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荊州牧的困境,劉表晚年犯糊塗了嗎?——下篇

上期我們講到, 劉表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 面臨兩個困境, 其一是中原已經被曹操統一, 荊州無法再像以前那般置身事外;其二是他的劉家想維持在荊州的統治, 必須依賴於荊州士族的支持。

有了這兩個客觀條件的限制, 劉表在繼承人的問題上, 註定不能用常規思維來考慮。

什麼是常規思維?嫡長子繼承制。

傳統禮制講究“立嫡以長不以賢”, 主要是出於對政權平穩過渡的考慮。 畢竟“嫡”比“賢”是一個更明確的標準, 而標準不明確, 往往容易引起繼承權的惡性競爭, 進而引起國家的動亂。 至於繼承人本身的才能, 反倒顯得沒有那麼最重要了。

畢竟相比起後世皇權極度膨脹的情況, 漢末的統治結構, 其實更像是一種“貴族共治”的模式。 即便主君平庸, 只要政權穩定, 在內部各方的合力之下, 國家也出不了什麼大亂子。 如益州劉璋這般暗弱, 在劉備入蜀之前,

不管如何動盪, 益州還是一直維持了下來, 正是這個道理。

所以對於劉表而言, 不管立長還是立幼, 其實都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這個繼承人必須能夠得到荊州士族的支持, 才能確保劉家政權的穩定。 在此基礎上, 不論是選擇抗曹還是降曹, 他劉家都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前者自不必說, 面對強大的外敵, 不團結便是找死;至於後者, 投降也講究個待價而沽, 身上的籌碼越多, 投降後的境遇才會越好。

在這一點上, 娶了蔡氏侄女的劉琮, 正是當之無愧的最佳人選。 從事後的結果來看, 劉琮能夠一直在曹魏政權內享受高官厚祿(官至青州刺史、諫議大夫, 封列侯), 荊州劉氏得以在亂世長存, 絕對離不開他身後荊州士族勢力的影子。 由此可見, 劉表考慮立幼子為嗣, 並非全無道理。

當然了, 在野史之中還有一種說法, 劉表曾打算把荊州牧之位傳給劉備。 有說是考慮到自己的兩個兒子平庸, 絕非曹操對手;也有說是出於對劉備的忌憚, 故意試探。

其實無論是哪種稅法, 都純屬扯淡。

正如前文所言, 正常情況下想取得荊州, 必須先獲得荊州士族的支持。 考慮到劉備客居荊州七年, 才勉強與荊州士族的邊邊角角攀上一點關係(諸葛亮的丈母娘是蔡家的人)。 所以劉表實在犯不著過於擔心劉備。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 如果不是赤壁之戰改變了荊州勢力的格局,

任他劉備和諸葛亮再如何天縱奇才, 都無法染指荊州半分。

所以說, 晚年的劉表其實並不糊塗, 人家心裡精明著呢。

(點擊右上角藍色按鈕, 關注“愛講故事的文兄”的頭條號, 即可收看更多有趣的小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