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既然漢景帝是猜忌之君,為什麼還會在歷史上留下仁君之名?

本鬼在之前的文章《裝得比兒子好多了:漢景帝劉啟真的是一位“仁義之君”嗎?》中說道:創造“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其實是一位“猜忌之君”, 而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的“仁義之君”。 既然如此, 漢景帝為什麼在歷史上給人還會留下“仁義之君”的印象呢?

一般來講, 一個皇帝給人留下的印象主要有三種:真實形象、歷史形象、民間形象。 有些皇帝的這三種印象會保持一致, 但有些皇帝的這三種印象之間則會出現矛盾與衝突。 而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于這個皇帝所施行的政策。

如果一個皇帝本人的性格寬宏大量、平易近人, 但實行的政策卻是窮兵黷武, 對士民百姓施以高壓, 那麼這個性格寬宏大量的皇帝也會形成“暴虐之君”的民間印象, 金朝的海陵王完顏亮就是如此, 反之亦然。

漢景帝登基之後, 他所面臨的天下局勢和朝廷格局與父親漢文帝時期沒有太大的不同, 依然需要實行休養生息的“無為而治”政策。 漢景帝的性格雖然猜忌狹隘, 但他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的明君, 很清楚自己面對的天下局勢和應該實行的政策。

因此漢景帝劉啟登基後, 基本上延續和發展了漢文帝的“無為而治”, 繼續對百姓和社會利益集團實行相對寬鬆的政策, 留下了“仁義之君”的印象。 而由於天下形勢的變化, 漢武帝改變了“無為而治”, 自然也就留下和父親相反的民間印象。

從漢景帝身上, 我們可以知道任何領導所施行的政策首要的出發點是所面對的局勢, 將領導人實行的政策與領導人自身的性格聯繫起來, 是一種淺薄的歷史觀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