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些“無字碑”竟是:明朝皇帝們給後人留下的半個笑話

無字碑其實就是沒有刻墓誌銘的碑, 歷史上第一塊無字碑來自武則天, 據說是功過自有後人評的意思, 所以自己不刻自己的功過。 但是明十三陵中也有無字碑, 這是怎麼回事呢?

明十三陵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兩位太監。 明十三陵有一個怪現象, 這就是除思陵外, 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十二陵雖然都是明朝時建造的, 但是每座陵都有一座當時沒有鐫刻文字的石碑, 人們稱之為“無字碑”。 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都是效仿唐代的武則天, 功過都讓後人來評說嗎?奇怪的是真正的原因連歷史文獻都沒有詳細的記載。 唯徐乾學《讀禮通考》載, 唐乾陵有大碑, 無一字, 不知何謂?而明諸陵效之, 竟以為例, 實不可解也。 ”

其實, 最早的時候明十三陵中的獻、景、裕、茂、泰、康六陵陵前原來沒有神功聖德碑及碑亭, 長陵第一進院落內也沒有聖績碑及碑亭。 按照明朝從朱棣留下的傳統, 墓碑上的墓誌銘都是出自嗣帝之筆。 但是到了明世宗朱厚熜這裡就難了, 世宗不是嫡傳的皇帝, 他做了皇帝後把自己的父親興獻王墳升格為顯陵,

在顯陵陵前建造睿功聖德碑亭, 其睿功聖德碑的碑文就是世宗親自撰寫的。

但是, 當他要給新建的獻、景、裕、茂、泰、康六陵填寫墓誌銘時, 問題就來了, 仁宗朱高熾撰寫的長陵碑文水準實在是太高了, 將明成祖一生的“功德”推崇到了極點。

世宗要撰寫出在頌詞的水準上超出仁宗的碑文來實在是太難了。 再加上皇帝每天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撰寫碑文的事情也就擱置下來了。 七陵碑文, 世宗由想寫而未寫, 確有力不從心的原因。 既然七陵石碑都是無字的, 後來的永、昭、定、慶、德五陵遂沿用以為制, 均在陵前建造了無字的神功聖德碑和碑亭, 也就造成了明朝十三陵中的十二陵均有一通“無字碑”的出現。

這樣看來, 無字碑的無字其實就是因為皇帝文采不夠好時間又不夠所以寫不出來, 就像小學生寫作文湊不夠字數乾脆就不寫了。 無字碑在武則天那裡是為了顯示高風亮節, 到了朱家這裡則成了半個笑話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