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荊州牧的困境,劉表晚年犯糊塗了嗎?——上篇

東漢末年能人輩出, 相比起魏蜀吳三方勢力的雄主良臣, 前三國時代的各路諸侯, 如荊州劉表, 則往往被後人視為墊腳的配角。

這一方面, 劉表在荊州苦心經營多年的心血, 最後給他人作了嫁衣裳;另一方面, 劉表在史書上, 也確實是毀譽參半。

正面的評價, 肯定了劉表年輕時單騎入荊的魄力, 通過聯合當地士族勢力, 經過一番打壓拉攏, 迅速地把原本山頭林立的荊州統合起來, 隨後經過一番勵精圖治, 讓荊州一地在亂世之中獨享十多年的太平, “萬里肅清, 群民悅服”, 是一個出色的州牧。

而負面的評價,

則多集中在他的後半生, 如為人外寬內忌, 手底下收攏的人才眾多卻不能善加任用;又如得到荊州以後, 不思進取, 多次坐失對外擴張的良機, 被曹操蔑稱為“自守之賊”。

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 大概就是晚年立嗣的問題。 由於鍾愛幼子劉琮, 遲遲沒有把長子劉琦立為嗣子,

被後世多次作為“廢長立幼, 取亂之道”的反面教材。

然而曾經英雄一世的劉表, 難道晚年真的犯糊塗了嗎?要回答這個問題, 得從荊州牧這個身份的角度出發, 分析劉表在決策時所面臨的困境。

首先是荊州的內外環境。

內部環境方面, 好壞各半, 好的是物產豐富, 政通人和, 特別是經過劉表十多年治理, 更是國富民強, 號稱“帶甲兵十余萬”;壞的方面, 用諸葛亮在《隆中對》的話來說:“北據漢、沔, 利盡南海, 東連吳會, 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國”, 是一個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

地理條件上的缺點, 註定荊州的未來, 極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在劉表前期, 中原群雄混戰, 無力南顧, 所以他不需要花多少力氣, 就能保境安民。 然而一旦中原混戰結束, 曹操統傾整個北方之力大舉南下, 一州之地頓時獨力難支。 這是劉表面臨的第一個困境。

其次, 是關於士族集團的問題。 這是一個從漢末到魏晉都繞不開的話題。 都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在那個特殊時期, 所謂“民心”實際上主要就是指士族,

特別是“世家大族”的心。 如果一個統治集團得不到當地士族的支持, 往往是難以站穩腳跟的。

這點對於當時稱雄各方的勢力而言, 無一例外:如袁紹, 袁家本身就是“四世三公”的大世家, 其後依附士族無數, 在北方形成以袁氏為核心的士族集團;又如曹操, 除去曹氏與夏侯氏兩個本家以外, 其背後還一直活躍著潁川士族的身影, 他麾下首席謀臣荀彧, 正是潁川荀氏的代表;再如東吳的孫家父子, 同樣是獲得了以顧、陸、朱、張為代表的江東士族支持, 才能安心據長江天險而守多年。

對於劉表而言, 便是以蔡、蒯兩家為代表的荊州士族了。 當年他孤身犯險, 並在此地安守多年, 靠的正是這些荊州士族的傾力支持, 為此, 他甚至娶了蔡氏為妻, 將他劉家與荊州士族的利益徹底捆綁在一起。 所以, 對於荊州的劉氏政權而言, 受制於荊州士族, 是劉表面臨的第二個困境。

搞清楚上述兩個困境, 再來思考劉表“立長”還是“立幼”的問題, 就容易很多了。

那麼劉表是如何考慮繼承人問題的呢?我會在明天與大家繼續探討。 歡迎繼續關注《荊州牧的困境,劉表晚年犯糊塗了嗎?——下篇》

(點擊右上角藍色按鈕,關注“愛講故事的文兄”的頭條號,即可收看更多有趣的小故事!)

歡迎繼續關注《荊州牧的困境,劉表晚年犯糊塗了嗎?——下篇》

(點擊右上角藍色按鈕,關注“愛講故事的文兄”的頭條號,即可收看更多有趣的小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