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一件差點改寫歷史的武器,比西方國家早了200年

大家在一些影視作品中, 大清帝國軍隊所使用的兵器主要是大刀、長矛和弓箭, 最先進的也不過是後來從國外買來的一些“洋槍”——雖說是“槍”, 也不過一次只能射一顆子彈, 民間俗稱這種槍為“單子摟”。 其實, 早在清康熙的時候, 中國就已經有了威力驚人的武器, 這就是“二十八連珠火銃”世界上最早的“機關槍”。

事實上, 清朝時, 戴梓就研製出了“機關槍”, 只是後來束之高閣, 沒能廣泛應用於戰場。 戴梓, 浙江杭州人, 受父親的影響, 從小就是軍事發燒友。 康熙十三年(西元1674年)的時候, 大將耿精忠起兵反叛朝廷, 清廷派兵平叛。 戴梓聞訊後, 主動向皇帝進獻了他研製的最新型火器——“連珠火銃”。 “連珠火銃”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銃。 銃背是彈匣, 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 銃機有兩個, 相互銜接, 扣動一機, 彈藥自落於筒中, 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 “連珠火銃”是現代機關槍的雛形,

比歐洲人發明的現代機關槍早200多年, 其威力和優越性超過當時世界強國的同類火器。

戴梓在軍械領域出色的才華, 招來了一些人包括外國傳教士的羡慕、嫉妒和恨, 加之戴梓為人剛正, 敢言人過, 得罪了不少人。 後來, 一些人就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

誣陷戴梓。 久之, 皇帝竟然信以為真, 於是, 將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瀋陽), “忌者中以蜚語, 褫職, 徙關東。 ”這一流放就是35年。 流放期間, 戴梓貧困潦倒, “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 淩晨踏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饑。 ”78歲時, 戴梓在鬱鬱寡歡中因病辭世。

戴梓死後, 他的所有發明包括連珠火銃均受“株連”而被深藏於兵器庫中,

根本沒有在軍隊中推廣, 更甭說批量生產了。 康熙帝死後, 戴梓的發明就更無人過問了, 一來二去, 連珠火銃便失傳了。 試想一下, 如果戴梓沒有被流放, 如果“連珠火銃”得到了推廣, 那麼中國的歷史會是怎樣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