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長安西去600裡,騎在大唐門檻上的平涼

長安西去600裡, 騎在大唐門檻上的平涼

秦玉龍/文

唐代, 被史家譽為中華最燦爛輝煌的時代。 然而, 所謂“乾元盛世”、“貞觀之治”只是很短暫的歷史一瞬。

唐朝立國289年, 真正穩定繁榮也就是100多年, 因為在唐中後期, 長安西去600裡的一個地方, 便是主戰場。

在大唐時代, 甘肅平涼(唐中後期更名渭州)只是長安城的一道“門戶”。 無論是西來的草原少數民族鐵騎, 還是東來的大唐王朝的浩蕩軍陣,

都把平涼作為一道相互依仗的門檻。 今天你跨過來耀武揚威, 明天他跨過去劫掠燒殺。 翻開平涼歷史尋找大唐蹤跡, 平涼始終沒有擺脫“邊城”的命運桎梏。 那時代, 平涼大概除了貞觀年間一段短暫的平靜之後, 便再度裹身沙場, 血染市井。

就在渭州從隴西遷移到平涼的22年前,

大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 平涼城西涇河北岸的虎山之下, 發生了一件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 史稱“平涼會盟”或“平涼劫盟”。 當時, 平涼一帶被吐蕃佔據, 吐蕃大相尚結贊借約唐會盟平涼之際, 企圖伺機劫持唐朝主盟使渾瑊。 因吐蕃在軍事上屢遭挫敗, 尚結贊遂圖謀劫獲渾瑊, 以除掉得力唐將。 平涼劫盟以吐蕃縱軍劫使毀盟告終, 突襲事件中唐軍死500餘人, 被俘1000餘人。 吐蕃人又大掠鄰近諸州縣, 然後退至清水縣境內。 平涼劫盟發生後, 唐蕃關係惡化, 戰事再起。 此後雙方30餘年未再盟和, 直到821年長慶會盟, 此時吐蕃已日暮西山, 大唐也漸入黃昏。

通過歷史典籍隻言片語的描述, 回想大唐神都長安繁花似錦歌舞昇平的景象, 僅在數百里之外的平涼, 卻是一片刀光劍影, 一幕屍橫遍野, 一副肅殺淒涼的景象。 突厥人來了又走了, 吐蕃人走了又來了。 叛軍進攻長安先要攻克平涼, 勤王之師收復失地必要借道平涼。 你來了燒殺搶掠, 我來了征糧要款,

夾在風箱裡的平涼老祖先, 不但要兩頭受氣, 還要兩頭討好。 惹了誰, 都有可能招來滅頂之災。 可以說, 平涼戰事最為頻繁的朝代, 除了五胡十六國, 恰恰就是後人最為嚮往的大唐王朝(以及後來的宋王朝)。 如果以一個平涼人感性的語言來表達情緒的話:大唐時的平涼, 就是長安城的一面擋箭牌!

安史之亂後,平涼成為戰場,幾度陷於吐蕃,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平涼文史工作者祝世林表示,唐中後期,唐王朝的軍事力量也僅能控制今平涼崆峒區北界和鎮原的西界,天險隴山亦非唐有,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北宋。幾百年中,渭州就是前線,就是一座邊城,唐與吐蕃,宋與西夏,在六盤山東西展開拉鋸戰,官員將士,文人墨客,出關入關,匆匆忙忙,寫了不少邊塞詩。蕭關、關山、隴山、崆峒、涇河、隴東、隴右等名詞,多次在唐詩宋詞中出現。

據祝世林先生考證,唐蕃會盟時,今安國鎮及華亭馬峽以西就是吐蕃界,說明唐王朝在平涼一帶的邊界曾龜縮到隴山東麓。作為長安屏障的六盤山和天險隴山,皆在吐蕃人手中,涇河川一帶經常是唐蕃爭來奪去的戰場。由此可見,在平涼更名渭州的百年間,這裡沒有大唐盛世圖景,更沒有歌舞昇平,只有金戈鐵馬,血火記憶。

作者簡介:

秦玉龍,號半瓶子,筆名花滿樓,頭條號原創作者,甘肅平涼日報社《平涼週刊》主編,網路名博、專欄作者。從業20餘載,堅持說人話,寫人事,做一個有人情味的記者。

安史之亂後,平涼成為戰場,幾度陷於吐蕃,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平涼文史工作者祝世林表示,唐中後期,唐王朝的軍事力量也僅能控制今平涼崆峒區北界和鎮原的西界,天險隴山亦非唐有,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北宋。幾百年中,渭州就是前線,就是一座邊城,唐與吐蕃,宋與西夏,在六盤山東西展開拉鋸戰,官員將士,文人墨客,出關入關,匆匆忙忙,寫了不少邊塞詩。蕭關、關山、隴山、崆峒、涇河、隴東、隴右等名詞,多次在唐詩宋詞中出現。

據祝世林先生考證,唐蕃會盟時,今安國鎮及華亭馬峽以西就是吐蕃界,說明唐王朝在平涼一帶的邊界曾龜縮到隴山東麓。作為長安屏障的六盤山和天險隴山,皆在吐蕃人手中,涇河川一帶經常是唐蕃爭來奪去的戰場。由此可見,在平涼更名渭州的百年間,這裡沒有大唐盛世圖景,更沒有歌舞昇平,只有金戈鐵馬,血火記憶。

作者簡介:

秦玉龍,號半瓶子,筆名花滿樓,頭條號原創作者,甘肅平涼日報社《平涼週刊》主編,網路名博、專欄作者。從業20餘載,堅持說人話,寫人事,做一個有人情味的記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