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反掛國旗被拘:有利於維護民族精神莊嚴性

——反掛國旗被拘:是一起依法追責的標誌性案例

文/馬進彪

國旗是國家全民族精神的象徵, 對使用的場合必須要有嚴格的法律規定,

其根本意義在於對民族精神的敬仰和傳承。 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首先是精神的團結, 在這個統一精神的引導下, 才能體形成並現出全民族的昂揚鬥志。 當國旗升起的時候, 每個人的心中都應當重播著國家民族的歷史畫卷, 這是一種同根、同脈、同呼吸的最高凝聚力, 熱血澎湃更是一種最高境界的精神洗禮, 當然也會是一種最莊嚴的場合。

國旗本應用于莊嚴的場合, 但在社會生活中, 有很多企業在召開行銷獎勵會議時也升國旗和放國歌, 在國歌聲中, 一些行銷員上臺領取獎金, 而台下更是一片大呼小叫, 那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隨意的商業氛圍, 與國旗、國歌使用規定的情形極不相符。 還有一些路邊的房產仲介店鋪,

每天早晨開例會時, 也都以國旗國歌為背景, 全體業務員在國歌聲中嬉笑打鬧並喊出一些諸如“一定做到一百單”“一定要拿萬元獎金”之類的口號, 這讓人感到極不嚴肅。

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一方面在於, 人們對國歌法的瞭解並不深入, 尤其是在一些企業單位, 他們認為國旗國歌是國家的, 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思想上根本不存在場景的概念。 即便是在最普通業務會議上也使用國歌, 而長此以往, 就形成了人們對國旗國歌使用場景的泛化。 而這又使得更多的人認為, 國旗國歌只是一種裝點門面的物品而已, 其莊嚴性已被嘈雜的場景淹沒, 而在這種情形中, 國旗國歌的意義已被嚴重異化。

另一方面在於, 對於使用場合的規定並不細緻,

從文字表述上看, 確實存在著一定的模糊性, 這讓人們無法找到可操作性。 而在這種“法無禁, 則可行”的擦邊情況下, 很多單位或個人也只能選擇意識中的“想當然”, 而即便出現了明顯不恰當的情形, 也很難給予嚴格的追究, 而從執法層面來說, 也沒有形成過有力的判例, 這就使得一些人認為相關法律規定只是說說而已。

但與以往不同的是, 這次發生在青海這家餐廳的反掛國旗事件是一種行動上的依法處罰, 相關部門為了及時消除不良影響, 挽回國旗的尊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九條之規定, 馬某某的行為已涉嫌侮辱國旗, 決定給予馬某某行政拘留十五日的處罰, 這樣的依法追究,

厘清了一些個人或單位意識上的模糊性和“想當然”, 這有利於維護國旗國歌中民族精神的莊嚴性, 應當說, 這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標誌性案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