)的複雜設定。就宣傳參數來說這套系統跟Mate 10 Pro上面的幾乎一樣,而Mate 10 Pro在DxOMARK測試排名達到前三也說明了這套系統的畫質基本差不了,那麼實際如何?

個人平時的工作就跟攝影、攝像相關,所以對於攝影部分的成像、交互體驗及用戶定位還是比較敏感的,也很深切的感受到手機攝影對於傳統攝影器材的帶來的挑戰,那就是方便與成像效果之間的權衡。

在經過手機廠商多年的優化調教以及爆炸般的技術更迭,客觀來說Mate 10的成像品質確實代表目前手機攝影的第一梯隊水準,且自成風格。

雖然華為的Mate 10系列後置攝像頭為雙攝像頭方案,不過跟市面流行的廣角中焦方案不同,華為系的雙攝像頭方案是彩色黑白方案,雖然不能通過切換主副鏡頭來實現變焦,但優點就是“大光圈”模式下面同樣不需要切換副鏡頭(比如iPhone)就可以實現模擬“大光圈”虛化效果。

而去軟體演算法上面,不知道是否受益於徠卡的合作,從上一代Mate開始,華為Mate系列就偏向那種一眼吸睛的效果:直出圖片畫面純淨度高、加強反差、色彩甚至有點偏藍憂鬱,這樣的設定在Mate 10依舊保留,雖然對於嚴肅攝影的人會覺得這樣的方案設定丟失細節,還原度不夠真實,但這樣的設定更加有利於你一鍵征戰朋友圈,個人反倒挺贊同華為這樣的直出圖片設定,畢竟絕大部分的生活場景裡面我們是懶得再去p圖的。

拿到Mate 10的時間並不長,所以我只能大概找一些針對性的場景與我手上的iPhone 7 Plus對比,而對比的主要有默認直出與“大光圈”(人像)模式其餘都是單獨針對Mate 10的測試了。

“大光圈”模式,顧名思義就是類比傳統攝影器材的大光圈效果,通過演算法計算焦面然後虛化邊緣,與iPhone簡單的人像模式不同,Mate 10的“大光圈”效果甚至可以自己設置光圈值來模擬各種光圈效果,當然個人一般建議光圈值不要大於F2.8,光圈太大之後很多時候剩下的焦平面太小,反倒效果不好,而且這畢竟還是通過軟體演算法實現的。

測試環境個人設定的方案並不是突出這種軟體演算法的優勢,而是盡可能曝光他們的不足,所以我在一個正常環境下面,拍攝淺色物體(白色的無人機)盡可能考驗相機的對於物體邊緣的處理。

對比1:這兩張圖片其實邊緣切割都不錯,但不同點在於Mate 10可以選擇光圈值,變更景深,所以在手動設定F2.8光圈值的情況下,Mate 10樣張除了焦點主體以外,右下的景物也被虛化處理了,而iPhone 7 Plus的處理方案是依舊保留,相比來說Mate 10虛化效果確實更加模擬真實大光圈鏡頭。

對比2:這兩張圖片都是用來突出大光圈效果的測試場景,比較理想化的實現了拍攝物體與背景的焦距。實測來說,兩者在不規則的測試物體邊緣都會有一定的邊緣模糊問題,對於物體邊緣的處理演算法應該都不錯,區別在於焦外的實現效果,一般來說Mate 10想要模擬的焦外也是攝影器材比較推崇的那種奶油般的焦外效果,而iPhone的焦外效果是比較真實的那種,Mate 10這種勢必更加吸睛,但如果演算法不夠成熟的話圖片就會有很容易有失真的厭惡感。下面三張對比圖從左往右分別是iPhone 7 Plus、Mate 10大光圈模式及Mate 10普通模式

本身Mate 10就搭載徠卡SUMMILUX-H雙鏡頭,擁有雙ƒ/1.6大光圈,支援OIS光學防抖,這樣的設定在目前的手機攝影圈理論來說應該要有很不錯的暗光夜景表現,所以剩下的實拍樣圖,我也都是針對性的找一些場景(夜景、弱光)來實測拍攝。

從同一場景與iPhone 7 Plus的對比可以看出,受益大光圈鏡頭及機內演算法,Mate 10同一弱光場景下下都可以把iso控制得更低,從而讓畫面相對更加乾淨,黑色天空也更加深邃。

機子內置的超級夜景功能也是個人很喜歡用的一個攝影功能選項,其實說白了就是內置軟體堆疊功能,但這樣的功能其實比你專門用電腦端軟體更加方便。下面圖片是普通模式與超級夜景的對比,除了光線的時空堆積以外,畫面的細節其實會更好,天空的灰度過度會更加順滑。

機子內置的拍攝色彩有三種模式,分別是標準、鮮豔及柔和,個人偏向喜歡柔和。

大光圈模式拍攝的一些樣圖

其他樣圖,全部都是直出

期待早日適配王者榮耀高幀率

Mate 10出廠是直接適配“奧利奧”+硬體規格麒麟970的搭配,在目前已有的手機應用裡面個人確實找不到有什麼可以讓我挑刺的(甚至續航效能比),唯一遺憾就是就是缺乏對於王者榮耀高幀率模式適配,而這也是不少人會關注的點,畢竟還有哪些手機應用場景會比遊戲對於性能的要求更加苛刻呢?

實測,雖然目前Mate 10開啟不了王者的高幀率模式,不過普通模式下面也是可以滿幀,後續就希望他們團隊跟王者那邊可以搞定高幀率的支援了。至於其他性能測試方面,在各種測試軟體裡面也幾乎都沒短板。

有進步空間的屏顯效果

屏占比、解析度甚至黑邊問題在Mate 10上面都不是問題甚至很出色,但Mate 10的螢幕也並非完美。對比我手上的iPhone 7 Plus來說,兩者在最大可視角度及色彩亮度都有著差距,iPhone視角度都比Mate 10表現更好。

左邊是iPhone 7 Plus右邊是Mate 10

色彩亮度表現也略有差異,對比圖都是用D750在同一場景對比拍攝。

我喜歡的綜合續航表現

Mate 10讓我這次體驗中最喜歡的兩個地方之一就是電池表現。刷了ios11的iPhone我就不多說了,Mate 10在當做主力機日常重度使用的情況下也可以一日一充確實很讓我意外,我之前的iPhone 7 Plus電池未損耗情況下ios10.3.3的時候也要一日2.3充,而ios11的時候更是一直在充。。。這塊4000mAh電池加上本身硬體的電源管理效能確實不錯。而快充更是老iPhone用戶羡慕地方,實測基本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把基本沒電的機子充到接近滿墊。

我不喜歡的UI介面及奇怪的交互設定

本身出廠適配奧利奧Mate 10,在功能設置方面自然擁有廣泛的可操作性,這種可操作性對於其他安卓機型來說也有一定的普適性我就不單獨說了。我就說下我自己一些比較不喜歡的點吧。

首先就是這套默認一眼就“富貴榮華”的UI介面,當然這僅僅是個人的審美習慣,不具普適性,而且我相信會有人喜歡這樣的UI介面設定。

交互體驗上面:單home鍵手勢操作替代傳統的導航鍵等設定,我個人其實蠻喜歡也很快的上手。不過有個交互設計我還是比較難以理解,就是手指關節敲擊螢幕從而實現截圖、錄屏的設定。。。個人不知道相關的開發人員是經歷了什麼想到了這也的操作設定。

總結:

截止到我寫這篇體驗的時候,線上對於Mate 10的反應基本還是:“搶不到,搶不到,搶不到”,這也大概反應除了Mate 10的產品定位準確性及產品本身帶來的反應,個人感覺華為的Mate 10與Mate 10 Pro兩種產品區分是非常聰明的,Mate 10抓住了老習慣的用戶又有一定的性價比,而Mate 10 Pro針對則是一些願意嘗鮮的高端用戶,這種聰明同樣也在Mate 10上面體現,在用戶關注的痛點上面Mate 10的表現不敢說樣樣完美但大部分表現都是優秀水準,非關注點上面的短板也不是很明顯,確實是一台綜合維度分數很高的機子,也難怪會有如此市場反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