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皇軍的“黑歷史”,明治初年的日本陸軍才不效忠天皇

文|王子銘(復旦大學, 專欄作者)

抗日神劇中我們總能看到日本陸軍軍官戰敗後以效忠天皇的名義切腹自殺, 這支侵略亞洲各國的軍隊還自稱“皇軍”。 可是它建立之初卻不聽天皇招呼, 更不會效忠天皇。

日本陸軍為什麼不效忠天皇?

聽上去像是一個偽命題。 這支以天皇的名義自稱的軍隊, 當然是以效忠服從天皇為宗旨了。 但是, 明治初年, 日本陸軍不服從天皇的例子比比皆是。

抗日劇中陸軍軍人切腹

竹橋兵變的先聲

1878年8月23日, 皇宮附近駐紮的竹橋兵營的近衛炮兵大隊, 因為對西南戰爭後的論功行賞非常不滿, 準備強行向天皇提出要求, 200餘人發動叛亂, 先後跑到近衛步兵總部和在赤阪的臨時皇居進行示威(皇居遭大火正重建), 與近衛步兵和護衛皇居的護衛兵發生衝突。 叛亂最終於次日以失敗告終, 386人受處罰, 55人死刑。

這種直接向天皇提要求的叛亂,

特別是明治政府的直屬部隊的叛亂, 在後來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 就算是1936年的“二二六”兵變, 也是以“尊皇討奸”、“清君側”的名號發動的。

但是在日本陸軍剛剛建立的明治初年, 不服從天皇, 在士兵們看來沒什麼大不了。

服從天皇, 甚至把天皇尊為神, 是日本近代建立起的觀念。

明治初年的大部分國民和軍隊對這一全新的概念非常陌生。 他們在新政府的皇國史觀不斷地教育下, 將天皇一步步送上神位, 最終走向了異化和毀滅。

竹橋兵變的參與者

新出現的權威—天皇

自傳說中的神武天皇到今上明仁天皇共曆125代, 日本天皇被稱為“萬世一系”未曾斷絕。 但事實上, 自1185年鐮倉幕府建立到1867年大政奉還、江戶幕府結束, 長達682年間天皇的權力完全被架空(天皇實際不接觸權力的歷史還要更早), 有時天皇甚至窮困潦倒, 靠賣字畫為生。 中央權力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 地方權力則由各個藩緊緊把握。

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 新政府要實施“王政復古”, 年僅15歲的明治小天皇被請了出來,

以他的名義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國家。 名義上明治天皇享有國家的最高權力, 不過國家的實際權力還是掌握在建立新政府的大佬們手中。

20歲的明治天皇

靠不住的蕃兵

新國家與新政府建立之初並沒有自己的軍隊。 在1867年推翻江戶幕府的戊辰戰爭中,

新政府靠著倒幕派各藩提供的藩兵才取得勝利。 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強藩出力最多, 新政府的大佬們也多出自四藩。 1868年新政府準備在戊辰戰爭蕃兵的基礎上建立直屬軍隊, 但這些蕃兵不但士氣低下, 而且聽令於各藩主, 政府下派的官員根本指揮不動他們。

明治政府很快就意識到作為一個新國家必須有自己的常備直屬軍隊, 依靠各藩是靠不住的, 不過在徵兵制建立之前, 常備軍人員還仰仗各藩。 1871年政府在西鄉隆盛的建議下, 從薩摩、長州、土佐三藩精選士兵, 組成禦親軍, 這是日本陸軍的雛形。 禦親兵總兵力不足1萬人, 其中一半來自薩摩藩。 之後政府又設立4個鎮台, 建立鎮台兵, 他們主要負責鎮壓各地的農民起義。

戊辰戰爭中的薩摩藩藩兵

這些禦親軍和鎮台兵雖然是國家和天皇的直屬軍隊,而且廢藩置縣後,藩主的領土支配權與兵權都被剝奪。但軍隊的組成人員大半還是原來的蕃兵,封建色彩濃厚,士兵在意識裡仍然效忠的是藩,而非天皇與國家,完全不像近代國家軍隊。

到1877年西鄉隆盛因為“征韓論”問題下野,出身薩摩藩的士兵不顧天皇本人的苦苦挽留,堅定追隨西鄉隆盛回到九州,發動了西南戰爭。西南戰爭中的士族兵非常頑強,新政府一度危在旦夕。後來日本陸軍分列進行曲——《拔刀隊進行曲》就為紀念西南戰爭,歌詞中雖然稱叛亂者為“天地難容的朝敵”,但也承認“敵人的大將是天地無雙的大英雄,手下皆彪悍的死士。”對這些薩摩藩的士族兵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拔刀隊進行曲》在如今的警視廳和自衛隊的閱兵式上仍然放送,但在南九州地區卻是一個禁忌。

西鄉隆盛

徵兵?—賣血給外國人

在軍隊中擺脫各藩士族兵的桎梏,建立起全民參與的徵兵製成為明治政府的當務之急。早在1870年奇兵隊出身的山縣有朋出任兵部少輔,就開始不拘泥於身份等級進行徵兵,普通平民不但能夠當兵,而且能夠進入兵學寮進行學習,擔任軍官。

這看起來是多麼具有進步意義的事情,徵兵制破除了社會身份等級制,切實落實四民平等。但事與願違,不但是武士,平民百姓也不買帳。武士們仍然保持著身份榮譽感,認為那些個“村夫”怎麼能夠形成戰鬥力打仗?薩摩藩出身的陸軍少將桐野利秋公開聲稱:“把鄉下佬集中起來,只是製造人形玩偶。究竟何益之有?”

平民百姓則認為參軍打仗分明是武士的責任,我們為什麼要為國家去送死?當時出現了很多稱作“血稅暴動”的反對徵兵制的農民起義,起義的原因竟然是一些謠言。《徵兵告諭》上書:

凡天地之間,一事一物,無不有稅,以充國用。然則,為人者,固應盡心盡力而報國。西人稱之為血稅。以其生血報國之謂也。

“血稅”一詞引發了無數謠言,有的說,政府要取士兵的鮮血賣給外國人;有的人說,是用他們的血製造葡萄酒;有的還傳要用血染紅毛毯、軍帽、軍服等等。因為謠言,北條縣(今岡山縣)發生數萬農民參加的反徵兵暴動,官吏、教師等等10多人被殺,400多座房屋被毀,鳥取縣一位農夫看見陌生人以為是徵兵者,大喊“來榨血了!”又引起了2.2萬農民參與的暴亂。

可見當時日本人別說參軍衛國,為天皇與國家效忠,他們就連“國家”的概念都沒有。儘管反對聲不斷,徵兵制還是建立起來了,但士族兵仍然是明治政府軍的主流,一直持續到西南戰爭結束。

陸軍省1873年徵兵人數統計

效忠天皇觀念的建立

1878年明治維新第一政治家大久保利通遭暗殺,緊接著竹橋兵變發生,剛經歷西南戰爭內亂的明治政府的政權基礎處在極大的動搖之中。穩固軍隊,將他們由效忠藩的封建軍隊轉變為效忠國家的近代國家軍隊對於政權穩固尤為重要。

明治政府首先在1872年頒佈《讀法》、《海陸軍刑律》,嚴明軍紀,對於抗命、結黨等罪行嚴懲不貸。但這些只是外在形式,新政府被西鄉隆盛軍隊強大的內在精神力量所折服,決定發展國家軍隊的內在精神。

1878年頒佈《軍人訓誡》,其中包括“無論認為上級的命令多麼不合理,都必須服從。如果認為命令不合理,在先予服從後,可以按照正當程式進行抗議。不過,抗議時,禁止結黨。”它明確了絕對服從命令的軍人宗旨,這個我們看來理所應當的觀念,卻是拿破崙戰爭後近代軍隊才出現的理念。

1882年明治政府又頒佈《軍人敕諭》,其最大特點是強調國家軍隊是天皇的軍隊,“我國軍隊世世代代處於天皇統率之下。”服從天皇的權威,服從天皇的命令,將服從上級的觀念絕對化了。日本政府終於運用天皇的象徵意義,擺脫了封建藩對軍隊的影響,建立了近代的國家軍隊。當然在這條路上日本走得太遠了,以至於最終走向了毀滅。

西南戰爭的浮世繪

我們可以看到“效忠天皇”的觀念是一個日本近代產生的概念,把這個觀念灌輸給軍隊,以及國民,是日本擺脫封建意識,建立近代國家軍隊和進行近代化相輔相成的過程。天皇不是指明治天皇或者後來的昭和天皇個人,而是一種象徵和觀念,效忠國家被理解成效忠天皇。這樣一種結合可能最開始就是畸形的,最後日本陸軍走向了極端,在太平洋戰爭中毀滅。

【參考文獻】

戶部良一:《日本陸軍史——近代化的異化》,2016

戊辰戰爭中的薩摩藩藩兵

這些禦親軍和鎮台兵雖然是國家和天皇的直屬軍隊,而且廢藩置縣後,藩主的領土支配權與兵權都被剝奪。但軍隊的組成人員大半還是原來的蕃兵,封建色彩濃厚,士兵在意識裡仍然效忠的是藩,而非天皇與國家,完全不像近代國家軍隊。

到1877年西鄉隆盛因為“征韓論”問題下野,出身薩摩藩的士兵不顧天皇本人的苦苦挽留,堅定追隨西鄉隆盛回到九州,發動了西南戰爭。西南戰爭中的士族兵非常頑強,新政府一度危在旦夕。後來日本陸軍分列進行曲——《拔刀隊進行曲》就為紀念西南戰爭,歌詞中雖然稱叛亂者為“天地難容的朝敵”,但也承認“敵人的大將是天地無雙的大英雄,手下皆彪悍的死士。”對這些薩摩藩的士族兵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拔刀隊進行曲》在如今的警視廳和自衛隊的閱兵式上仍然放送,但在南九州地區卻是一個禁忌。

西鄉隆盛

徵兵?—賣血給外國人

在軍隊中擺脫各藩士族兵的桎梏,建立起全民參與的徵兵製成為明治政府的當務之急。早在1870年奇兵隊出身的山縣有朋出任兵部少輔,就開始不拘泥於身份等級進行徵兵,普通平民不但能夠當兵,而且能夠進入兵學寮進行學習,擔任軍官。

這看起來是多麼具有進步意義的事情,徵兵制破除了社會身份等級制,切實落實四民平等。但事與願違,不但是武士,平民百姓也不買帳。武士們仍然保持著身份榮譽感,認為那些個“村夫”怎麼能夠形成戰鬥力打仗?薩摩藩出身的陸軍少將桐野利秋公開聲稱:“把鄉下佬集中起來,只是製造人形玩偶。究竟何益之有?”

平民百姓則認為參軍打仗分明是武士的責任,我們為什麼要為國家去送死?當時出現了很多稱作“血稅暴動”的反對徵兵制的農民起義,起義的原因竟然是一些謠言。《徵兵告諭》上書:

凡天地之間,一事一物,無不有稅,以充國用。然則,為人者,固應盡心盡力而報國。西人稱之為血稅。以其生血報國之謂也。

“血稅”一詞引發了無數謠言,有的說,政府要取士兵的鮮血賣給外國人;有的人說,是用他們的血製造葡萄酒;有的還傳要用血染紅毛毯、軍帽、軍服等等。因為謠言,北條縣(今岡山縣)發生數萬農民參加的反徵兵暴動,官吏、教師等等10多人被殺,400多座房屋被毀,鳥取縣一位農夫看見陌生人以為是徵兵者,大喊“來榨血了!”又引起了2.2萬農民參與的暴亂。

可見當時日本人別說參軍衛國,為天皇與國家效忠,他們就連“國家”的概念都沒有。儘管反對聲不斷,徵兵制還是建立起來了,但士族兵仍然是明治政府軍的主流,一直持續到西南戰爭結束。

陸軍省1873年徵兵人數統計

效忠天皇觀念的建立

1878年明治維新第一政治家大久保利通遭暗殺,緊接著竹橋兵變發生,剛經歷西南戰爭內亂的明治政府的政權基礎處在極大的動搖之中。穩固軍隊,將他們由效忠藩的封建軍隊轉變為效忠國家的近代國家軍隊對於政權穩固尤為重要。

明治政府首先在1872年頒佈《讀法》、《海陸軍刑律》,嚴明軍紀,對於抗命、結黨等罪行嚴懲不貸。但這些只是外在形式,新政府被西鄉隆盛軍隊強大的內在精神力量所折服,決定發展國家軍隊的內在精神。

1878年頒佈《軍人訓誡》,其中包括“無論認為上級的命令多麼不合理,都必須服從。如果認為命令不合理,在先予服從後,可以按照正當程式進行抗議。不過,抗議時,禁止結黨。”它明確了絕對服從命令的軍人宗旨,這個我們看來理所應當的觀念,卻是拿破崙戰爭後近代軍隊才出現的理念。

1882年明治政府又頒佈《軍人敕諭》,其最大特點是強調國家軍隊是天皇的軍隊,“我國軍隊世世代代處於天皇統率之下。”服從天皇的權威,服從天皇的命令,將服從上級的觀念絕對化了。日本政府終於運用天皇的象徵意義,擺脫了封建藩對軍隊的影響,建立了近代的國家軍隊。當然在這條路上日本走得太遠了,以至於最終走向了毀滅。

西南戰爭的浮世繪

我們可以看到“效忠天皇”的觀念是一個日本近代產生的概念,把這個觀念灌輸給軍隊,以及國民,是日本擺脫封建意識,建立近代國家軍隊和進行近代化相輔相成的過程。天皇不是指明治天皇或者後來的昭和天皇個人,而是一種象徵和觀念,效忠國家被理解成效忠天皇。這樣一種結合可能最開始就是畸形的,最後日本陸軍走向了極端,在太平洋戰爭中毀滅。

【參考文獻】

戶部良一:《日本陸軍史——近代化的異化》,201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