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春季過敏人數增兩成

進入春季, 空氣中花粉、蟎蟲、粉塵、細菌、病毒等增多, 加上晝夜溫差大, 不少市民出現了過敏症狀。 南都記者從市中心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獲悉,

近日, 前來就診的過敏患者較平日增加20%-30%, 患者以兒童和青中年戶外工作者居多。 江門最常見的過敏原有哪幾種?又該如何防範?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遊玩後孩子手臂長斑

眼下春暖花開, 不少植物都開始傳播授粉, 加上春風較大, 細微的花粉顆粒便飄散在空氣中。 隨著氣溫升高, 濕度增加, 塵蟎、黴菌、真菌等也開始大量繁殖, 不少江門市民最近被“過敏”弄得不勝其煩。 最近, 市民李先生一家趁著春光出門遊玩後, 他就被兒子手臂上冒出的斑塊嚇得不輕, 到醫院一查, 原來是花粉過敏惹的禍。

“春季是過敏多發季節, 從接診情況來看, 過敏患者比平日有所增加, 增長幅度約為20%-30%。 ”據市中心醫院皮膚科醫生介紹, 過敏症狀出現的原因不外乎“花、蟲、黴、霾、光、幹”幾方面,

分別代表花粉吸入或接觸, 蟎蟲及其他節肢動物蟲類成分吸入、接觸或叮咬, 導致黴變的真菌孢子吸入, 空氣污染導致過敏, 春季紫外線漸強產生的光過敏, 皮膚乾燥導致的敏感性增高等。 此外, 因食物、藥物導致的過敏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春季也不例外。

患者以吸入性過敏原為主

哪些人群最易過敏?市中心醫院皮膚科醫生介紹, 患者一般以兒童和青中年戶外工作者為多, 在接診的過敏患者中, 比較常見的過敏原是“粉塵蟎、戶塵蟎、花粉、樹木和草類成分、青黴等真菌”, 以吸入性過敏原為主。

該名醫生表示, 這些過敏原引起的常見疾病有很多, 比如蕁麻疹, 皮膚會起紅斑、風團;濕疹或接觸性皮炎會引起皮膚紅斑、丘疹、斑塊伴有瘙癢,

嚴重者還會出現糜爛、滲液;過敏性休克, 會引起皮膚有紅斑、風團, 伴有血壓下降、呼吸困難、全身冷汗、四肢闕冷, 需要搶救否則有生命危險。

此外, 較為常見的疾病還包括光敏性皮膚病(包括日曬傷, 或者進食螺類、芹菜、木耳、菠菜、莧等光敏性食物後, 產生的陽光過敏), 會表現為皮膚紅斑、風團等, 以暴露部位多見;丘疹性蕁麻疹則表現為皮膚風團樣丘疹, 有時頂端有一針尖大小的水皰, 散在孤立不融合, 瘙癢明顯。

出現過敏切勿自行購藥

在兒童過敏患者中, 最常見的過敏原是什麼?皮膚科醫生表示, 兒童最常見的過敏原是“粉塵蟎和戶塵蟎”, 而上述提到的各類過敏性皮膚病均可在兒童身上發生。

兒童比較常見的是蕁麻疹、哮喘和特應性皮炎(與濕疹表現相近, 一般見於有家族史的兒童, 皮膚常常比較乾燥)。 另外, 有些

兒童常常不能控制搔抓, 導致濕疹或丘疹性蕁麻疹演變為癢疹。

醫生提醒, 一旦發生過敏症狀, 建議到專業的正規醫療機構診治, 醫師會根據情況選擇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或者外用爐甘石洗劑、輸液等治療方式。 由於藥物有不良反應, 不建議自行購藥。

“生活中, 市民應學會識別過敏性休克, 一旦發生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 ”醫生介紹, 過敏性休克發生時患者可能出現氣促、呼吸困難、喘鳴、聲嘶, 或面部青紫、四肢闕冷、出冷汗、血壓降低等症狀, 皮膚表面可見大量紅斑、風團。

“這些表現並非同時或全部具有, 要結合情況認真判斷分析, 需引起警惕。 ” 本版采寫:南都記者 羅韻姿

同場加映

遊玩時, 當心被這些蟲咬傷

春季是外出遊玩的大好時節, 但各種蟲子的叮咬卻成為一大隱患。 據江門市疾控中心介紹, 江門每年都有人被恙蟲叮咬, 嚴重時可致死;蜱蟲致死率最高達20%-30%;被紅火蟻叮了, 大膿包就會纏上你。 應如何防範這些會致病的野外小蟲?來看市疾控專家為您支招。

蜱蟲:被咬後切勿強行拔出

當前正是蜱蟲活躍的季節。 記者從江門市疾控中心瞭解到, 雖然近年來江門市未見蜱蟲叮咬感染病例, 但市民在郊外踏青時, 仍需小心。

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科科長陳茂余表示, 蜱蟲屬吸血類昆蟲, 其體內攜帶致病性微生物,可通過叮咬傳播給人類。一旦被叮咬感染,可能會患上斑疹、Q熱、森林腦炎、出血熱、巴貝斯蟲病、泰勒蟲病、洛磯山斑疹熱等81種病毒性、31種細菌性和32種原蟲性疾病。據悉,蜱蟲病會引起發熱及多器官衰竭症狀,死亡率高達20%-30%。“比如新型布尼亞病毒,最嚴重時會奪命。”陳茂餘說。

被蜱蟲叮咬後,如果沒有立刻出現相應症狀,是否代表安全?市病媒生物防控科表示,蜱蟲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2周(平均9天),被叮咬過了最長潛伏期2周後,沒有出現症狀即為安全。

被蜱蟲叮咬,不少人的第一反應便是將其立即拔出。市病媒生物防控科相關負責人提醒:“被蜱蟲叮咬後,切記不要生拉硬拽。”他表示,如果生拉硬拽,容易拽傷皮膚,或將蜱蟲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從而引發感染。一旦發現被蜱蟲叮咬、鑽入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蟲身上,使蜱蟲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整個處理過程應避免沾染蜱血。

取出蜱蟲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診,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恙蟲:江門每年都有人被咬傷

恙蟲病,其傳播媒介是恙蟎。“市民在野外草地時,很容易被恙蟎叮咬,從而引起恙蟲病。老鼠等身上帶有恙蟎,當恙蟎咬了老鼠,又咬了人,人也會因此得恙蟲病。”陳茂餘解釋。

被恙蟲叮咬會有什麼後果?陳茂餘稱,恙蟲比較喜歡叮咬人比較隱秘的身體部位,如胳肢窩、肚臍、股溝等。該病潛伏期為4-21天(一般10-14天),但發病較急,臨床最主要特徵就是被恙蟎吸附部位皮膚出現焦痂,並會發熱、頭痛、多汗、結膜充血和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軀幹會出現暗紅色斑丘疹,並擴散到四肢,部分病例會有肝脾腫大,嚴重者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該病病死率為1%-60%,老年病例病死率較高。”陳茂餘說。

紅火蟻:目前正是繁殖活躍期

紅火蟻是從國外傳入的蟻類,屬於外來物種。與一般的螞蟻相比,紅火蟻個體略大,適應性強,繁殖迅速,且具有較強的攻擊性。而據陳茂餘介紹,每年江門都會有市民被紅火蟻叮咬,目前正是紅火蟻繁殖的活躍期。

如果市民不慎被紅火蟻叮咬,皮膚會癢和灼熱,隨後會出現膿包;如果叮咬面積較大,皮膚上的膿包就會很多,有可能會引起併發症。據介紹,被叮咬後,可用鹽水或肥皂水清洗患處,再用外敷藥塗抹,一旦出現全身過敏反應,就應儘快到正規醫療機構診療。

支招

要讓蟲子無從下口

“對於上面這些蟲子,防蚊水是不管用的。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蟲子爬到身上來。”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科科長陳茂余建議,市民出遊時,應儘量做好物理防護措施,如穿長袖衣服、長褲,把衣袖、褲腳紮好,最好把褲腳塞進襪子或長靴裡,以防蟲子接觸到皮膚。

其體內攜帶致病性微生物,可通過叮咬傳播給人類。一旦被叮咬感染,可能會患上斑疹、Q熱、森林腦炎、出血熱、巴貝斯蟲病、泰勒蟲病、洛磯山斑疹熱等81種病毒性、31種細菌性和32種原蟲性疾病。據悉,蜱蟲病會引起發熱及多器官衰竭症狀,死亡率高達20%-30%。“比如新型布尼亞病毒,最嚴重時會奪命。”陳茂餘說。

被蜱蟲叮咬後,如果沒有立刻出現相應症狀,是否代表安全?市病媒生物防控科表示,蜱蟲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2周(平均9天),被叮咬過了最長潛伏期2周後,沒有出現症狀即為安全。

被蜱蟲叮咬,不少人的第一反應便是將其立即拔出。市病媒生物防控科相關負責人提醒:“被蜱蟲叮咬後,切記不要生拉硬拽。”他表示,如果生拉硬拽,容易拽傷皮膚,或將蜱蟲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從而引發感染。一旦發現被蜱蟲叮咬、鑽入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蟲身上,使蜱蟲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整個處理過程應避免沾染蜱血。

取出蜱蟲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診,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恙蟲:江門每年都有人被咬傷

恙蟲病,其傳播媒介是恙蟎。“市民在野外草地時,很容易被恙蟎叮咬,從而引起恙蟲病。老鼠等身上帶有恙蟎,當恙蟎咬了老鼠,又咬了人,人也會因此得恙蟲病。”陳茂餘解釋。

被恙蟲叮咬會有什麼後果?陳茂餘稱,恙蟲比較喜歡叮咬人比較隱秘的身體部位,如胳肢窩、肚臍、股溝等。該病潛伏期為4-21天(一般10-14天),但發病較急,臨床最主要特徵就是被恙蟎吸附部位皮膚出現焦痂,並會發熱、頭痛、多汗、結膜充血和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軀幹會出現暗紅色斑丘疹,並擴散到四肢,部分病例會有肝脾腫大,嚴重者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該病病死率為1%-60%,老年病例病死率較高。”陳茂餘說。

紅火蟻:目前正是繁殖活躍期

紅火蟻是從國外傳入的蟻類,屬於外來物種。與一般的螞蟻相比,紅火蟻個體略大,適應性強,繁殖迅速,且具有較強的攻擊性。而據陳茂餘介紹,每年江門都會有市民被紅火蟻叮咬,目前正是紅火蟻繁殖的活躍期。

如果市民不慎被紅火蟻叮咬,皮膚會癢和灼熱,隨後會出現膿包;如果叮咬面積較大,皮膚上的膿包就會很多,有可能會引起併發症。據介紹,被叮咬後,可用鹽水或肥皂水清洗患處,再用外敷藥塗抹,一旦出現全身過敏反應,就應儘快到正規醫療機構診療。

支招

要讓蟲子無從下口

“對於上面這些蟲子,防蚊水是不管用的。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蟲子爬到身上來。”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科科長陳茂余建議,市民出遊時,應儘量做好物理防護措施,如穿長袖衣服、長褲,把衣袖、褲腳紮好,最好把褲腳塞進襪子或長靴裡,以防蟲子接觸到皮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