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蜀漢的人才危機:諸葛亮為什麼要提拔重用馬謖

建興六年, 諸葛亮在平定了南方, 駐守漢中準備了一年多後, 發起了對魏國的北伐戰爭。 諸葛亮的突然出現, 讓魏國一時間有點意想不到, 所以, 魏明帝曹睿只好把還在與吳國前線打仗的張郃調到西部, 來抵擋諸葛亮的進攻。 但是, 擔當督促前方部隊重任的馬謖卻違背了諸葛亮的部署, 在被張郃斷了水源之後, 臨陣又驚慌失措, 指揮不當, 最終被張郃打敗。 諸葛亮進軍失去了依託, 只好退回到漢中。 這個馬謖此前並沒有臨陣指揮打仗的經驗, 讓馬謖擔當前線總指揮, 也是諸葛亮違背了眾人的意願做出的決定(違眾拔謖),

因為這時候, 蜀國還有魏延、吳壹等久經戰陣的可用之將。 還有, 劉備曾經告訴過諸葛亮, 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 不能重用他。

網路配圖

那麼, 諸葛亮為什麼要提拔重用馬謖呢?

諸葛亮要提拔新人

劉備死後, 諸葛亮成為托孤重臣,

劉備讓劉禪要像對待父親一樣的對待他。 劉禪也是很聽話, 馬上讓諸葛亮“開府治事”, 就是讓他成立行政機關, 獨立辦公, 還有一套自己的行政班子。 不久, 又讓他兼任首都益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政事無論大小, 都由諸葛亮裁決。 而諸葛亮也是逐漸地把丞相府和皇宮變成一個整體, 而實際權力則是在丞相府。 這種情況, 諸葛亮並不掩飾, 他在出師表中說過:“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 不宜異同。 ”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 就是有一些應該是“宮中”的官員, 變成了“丞相府”的官員。 如“中都護”李嚴, 本來是劉備托孤時任命的“統內外軍事”的, 後來就成了丞相府的“中都護”。

在把皇帝的老人變成丞相府“新人”的同時, 諸葛亮還在提拔新人。

如馬謖出事以後, 諸葛亮得到了一個薑維, 他給留守丞相府的人寫信說:“姜伯約……所具有的才能, 永南(李邵)、季常(馬良)那些人都比不上他。 ”還說:“薑維在軍事方面非常機智能幹, 他既有膽量和義氣, 又深深地懂得兵法。 ”而這時候的薑維並沒有表現出多麼的“能幹”, 而諸葛亮卻馬上對他提拔重用, 封他為義將軍, 還封他為當陽亭侯。 此後更是一路高升, 六年後諸葛亮去世, 薑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 並“統帥各路軍馬, 加封平襄侯”。 這都說明, 諸葛亮就是在發現選拔新人。

通過薑維可以看出, 諸葛亮在選拔新人, 而在此前, 進入他的視線的首先是馬謖, 而馬謖又是符合他的選拔標準的。 劉備時期, 馬謖擔任過越嶲(xi)太守, 為中層官員。

因為他好議論軍計, 為諸葛亮所器重。 劉備臨終前曾經囑咐過諸葛亮, 說馬謖“言過其實, 不可大用”, 諸葛亮不以為然, 仍然讓他做了參軍。 有記載說, 諸葛亮南征南中, 馬謖相送, 他對諸葛亮說, 像南中這種地方, 對他們用兵應該是“攻心為上, 攻城為下, 心戰為上, 兵戰為下, 願公服其心而已”。 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計策, 擒獲了他們的首領又釋放了。 南方人信服, 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 南方再也沒有出現過反叛。 這樣看來, 馬謖對南中作戰的一番話, 倒像是諸葛亮和劉備的“隆中對”, 都是戰略層面上的問題, 雖然其意義沒有“隆中對”那麼重大, 但都屬於“一言興邦”的範疇。 諸葛亮是不是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馬謖當過縣令、太守、參軍,
缺少的是實際帶兵打仗的經歷, 假如說他再能帶兵打仗, 不是要比姜維條件優越的多嗎?

馬謖是荊州集團的人

說到所具備的條件, 馬謖具備其他人所不具備的一切條件。 劉備的蜀漢國, 官員構成大致分為荊州集團, 其中包括跟隨劉備起事的老班底;東州集團, 主要是迎接劉備入川的那部分人;益州集團,也就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周邊地區所謂的土著豪強。蜀漢的用人策略是,重用荊州集團,籠絡東州集團,限制益州集團。馬謖是襄陽宜城人,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擔任過綿竹、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不用說,是在可以重用的範圍之內。

魏延也是荊州人士,難道諸葛亮選擇他不行嗎?

魏延是跟隨劉備入蜀的“老人”,劉備成為漢中王時,將都城遷往成都,要選拔一個人鎮守漢川。大家都在議論劉備會選擇張飛,卻不想劉備任命了魏延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同時讓他兼任漢中太守。到劉備死的時候,魏延已經為鎮北將軍。也就是說,魏延在劉備時期已經得到重用,諸葛亮已經沒有再給他多大的提升空間。從魏延這方面來說,即便是諸葛亮重用他,在他也覺得是應該的,要感謝,也是會首先感謝先主劉備,其次才輪到諸葛亮。封建社會是專制社會,官員選拔都是人選人,“薦舉制”更是對舉薦者有連帶責任,即便是後世的制度性選人的科舉制,被錄取者也要終生把考官當成“恩師”。不管諸葛亮怎麼優秀,如何大公無私,他都擺脫不了時代的局限。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

馬謖被重用還有一個原因,馬謖還是馬良的弟弟。馬良家兄弟五人,都很優秀,當地的人傳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因為馬良眉毛間有白毛,所以鄉里人會這麼說。劉備入蜀,諸葛亮不久也離開荊州前往蜀地。馬良留守荊州,攻下雒城以後,馬良馬上寫信給諸葛亮表示祝賀。劉備有了益州,馬良被任命為左將軍。馬良出使東吳,行前對諸葛亮說:“今天接受君主的使命,協調和洽二國之間的關係,希望您能向孫權將軍介紹我的情況。”諸葛亮讓馬良自己來寫這封信,馬良就用諸葛亮的名義寫了。到了東吳以後,孫權果然給予了十足的尊敬。這些事情的發生,都是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可見馬良是多麼會平衡協調各種關係,對諸葛亮又是多麼的恭敬。劉備臨終囑咐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劉備死後諸葛亮經常叫來馬謖和他徹夜長談,最開始這樣做,很難說沒有馬良的原因。

馬謖具備這麼多優越的條件,諸葛亮提拔重用他不是很好理解嗎?很可惜,馬謖街亭失敗,令諸葛亮大失所望,諸葛亮對馬謖的良苦用心和殷殷期望也都付之東流。

主要是迎接劉備入川的那部分人;益州集團,也就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周邊地區所謂的土著豪強。蜀漢的用人策略是,重用荊州集團,籠絡東州集團,限制益州集團。馬謖是襄陽宜城人,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擔任過綿竹、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不用說,是在可以重用的範圍之內。

魏延也是荊州人士,難道諸葛亮選擇他不行嗎?

魏延是跟隨劉備入蜀的“老人”,劉備成為漢中王時,將都城遷往成都,要選拔一個人鎮守漢川。大家都在議論劉備會選擇張飛,卻不想劉備任命了魏延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同時讓他兼任漢中太守。到劉備死的時候,魏延已經為鎮北將軍。也就是說,魏延在劉備時期已經得到重用,諸葛亮已經沒有再給他多大的提升空間。從魏延這方面來說,即便是諸葛亮重用他,在他也覺得是應該的,要感謝,也是會首先感謝先主劉備,其次才輪到諸葛亮。封建社會是專制社會,官員選拔都是人選人,“薦舉制”更是對舉薦者有連帶責任,即便是後世的制度性選人的科舉制,被錄取者也要終生把考官當成“恩師”。不管諸葛亮怎麼優秀,如何大公無私,他都擺脫不了時代的局限。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

馬謖被重用還有一個原因,馬謖還是馬良的弟弟。馬良家兄弟五人,都很優秀,當地的人傳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因為馬良眉毛間有白毛,所以鄉里人會這麼說。劉備入蜀,諸葛亮不久也離開荊州前往蜀地。馬良留守荊州,攻下雒城以後,馬良馬上寫信給諸葛亮表示祝賀。劉備有了益州,馬良被任命為左將軍。馬良出使東吳,行前對諸葛亮說:“今天接受君主的使命,協調和洽二國之間的關係,希望您能向孫權將軍介紹我的情況。”諸葛亮讓馬良自己來寫這封信,馬良就用諸葛亮的名義寫了。到了東吳以後,孫權果然給予了十足的尊敬。這些事情的發生,都是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可見馬良是多麼會平衡協調各種關係,對諸葛亮又是多麼的恭敬。劉備臨終囑咐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劉備死後諸葛亮經常叫來馬謖和他徹夜長談,最開始這樣做,很難說沒有馬良的原因。

馬謖具備這麼多優越的條件,諸葛亮提拔重用他不是很好理解嗎?很可惜,馬謖街亭失敗,令諸葛亮大失所望,諸葛亮對馬謖的良苦用心和殷殷期望也都付之東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