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10道題測出寶寶性格!內外向寶寶到底該怎麼養?

大家好, 我是愛科普的糖糖媽媽

我之前在回復媽媽諮詢的問題時發現, 很多媽媽太過在意孩子的性格, 甚至覺得那些不招人喜歡、不被長輩接納、不受同齡小朋友歡迎的行為(不愛叫人、不願意當眾表演節目、不愛說話等), 都是內向性格惹的禍。

媽媽們會問:

怎麼才能讓寶寶變得外向一些?

內向的孩子將來是不是會吃虧?

性格真的會遺傳嗎?

……

原來, 真的有太多人誤會“內向”了

如果你也覺得:

外向=樂觀、自信、陽光、能幹、勇敢、能言善辯

內向=自卑、膽小、怯懦、悲觀、笨拙、沉默寡言

那真該好好看看今天這篇文章

開始正文之前, 先來做個小測試吧!

它會讓你更瞭解自己的寶寶, 到底屬於哪種性格:

1、寶寶剛學走路的時候, TA(單選)

喜歡自己扶著東西走、很喜歡走路;剛走穩就想要開始跑了

會走一些了, 也不願放開大人的手, 特別小心翼翼;不喜歡自己走, 更願意抱著

2.寶寶最愛不釋手的玩具是(單選)

小鼓、熱鬧的聲光電玩具

積木、拼圖、故事機

3.寶寶的畫畫習慣是(單選)

不限於紙張, 到處亂塗一氣、沒太大興趣

畫幾筆就拿給你看看、喜歡重複畫一種、可以自己安靜的畫很久

4.寶寶醒來發現你不在時, TA會(單選)

立馬大哭, 或四處觀望後還找不到媽媽就大哭

很少哭鬧, 可以自娛自樂的玩一會兒

5.寶寶在玩自己的玩具時, 有其他小朋友想一起玩,

TA會(單選)

很開心和小朋友分享, 一起玩可以, 但要聽我的, 否則可能下一秒就會打起來

被打斷很不高興, 哄一哄還是願意分享或沒有什麼反應, 只管自己玩的

6.如果TA在做某些很愉快的事, 但突然被大人阻止, TA會(單選)

會有小情緒, 但很快會過去;哭一會兒, 但很快就被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

不高興, 但還是會聽話的停止做;或一直糾纏著你, 要求繼續

7.聚會上, 遇到許多不認識的大人和小朋友, TA的表現是(單選)

到處亂跑尋找新鮮好玩的事;特別願意和新朋友玩, 對什麼都很有興趣

有些害羞, 熟悉了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或藏在大人身後, 不願意和別人玩

8.你的寶寶在面對陌生人提出抱一抱的要求時(單選)

自來熟, 喜歡被別人抱;或靦腆地接受但很快要求回到家人身邊

很抗拒, 完全不肯離開家人的環抱;或熟悉一會兒後, 才能讓別人抱

9.如果是第一次去動物園玩, TA會(單選)

總要跑在最前面, 急著看下一個動物;興奮的大喊大叫, 對什麼動物都很有興趣

一路上十萬個為什麼;雖然很高興, 但對於離得近或是體型大的動物還是會害怕

10.你對寶寶的評價是(單選)

精力超級旺盛的寶寶;非常活潑開朗的孩子

在外面很靦腆, 在家裡很活潑;有時有些膽小、粘人

答案來啦~

符合A更多的寶寶, 性格偏外向:

喜歡自由的行動, 充滿活力, 精力旺盛, 往往身體素質都不錯。 愛說愛笑、反應迅速, 頭腦敏捷。 在情緒的表達上相當直接, 高興了會抱著你親!不高興時會大喊大叫大哭。

性格開朗熱情、表現力很強, 活潑貪玩, 人緣好。

符合B更多的寶寶, 性格偏內向:

自我保護意識很強, 突然面對陌生人有些退縮、膽小, 但熟悉後就會好很多。 獨立性不錯, 很多時候更喜歡自己玩。 做事相對比較小心謹慎, 不太容易闖禍。 集體場合中比較在意別人的眼光, 希望能得到別人的稱讚。

很多媽媽之所以想內向寶寶變外向一些

是擔心孩子將來因為性格吃虧

或擔心因為嘴不甜、不愛展示自己

被人誤解或不喜歡

但, 真心不是這樣的

內向寶寶有多好, 一張圖顛覆你對內向的誤解

專注

認真

沉穩

愛思考

更有耐心

……

這些都是內向寶寶身上最寶貴的人格特質, 值得被父母保護的品質。 也正因為內向寶寶這種獨特的性格特質,

將來在學業、事業上更容易收穫成功。

比爾蓋茨、紮克伯克、股神巴菲特都是內向的人。 永遠的公主奧黛麗赫本、古靈精怪的艾瑪沃森、幽默大師卓別林、印度領袖聖雄甘地, 也都是內向者。 如果沒有內向者, 世界上可能會少很多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和領袖。

孩子的內外向的特質是由基因決定的,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不同,他們甚至使用的是不同的神經介質,這就導致了他們通過不同的路徑進行資訊處理、記憶和決策。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Jerome Kagan說:

內向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性格特質”,它會伴隨這個孩子一生,2歲時表現出靦腆內向的孩子,即使在他們長大到18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

所以,無論父母再怎麼想改變,也不會把一個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的。與其想改變內向寶寶的性格,不如先瞭解內向寶寶該怎麼養,被恰當養育的內向寶寶,將來可能很了不起!

內向寶寶要這樣養

1、內向寶寶不愛叫人、嘴不甜,那就別逼TA叫人

糖寶寶就不是個愛叫人的孩子,每次遇到熟人,糖姥姥肯定會逼孩子叫人,但結果卻是越逼孩子,孩子反而越往後退,拒絕叫人。我身邊也有很多特別外向的寶寶,高興了一路上都會和擦身而過的陌生人一一打招呼,攔都攔不住。

這與孩子的性格相關,與有沒有禮貌沒關係!

逼孩子叫人,是父母最常做的事,卻也是傷害孩子最深的事。強迫孩子叫人,就是在告訴孩子:“為了不冒犯親戚、傷害朋友,你需要拋開自己的感受,服從他人的情感,你有義務犧牲自己,讓父母和別人快樂。”這樣,孩子會越來越抵觸和人交流。

與其逼孩子叫人,不如這樣做:

☞不強迫

☞父母自己大聲叫人:“奶奶好”“叔叔好”

☞用微笑替代“叫人”,孩子實在不願叫人,可以用微笑表示問候

2、內向寶寶不願當眾表演,那就別逼TA表演

我最煩感一群大人聚會,非要拉出自家孩子來表演節目,誰家表演的好就一片喝彩聲,誰家不敢表演就唏噓一片,甚至激將、諷刺孩子。

孩子不是騾馬,不需要拉到人前遛遛!

有些父母出於炫耀或攀比的心理,勉強孩子當眾表演,別的孩子會的,我的孩子也不能落後。有些父母以為,當眾表演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同時作為衡量孩子是否自信的標準,順便給孩子“練膽”。

殊不知這很有可能會使孩子失去自尊和自信,形成自卑感。孩子被自己的爸爸媽媽強迫著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會感到害怕、無助、惶恐、委屈。 孩子會越來越恐懼在人多的時候做任何事情,甚至可能連在人前說話都不敢了。

3、內向寶寶可能不太合群,那就別逼TA跟一群小孩玩

我發現,太多媽媽過分在乎孩子合不合群了。覺得寶寶合群,將來朋友就會多,孩子不合群,將來可能就交不到朋友。於是,就著急把孩子推進小朋友的人堆兒裡,認為接觸多了,自然就合群了。

但對於內向寶寶來說,強迫TA合群,可能有點難。盲目逼孩子合群的做法,違反了內向寶寶的性格特質,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夾在人群中無所適從,焦慮不安。總是被逼合群的內向寶寶,不僅在人群中學不到半點交朋友的方式,反而可能交不到一個真心朋友。

4、內向寶寶不喜歡帶頭兒,那就別逼TA當“孩子王”

曾經一個媽媽的問題我一直記憶猶新,媽媽問:“我家寶寶總是別人說玩什麼,就玩什麼;別人要怎麼玩,就怎麼玩;別人要吃什麼,他也吃什麼;一群孩子一起玩,他總是那個跟從的,怎麼自己就沒點主見,也當次‘領導’,讓別人跟著自己走呢。”

其實,這正是內向寶寶的特質。內向孩子需要更多的觀察、模仿、體驗別人的做法,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促進思考、感受,再形成一套自己的做法的。若好強的媽媽因此覺得孩子懦弱、沒主見,而逼著孩子當頭兒,反而讓孩子失去了深度思索,和獨創一套做法的機會。將來就真的沒機會當“領導者”,而做一輩子的“隨從”了。

5、讓內向寶寶有機會獨處

內向的人會把更多的精力指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觀點和情緒中。所以內向寶寶也需要通過安靜和獨處,來恢復自己的精力和活力。所以:

當孩子不想出去玩的時候

你就陪TA安安靜靜的在家待會兒

當孩子沒有呼喚你陪著TA玩的時候

你就去做點別的,讓孩子自己玩會兒

直到TA呼喚你的出現

6、幫孩子有1-2個要好的朋友

內向寶寶不太喜歡和一大群孩子一起玩,令TA感到舒適的交友方式是:有1-2個夥伴安靜的遊戲足以。所以:

不妨時不時的邀請1、2個小朋友來做客

給孩子專注交往的機會

幫TA擁有知心夥伴

7、允許孩子慢熱

從最開始“內外向寶寶不同思維方式”的圖中可以看到,內向寶寶從遇事到做出反應,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反應,內向寶寶需要一個慢熱的過程。所以:

帶寶寶參加聚會前

先早點帶寶寶去熟悉環境

引導寶寶和不熟悉的人打招呼前

先跟孩子介紹一下這是誰

帶孩子做一件沒做過的事之前

先給孩子講下過程

接納孩子的慢半拍

接納孩子可能會膽怯、猶豫、退縮

並給足孩子熟悉、適應的時間

別催促、別逼迫、別責備

說了那麼多內向寶寶的好,其實外向寶寶也有其性格優勢,比如:

充滿活力

愛說愛笑

開朗熱情

反應迅速

適應力強

……

但同樣,外向寶寶的性格特質決定了,他們也需要一些特別的養育方式:

外向寶寶天性好動,請別逼TA安靜下來

外向寶寶大多精力旺盛,請接納TA不那麼愛睡覺

外向寶寶享受于在人前展示自己,請允許TA做個人來瘋

外向寶寶需要更多外界刺激和體驗去正常,請允許TA偶爾搞個小破壞

外向寶寶喜歡和更多的人互動,請多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玩

外向寶寶需要宣洩更多的精力和體力,請陪孩子玩些激烈、刺激的運動

……

別輕易給孩子貼上性格標籤

雖然遺傳對於性格的形成有著無法取代的影響作用,但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絕對的內向和外向的,很多孩子兼具這兩種特性,只不過看那一種多一些。比如內向寶寶也會在家人、朋友面前展現出外向的一面(開懷大笑、愛說話、愛展示自我)。

所以,不管寶寶是偏向外向性格,還是偏向內向性格,父母都別輕易給孩子貼上性格標籤。讓孩子從小就認定自己的性格,甚至把性格中劣勢的一面統統安到自己身上,而失去了體會自身性格優勢、形成自身獨特個性的機會。

有一本書叫《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作者Susan Cain在她的TED演講中說道,內向者“在較為安靜的、低調的環境裡感覺最有活力、最能夠馬力全開,同時也是最能展現自己能力的時候。”

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覺得自己孩子是內向性格的父母,也推薦給因為內向而感到焦慮和困擾的你。但願我們都能發現自身性格中的美好和優勢,也給孩子最適合TA性格特徵的養育。

孩子的內外向的特質是由基因決定的,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不同,他們甚至使用的是不同的神經介質,這就導致了他們通過不同的路徑進行資訊處理、記憶和決策。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Jerome Kagan說:

內向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性格特質”,它會伴隨這個孩子一生,2歲時表現出靦腆內向的孩子,即使在他們長大到18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

所以,無論父母再怎麼想改變,也不會把一個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的。與其想改變內向寶寶的性格,不如先瞭解內向寶寶該怎麼養,被恰當養育的內向寶寶,將來可能很了不起!

內向寶寶要這樣養

1、內向寶寶不愛叫人、嘴不甜,那就別逼TA叫人

糖寶寶就不是個愛叫人的孩子,每次遇到熟人,糖姥姥肯定會逼孩子叫人,但結果卻是越逼孩子,孩子反而越往後退,拒絕叫人。我身邊也有很多特別外向的寶寶,高興了一路上都會和擦身而過的陌生人一一打招呼,攔都攔不住。

這與孩子的性格相關,與有沒有禮貌沒關係!

逼孩子叫人,是父母最常做的事,卻也是傷害孩子最深的事。強迫孩子叫人,就是在告訴孩子:“為了不冒犯親戚、傷害朋友,你需要拋開自己的感受,服從他人的情感,你有義務犧牲自己,讓父母和別人快樂。”這樣,孩子會越來越抵觸和人交流。

與其逼孩子叫人,不如這樣做:

☞不強迫

☞父母自己大聲叫人:“奶奶好”“叔叔好”

☞用微笑替代“叫人”,孩子實在不願叫人,可以用微笑表示問候

2、內向寶寶不願當眾表演,那就別逼TA表演

我最煩感一群大人聚會,非要拉出自家孩子來表演節目,誰家表演的好就一片喝彩聲,誰家不敢表演就唏噓一片,甚至激將、諷刺孩子。

孩子不是騾馬,不需要拉到人前遛遛!

有些父母出於炫耀或攀比的心理,勉強孩子當眾表演,別的孩子會的,我的孩子也不能落後。有些父母以為,當眾表演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同時作為衡量孩子是否自信的標準,順便給孩子“練膽”。

殊不知這很有可能會使孩子失去自尊和自信,形成自卑感。孩子被自己的爸爸媽媽強迫著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會感到害怕、無助、惶恐、委屈。 孩子會越來越恐懼在人多的時候做任何事情,甚至可能連在人前說話都不敢了。

3、內向寶寶可能不太合群,那就別逼TA跟一群小孩玩

我發現,太多媽媽過分在乎孩子合不合群了。覺得寶寶合群,將來朋友就會多,孩子不合群,將來可能就交不到朋友。於是,就著急把孩子推進小朋友的人堆兒裡,認為接觸多了,自然就合群了。

但對於內向寶寶來說,強迫TA合群,可能有點難。盲目逼孩子合群的做法,違反了內向寶寶的性格特質,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夾在人群中無所適從,焦慮不安。總是被逼合群的內向寶寶,不僅在人群中學不到半點交朋友的方式,反而可能交不到一個真心朋友。

4、內向寶寶不喜歡帶頭兒,那就別逼TA當“孩子王”

曾經一個媽媽的問題我一直記憶猶新,媽媽問:“我家寶寶總是別人說玩什麼,就玩什麼;別人要怎麼玩,就怎麼玩;別人要吃什麼,他也吃什麼;一群孩子一起玩,他總是那個跟從的,怎麼自己就沒點主見,也當次‘領導’,讓別人跟著自己走呢。”

其實,這正是內向寶寶的特質。內向孩子需要更多的觀察、模仿、體驗別人的做法,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促進思考、感受,再形成一套自己的做法的。若好強的媽媽因此覺得孩子懦弱、沒主見,而逼著孩子當頭兒,反而讓孩子失去了深度思索,和獨創一套做法的機會。將來就真的沒機會當“領導者”,而做一輩子的“隨從”了。

5、讓內向寶寶有機會獨處

內向的人會把更多的精力指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觀點和情緒中。所以內向寶寶也需要通過安靜和獨處,來恢復自己的精力和活力。所以:

當孩子不想出去玩的時候

你就陪TA安安靜靜的在家待會兒

當孩子沒有呼喚你陪著TA玩的時候

你就去做點別的,讓孩子自己玩會兒

直到TA呼喚你的出現

6、幫孩子有1-2個要好的朋友

內向寶寶不太喜歡和一大群孩子一起玩,令TA感到舒適的交友方式是:有1-2個夥伴安靜的遊戲足以。所以:

不妨時不時的邀請1、2個小朋友來做客

給孩子專注交往的機會

幫TA擁有知心夥伴

7、允許孩子慢熱

從最開始“內外向寶寶不同思維方式”的圖中可以看到,內向寶寶從遇事到做出反應,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反應,內向寶寶需要一個慢熱的過程。所以:

帶寶寶參加聚會前

先早點帶寶寶去熟悉環境

引導寶寶和不熟悉的人打招呼前

先跟孩子介紹一下這是誰

帶孩子做一件沒做過的事之前

先給孩子講下過程

接納孩子的慢半拍

接納孩子可能會膽怯、猶豫、退縮

並給足孩子熟悉、適應的時間

別催促、別逼迫、別責備

說了那麼多內向寶寶的好,其實外向寶寶也有其性格優勢,比如:

充滿活力

愛說愛笑

開朗熱情

反應迅速

適應力強

……

但同樣,外向寶寶的性格特質決定了,他們也需要一些特別的養育方式:

外向寶寶天性好動,請別逼TA安靜下來

外向寶寶大多精力旺盛,請接納TA不那麼愛睡覺

外向寶寶享受于在人前展示自己,請允許TA做個人來瘋

外向寶寶需要更多外界刺激和體驗去正常,請允許TA偶爾搞個小破壞

外向寶寶喜歡和更多的人互動,請多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玩

外向寶寶需要宣洩更多的精力和體力,請陪孩子玩些激烈、刺激的運動

……

別輕易給孩子貼上性格標籤

雖然遺傳對於性格的形成有著無法取代的影響作用,但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絕對的內向和外向的,很多孩子兼具這兩種特性,只不過看那一種多一些。比如內向寶寶也會在家人、朋友面前展現出外向的一面(開懷大笑、愛說話、愛展示自我)。

所以,不管寶寶是偏向外向性格,還是偏向內向性格,父母都別輕易給孩子貼上性格標籤。讓孩子從小就認定自己的性格,甚至把性格中劣勢的一面統統安到自己身上,而失去了體會自身性格優勢、形成自身獨特個性的機會。

有一本書叫《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作者Susan Cain在她的TED演講中說道,內向者“在較為安靜的、低調的環境裡感覺最有活力、最能夠馬力全開,同時也是最能展現自己能力的時候。”

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覺得自己孩子是內向性格的父母,也推薦給因為內向而感到焦慮和困擾的你。但願我們都能發現自身性格中的美好和優勢,也給孩子最適合TA性格特徵的養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