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服為何至今仍受中國人歡迎

儘管軍閥混戰, 人仰馬翻, 塵土飛揚, 但當年《申報》《大公報》等甚得讀者喜歡的報紙, 對此類報導並不像今人想像的那樣連篇累牘, 反倒是對名媛豪門故事、穿衣出行, 給足了筆墨版面。 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 個人在服飾上的表達是寬鬆的, 自由的, 甚至隨心所欲的, 似乎都把心思用在了打造個人的第二張臉面--衣衫上, 而國家大事交給為多數人謀福利的少數英雄打理了。

在沒有強大的政治外力作用下, 民間, 尤其是民間的女人, 任何時代都會在衣衫上搞名堂。 旗袍, 便是民國上海女人搞出的妖豔名堂。 一如亂世出英雄, 服飾如旗袍, 在亂世中亦自有花兒朵兒的路數。 戰亂, 本不該給時裝留面子留出路, 但令人驚詫的是, 現代旗袍不僅在戰亂中誕生, 還在抗戰時的上海“孤島”歲月中, 發展成了女子的國服, 那麼端莊, 嫵媚, 性感。

“孤島”時期(1937-1941), 由於租界尚未遭日軍踐踏,

社會生活秩序相對穩定, 大批文學藝術家聚集“孤島”, 寫出了許多流傳後世的作品, 如於伶的《夜上海》、郭沫若的《虎符》、曹禺的《日出》《雷雨》等, 都在此時璀璨綻放, 成就了文學、戲劇和電影史上特殊的繁榮期。

這麼一說, 亂世似有了幾分明朗簡靜。

這明朗簡靜是一定要清晰地映照在衣衫上的。 無數次查閱民國衣衫的書籍資料, 翻看在民國大街後巷閃現的衣衫影像, 見著了這樣一些男人:衣著講究得體, 面容謙遜;見著了這樣一些名媛:穿旗袍撐陽傘, 矜持著, 卻又不傲慢。 一些時髦女子, 一身洋裝, 摩登得不行, 卻不輕佻;一些市井小女少婦, 布衣布鞋, 舉手投足間, 竟也透著幾分婉約, 安靜著, 亦不失活潑天真。 不禁記起唐朝詩僧寒山的詩句:“群女戲夕陽, 風來滿路香。 ”

“滿路香”在這裡, 是形而上的, 是民國衣衫, 民國女人的衣衫, 姹紫嫣紅滿目春氣象的香氛。 由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把小皇帝溥儀拉下了馬, 成立了民國, 在政治上, 國家是民主共和政體, 因此, 在私人的穿衣打扮上,

男女服飾尤其是女人的服飾, 多有來自西方靈感的影子。 這一點, 在三十年代上海月份牌廣告上, 表現得尤為集中強烈。 月份牌上的女子, 完全是西風吹拂過的身姿笑顏。 一些女子衣衫輕薄, 胴體若隱若現, 帶著幾分情色, 其開放程度放到今天也是極其大膽的, 足令後來者望塵莫及。

民國初期, 社會各方面頗有一種清明氣象, 女子衣衫更是繁花似錦。 民國女子張愛玲, 對她姐妹們穿衣打扮的觀察以及敘述, 堪稱細緻入微。 她看到, 她們的衣著是:

空前的天真, 輕快, 愉悅。 “喇叭管袖子”飄飄欲仙, 露出一大截玉腕。 短襖腰部極為緊小。 上層階級的女人出門系裙, 在家裡只穿一條齊膝的短袴, 絲襪也只到膝為止, 袴與襪的交界處偶然也大膽地暴露了膝蓋。

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從襖底垂下挑撥性的長而寬的淡色絲質袴帶, 帶端飄著排穗。 (張愛玲:《流言》,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6年, 第61頁)

對社會生活細節的觀察, 張愛玲配得上細緻入微這個詞。 她說的“空前的天真, 輕快, 愉悅”是與前朝的, 也就是清朝的女子服裝相比而言。

清朝統治的268年間, 女人服飾整齊單調得很, 一代一代的, 幾乎沒有變化。 1644年滿人入關進京, 服飾上是“男從女不從”, 滿女漢女各不相犯, 各自保持自家的服飾形制。 旗下滿女穿她們的傳統長袍--旗袍, 漢女繼續穿明朝延續下來的舊服, 穿她們的裙衫襖褲, 穿她們的宋明就流行的褙子、比甲, 直到晚清。

褙子和比甲值得一提。 褙子, 是長款長袖衫, 立領對襟,兩側開衩到腋下。比甲,是長款對襟背心,也是兩側開衩,穿在衣衫外。這兩款女裝,今天仍受到北京有點文化腔調的文藝中青年女性青睞,可見其個性的獨特。

立領對襟,兩側開衩到腋下。比甲,是長款對襟背心,也是兩側開衩,穿在衣衫外。這兩款女裝,今天仍受到北京有點文化腔調的文藝中青年女性青睞,可見其個性的獨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